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推進共同價值觀生活化的經(jīng)驗啟示*
陳鍇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自1991年提出并全力推行至今,已成為國內民眾所普遍熟知、認同、并積極踐行的共同價值觀,基本實現(xiàn)了價值觀與民眾日常生活的無縫融合。價值觀生活化,這是價值觀能真正發(fā)揮引領作用的理想歸宿;推進價值觀生活化,這是價值觀教育的必經(jīng)途徑和最佳方法。新加坡在這個途徑上的成功做法對于我國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生活化;經(jīng)驗啟示
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公布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了五大價值觀,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彪S后,由政府牽頭并動員社會主體的一切力量,經(jīng)二十多年的大力倡導及全力推行,如今,共同價值觀在新加坡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深融入民眾日常生活中,為民眾所熟知、認可并積極踐行,實現(xiàn)了“價值觀生活化”,這是共同價值觀能真正發(fā)揮引領作用的理想歸宿。新加坡在推進共同價值觀生活化這一過程中的經(jīng)驗做法,尤其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一、新加坡推進共同價值觀生活化的經(jīng)驗分析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有著牢固的現(xiàn)實基礎,反映了多數(shù)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求,這是價值觀能融入民眾生活的必要前提。從其價值觀的內容來看,五大價值觀的提出都是針對社會突出問題有的放矢。例如,“國家至上,社會為先”的提出便根源于現(xiàn)實問題和歷史經(jīng)驗。有礙于國民的國家觀念淡薄,新加坡國家一直形聚神散,不利國家發(fā)展。但在面對70年代英軍撤退、80年代經(jīng)濟衰退時,新加坡人又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同舟共濟克服困難,這正反兩面正凸顯了培育國家意識的緊迫性。再如“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新加坡在擴大開放背景下,傳統(tǒng)家庭觀念受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沖擊明顯,出現(xiàn)成年子女不愿和父母同住、離婚率上升、兩性關系放任等社會問題,家庭關系出現(xiàn)了異化。由此提出“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的價值觀,以期維護家庭穩(wěn)定進而促進全局穩(wěn)定??梢哉f,生活實踐就是共同價值觀生成的源泉。從其價值觀的產(chǎn)生過程來看,共同價值觀生成于政府期待與民眾心聲的交集融匯。1988年10月,吳作棟副總理正式提出發(fā)展“國家意識”的建議,即“各個種族和所有信仰的新加坡人都贊同并賴以生存的共同價值觀,”并號召在全國上下開展關于共同價值觀的大討論。到1989年1月,黃金輝總統(tǒng)在國會的演講中對吳的建議做了闡釋并進一步提出共同價值觀的主要內容“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共同價值觀初具雛形。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發(fā)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指出五大價值觀,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边@個白皮書在同年1月15日得到國會批準,后面在國會審議過程中接受了國會議員孟建南醫(yī)生的提議做出微調,把“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改為“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把“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改為“協(xié)商共識,避免沖突”。
共同價值觀這顆凝練自生活的“精神種子”,只有回到生活,在生活的土壤上深耕細作,才可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在如何讓價值觀最大可能地融入民眾日常生活這個問題的探索上,新加坡的經(jīng)驗便是“落細落小”。如何“落細”?從不同視角來看:一是細化要求,對五大價值觀主體框架形成有效補充。例如,繼共同價值觀提出后,新加坡政府又在1993年提出內容為“親愛關懷,互敬互重,孝順尊長,忠誠承諾,和諧溝通”的“家庭價值觀”。二是細化對象,對不同對象有不同層次的期待。同樣是愛國教育,一年級要求學生“尊重國旗,會唱國歌”,五年級要求“了解新加坡獨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心,懂得愛國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了解國旗和國歌是國家的代表,使學生尊敬總統(tǒng)”。三是細化領域,對于各行各業(yè)形成針對性的規(guī)范。以電視廣告業(yè)為例,新加坡2011年生效的《電視廣告準則》即強調電視廣告應維護國家利益,促進種族和宗教和睦,維護道德標準,保護兒童等基本義務。通過上述這種細分細化,共同價值觀得以突破理論層面滲入具體生活形態(tài)中,為生活大眾設定日常行為標準。這種滲透,就像一條條粗根穿透土層伸向各方,如果要進一步扎牢,就必由其延伸出的無數(shù)小根須再予以固定。同樣,共同價值觀覆蓋到某個角落,其落腳之地便是著力之處,需要處處扎根,步步為營,這便是“落小”。雖是“落小”,卻要以小見大。在新加坡,從日常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到法律條規(guī),我們處處可見各種以小見大的行為規(guī)范,比如,為了從小培育學生的愛國精神,新加坡要求學生每天早晨都必須參加莊嚴的升旗儀式、高唱國歌還有朗誦誓言,下午放學還舉行降旗儀式、唱國歌。