★ 鄭水燕 謝麗萍 龐漢添 史偉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 南寧530200;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腎內科 南寧530023)
史偉,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名中醫(yī),腎內科學科帶頭人,現(xiàn)任廣西中西醫(yī)結合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專業(yè)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廣西內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yī)內科、腎病風濕病專業(yè)20余年,對中醫(yī)一體化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早、中期有獨特見解。每至秋冬時日,史偉教授常用膏方治療慢性腎臟病,療效獨到,求醫(yī)者甚多?,F(xiàn)擇其善用膏方精要,以饗同道。
腎為先天之本,內寄真陰而寓元陽,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腎之陰陽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的不斷貯藏和輸布,循環(huán)往復,維持著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史教授認為慢性腎臟病的發(fā)生以腎虛為本,其病理實質是腎之陰陽失調,從而引起腎關開闔失度,精微物質下泄所致。腎主水,是重要的排泄器官。腎主水失職,水濕內停,濕聚成濁,發(fā)為水腫。針對于此,史偉教授制定膏方時重視培補先天之腎氣陰陽,平調陰陽常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以補腎填精。偏腎陽虛者,常加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益智仁以溫補腎陽;偏腎陰虛者,加用女貞子、旱蓮草、熟地、生地、黃精、桑椹、枸杞子、何首烏以滋補腎陰;腎氣虧虛者,加用杜仲、山藥、菟絲子、桑寄生、牛膝、續(xù)斷、核桃仁以補氣益腎。腎病病情復雜,氣血陰陽虧虛程度各不相同,故須抓住病機主次,辨明孰輕孰重,君藥用藥用量有所側重。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兩臟功能上互促互助,腎中精氣賴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和培育,方能充盛;脾的運化水谷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始能健旺。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腎病命門火衰,失于溫煦,則脾陽不足;或腎陰虧虛,脾失濡養(yǎng);或腎水泛濫,水濕困脾。反之,脾病亦可及腎。維護腎氣應重視調理脾胃。史教授在膏方用藥時主張補先天以充養(yǎng)后天,補后天以滋養(yǎng)先天。常用的健脾藥物有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太子參、山藥、佛手等。補益藥性多黏膩,難以運化,故在膏方中常加醒胃運脾之藥,如木香、砂仁、山楂、半夏、陳皮、萊菔子以健脾理氣,和胃暢中,從而消除滋補藥之黏膩之性。若腎病患者出現(xiàn)脘腹脹悶,食欲不振,舌苔厚膩等濕熱困脾表現(xiàn),則在服用膏方前先用“開路方”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開路方”常由半夏、陳皮、蒼術、山楂、神曲、枳殼、炒麥芽、炒谷芽、薏苡仁組成。
史偉教授指出,慢性腎臟病的病機屬于本虛標實,脾腎虧虛為本,濕熱、瘀血為標。濕熱、瘀血貫穿慢性腎臟病發(fā)生、發(fā)展整個過程,是腎病復發(fā)、反跳或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故膏方中臣藥以祛邪為主,重在利濕化瘀。腎為先天之本,主水及分清泌濁;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為氣血生化之源。腎氣虛則氣化功能失常,內生水濕;脾虛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水濕蘊蓄不化,日久化熱,熱與濕合,便成濕熱之邪。濕熱之邪其性黏滯,彌漫三焦,留著于腎,導致腎臟氣化不利,使氣血運行不暢,最終導致瘀阻腎絡。濕瘀互結,使腎病病程纏綿,遷延難愈,易于復發(fā)。因此,濕滯者,治以淡滲利濕、疏滯泄?jié)?。膏方中常用藥物有薏苡仁、茯苓、玉米須、芡實、積雪草、澤瀉等。偏濕熱者則選用知母、蘆根、淡竹葉、白茅根、黃柏等清熱利濕之品。
