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鄭州大學,鄭州 450001)
Talmy(1985, 2000)把世界語言中表達移動事件的動詞分為兩種詞匯化模式類型(或語義包容類型): [移動+方式]([Motion+Manner])類型(如run, walk, float等,通常稱為“方式移動動詞”)和[移動+路徑]([Motion + Path])類型(如enter, exit, ascend等,通常稱為“路徑移動動詞”)。其中,主要表現(xiàn)[移動+方式]詞匯化模式類型的語言稱為“方式語言”(manner language),移動事件主要由附加語構架模式(Satellite-framed Pattern),即[方式移動動詞+路徑附加語]結構表達,因此也稱為“附加語構架語”(包括大多數除拉丁語系語言外的印歐語言,以英語為典型,其特征為方式移動動詞豐富)。
根據李雪(2008,2009,2010)的調查,英語方式移動動詞的類型比較豐富,遠遠超過漢語,英語許多類型的方式移動動詞為漢語所沒有,或者漢語對應的詞不能用于[方式動詞+路徑短語]結構,主要包括如下幾類:移動帶有聲響類詞(如whistle, roar, rumble, rattle, thunder, whiz, whoosh等)、以某種態(tài)度/心情移動類詞(如stomp, stamp, stump, storm等)和跳舞類動詞(如dance, waltz等)。為什么英語有這些類型的方式移動動詞而漢語沒有或者漢語中所對應的詞不能用于([方式動詞+路徑短語])結構?李雪(2008,2009)雖然從概念化和詞匯化的角度作了一些初步的的分析和解釋,但是本文認為之前的研究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即英語方式移動動詞范疇的定位問題:上述幾類方式移動動詞范疇是跨語言存在的嗎;如果不是,為什么英語中有這些類型,是英語中有什么條件使它們成為方式移動動詞的嗎;這些詞是方式移動動詞還是只是純粹的動作動詞?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理論是Goldberg的構式觀和Langacker基于使用的構式觀,主要研究方法是在結合語料庫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所使用的語料庫包括:當代美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和歷時美語語料庫(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n English,COHA)(王仁強 2014)。
Levin從成份意義角度對英語各種類型的動詞有過比較全面的分類和探討,其基本理論假設是:動詞的句法行為是由動詞意義所決定的,因此可以從動詞的句法行為來探索動詞意義中與語言切實相關的方面(Levin 1993:1)。這里的“與語言切實相關的方面”實際上是指動詞的哪些意義可以從言語使用中進入語言知識層面,即成為詞典意義,下文Levin對此有所解釋。Levin 依據動詞成份意義和所表現(xiàn)的句法特點,把英語動詞分成若干類(包括57大類及其次類),其中,移動動詞分成如下幾類:(1)位移動詞, 如enter, exit, ascend, descend; (2)方式移動動詞,如run類動詞(包括walk,climb,rush,fly,float等);(3)使用交通工具的移動動詞,包括動詞表達工具名稱類詞(如ski, skate)和沒有表達工具名稱類詞(如drive, fly);(4)跳舞類動詞(如waltz)。其中,(1)類動詞為我們研究中所稱的路徑移動動詞,而(2)到(4) 類動詞在我們之前的研究中都被包括進方式移動動詞范疇,因為它們在英語中都被頻繁地用于[方式動詞+路徑短語]結構來表達移動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Levin沒有把同樣經常和路徑短語連用來表達移動事件的“發(fā)出聲響”類動詞(verbs of sound emission)包括進移動動詞的范疇,而歸為“發(fā)射”類動詞(verbs of emission)的一個次類。在導論中她提到,各詞典對出現(xiàn)在類似The bullet whistled through the air句子中whistle的定義有很大不同,各詞典似乎不確定把它的意義處理為“發(fā)出聲響”動詞還是移動動詞。如Webster’s Nith Dictionary把這個意義處理為“發(fā)出聲響”,而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給的定義為to move with a whistling sound caused by rapid passage through the air. 奇怪的是,在下文,Levin認為whistle的這種意義和run在The man ran into the room中的意義相同,都是表示位移,從而贊成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的處理辦法(Levin 1993:15)。但是,在導論另一處她又提到:一個詞的理想詞匯義項應該精簡信息,這個目標可以通過排除某些能從其基本義項中推導出來的信息、只保留習語化信息而做到(Levin 1993:11)。
