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贝笥袑W師生的課堂實踐探索活動就是尋找支點的過程,是開竅、“點捻兒”的過程。
長久以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解題能力強的教師,學生成績不一定高”,也就是說教師的個人解題能力與學生的解題能力不是線性正比關系。而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才是改造學習的過程,師生正是通過改造學習的過程,得以再造自身。
本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每個學科組的教師都在商量著如何改造我們的課堂,如何讓學生點燃自己的“捻兒”;如何點燃章節(jié)的“捻兒”;如何點燃各自學科的“捻兒”。大峪中學“點捻兒”課堂的實踐探索就此拉開序幕。
語文組從“點燃讀書熱情的捻兒,解開讀書方法的扣”進行課堂教學探索;數(shù)學組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力”的思維角度切入;外語組從“通過對比初高中課程標準和對比試題尋找高中英語教學的捻兒”進行分析;物理組從“改進常規(guī)教學,分析物理琢磨教學”歸納總結;化學組直接從“素材的選擇和運用對化學核心概念建構的影響”學術觀點闡述如何點燃化學學科的捻兒;生物組從“在教學實踐中點燃捻兒”進行闡述;歷史組從論證“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是什么樣的”來改造課堂;地理組從“生活、參與、發(fā)現(xiàn)”的角度點燃學生的捻兒;政治組從“以情境為捻兒,以開放為捻兒,以思考為捻兒”三個層面探索。每個學科圍繞著自己確定的思路,展開了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每位參與的教師都在課堂教學活動后再次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通過“點捻兒”改變課堂,通過“點捻兒”創(chuàng)設情境,系列的課堂探索之后,師生思考兩件事,即“捻兒”在哪和如何“點捻兒”。
從知識層面上來講,不同學科的捻兒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學科,在不同章節(jié)也是不同的。知識層面上的“點捻兒”,核心工作應當是教師充分的備課,抓住章節(jié)的核心。確定“捻兒在哪兒”,即知識的核心,如何“點捻兒”,(是方法和步驟)。各學科選用各自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提倡教無定法。對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教師,各學科均以他們認為適合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探索,各學科避免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提倡百家爭鳴的探索實踐。
同時,正如我們遇到的現(xiàn)象證明的,“點捻兒”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的探索,因為教學無止境。因此,改造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是一個重要的 “點捻兒”過程。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堂教學應當是情感上的師生交融,教師的一顰一笑都是精神世界的傳達與感染,讓學生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風,而不是如坐針氈。大峪中學的教師們在“點捻兒”課堂的實踐探索中找尋和學生的心靈契合點:
教師“不厭其煩”,學生敢于一次又一次地提相同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信任與交流的課堂表現(xiàn),是應當鼓勵的學生行為,是應當提倡的教師態(tài)度。
教師“姿態(tài)低”。無論解題能力多強的教師,都不會在講題時顯露出輕松甚至不屑,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因為他們知道,不恰當?shù)纳駪B(tài)和心態(tài),就是對學生自信心的打擊,即使題目再容易,也會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共情的分析、講解。
教師“陪伴著學生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應該是在關注,而不是指手畫腳。教育的語言中有一種是沉默,不需要批評或是表楊,哪怕是引導。只要教師身在教室,學生就會自覺心聚于此。
學習是一條自我完善之路,不僅是學生,也包括教師。我們改造我們的課堂、對“點捻兒”課堂的實踐探索,是一場心靈的轉化,心靈的轉化得以再造我們自身。正所謂教學相長,教育本身就是一場華麗的蛻變,其中有你,有我,我們共同經(jīng)歷,互相扶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