雖是“落小”,卻要持之以恒。學生的愛國情感便是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價值灌輸和實踐強化中形成。正是基于這種“落細落小”的深耕細作,使共同價值觀化抽象為具體,真正成為民眾好理解、能習得、易操作的價值規(guī)范,徹底地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能從國家頂層設計走向具體實施,離不開其背后強有力的推動力量。一方面是新加坡政府起了主要推動作用。從其領導人重視程度來看,都是目標篤定親力親為。例如,新加坡政府為了培養(yǎng)國民的國家意識,特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負責掌控國家意識形態(tài),該機構主席便由副總理李顯龍親自擔任;從政府政策制定與貫徹落實上看,也是不遺余力。1997年開始,新加坡在中小學進行國家意識教育,為讓學生能更了解國情、熱愛國家,新加坡教育部費時半年、耗資40萬新元擬定了國家意識教育計劃,計劃涉及影視制作、主題出游、教育資料配套,對此,政府部門提供了足夠的智力、資金支持;從政府自身隊伍建設來看,其公務人員的高效廉潔、身先示范也是首屈一指。新加坡有一個每周一次的議員接待日,輪值議員要在當天負責接待選區(qū)民眾,并對民眾提出的問題給予合情合理合法的反饋。執(zhí)政黨與民眾的這種良好互動關系,對政令推行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是除政府以外的其它社會力量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在新加坡,學校是共同價值觀教育的一個主陣地。學校通過把共同價值觀融入傳統(tǒng)德育課程、滲透在其它學科教學中,并組織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學生在價值觀教育上的知行合一;家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關于家庭教育的特點,李光耀曾指出:“家庭把社會價值觀念潛移默化,而不是正式講授的方式傳給下一代。”這表明家庭作為非正式教育場合,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000年9月,新加坡社區(qū)發(fā)展部、青年及體育部三家聯(lián)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民眾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學校來培訓家長如何與學生交流溝通,如何對學生進行共同價值觀教育?!盵1]另外,社區(qū)組織的作用也很突出。政府所設置和倡導的很多社會性、主題性活動,都是由社區(qū)組織來直接組織承辦,內容常涉及各類互助、康樂、公益,民眾參與度很高,這就為價值觀融入找到切入點。新加坡有個公益協(xié)會叫“獅子會”,該協(xié)會從1988年起,每周向參與計劃的攤販收集蔬菜水果,并送到全島多個慈善機構,為養(yǎng)老院和育幼院免費提供食物。這就很好地倡導“關懷扶持,尊重個人”的價值觀。最后,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新加坡對媒體的管控較為嚴格,國內媒體基本上都可被視為“官媒”,這也不難理解其發(fā)聲的立場一般不會站到政府對立面。各生活主體能在政府主導下形成合力,這是新加坡能較快實現(xiàn)共同價值觀生活化的關鍵。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能夠長期地、順利地推行下去,離不開其完善法治的保駕護航?!靶录悠抡J為,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fā)展,必須有相應的法制作為基礎和保障,必須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強制人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盵2]同樣,在推進共同價值觀生活化問題上,什么行為應當鼓勵、什么行為必須反對,新加坡將許多相關內容都納入法制化軌道,以具體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對人民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
其一,處處是法?!靶录悠卢F(xiàn)行法律已達500余種,從國家體制到公務員管理,從民族宗教到商業(yè)活動,從城市管理到公民個人生活,都有相當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1]像亂扔廢棄物、亂涂亂畫、隨地吐痰這些不文明行為都是法律明文禁止。其二,處處是罰。一旦違法必有處罰,新加坡街頭隨處可見各類罰款的圖文提醒,例如,亂扔煙蒂,罰款200新元(約900人民幣)。如果情節(jié)嚴重,甚至會被處以鞭刑、絞刑。新加坡違法成本如此之高,也就倒逼著人們遵法守法。其三,賞罰分明?!皩τ谠S多富有獻身精神、助人為樂、同情和幫助弱者以及表現(xiàn)出高尚情操的行為,以社會政策引導的方式,如援助、登報、獎勵等,讓人們向他們學習,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向美’。”[2]新加坡政府出臺的一些法規(guī)政策,對共同價值觀的推行確實起到很實在的促進作用?!叭缯峙浣M屋時,對于二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給予價格優(yōu)惠和優(yōu)先安排;規(guī)定夫妻在孩子未滿3周歲以前,不能提出離婚,更不能為了離婚把孩子送給他人或送進護嬰院等;規(guī)定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國家企業(yè)工作人員在婚姻以外擁有情人或發(fā)生兩性關系均屬違法行為?!盵1]
二、對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啟示
新加坡與中國地緣相近,文緣相通,其提出共同價值觀時所面臨的世情、國情、民情,跟今日中國亦有諸多相似之處,其成功經(jīng)驗不乏可借鑒之處。