按照上述觀點我們認為,英語大多數“發(fā)出聲響”類動詞所涉及的移動信息都可以從其基本義項和句法表現(xiàn)(與路徑短語連用)中推導出來,所以按照詞匯義項精簡原則應該排除它們的移動義項,這應該也是Levin沒有把它們列入移動動詞范疇的一個原因。另外,包括跳舞類動詞(下文,我們稱為“dance類動詞”)以及“以某種態(tài)度/心情移動”的動詞(下文,我們稱為“stomp類動詞”)由于與路徑短語連用所涉及的移動意義是否應該被確立為一個義項也應該謹慎考慮。例如,在She danced一句中,我們會把dance僅理解為一個表示跳舞的動作,而不會具有移動意義。只有在She danced across the room中才能具有移動意義,而這個移動意義的產生是因為有路徑短語across the room的作用。同樣,stomp在She stomped一句中的意義也僅是“生氣地跺腳”這樣一個動作,只有在She stomped out of the room中,才會有“生氣地跺著腳”(移動)的意義。但是,run類動詞則不同,看到She ran這樣的句子,我們會自然地解讀為這個句子應該指的是she ran to someplace,除非是She ran in the place才可能被解讀為只是原地跑的動作。所以,run類動詞不需要路徑短語的共同作用就含有移動意義,是比較典型的方式移動動詞,這也是由我們人類對運動功能的感知本身所決定的。所以,這類動詞在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不僅包括漢語,還包括拉丁語系語言(Allen,etal. 2007; Biberauer & Folli 2004; Cummins 1996; Fabregas 2007; Mateu 2008)。而dance類動詞和stomp類動詞不僅在漢語中或者不存在或者是不能用于[方式動詞+路徑短語]結構,包括在其他一些典型的方式語言中也同樣,如波蘭語等(Szczesniak 2013)。
另外,我們主張run類動詞是典型的方式移動動詞,具有移動意義,這與Levin和Rappaport的動詞成份意義“方式/結果”的互補觀并不矛盾。Levin和Rappaport提出,英語動詞只能包含方式或者是結果(路徑是一種結果)中的一種意義成份,而不能兩者都有(Levin & Rappaport 2010),這一觀點與Talmy關于移動動詞的詞匯化模式類型的二分法其實不謀而合。
Goldberg用構式方法來解釋英語動詞的各種論元結構和意義。她認為,同一動詞出現(xiàn)于不同構式時意義的系統(tǒng)差異是由構式所產生的,強調構式意義對動詞意義的壓制作用,Goldberg沒有專門論述自主移動構式(intransitive motion construction),只是在探討way-構式時有所提及(Goldberg 1995:207)。但是,在她后來與Jacken-doff合著的論文里,對自主移動構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Goldberg和Jackendoff把自主移動構式歸為結果構式(Resulative construction)的一個類型,因為自主移動構式中路徑短語表達的是一種 “空間結果”(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我們贊同這種歸類,國內大多數學者也把漢語的“動趨結構”歸為“動補結構”的一種類型,如沈家煊(2003)、石毓智(2000)。例如:
① 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540)
Goldberg和Jackendoff把一個構式分解為[構式次事件]和[動詞次事件],并指出“構式次事件的語義結構決定或預示構式的句法(或句法論元實現(xiàn))”,他們對自主移動構式的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描述如下:
Syntax:NP1V PP2
Semantics: X1GO Path2
MEANS: [VERBAL SUBEVENT](同上)
該規(guī)則的含義是:動詞次事件[移動的方式]是構式次事件[移動]發(fā)生的方式。但是他們指出,不是所有的自主移動構式都是這種類型,符合這一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自主移動構式的動詞次事件和構式次事件會有不同的關系,如“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
② a. The trolley rumbled through the tunnel.
b. The wagon creaked down the road.
c. The bullets whistled past the house.
