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夏是孔門私學中“文學”科的杰出弟子??鬃訉ψ酉牡慕逃w現(xiàn)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藝術:一是孔門問對,孔子對子夏的個別化教學藝術;二是孔子對子夏的數(shù)度告誡與發(fā)展預測;三是孔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全面培養(yǎng)子夏的文學才能。此外,子夏與同門弟子之間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價值。
【關鍵詞】子夏;孔子;教學藝術;告誡;預測;切磋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34-05
【作者簡介】李如密,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學論、教學藝術論的研究。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出身清寒而個性獨立。所謂“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荀子·大略》)。他從學于孔子時,年輕聰穎、勇武勤學、擅長“發(fā)明”、專注文學??鬃釉诮逃酉臅r,與這位高足弟子深入對話、教學相長,甚至發(fā)出“起予者商也”的由衷贊嘆。我們在今天解讀孔子對子夏的教學藝術,重塑子夏的歷史形象,實在是一件有趣而有益的事情。本文謹就此做些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子夏的生活史、形象及成就
子夏出身寒門?!墩f苑·雜言》載:“商之為人也,甚短于財?!薄冻鯇W記》載:“子夏家貧,徒有四壁?!薄盾髯印ご舐浴份d:“子夏家貧,衣若縣鶉。”據(jù)《正字通》解:“鶉尾特禿,若衣之短結;故凡敝衣曰衣若懸鶉?!边@是說他因為家里貧窮,衣服破爛得像懸掛著的鵪鶉。
子夏到孔門受業(yè)較晚,為孔子晚年弟子。
子夏性格勇敢、孤傲、規(guī)模狹隘、交友慎重。[1]
子夏以“文學”著稱。《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睎|漢徐防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后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子夏“發(fā)明章句”,則可以更具體地說明他在傳經(jīng)中的獨特貢獻。
子夏曾兩次出仕:一次是任衛(wèi)國行人,一次是任魯國莒父宰。
子夏晚年講學于西河,為魏文侯師。從學者有300多人。據(jù)《史記·儒林傳》載:“如田子方、段于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p>
子夏老年喪子,因悲傷過度致雙目失明。
子夏得享長壽。據(jù)《溫縣卜氏家譜》記載,子夏卒于公元前400年,享年107歲。另有享年101歲和87歲之說。他的教育生涯,即使從其為孔子守喪期滿之年(公元前476年)算起,也長達六七十年。[2]子夏為傳播儒學和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孔門問對:孔子對子夏的個別化教學藝術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擅長發(fā)揮老師所教的弟子,他與孔子進行的師生對話水平是很高的,所以孔子稱贊他“起予者商也”。這一點上與顏淵有同有異,顏淵雖然在“退而省其私”時“亦足以發(fā)”,但卻限于“自發(fā)”,所以孔子并不滿意,認為顏淵對自己“無所助益”,因為那樣終究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教學相長。
1.問詩得禮,教學相長
《論語·八佾》載: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受到孔子稱贊的弟子很多,但被稱作“起予者”的卻只限于子夏一人。子夏問了一句“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對答了一句“畫”:“繪事后素。”以“畫”答“詩”,看似答非所問,卻充滿語言和思維的張力,正是孔子“由此及彼”啟發(fā)教學的高明藝術。子夏也非常機靈,緊接著老師的話繼續(xù)發(fā)揮,聯(lián)想得更加遠大,說:“那么,是不是禮在仁之后呢?”這是一次由“詩”“畫”之小到“禮”“仁”之大的思維飛躍,比孔子的由“詩”到“畫”的思維跨度要大得多,子夏出彩的“臨場發(fā)揮”可能超出孔子當時的意料,所以讓孔子格外興奮,情不自禁地稱贊:“卜商啊,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p>
2.侍居論禮,八問八答
《禮記·孔子閑居》中記載了“孔子閑居,子夏侍”,這正是弟子問學和孔子因材施教的好機會,師生由此展開一場八輪次的問答對話。為便于直觀了解和對比分析,特將此次師生長篇對話的相關內(nèi)容表解如下:
如果從教學論視角來分析,此次“侍居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因是孔子“閑居”,又因為只有子夏在“侍”,氛圍輕松而親切,所以師生間的對話得以充分展開。這是在《論語》中難得見到的。其二,所涉及的問題有“民之父母”、“五至”、“三無”、“五起”、“三無私”等,從回答的從容、詳細和周密來看,孔子對這些問題是深思熟慮的。其三,子夏由《詩》中句子延伸開來,問到禮的許多問題,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向孔子討教,十分好學。孔子論禮,不僅語句精煉、整齊,而且還不時引《詩》為證,增加了教學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其四,當孔子給予問題的解答時,子夏也如醍醐灌頂般地贊嘆不已:“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語之間流露出對老師的敬仰和對于禮的重視。其五,子夏的發(fā)問語多為“敢問……,如何斯可謂……?”“敢問何謂……?”“敢問何如斯可謂……?”等,表明其態(tài)度非常謙恭、誠懇。其六,此次侍居教學的效果很好: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3.巧用譬喻,妙論君道
《尸子·君治》載: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弊釉唬骸吧讨?。日在井中,不能燭遠;目在足下,不可以視近,雖明何益?故君之有國也,如天之有日,居不高,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遠?!笨鬃优c子夏探討為君之道,子夏將君民關系比作魚水關系,受到了孔子的肯定:“商知之矣。”孔子繼而也使用“日在井中”和“天之有日”來做比喻,進一步闡述為君的道理。子夏與孔子師生之間心有靈犀、相談甚契。
三、孔子對子夏的數(shù)度告誡與發(fā)展預測