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字核心價值觀的凝練登場,是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建設的重要成果,但還不是最終結果。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曾說:“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盵3]這說的是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認識、把握、運用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同樣,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完善也仍是個長期過程。對于核心價值觀,政府以“三個倡導”為表述而不是直接下定論,也是為理論再研究留有余地。借鑒新加坡在凝練共同價值觀上的經(jīng)驗,要實現(xiàn)理論生活化我們應該繼續(xù)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繼續(xù)“留守”現(xiàn)實生活中,夯實理論的現(xiàn)實根基。“‘我們的價值觀’應該是以地域與民族、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相融合為基礎,立足于我們地域的精神生態(tài),從中歸納、提煉出來,而不是從書本、從理想的設定演繹出一些完美的精神信條?!盵4]歷史深度和現(xiàn)實廣度容納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進入其中去找尋撐起這個精神世界的那幾根支柱,不是易事。因此,在核心價值觀的進一步提煉升華上,官方、學界以及普通大眾,都還有作為的空間。二是對現(xiàn)有的、最新的理論成果,要趁熱打鐵及時翻譯成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政府倡導下提出,可謂出身顯赫,但也只有再著一身布褐青衫,才能融入市井生活,步入萬戶千家。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核心價值觀只有緊緊圍繞生活主題,突出人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容易地為生活大眾所接受。
要在“工作細化”的必要性上達成普遍共識。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其實踐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無法直接跨越,只能化巨為細、小處著手,通過群眾日常性、反復性、長期性的價值實踐,最終使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煥發(fā)新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5]再進一步講,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般性要求細化到人,細化到事,細化到行業(yè),細化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使其形象化、具體化,可感知、能習得,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效果。”[6]必須明確,再大的工作也只能細著做,這是我們的心理準備,也是我們實踐出發(fā)點。
要在“細化工作”的科學性上探索中國經(jīng)驗。在“落細落小”的操作上,新加坡已經(jīng)有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做法,即通過各種細分細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設置了價值標尺,規(guī)范、約束、塑造著人們的一言一行。當然,對其經(jīng)驗做法的習得是比較直接和容易的,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要對其做法所蘊含的科學性有深層領悟。價值觀融入生活,不能是“白雨跳珠亂入船”,而必須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同對象、領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同樣的價值觀要進行細化,肯定不能一刀切,或幻想一蹴而就,必須要區(qū)別對待,循序漸進。較之新加坡,中國是個龐然大物,內部情況也要復雜得多。因此,我們的細化工作要在一般性原則指導下,以各種特殊情況為考量,揚長避短,確保我們細化得全面、精準、科學、有效。
只有主體到位,才能催生動力。生活主體大到國家政府,小到家庭個人,每個主體都應該自覺主動發(fā)揮作用,才能形成推進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最大合力。但在當前階段,社會整體覺悟尚達不到自覺領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水平,因此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充分體現(xiàn)?!耙皇肿ノ镔|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焙诵膬r值觀的美好圖景是民心所向,也是政府所望,必須抓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一方面,工作上要做好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推廣和宏觀上的工作部署,并抓好政策上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欲行其政先正其身,也要重視自身隊伍建設?!皬臍v史上看,任何價值觀都必須首先有“社會精英”們的身體力行,將其內化為有血有肉的人格、外化為實踐活動的行為準則,才能對別人、對社會、對國家發(fā)生積極影響?!盵7]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核心價值觀要融入生活,離不開生活主體的共同參與,像學校、家庭、社區(qū)、媒體等這些社會主體的作用也要在政府帶動下最大程度激發(fā)出來,引導他們走向行動自覺。
