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李軍,白雁,李麗梅
(1.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呼和浩特010020;2.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血液系統腫瘤化療后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是常見的化療藥物劑量限制性毒性,常導致化療藥物劑量降低或化療延遲,甚至終止化療,這些都可能影響臨床療效。我們觀察了重組人白介素-11衍生物(rhlL-11AIa)對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后所致血小板減少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惡性血液腫瘤患者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25~77歲,平均48歲;其中急性白血病14例(ALL 4例,ANLL-M2 6例,ANLL-M5 2例,ANLL-M4 2例),多發(fā)性骨髓瘤7例,均符合血液病的診斷標準[1],經細胞形態(tài)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分型確診。
1.2 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的方法,將治療分為第1周期(對照期)和第2周期(治療期)兩個周期,在化療的過程中及化療結束后檢查血常規(guī),隔日1次,當PLT≤30×109/L的水平時,每天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治療周期化療結束后24 h[2]開始應用rhlL-11AIa(山東阿華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5 mg/d,皮下注射,至化療抑制作用消失并血小板≥100×109/L時停藥,觀察血小板變化情況。并觀察PLT至≥50×109/L的時間,血小板輸注次數,在治療周期和對照周期,當PLT≤10×109/L或有出血傾向時輸注單采血小板。治療組治療前平均血小板數(207.4±65.3)×109/L,對照組治療前平均血小板數(212.5±54.7)×109/L,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3 觀察指標 化療完成后每2天進行血小板計數復查,直至PLT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觀察血小板升至≥50×109/L和正常水平所需時間。觀察各組患者的出血情況及輸注血小板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雙總體t檢驗。
2.1 血小板下降持續(xù)時間和血小板輸注量比較見表1。治療周期有6例因血小板數目低于10×109/L而輸注機采血小板,對照周期有11例輸注機采血小板,治療周期輸注血小板次數較對照期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期患者血小板(PLT)持續(xù)低下時間比較(d,x±s)
2.2 不良反應 無一例出現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異常。治療過程中治療組低熱1例,肌肉酸痛1例。
白介素-11是體內一種多效細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種組織,可直接或協同血小板生成素、IL-3刺激造血干細胞和巨核細胞祖細胞的增生,誘導巨核細胞的分化和成熟,促進巨核細胞和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3-4]。當化療引起嚴重血小板減少時,以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輸注血小板,其引起的輸血相關性病毒或細菌感染,以及反復多次輸注血小板產生抗體導致的異體免疫反應等問題日益突出。近年的研究表明,使用白介素-11可以降低這些風險并減輕其嚴重程度,并縮短血小板減少癥的病程,減少血小板的輸注[5]。
rhlL-11AIa為一類新藥,是對人白介素-11分子結構中若干氨基酸進行改建,療效優(yōu)于重組人白介素-11,起效時間更快,半衰期短,安全性更高,而且其副作用尤其是心臟方面的副作用小于重組人白介素-11,臨床用于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6]。目前認為rhlL-11AIa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多與化療相關,其本身的不良反應均輕微,停藥后可以逆轉。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乏力、水腫、心率失常、關節(jié)肌肉痛、發(fā)熱但均為Ⅰ~Ⅱ度。經對癥處理或停藥緩解,未見有Ⅲ~Ⅳ度反應?;颊叽蟛糠帜苣褪苤委?,且rhlL-11AIa對凝血功能無明顯影響。
rhlL-11AIa是治療血液腫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有效的藥物,縮短血小板減少癥的病程,并能減少血小板的輸注量,不良反應輕,耐受性較好。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1-133,232-233.
[2] 馬軍.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在血液病實體瘤血小板減少癥合理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華腫瘤雜志,2010,32(12):948-947.
[3] Reynolds CH.Clinica1 efficacy of rhL-11[J].Oncology(Williston Park),2000,14(9 Suppl 8):32-40.
[4] Czupryn MJ,McCoy JM,Scob1e HA.Structure function relationships in human interleukin-11.Identification of regions involved in activity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and site-derected mutagenesis[J].J Biol Chem,1995,270(2):978-985.
[5] Kaushansky K.Use of thrombopoietic growth factors in acute leukemia[J].Leukenfia,2000,14(3):505-508.
[6] Li HY,Ding HP.Efficacy observation of domestic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Ⅰ)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J].China Pharmacy,2010,21(22):2090-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