d. The knee replacement candidate groaned up the stairs.(同上)
在例②a 中,動詞次事件是主語進行了由動詞所表達的某種動作——the trolley rumbling(電車轟隆隆),構式次事件是主語沿路徑短語所表達的路徑移動,但是這里動詞次事件不是構式次事件發(fā)生的方式,而是構式次事件發(fā)生的結果,即構式次事件[移動]造成了動詞次事件[發(fā)出轟隆隆聲]。他們指出,當所發(fā)出的聲響(sound emission)不是移動的結果時,表達該聲響的動詞則不能用于這種句式,他們提出如下反例說明:
③ a.*The car honked down the road.
b.*The dog barked out of the room.
c.*Bill whistled past the house.(ibid. 541)
他們認為,上述句子在英語中都不能成立,因為這些聲音都不是移動的結果,“車喇叭響”(the car’s honking)和“狗叫”(the dog’s barking)都是可以移動分離的動作;例②c可以成立是因為“嗖嗖”(whistle)是子彈移動的結果, 而例③c中的聲音是主語Bill發(fā)出的口哨聲,是一個由主觀意志控制的動作(volitional act),不是移動的結果,因此不能成立。他們認為,聲響是否由有生命的實體發(fā)出并不重要,關鍵是聲響必須與移動有致使關系,如例②d是人的移動致使發(fā)出了“吱吱聲”(groan),所以可以成立。因此,他們把“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單獨列為一類,受不同的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制約:
Syntax: NP1V PP2
Semantics:X1GO Path2
RESULT: [VERBALSUBEVENT:X1EMITSOUND] (同上)
另外,兩位學者還指出,此類構式對動詞次事件有一個選擇性限制條件:只有“發(fā)出聲響類”動詞可以進入此類構式,即使是語義非常接近的“發(fā)出光”(light emission)類的動詞也不能進入此構式。他們假設例②a中的電車(trolley)通過隧道時因齒輪摩擦而發(fā)出火花(spark), 也不可以說The trolley sparked through the tunnel,但是可以借助對動詞次事件限制較少的“Way-構式”(Way-Construction)來表達:The trolley sparked its way through the tunnel. 總之,兩位作者所表明的觀點是,英語中能夠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的動詞所表達的動作或者是移動發(fā)生的方式(能夠進入“一般自主移動構式”),或者是移動所造成的聲響(能夠進入“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否則,它們就僅是動作動詞,而不能進入自主移動構式。
Goldberg和Jackendoff(2004)對“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的分析雖然看似有道理,但是筆者還是提出了質疑,尤其是他們所提出的關于限制條件以及例③c是否成立的問題。因此,筆者對他們所舉的例③一組反例中的動詞逐個在COCA語料庫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honk,bark出現(xiàn)在自主移動構式的表達中,但是關于whistle的調查卻呈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在COCA語料庫中,whistle用作動詞的情況共有707例,共有26例出現(xiàn)在自主移動構式中,其中19例為聲響由移動所造成(下文,我們把whistle的這種意義稱為whistle 2),但是有7例不符合“聲響是移動造成的”這個限制條件(下文把whistle的這種意義稱為whistle1)。例如:
④ a. Nevertheless, those who chose to whistle past the electoral graveyard argued that both New Jersey and Virginia had had Republican governors. (COCA 2011)
b. Before you crank your bottom turn, you whistle sharply up to him. (COCA 2008)
c. We can’t whistle up the corps of midshipmen at Annapolis to stand in front of Mr. Gergen. (COCA 2005)
d. Pacific Rim leaders collectively tried to whistle past the graveyard. (COCA 1998)
e. Carrying a bucket of oats in one hand, I whistle down our small pasture. (COCA 1994)
f. Even the seals maintain eye contact with me as I whistle shrilly across their lines and verses of ocean. (COCA 1993)
g. Morning doves whistle away. (COCA 1992)
h. He enjoys listening to the birds that whistle among the tombstones in a cemetery across from his home. (COCA 1992)
在上面8個例子中,前6例中的whistle表達的是人“吹著口哨(或哨子)而移動”,另外2例表達的是鳥(鴿子)“發(fā)出哨聲而移動”。這些例子中的whistle都不是因移動致使發(fā)出的聲響,而是伴隨移動發(fā)出的聲響。既然得到了語料庫的驗證,那么Goldberg和Jackendoff所舉的例③c也是可以成立的。這樣,他們對于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所提出的限制條件就缺乏合理性。