只有責任明確,才能開足馬力。當前,社會上“重經(jīng)濟、輕思想”的現(xiàn)象還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很多基層政府對精神文明建設也看得很輕抓得很松。如何避免核心價值觀建設成為一場走秀,既要從提升認識切入,也要明確主體責任,讓其真正重視起來,行動起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重點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加強對工作的考核與檢查。只有主體到位,責任明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才能常態(tài)化開展,為實現(xiàn)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做足量的積累。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不僅要在理論建設、實踐路徑、責任主體上完成一系列的生活化機制構建,還應從制度建設著手,為其生活化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一,優(yōu)化政策導向機制。政策暗含價值判斷,不論是國家的宏觀政策還是地方的具體政策,其制定、出臺、實施都必須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行不悖,否則就會在廣大人民群眾間造成思想困惑,難以達成價值觀上的統(tǒng)一。相反,當各類政策都能充分體現(xiàn)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并確保其得以實現(xiàn)時,政策便能成為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重要推進劑。其二,健全法律調控機制。當前社會處在轉型期,一些行為越界、道德失范現(xiàn)象仍比較突出,因此,必須健全法律調控機制,融核心價值觀于立法、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堅決以法督行,以法護行,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法治氛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行保駕護航。譬如“老賴”問題,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下發(fā)《關于限制被執(zhí)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guī)定》,為懲治“老賴”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jù),效果立竿見影。其三,完善道德約束機制。踐行核心價值觀既需他律也需自律,而道德規(guī)范便是二者的結合。完善道德約束機制,一是要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與發(fā)展,基于核心價值觀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形成新的緊貼生活實際的道德準則、價值規(guī)約,并以此為導引,樹立人們的價值信仰。二是道德規(guī)范要與制度保障達成一定默契,相互補臺。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道德的功能作用也有弱化傾向,其作為非強制性約束法則,不僅需要有社會輿論的支撐,還需要有相對應的制度保障。例如,對于見義勇為的善行,既要有輿論上的推崇以及道義上的支持,也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關鍵時
[參考文獻]
[1]杜曉燕,宋希斌.新加坡共同價值社會化路徑及對我國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啟示[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13-08-19[2015-08-15].http://www.cssn.cn/sf/bwsf_dz/201312a/t20131205_895420.shtml.
[2]夏家春.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對我們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9(3):32-35.
[3]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4]楊建華.“我們的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建構[J].觀察與思考,2012(7):11-17.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6]王秀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重在落細落小落實[N].河北日報,2014-05-21.
[7]鄒小華,牛漢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生活化路徑——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存論視角[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4(2):13-17.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責任編輯:劉衛(wèi)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882(2015)06-0065-03
[作者簡介]陳鍇(1990-),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研究”(13YJA710034)
*[收稿日期]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