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立項資助項目“群體性事件應對中的‘平衡模式’研究”(編號:PDJH2015B0457)的研究成果。
任圓圓 莊麗麗 陳博仁
深圳大學法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
群體性事件應對中的“平衡模式”研究*
*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立項資助項目“群體性事件應對中的‘平衡模式’研究”(編號:PDJH2015B0457)的研究成果。
任圓圓莊麗麗陳博仁
深圳大學法學院,廣東深圳518060
摘要:群體性事件的多發(fā)頻發(fā)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重要表征。我國長期以來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昭示,以公共理性與利益的整合與平衡為基點,采取開放、平衡、柔性的應對策略,方可實現(xiàn)社會沖突的彌合與秩序的穩(wěn)定。“烏坎轉機”是群體性事件有效應對的典范,體現(xiàn)了群體性事件應對的“平衡理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并完善群體性事件的“平衡模式”,就該模式的價值構造與實踐構造及其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較為細致的論述與論證。以期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社會矛盾的緩解與消弭,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有所創(chuàng)見與裨益。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公共沖突;“平衡模式”;公共理性;法治
近年來我國群體性事件多發(fā)頻發(fā)。《2014年中國法治發(fā)展研究報告》顯示,自2000年到2013年,我國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數(shù)量呈逐年遞增態(tài)勢,事件規(guī)模不斷提升,沖突對抗程度不斷加大,具體情況復雜多元,社會危害性逐漸增強。在維穩(wěn)語境之下,我國群體性事件應對模式的缺陷愈加凸顯,其與社會良治的目標相去甚遠。2012年在應對“烏坎事件”的過程中,處置、緩解、消弭沖突等鏈條體現(xiàn)出政府開明、開放與平等的態(tài)度轉變,軟化柔性的應對方式啟發(fā)了我們對群體性事件應對方略的思考。
基于此,我們以“烏坎轉機①”為切入點,結合國內(nèi)外處突應變的寶貴經(jīng)驗,提出了群體性事件應對中的“平衡模式”。完善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價值構造與實踐構造,以期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有所裨益。
首先需要就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做一科學界定,我們所界定的群體性事件是指:一定規(guī)模的民眾為實現(xiàn)某種利益或發(fā)泄某種情緒而采取的公開的但無意于根本性推翻政權的對抗性活動。群體性事件是當前中國社會最典型的公共沖突。同時,本文主要關注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即主要為事中處置,希望通過法治化的事中處置,引導群體性事件的緩解、消弭,并對社會矛盾的化解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社會良治的價值目標。
一、“平衡模式”的緣起
“平衡模式”的靈感來自于“烏坎轉機”以及國內(nèi)外群體性事件應對方略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笆琛迸c“堵”,“開明”與“壓抑”的構成了政府處突應變的兩難選擇?!伴_明”與“尊重”,“對話”與“談判”,“疏導”與“化解”構成了“烏坎轉機”核心要素。政府“以最大決心、最大誠意、最大努力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②而村民也開始有組織、有領導地堅持理性維權和依法抗爭,最大限度地爭取媒體和輿論同情③,直至沖突的化解與消弭?!盀蹩彩录奔捌鋺獙^程,推動了機制體制變革,促進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平衡對話與自我治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權力與權利之間的良性互動,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
相比之下,我國近幾十年以來的群體性事件應對具有較強的不穩(wěn)定性,也造成了不同的社會后果。應對理念經(jīng)歷了“斗爭哲學”、“壓制觀念”、“多元探索”的嬗變④。疏堵矛盾時有,成敗經(jīng)驗共存。以“烏坎事件”與“甕安事件”為代表的正反兩方面典型共同指向了寬容心態(tài)與法治思維,良性互動與多元途徑的應對路徑,也對完善應急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國外公共沖突的應對來看,芝加哥模式、倫敦模式以及法蘭克福模式等都體現(xiàn)出了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政府堅守公共利益底線以及風險評估與處突應變相結合的方略。
“現(xiàn)代性孕育著穩(wěn)定,而現(xiàn)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⑤面對社會利益多元,社會沖突復雜,社會結構斷裂的轉型期社會境況,一種體現(xiàn)開明、理性觀念,尊重合法利益與訴求,注重制度化與體系化,倡導平等對話、協(xié)商談判,實現(xiàn)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群體性事件應對方略呼之欲出?;谝陨戏治觯覀兂醪綐嫿ǔ鲶w現(xiàn)上述價值的“平衡模式”,該模式既有理念的創(chuàng)新,又注重體系整合,以期實現(xiàn)對社會沖突的有效管控與社會秩序的良性治理。
二、“平衡模式”的價值構造
在社會利益多元與矛盾多發(fā)的“斷裂社會”中,如何實現(xiàn)群體性事件的妥善應對,既是具有道義正當性的價值命題,也是具有現(xiàn)實正當性的實踐命題。
“平衡模式”的核心在于群體性事件不同主體間利益的平衡化,民眾利益表達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雙重目標的平衡化,實現(xiàn)主體間地位平等與對話協(xié)商的應對方式的軟化。