我們認為,Goldberg和Jackendoff把“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單獨列為一類構式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個原因是無法解釋如例④c的情況,而造成自相矛盾;另外,即使聲響是移動造成的,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們感知為伴隨移動發(fā)出的聲響。其實,Goldberg和Jackendoff后來也解釋說,“對于某些人來說例④c也可能成立,但是這種情況的語義關系就不再是結果而是伴隨關系(cooccurrence)”(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541)。因此,我們認為,不必要為自主移動事件列出許多構式而使情況復雜,使理論也顯得不精簡。我們建議把“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和一般自主移動構式合并為一類,在自主移動構式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發(fā)出聲響”類自主移動構式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的基礎上,論元實現(xiàn)規(guī)則修訂如下:
Syntax:NP1V PP2
Semantics: X1GO Path2
MANNER/COOCURING SOUND: [VERBAL SUBE-VENT]
這一構式的含義是:主語(NP1)以某種方式或發(fā)出某種聲響(由動詞次事件表達)而移動(由構式次事件表達),該構式規(guī)則基本上可以解釋英語各種動詞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的情況,包括dance類和stomp類動詞。例如:
⑤ They waltzed into the room. (COHA 1931)
[They] NP1Go PP2[into the room] MANNER [dancing waltz]
⑥ The boy stomp up the stairs. (COCA 2012)
[The boy] NP1Go PP2[up the stairs] MANNER [treading heavily]
Goldberg強調構式意義對動詞意義的壓制作用, 原本不具有某種意義的動詞進入一定構式后可以獲得這種意義的解讀,如sneeze進入致使移動構式中,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可獲得致使意義的解讀, 但動詞本身沒有添加額外的意義。
Goldberg和Jackendoff指出,聲響不是由移動所造成的“發(fā)出聲響類”動詞不能進入自主移動構式,但是可以進入其他特殊構式(如Way-構式)來表達自主移動事件。例如:
⑦ a. The car honked its way down the road.
b. The dog barked its way out of the room.
c. Bill whistled his way past the house.
d. Bill belched his way out of the restaurant.
他們認為,在上述例子中的動詞均不改變其本身意義,如例⑦d中的belch不會轉化成移動動詞(不管是在詞匯中還是在構式中),它的意義還是同句子Bill belched loudly中的意義一樣,是一個表達“身體功能和發(fā)出聲響”(bodily function and sound emission)的動詞。我們贊同Goldberg和Jackendoff的這種看法,但是有一個疑問:既然構式對動詞意義有壓制作用,為什么自主移動構式不能產生這樣的意義壓制,使聲響不是由移動所造成的“發(fā)出聲響類”動詞直接進入自主移動構式而表達移動意義?
3.2節(jié)提到whistle出現(xiàn)的反例,whistle作為一個純粹的動作動詞“吹口哨(或哨子)其實也同樣可以進入自主移動構式而表達移動意義。除了whistle 之外,我們還在語料庫中調查了動詞scream的使用情況,Scream在英語詞典中所有的釋義都沒有移動意義,聲響也不是由移動所造成的,如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給出的定義為:to utter or emit (a sharp piecing cry or similar sound or sounds), esp as of fear, pain, etc.;(intransitive) to laugh wildly; (intransitive) to speak, shout, or behave in a wild or impassioned manner; (transitive) to bring (oneself) into a specified state by screaming. 但是在COCA和COHA語料庫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多例scream出現(xiàn)于自主移動構式的例子。
基于語料驗證,同其他構式一樣,自主移動構式也對動詞意義有壓制作用,使一些純粹的動作動詞在進入這種構式后獲得移動意義的解讀,而動詞本身的意義并沒有改變,如whistle1和scream的情況。因此,從構式的角度來看,英語“發(fā)出聲響”類動詞(whistle2)、dance類動詞以及stomp類動詞的移動意義實際上是由進入自主移動構式后而獲得的,它們的基本意義仍然是指某一動作或發(fā)出聲響。
這種解釋是否說明英語run類動詞也只是純粹的動作動詞,不具有移動意義,移動意義也是由構式壓制作用才產生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們仍然堅持run類動詞作為典型方式移動動詞的觀點。構式具有意義壓制作用,使原本不具有某一意義的動詞進入構式后獲得這一意義的解讀,并不排斥原本就具有這一意義的動詞進入該構式。例如,kick的基本意義只是一個簡單的及物動詞,進入雙及物構式后(Joe kicked Mary the ball)才獲得轉移意義的解讀, 而give原本就是一個有轉移意義的動詞,是一個典型的雙及物動詞(Goldberg 1995)。