孔子的告誡教育是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告誡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一些發(fā)展的苗頭,從而發(fā)出警告和勸誡,加強預防,以避免嚴重后果的出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告誡具有警醒的功能、預防的功能。語言形式多為“不要……”??鬃拥慕逃A測能力是建立在深厚教育經(jīng)驗基礎之上的對學生發(fā)展趨勢做出合理準確的判斷。
1.告誡教育——孔子的擔心
《論語·雍也》載: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關于“君子儒”、“小人儒”,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何晏《集解》引孔安國的觀點說:“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倍鴦氶凇墩撜Z正義》中則認為:“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說誤也?!迸_灣學者蔡仁厚認為:“子夏于四科列在文學,其學謹篤有余而恢弘不足,所以孔子特警而進之?!盵3]也就是說,孔子對子夏進行告誡教育,無非是怕子夏的發(fā)展偏離“君子儒”的目標,而滑向“小人儒”的歧路而已。
《論語·子路》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是說子夏已經(jīng)做了莒父宰,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當時只給了他一句忠告:“無欲速,無見小利?!贝蟾耪强吹阶酉乃枷胫袆諏嵉囊幻妫瑩淖酉臑榱俗非蠖唐谡兌鵁o視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并且闡明這么告誡他的道理:“越是強調(diào)速度往往越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太貪求小的利益往往就做不成大的事情?!?/p>
《論語·先進》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是說孔子發(fā)現(xiàn)子夏在禮上不及于“中”,就曾有針對性地提出過告誡。這種告誡對于子夏是否起了警示和修正的作用呢?《孔子家語》和《說苑·修文》載:子夏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孔子與之琴,使之弦,侃侃而樂,作而曰:“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子夏所說“不敢不及”,顯然是對孔子“商也不及”的回應。這表明子貢或?qū)⒖鬃拥母嬲]對子夏作了轉(zhuǎn)述,而子夏也在孔子告誡之后自覺糾正自己的偏差,并且大見成效,所以才會得到孔子的肯定。
2.發(fā)展預測——孔子的慧眼
所謂預測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依據(jù)對發(fā)生過或正在發(fā)生著的事件的觀察、思考,對該事件將來會如何發(fā)展所做出的一種陳述與判斷。孔子晚年非常關心學生的發(fā)展,并且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做出準確的預測?!犊鬃蛹艺Z·六本》載:孔子曰:“吾死之后,商也日益,賜也日損?!痹鴧Υ舜蠡蟛唤?,就問:“何謂也?”孔子解釋說:“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悅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焉?!币簿褪钦f,孔子對子夏所做出的“日益”的預測,一是有事實依據(jù),那就是“好與賢己者處”;二是有理論依據(jù),那就是與何種人久處就會被何種人同化,子夏“好與賢己者處”,就會受到“賢己者”的同化,所以會有“日益”的結果??鬃訉ψ酉陌l(fā)展做出的預測啟示我們,作為教師如果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的話,肯定會有益于學生的發(fā)展的。就像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所說:“教師站在人們未來專業(yè)的搖籃邊,因為他應當是第一個能夠看出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人,他應當首先看清楚學生當中未來的設計師、飛行家、農(nóng)學家、工程師、醫(yī)師、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勞動者或科學和文化的活動家?!盵4]
四、孔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全面培養(yǎng)子夏的“文學”才能
孔子晚年已經(jīng)倦于從政而專心教學,與早期設學授徒時不同,開始將教學重點轉(zhuǎn)移到文獻典籍的整理與傳授上,這一時期的弟子多年輕聰明、勤學上進,所以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也是相當突出的,子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子夏不僅在幫助孔子整理和編纂經(jīng)書時做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對諸經(jīng)的傳授,在孔門之中,其功勞最大??鬃右浴对姟贰稌贰抖Y》《樂》《易》《春秋》全面培養(yǎng)子夏的“文學”才能,為子夏日后設學授徒、傳經(jīng)續(xù)教打下了堅實的學養(yǎng)基礎。史上所傳孔子的六經(jīng)之教絕非虛言,這在子夏一人身上即可得到明證。
1.孔子與子夏深入討論《詩》
《韓詩外傳》載: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雎》至矣乎!夫《關雎》之人,……大哉!《關雎》之道也,……《關雎》之事大矣哉!……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子夏問的問題很有趣,就是“《關雎》一詩為什么是國風的開篇呢?”孔子便從《關雎》之人、道、事幾個方面為子夏做了深入分析闡述,使得子夏頓時領悟到《關雎》的精微,并發(fā)出長長的慨嘆。
2.孔子詢問子夏讀《書》的心得
《尚書大傳·略說》載: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子何為于《書》?”子夏曰:“《書》之論事,皎皎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边@是說,子夏讀完《書》,去見孔子,孔子主動問及子夏讀《書》的心得,子夏不僅談了對《書》的認識:“《書》之論事,皎皎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倍艺\懇地表達了學習的態(tài)度,即“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3.子夏在孔子葬禮上“行夫子之志”
