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電臺主持說,她曾接到一個求助電話,一對老人看到各種各樣的媒體報道——這個食物有問題,那個添加劑非食用,還有農殘、激素等,覺得現在吃什么都不安全,已經到了無食物可選的地步,心情非常焦慮。實際上,現實中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不在少數,也導致了有人一味追求天然、無添加,有人迷信自制食物,有人著迷于一切“有機食品”。其實,萬物皆有毒,關鍵在劑量。與其惶恐不安,不如放平心態(tài),用正確的態(tài)度來接納不完美的食物。
有利也有害——食物本不完美
食物的作用是給人體提供各類營養(yǎng)素,滿足機體基礎代謝與生命活動所需,因此需要攝入盡可能多樣的食物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yǎng)素的需求,任何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營養(yǎng)特點,再好的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素,這也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所說的“食物多樣化”的原因之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食物也不例外——給人類提供營養(yǎng),這是食物有利的一面;但同時也含有一些人體不需要,甚至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這就是食物有害的一面。我們希望利用其有利方面,采取有效方法避免有害方面。前面提到老人覺得沒有可選的安全食物,原因就在于太過關注食物有害的方面,導致對食物恐慌,心理壓力過大,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與健康。
食物給人類帶來的不利方面,常用風險來描述。風險無處不在,任何事物都存在風險。食品風險可以用兩個方面來描述:
1. 風險因子即有毒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危害程度。任何有毒有害物質都是需要劑量的,離開劑量談毒性沒有意義,例如鐵具有重要生理作用,但攝入過量會引起中毒。一種物質本身毒性很低或者劑量不足以對人身體造成傷害,我們就認為低風險或者沒有風險。
2. 風險因子發(fā)生的概率。任何事件的發(fā)生都存在概率,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風險事件發(fā)生的概率非常低,我們也認為低風險或沒有風險。
趨利避害——食物的選擇與處理
現在大家比較關注農藥、化肥殘留問題,曾經有植保學家說他本人很少吃葉菜類,建議多吃根莖類蔬菜,因為所有蔬菜里葉菜類農藥殘留是最高的——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他的觀點是沒有問題的,可以避免農藥的過量攝入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但這只是從農藥殘留角度分析后作出的結論,完全忽略了營養(yǎng)因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蔬菜日食用量是300~500 g,蔬菜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成分,其中葉菜類蔬菜有“全能王”的稱號,尤其是深色蔬菜,含有的營養(yǎng)素非常豐富。如果只是考慮農藥殘留就不去吃葉菜類蔬菜,必然失去大自然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全能王”所帶來的恩賜。
最佳做法就是享受葉菜類蔬菜給我們提供的營養(yǎng),盡量減少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
1. 消除恐懼心理:相信政府的能力、食品安全的現狀,農藥殘留由農業(yè)部、食品與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等單位負責監(jiān)管,經過層層把關,進入市場的蔬菜農藥殘留是相對安全的,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可以適當選購綠色、有機蔬菜,但不要迷信“有機”的效果,也不要為普通食物擔憂恐慌。
2. 正確的洗菜方法:未切的蔬菜在淡鹽水或清水中浸泡,使用果蔬清洗劑,使用淀粉等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最重要的是保證適當的機械摩擦以及流動水的沖洗。機械摩擦指的是用手搓洗、刷子刷洗等,流動水沖洗保證殘留物質的脫落以及防止二次污染。
3. 去皮:農藥殘留大部分集中在果蔬的表皮,去皮也是減少農藥殘留的可行方法,但去皮會導致營養(yǎng)素損失,比如蘋果皮中礦質元素的含量要遠遠高于果肉。是不是去皮可根據個人選擇,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中國消費者去皮食用蘋果,但如果蘋果來源可以保證的話,綜合營養(yǎng)角度考慮,無需去皮。
其實,從土壤學家的角度考慮,吃根莖類蔬菜意味著風險高,因為根莖類蔬菜含有的硝酸鹽含量要遠遠高于葉菜類。硝酸鹽本身沒有健康問題,但硝酸鹽在經陽光暴曬或者蔬菜不新鮮時,會產生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劑量達到一定程度可導致中毒并有致癌作用。但從另一方面說,根莖類蔬菜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花青素、礦物質等多種有益成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攝入新鮮的食物,新鮮的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很低,健康風險非常低,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營養(yǎng)與安全是食物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的表現,需要我們去平衡。過分關注安全,會導致心理恐慌、營養(yǎng)攝入不足、心理壓力過大,這都是影響健康的殺手。關注食品安全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身體健康,過分關注安全卻損害了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保證營養(yǎng)素的充足供應、充足的運動與睡眠、良好的心情,了解一些營養(yǎng)去安全知識避免恐慌心理,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安全風險,盡量降低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才是保證身體健康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