Goldberg強調構式對于動詞的壓制作用,反對動詞多義觀(maximal polysemy view),主張動詞意義最少化(mi-nimal polysemy view)(Goldberg 1995,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這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簡化問題的復雜性,但卻忽略了動詞由于在構式中反復使用而對其用法和意義所產生的影響(王仁強 2014)??梢钥隙ǖ氖?,頻繁出現(xiàn)在某一構式會對動詞的用法和意義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大到何種程度以至于使動詞能獲得新的意義卻不好確定。這就是為什么有些英語詞典把移動意義列為whistle的一個釋義,而有些詞典卻沒有。還有另外一些動詞(如scream,whistle1)出現(xiàn)在自主移動構式的用法中,而現(xiàn)有詞典沒有列出移動意義的釋義。
認知語言學基于使用的語言觀認為,語言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tǒng),語言結構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語言結構是在使用中涌現(xiàn)出來的,而使用頻率在語言結構的固化和規(guī)約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Langacker 2000,Evans 2006,王仁強 2014)。
Langacker認為,Goldberg所主張的動詞只有一個與構式相關的意義變體,其他用法都是由構式意義所附加的觀點與認知語言學所一貫主張的基于使用的觀點和詞匯多義性原則不符,因此應謹慎考慮動詞意義最少化的觀點。Langacker建議采取折衷立場,既肯定構式的決定作用,也要接受動詞的多義性或獲得多義性的可能,強調語言使用和頻率對影響動詞意義的重要性(Langacker 2009:250)。
Langacker通過對比kick, sneeze, send用于致使移動構式的認知圖示,分析這3個詞在用于致使移動構式時所呈現(xiàn)的等級情況。他認為,類似Patt kicked the football into the stadium這樣的表達很常見,雖然kick在Patt kicked the football一句中的意義是基本意義,但如果kick用于致使移動構式這一用法頻繁出現(xiàn)的話,那么,其認知圖示就會被固化和規(guī)約化,kick就會有致使移動意義。而在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一句中,把sneeze識解為致使移動意義要比kick的情況更難。他還認為,sneeze這類用法的使用不夠頻繁,所以其致使移動意義還不能看做一個規(guī)約化的單位。最后,send在He sent a birthday present to his daughter中的致使移動用法是非常規(guī)約化的用法,所以send的致使移動意義是規(guī)約化的意義。相比較,kick的致使移動意義還不夠穩(wěn)定,而sneeze的致使移動用法則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此,Langacker指出,就動詞與構式相關的意義地位來說,send,kick和sneeze分別代表這一鏈條上的3個點(Langacker 2009:255)。
英語run類動詞(用I類詞來表示)、whistle2類動詞(包括dance類動詞和stomp類動詞,用II類詞來表示)、和whistle1/scream類動詞(用III類詞來表示)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用法或自主移動意義的規(guī)約性也構成一個鏈條上的3個點,圖示如下:
最左端的I類詞具有規(guī)約化的移動意義,是典型的方式移動動詞;最右端的III類詞不具有移動意義,只表達動作方式,是純粹的動作動詞;居于中間的II類詞的移動意義不穩(wěn)定。
另外,隨著語言使用頻率的增加,居于右邊的詞類有向左邊詞類轉化的可能;而由于語言使用的創(chuàng)新性,原來不能用于自主移動構式的動詞則有可能進入這種構式,我們以對huff進行的語料庫調查來舉例說明。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對于huff作為動詞給出的釋義是:(intransitive)to blow or puff heavily(喘粗氣),這是一個純粹的動作動詞,表達的是人或動物的身體功能,與移動沒有直接關系,例如:
⑧ I lean against the office wall and huff from nerves and exertion. (COCA 1990) / 我靠在辦公室墻上,由于緊張和壓力而穿著粗氣。
僅憑主觀感覺,huff應該不會出現(xiàn)在自主移動構式中。但是,經過在COCA和COHA語料庫的調查發(fā)現(xiàn),huff用于自主移動構式的表達共出現(xiàn)9例(作為動詞在兩個語料庫出現(xiàn)的頻次共計201例)。例如:
⑨ a. But huff up the 311 steps inside this giant co-lumn. (COCA 2011)
b. We huff and puff through hop turns to where the slope relaxes. (COCA 2011)
c. We huff up a steep mile-long spur trail to the top of the knife-edged overlook for aerial. (COCA 2008)
d. I huff and puff into a tube. (COCA 2008)
e. They huff back uphill to Tutuala. (COCA 2003)
f. Huff up the ridge again. (COHA 2003)
