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芬
(石家莊市第二十七中學)
新課標教材的專題模塊設計雖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加上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局限,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到了高三階段,通史概念模糊,主干基礎知識支離破碎,缺乏歷史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因此,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要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要求教師在一輪復習前做大量的功課,將古今中外歷史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做到沒有斷線和盲點,這樣才能幫學生做到清晰明了、“通而不痛”。
那么怎樣才能將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清晰明了完整簡潔地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明確而又不給他們增加額外的負擔呢?這就要求我們除了熟悉教材,還要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即《課標》)和《全國新課標高考歷史考試大綱》即(《考綱》)的要求,這樣才能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下面就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對高三一輪復習策略加以說明。
首先,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時間脈絡(可以表格、示意圖、數軸等方式),如夏朝(約公元前2070 年-公元前1600 年),商朝(約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 年),周朝(約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256 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年),兩漢(西漢公元前206 年-公元25 年,東漢公元25-220 年),三國(220-280 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兩晉(265-420 年分為西晉,東晉、南北朝為386-581 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 年),五代(907-960 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宋朝(960 年-1279 年,其中1127 年-1279 年為南宋),元朝(1271 年-1368 年),明朝(1368-1644 年),清朝(1644-1912 年),以數軸的方式呈現(xiàn)更清晰直觀。
?
這樣既可以突出歷史學科的時序(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明確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也可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將學到的相關內容串聯(lián)起來,將那些像珍珠一樣散落的孤立的知識點串到時間這根金線上,形成一根長長的項鏈,即我們所說的“線索”,進而找出一些制度、政策等歷史現(xiàn)象間的傳承關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性和規(guī)律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其次,明確階段特征:如先秦階段是原始社會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及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fā)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確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也是當時社會政治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上從停滯倒退狀態(tài)到初步恢復發(fā)展的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階段是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江南經濟大開發(fā)并開始趕上北方的歷史時期;隋唐時期階段特征是國家統(tǒng)一、政局相對穩(wěn)定,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顯現(xiàn)繁榮景象,各民族聯(lián)系加強、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全面輝煌;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封建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和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明清(鴉片戰(zhàn)爭以前)時期的特征一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二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再次,結合《課標》和《考綱》要求突出重點,在每一階段復習之前先將這兩部分比較列出,讓學生能夠知道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哪些是不需要掌握的?!墩n標》(此部分詳見《課標》)要求與《考綱》(此部分詳見《考綱》)中中國古代部分內容相結合。
第四,提升部分。中國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五大部分來梳理,且之間互為因果。以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為例,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有:(1)國家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2)統(tǒng)治者推行重視經濟發(fā)展的政策;(3)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4)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5)文化科技發(fā)達;(6)人民的辛勤勞動;(7)前代良好的經濟基礎;先秦部分可以滲透生產力的發(fā)展是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根本原因等理論。以商鞅變法為例,由于生產力發(fā)展——鐵犁牛耕,導致生產關系變化——賦稅制度及階級關系,推動商鞅變法——社會形態(tài)演變即封建制度確立,商鞅變法與秦統(tǒng)一中國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間的關系;又如,明清時期作為我國封建社會衰落階段,在政治(內閣、軍機處設立)、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海禁、閉關政策)、文化(反封建文學作品、總結性科技著作)方面的反映。
第五,結合世界史部分,建立橫向聯(lián)系。為減輕學生負擔,以中西聯(lián)系密切之處為節(jié)點。如公元前六世紀前期至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古代希臘民主制度形成(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與發(fā)展(伯利克里改革)。古羅馬《十二銅表法》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宗法分封制開始遭破壞、各國改革變法改革;希臘工商業(yè)發(fā)展與中國井田制遭破壞、土地私有制確立、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形成、私商取代官商;古希臘智者學派、蘇格拉底與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孔子。
當然也可以列《中外歷史年表》進行相關內容比較。
這樣做下來,工作量會很大,可能用時會很長,但經過這樣的復習整合之后,學生就會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許多疑難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不但有助于高考,也有助于他們人文素養(yǎng)和歷史素質、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進而有利于其他學科和今后的學習。因為一輪復習進行的深厚積累,在二輪復習和處理歷史問題(做題)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學生反映,經過一段時間復習整合之后,之前干巴巴的枯燥無味的歷史復習變得有趣了,一些遙遠抽象的理論也變得生動了,感覺自己正在將浮躁的心情沉淀下來,能夠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這不正是高中階段歷史教學期望達到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