理性,是指人類在某一時期所具有的,與該時期的自然狀態(tài)、社會狀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相適應的正常的心智水平。⑥“人類行動的準則和尺度是理性,因為理性是人類活動的第一原理,而且正是理性指導著行動以達到它的適當目的。⑦”現(xiàn)代理性主義與法治實踐緊密聯(lián)系,理性應建立在全面考察相關的事實,同時綜合運用相關智識的基礎上。⑧
在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當中,思維方式的轉換應建立公共理性與平衡思維。所謂公共理性,是在理性精神的基礎上,“各行動主體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社會這樣一個持久存在的合作體系之中,對公共事務進行充分合作,以產(chǎn)生公正的、可預期共治效果的能力”⑨。公共理性需要尋求自由與平等、民主與法治、公正與效率等一系列公共價值之間的整體平衡,其使命就是在制度供給與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為公共選擇做出價值規(guī)約。公共理性在利益沖突的兩難選擇中,邁出換位思考的步伐而追求共享與共贏?!盀蹩厕D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公共理性的精神,拋棄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平等協(xié)商,互利共贏的理念。公共理性的秉持主體不局限在政府一方,民眾同樣應該建立公共理性的社會參與思維。
平衡思維即指導群體性事件的各方之間地位平等,不同主體間可通過平等對話協(xié)商——這一平衡結構,實現(xiàn)利益的協(xié)調與平衡——平衡結果的一種柔性思維。在“平衡模式”當中,公共理性與平衡思維在政府主體中的重要體現(xiàn)是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政府應該具有的思維良知。政治理性首先要求政府摒棄“剛性穩(wěn)定觀”,樹立社會動態(tài)平衡的“韌性穩(wěn)定觀”,以分權開放的、動態(tài)的、和平而有序的,而且是可以自我修復的“韌性穩(wěn)定”,適應變動的社會秩序與層出的社會風險。
在權力與權利不相平衡的視閾之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平等對話是難以實現(xiàn)的,進而達致社會利益平衡的價值目標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權力與權利的緊張關系構成群體性事件爆發(fā)與升級的重要誘因。
“強力并不構成權力,而人們只是對合法的權力才有服從的義務。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是當代法治精神的應有之義。
實現(xiàn)主體關系的平衡,首先需要明確權力的來源。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源泉與基礎,權力應該從本源上服從于權利。權利必須在相當程度上實現(xiàn)對權力的制衡。實現(xiàn)主體關系的平衡,要實現(xiàn)權力與責任的平衡。法律在賦予行政主體以權力的同時,必須設置相應的責任承擔,這是法治秩序的應有之義。實現(xiàn)主體關系的平衡,還要實現(xiàn)程序與權力的平衡。行政程序的核心是控制權力。有不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與有關機關違反程序,暗箱操作,濫用權力有很大關系,基于此,兼顧實體與程序,堅持權力運行的公開性、規(guī)范性,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權利。
平衡價值的實現(xiàn),并不是罔顧條件式的事事平衡,時時平衡。但是作為處置群體性事件的一方,政府需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權謙卑的狀態(tài),應隨時打開和平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大門。
三、“平衡模式”的實踐構造與運行方式
“平衡模式”是基于良治的制度化考量,而提出的應對方略。上文就“平衡模式”在價值與理念上是什么,以及與傳統(tǒng)理念的區(qū)別等方面做了論述。此部分,就“平衡模式”的機制與制度架構及其運行方式進行論述。
“平衡模式”的機制不是零散地、非規(guī)范性的方法匯編與集錦,“平衡模式”是在功能上層次分明而有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立體結構。在價值構造的指引下,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平衡模式”應該包括六個層次的機制:即突發(fā)事件的預警機制,
社會表達與溝通機制,公共信息的公開機制,利益整合與平衡機制,爭議事項的裁決機制,公民權利的救濟機制。
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醞釀階段,對于即將發(fā)生的事件可能造成的社會風險的評估與研判可為處置群體性事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信息支持,同時在這些資料與信息的基礎上,實現(xiàn)突發(fā)事件的預警,有效管控群體性事件的升級,實現(xiàn)處置、緩解、消弭的應對目標便成為可能。
1.建立社會治安信息的收集整合機制
治安信息是進行信息研判與風險評估的基礎,特別是預警機制的建立,更需要大量科學、準確、客觀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這需要加強基層組織與單位的信息收集功能。特別是對于農(nóng)民土地糾紛,工人勞資糾紛等群眾權益受損,涉及信訪等敏感性、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信息進行著重收集。設立信息清單,強化收集責任。信息應該匯集到各級治安管理部門,進行信息匯總與整合。
2.建立群體性事件風險評估機制
3.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應明確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組織機構與相關責任人,明確指揮崗位的職責與權限。編制應對的具體方案,統(tǒng)籌工作部門的相關任務,選派相關工作人員深入爭議核心進行疏導協(xié)商。在群體性事件不可避免之時,即向社會公布應對機構即負責人的信息,對事件加以疏導。
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與升級的教訓昭示,各種不同的意見與主張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便很可能造成意見能量的淤積,極易導致沖突爆發(fā)。但是恣意放縱意見的生成與表達,也會造成無序與混亂。
1.社會表達機制
2.社會溝通機制
在“平衡模式”之下,必須對政府公開信息的范圍、程序等做出相應的制度設計與法律規(guī)定,規(guī)范化是平衡化的基礎。