瘀血的形成原因有因實與因虛之別,實有氣滯、濕熱致瘀,虛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致瘀。史教授強調制定膏方時應辨證論治,辨氣血陰陽,辨虛實,從而損其有余,補其不足。氣滯血瘀者,則加用川芎、香附、郁金、丹參、玫瑰花等血中氣藥,活血而不破血,活血兼以行氣;濕熱致瘀者,應以淡滲利濕藥物配合活血化瘀之品,除濕常用薏苡仁、茯苓、芡實、玉米須、澤蘭等甘淡滲利之品,以防燥濕傷陰。氣虛血瘀者,則予黃芪、黨參、太子參等以益氣活血;血虛致瘀者,則予當歸、雞血藤以補血活血;陽虛血瘀者,則予桂枝、烏藥以溫經通絡;陰虛致瘀者,應滋陰補血、增液盈脈,同時兼以活血化瘀,常用滋陰之品何首烏、枸杞子、黃精、阿膠、鹿角膠、二至丸、熟地等。
慢性腎臟病病情反復,病程纏綿,遷延難愈,患者為此常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暗耗陰血,臨床表現(xiàn)為心悸氣短、失眠多夢、神疲乏力、眩暈、健忘等。史教授在膏方中常佐以養(yǎng)心安神之品,如交通心腎、安神定志之佳品遠志,養(yǎng)心安神之要藥酸棗仁,安神解郁之合歡花,滋養(yǎng)陰血而養(yǎng)心安神之首烏藤,補虛安神之靈芝。
五臟與五時之氣是相互通應的?!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指出:“肝通于春氣,心通于夏氣,肺通于秋氣,腎通于冬氣,脾通于土氣?!惫视小皯簻刂畾庖责B(yǎng)肝,應夏熱之氣以養(yǎng)心,應長夏之氣以養(yǎng)脾,應秋涼之氣以養(yǎng)肺,應冬藏之氣以養(yǎng)腎”的養(yǎng)生原則。史教授認為,對于慢性腎臟病患者,冬令進補尤為關鍵。此緣于腎氣與冬氣相通應,冬季有利于腎精之閉藏,腎所藏之精氣有增強抵御外邪之功,順應其時,可事半功倍。
《醫(yī)學源流論》曰:“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無效,而及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不同而已?!笔方淌趶娬{膏方為滋補之方,在施用補益藥時,應根據每個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的個體特點隨證加減。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體質有偏陽質和偏陰質之分。偏陽質者,慎用溫熱竭陰之品;偏陰質者,慎用寒涼傷陽之藥。年老者臟氣衰退,氣血運行緩慢,故膏方中多佐以益氣活血之品?;疾∧信詣e不同,各有其生理特點,治療用藥亦當有別。女子生理上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肝藏血,又主疏泄,若肝的疏泄功能減退,肝氣郁結,可導致氣血瘀滯。因此,史教授在組女子膏方時注重疏肝養(yǎng)肝、調理氣血,以維持女子正常的生理機能。用藥多遣丹參、川芎、香附、白芍、合歡花、郁金、佛手、玫瑰花、桑葚、雞血藤等,以補益氣血、柔肝養(yǎng)肝。男子生理上則以精氣為主,以腎為先天,因此,史教授在辨證男子時尤重補腎陽,常予益腎填精之品,如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桑寄生、肉蓯蓉、補骨脂、菟絲子等,以保護其正常的生理機能。
在不同地域長期生活的人具有不同的體質差異,而且生活習慣、地域氣候各不相同,使其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亦不盡相同。因此,膏方須遵循“因地制宜”法則。南方地區(qū)濕度較大,痰濕體質患者較多,用藥宜加淡滲利濕化痰之品,如薏苡仁、茯苓、白術、白豆蔻、陳皮、白扁豆、半夏、燈芯草等。北方天氣干燥,用藥宜加麥冬、天冬、天花粉、玉竹、熟地、生地、葛根等生津養(yǎng)陰之品。
患者,男,65歲。因腰酸乏力反復6年于2012年10月5日來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年余,血壓控制尚可。刻診:腰酸乏力、納寐欠佳,夜尿3~4次/晚,大便溏薄,舌淡暗,苔白膩,脈細弱。查腎功能:Scr142.8~180.3μmol/L;尿常規(guī):尿蛋白(++)~(+++)。中醫(yī)診斷:腎衰病(脾腎虧虛、濕瘀內蘊)。治法:補腎健脾,利濕化瘀。處方:黨參450g,茯苓450g,白術220g,牛膝150g,杜仲220g,續(xù)斷220g,首烏220g,菟絲子、熟地、黃芪各450g,丹參450g,絞股藍220g,薏苡仁450g,熟大黃100g,玉米須220g,天花粉300g,麥冬150g,山楂450g,木香90g后下,砂仁90g打碎,遠志150g,郁金220g。另加阿膠150g烊化、鹿角膠150g烊化、核桃仁200g、黑芝麻200g、冰糖200g收膏。按本院常規(guī)法煎制。服法:每日早晚服用10g,溫開水沖服。
患者連續(xù)服用2年,腰酸乏力明顯改善,納寐可,夜尿1次/晚,大便調。Scr控制在125~159μmol/L,尿蛋白控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