子夏在喪禮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深得孔子真?zhèn)?,而且他自認為能夠理解孔子的心意?!抖Y記·檀弓上》載: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與?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馬鬣封之謂也。今一日而三斬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這是說子夏主持孔子的喪葬禮,而且認為是“行夫子之志”,實踐了孔子的心意。
4.子夏向孔子彈琴匯報學《樂》的成果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倍Y樂不相離,是儒家禮樂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子夏學之于孔子的基本原則?!墩f苑·修文》記載子夏除喪后彈琴,得到孔子贊揚的故事,說明子夏對孔子的禮樂思想已經(jīng)非常精通,并且孔子對于他所達到的境界也是相當滿意的:“子夏哀以盡,能引而致之于禮,故曰之君子也?!币簿褪钦f子夏在樂方面的修養(yǎng)是符合禮的要求的。
5.孔子與子夏分享讀《易》的感悟
《說苑·敬慎》載:孔子讀《易》,至于《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而必變,未嘗得久也。夫?qū)W者,以虛受之?!弊酉脑唬骸吧?,請終身誦之?!笨鬃油砟曜x《易》,將一生的人生經(jīng)驗都融匯進去了,所以會“喟然而嘆”,但是年輕的子夏怎么會理解呢?孔子毫不保留地與子夏分享自己讀《易》的感悟,這對于子夏來說真是“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啊,所以他非常珍惜,感動地說:“太好了,就讓我記誦它一輩子吧!”
6.孔子向子夏傳授《春秋》
《春秋》一般認為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上》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笨鬃釉诰帉憽洞呵铩返倪^程中,“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這里提到了子夏的名字,說明孔子編寫《春秋》期間,子夏一直跟在孔子身邊,親見孔子如何編寫的。因為子夏長于文學,并且在學術傳播方面很有資質(zhì),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希望它廣為流傳,所以去世之前將“《春秋》屬商”。子夏對《春秋》的認識也非常深刻,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說:“故衛(wèi)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后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
五、子夏與同門弟子之間的相互切磋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個性鮮明的弟子之一。他與同門之間交流較多,相互切磋的過程中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乏教育意義和啟示價值。如:
1.子夏與司馬牛
《論語·顏淵》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骸烙忻毁F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其實,司馬牛所“憂”的尚限于個人血緣意義上的兄弟,而子夏則將之推及道德修養(yǎng)意義上的“兄弟”。子夏對司馬牛在患難時的這一精神撫慰,足見其深深的同門情意。“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后來成為對中國人交朋友和辦外交的重要理念,產(chǎn)生了跨越時空的深遠影響。
2.子夏與子張
子張與子夏在孔子看來一個“過”一個“不及”,對于一些事情二人往往存在意見分歧?!俄n詩外傳》卷九載: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孔子入坐,二人相與論,終日不決。子夏辭氣甚隘,顏色甚變?!墩撜Z·子張》載: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可見,子夏主張交友應慎重而有所選擇,而子張則主張廣泛地結交朋友。
3.子夏與子游
《論語·子張》載: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對子夏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坦率而尖銳的批評,而子夏也對子游的批評進行了直接而斷然的反駁。你來我往,各不相讓。雖然在言語上有劍撥弩張的激烈,但整體上看仍不失為君子之爭。
4.子夏與曾參
《韓非子·喻老》載: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zhàn)勝,故肥也?!痹釉唬骸昂沃^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zhàn)于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笔且灾局y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痹谶@里,我們看到了子夏幽默風趣的一面。子夏與曾子兩位同門相見,曾子很自然地進行“胖瘦”的寒暄。不想被子夏突然搶過話頭,借題發(fā)揮,狠狠地幽了一默,讀來令人解頤。同時,子夏也非常坦誠地與曾參分享了他“心戰(zhàn)”的精神歷程及勝利后的喜悅之情。
5.子夏與樊遲
《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沃^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意思是說樊遲向孔子問了兩個問題,但對孔子兩次回答的意思沒弄明白,孔子于是又進一步作了闡釋,結果樊遲還是不明白,但卻沒好意思再問。等退出來見到子夏,就向這位同門中的佼佼者再求教。子夏就當仁不讓地做了一回“小先生”,用舉歷史人物作例子的方法對樊遲進行了相應的輔導,終于幫助樊遲透徹理解了老師的意思?!?/p>
【參考文獻】
[1]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弟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242-244
[2]高培華.卜子夏考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69
[3]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07
[4]凱洛夫.教育學[M].陳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1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孔子對其弟子的教學藝術及其現(xiàn)代價值”(課題批準號為:DOA1402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