g. But you will earn an unbeatable visa as you huff up the 3,750 foot climb. (COHA 2004)
h. He heard their bus huff away. (COCA 2000)
i. I huff across the floor. (COCA 1996)
其中,COHA語料庫收集了從1810年至今的美語語料,但是,huff用于自主移動構式的第一例到1996年才出現(xiàn),之后增加到2011年的9例。考察發(fā)現(xiàn),huff從普通的動作動詞到進入自主移動構式似乎經歷一些中間過渡階段,開始作為并列動詞出現(xiàn)于移動事件表達中(通過and 或while結構),然后出現(xiàn)在較特殊的Way-構式中,最后才出現(xiàn)在自主移動構式中。
Way-構式可能是動作動詞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的一個主要中間過渡階段,當然,目前來說,這還只是我們的一種推測,還須要作出更多的語料庫調查才能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有了第一例huff出現(xiàn)于自主移動構式的創(chuàng)新性用法后,使用頻率的不斷增加使這個純粹的動作動詞轉化為可以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的動詞。
英語方式移動動詞的類型非常豐富,有些類型表達的是移動發(fā)生的內在方式或常規(guī)方式,如run類動詞,是典型的方式移動動詞;有些類型的動詞本身表達的只是動作,但是在和路徑短語連用后卻可以獲得移動意義,如發(fā)出聲響類動詞和dance類動詞。從構式角度對自主移動事件表達的分析表明,當方式動詞或動作動詞與路徑短語連用時構成自主移動構式,自主移動構式同其他構式一樣,對動詞的意義具有較強的壓制作用,使進入該構式的動詞獲得移動意義的解讀,發(fā)出聲響類動詞和dance類動詞就屬于這一類。另外,不同類型的動詞進入此構式用法的規(guī)約性呈現(xiàn)出等級性差異。run類動詞出現(xiàn)于此構式的用法和意義已經規(guī)約化;dance類動詞和有些發(fā)出聲響類動詞出現(xiàn)于此構式的用法和意義相對較穩(wěn)定,如發(fā)出聲響為移動所造成的動詞(whistle2);與移動沒有直接致使關系的發(fā)出聲響類動詞(whistle1)出現(xiàn)于此構式的用法則較不穩(wěn)定。同時,基于使用的語言觀表明,語言使用會影響進入自主移動構式的動詞用法的規(guī)約性,造成它們之間等級性的差異,并且會引起詞類范疇的轉換。
沈家煊. 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 世界漢語教學, 2003(3).
石毓智. 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王仁強. 基于語料庫的動詞與構式關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動詞用法的規(guī)約化為例[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4(1).
Allen, S., et al. Language-specific and Universal Influences in Children’s Syntactic Packaging of Manner and Path: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Turkish[J].Cognition, 2007(102).
Evans, V. & M. 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Goldberg, A. E. & R. Jackendoff.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 [J].Language, 2004(80).
Levin, B.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s: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Levin, B. and Hovav, M.R.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Verbs of Motion: The Perspective from Unaccusativity[A]. In I. Roca(ed.).ThematicStructure:ItsRoleinGrammar[C]. Berlin: Foris, 1992.
Levin, B. & Hovav, M.R. Reflections on Manner/Result Complementarity[A]. In M. R. Hovav, E. Doron & I. Sichel (eds.).LexicalSemantics,Syntax,andEventStructur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Langacker, R. W. 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A]. In M. Barlow & S. Kemmer (eds.).Usage-basedModelsof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0.
Langacker, R. W. Construcitons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A]. In V. Evans & S. Poucel (eds.).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9.
Szczesniak, K. You can’t Cry Your Way to Candy: Motion Events and Paths in The x’s Way 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