利益整合與平衡機制的生命在于平衡的規(guī)范性與平衡的裁量性。建立適當?shù)某绦蚩纱偈闺p方以平等的地位聚焦于爭議事項?!捌胶饽J健钡睦砟钤试S得到政府與民眾公認的第三方社會主體進行斡旋,搭起中介的橋梁,以此中間的力量,努力達致天平兩側爭議雙方的平衡。除此之外,設立多樣化的利益整合方式,規(guī)范化的利益整合程序,專業(yè)性的利益協(xié)調組織與人員,不僅對于應對群體性事件大有裨益,其還將在預防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方面有“治病,治于未病”之效。
通過上文分析與論述可以看出,“平衡模式”的機制建構有其內(nèi)在機理,幾大制度之間是協(xié)調與配合的關系。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是“平衡模式”啟動的“弁言”,為應對群體性事件提供快速反應的基礎、宏富的信息與完善的組織機構;社會表達與溝通機制是“平衡模式”啟動的標志,體現(xiàn)了政府的政治理性與處置并且消弭沖突的誠意;公共信息的公開機制,繼續(xù)了這種誠意,并且以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促進謠言的破滅,以正視聽,為進一步進行利益整合和平衡提供理性基礎;利益整合與平衡機制,是“平衡模式”的核心,其生命在于制度的規(guī)范性與平衡的裁量性,而實現(xiàn)平衡的基礎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理性協(xié)調與利益協(xié)調;爭議事項的裁決機制是“平衡模式”的延伸,通過裁決機構實現(xiàn)利益的協(xié)調,通過裁決意見實現(xiàn)對主張的回應;公民權利的救濟是“平衡模式”的保障,通過對權利的保障與救濟,實現(xiàn)權力與權利間的平衡,促進社會和解與秩序穩(wěn)定??梢姟耙换í毞挪皇谴骸?,“平衡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在“平衡模式”價值構造基礎上進行完善的并且是切中時弊的制度安排,基于此,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方能與良治為伍。
四、問題設想與完善路徑
“平衡模式”來自于長期以來一些地區(qū)對群體性事件處置、緩解、消弭的有益探索,更是直接受啟發(fā)于“烏坎轉機”。在總結我國近年來群體性事件應對經(jīng)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并且結合法治理論的最新發(fā)展,我們在上文中集中回答了“為什么是平衡模式”、“什么是平衡模式”以及“平衡模式如何運行”三個問題。在價值構造與實踐構造中還有不少進一步論證的空間。同時就“平衡模式”運行中的問題,諸如機構體系與現(xiàn)有設置之間的接洽問題,成本核算與管控效益之間的配比問題,法律漏洞與政策實施之間的平衡問題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除此之外,“平衡模式”各部分之間的配合與運轉也有賴于實踐操作與功能實施中的檢驗。為解決可能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我們還將繼續(xù)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就“平衡模式”的科學性與法律、組織、技術可行性進行進一步論證。希望該模式的提出可以引發(fā)更多學人的思考,也為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提供更加豐富的路徑。
“慰祝蒼生樂大同”。希望“平衡模式”的一米陽光,熔鑄進法治中國的體格與血脈之中。
[注釋]
①烏坎事件,經(jīng)歷了基層政府由“堵”到“疏”的處理過程,最終事件的處置解決,以一種開放、理性的態(tài)度,直面矛盾與沖突,立足于以制度化的渠道去解決問題,贏得了民眾、各級政府及眾多輿論的一致好評,贊譽為“烏坎轉機”.
②廣東副書記:基層有失誤,要對組織者給足出路[N].廣州日報.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12/21/11459850_0.shtml,2014-4-26.
③黃衛(wèi)平,馮秀成,陳文.關于“烏坎事件”的調研報告— 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的特殊案例[J].中國治理評論,2012(3).
④建政以來,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大致經(jīng)歷了階級觀與斗爭的處置方式,穩(wěn)定觀與壓制的處理方式,以及和諧觀與多元應對方略的探索等階段.
⑤[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革社會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世紀出版集團,2008:31.
⑥韓春暉.社會管理的法治思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56.
⑦[意]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4.
⑧[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260.
⑨施雪華,黃建洪.公共理性:不是什么和是什么[J].學習與探索,2008(2).
⑩[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
[參考文獻]
[1]常健等.中國公共沖突化解的機制、策略和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孫立平.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許堯.中國公共沖突的起因、升級與治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4]張百杰.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
[5]于建嶸.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7][美]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8][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任圓圓(1993-),女,深圳大學法學院學生;莊麗麗(1993-),女,深圳大學法學院學生;陳博仁(1993-),男,深圳大學法學院學生。
中圖分類號:D631.43;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5-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