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彤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趙悅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未來的社會需要美,崇尚對美的發(fā)現(xiàn)、追求和創(chuàng)造。作為人文學科的初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受到美的潛移默化,同時培養(yǎng)他們審美發(fā)現(xiàn)能力,崇高的審美趣味、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要從不同的途徑與方法進行研究探討,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效。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途徑;方法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學科審美教育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依據(jù)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可以總結出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強化審美感知,培養(yǎng)審美能力與實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的途徑和方法。
有人曾說閱讀時“讀者入境始與親”。這里的“入境”就是“入情境”,一個精彩生動的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注意,產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生成。于漪曾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雹賉P122]所以,在實施審美教育中,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至關重要。
(一)通過渲染語引發(fā)學生入境
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渲染語,使其成為美感的誘發(fā)者,引學生入境。如,在教《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設計這樣一段導語:“在美麗的西都,有一個被世人稱為“夢之湖”的湖泊,你若站在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huán)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瀲滟;星羅棋布的帳篷,羊群似云。金色的油菜花迎風飄香,蔥綠的草灘似海浪向你撲來,這里就是青海湖!”這樣的語言有聲有色,觸發(fā)學生的情感,會漸漸地將學生引入作品營造的審美意境中去。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審美意境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畫面意境、音樂情境,或者二者結合。由于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內容情感深邃廣博,有時教師的言語入境可能受到一定的局限。而閱讀教學又是以形象見長,需要通過一些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使用一些錄音、幻燈片等多媒體手段,能夠更好地輔助教師教學,營造審美氛圍,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例如,在教授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教師用幻燈片播放朱德母親鐘太夫人的照片,同時配有歌曲《母親》。催人淚下的音樂,懷舊又溫情的老照片,很容易撥動學生純真善良的心弦,自然使學生沉浸其中,使學生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產生對文章內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開啟思想情感的閘門,形成或深或淺的情感體驗。
(三)貼近現(xiàn)實,營造動態(tài)美的氛圍
古語道:“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敝v授說明文的文章時,可以拿實物給大家展示,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在教授記敘文時,可以讓學生充當文本里面的角色,讓書本中的文字活躍成真實的故事。若講授一篇描寫春景的文章,不妨帶領學生來一次郊外春游,不需要黑板、不需要粉筆、不需要課件,一切都看得到、聽得到、聞得到,既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又鍛煉學生的觀察力。譬如,講授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就可以組織一次春游活動,帶領學生們去看看“偷偷從土地里鉆出來的小草”“紅的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的桃花杏花和梨花,蜜蜂們嗡嗡地鬧著,蝴蝶們飛來飛去。一幅熱情洋溢、清新明快的春景圖,更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使得學生從心底里接受閱讀,并能夠形成一種積極的活動,主動地愉悅地沉浸在這種輕松愜意的美的情感氛圍之中。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弊鳛槊栏械恼T發(fā)者,教師必須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每個個體營造良好的審美心境,觸發(fā)其審美體驗。接觸文章的文字語言,是強化審美感知的階段。面對書本上不會動也不會說的漢字、語言,“讀”成為完成這一階段的重要手段。
語文特級教師盛新鳳曾說,向往“師生或吟誦,或爭辯;或淺吟低唱;或慷慨激昂”的詩化課堂。②在這種極盡性情,痛快淋漓的詩化課堂里,誦讀是師生進行閱讀實踐活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誦讀等多種形式,使得學生在語文文字訓練中,鍛煉語文能力,并且能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所以,這也是閱讀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教師在范讀時,根據(jù)文章情感發(fā)展線索和作者整體的藝術構思進行設計和處理,充分傳達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握語音語調和語速。例如,朗讀《濟南的冬天》時,要飽含真摯的愛,帶著悠長的回憶和陶醉之情,展現(xiàn)大好河山之美;在朗讀《沁園春·雪》時,要讀出一種豪邁奔放、大氣磅礴的壯美。只有教師自身深入體驗作品的情感,積極入境,才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啟發(fā)學生進行“讀”這項實踐活動。
葉圣陶先生曾表示,多誦讀文章,當然是為了對寫作有用,然而目的又不僅僅為了練習寫作。閱讀教學的目的,首先應該是為了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誦讀文本,是為了讓學生喜歡讀,最終達到不需要教授就能深諳文本含義的狀態(tài)。誦讀時,精神注意力會集中,慢慢引領自己走入書中,一點點讀懂文本的真正意義。解釋學中提到一個“釋義循環(huán)”的概念,就是對部分的理解和對整體的理解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形成了部分和整體的互釋循環(huán)。同樣,在文學作品中,孤立的文字,單一的概念,零星的畫面,構成有組織的完整的篇章,讀懂每一個詞的意義,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才能解讀文本;反過來,這個詞的意義又是根據(jù)前后文的內容來確定的,循環(huán)往復,才能達到完全理解文本內涵的目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實際上,多讀是為了強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吸納,接近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也是為了聯(lián)系舊知,獲取新知的方法。奧蘇泊爾曾提出要按照學生的已知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因為這是影響學習的唯一因素。任何教學都是從已知開始的,同樣,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從舊知開始的。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認為,“一切既知的知識都是被安排在大腦的一定的單元中,這些單元就是圖紙。”③[P169]就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而言,這種圖式可以理解為人在后天學習中所積累的知識結構。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會不自覺地調動大腦里的原認知結構,自動搜索與之相關的舊知,這一聯(lián)想的過程會將新舊知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要善于運用聯(lián)想,幫學生在閱讀中強化審美感知。比如,在筆者實習期間,語文指導教師在教授《周莊水韻》這篇課文時,花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然后進行提問,課堂氛圍非?;钴S,大部分學生能聯(lián)想到之前學習的《長江三峽》所涉及的游記題材的相關知識,教師再稍加點撥,從而促進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周莊水韻》作者瀏覽周莊的時空次序,描繪景物的修辭方法,作者寄予的深刻情感等等。大量的“讀文本”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文章脈絡,深入文章中蘊含的美感和情感。
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在不斷的審美實踐中總結而來的。在強化審美感知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本身,都是在閱讀中感受美,然后帶著這種具體的感受進入審美體驗的構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認知美的理解能力,聯(lián)想美的想象力,欣賞美的鑒賞力。
(一)理解力
在美學領域中,理解又稱為審美理解力。這種理解是在審美感知的過程中,所要展示給讀者文本背后的含蓄的理解,是指由語言文字的閱讀到“象”的想象,再到“意”的領悟的縱深化過程。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語文閱讀的審美理解力不必一定要達到多么高的境界,只要理解和把握語言文字的技巧美、文章的意境美、教師教學的風格美、教學中運用的多種媒介,如板書等形式美即可。所以,這種審美理解力除了無意識文化熏陶這種學生自身條件的硬性要求,還需要教師有意識的教育。“憂愁煩惱的窮人對再美的風景也是無動于衷。”④[P117]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開放的審美氛圍,讓學生有個輕松開放的心態(tài),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會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情感,審美之旅便由此開始。一旦這種審美氛圍被教師一句不得體的言語,或者臨時情緒沖擊時,學生的審美心理就會發(fā)生不良轉變,導致審美活動被迫終結。所以,教師要時刻把握好這種審美氛圍。
教師指導學生理解美,要遵循文章的結構、作者的思路,進入文本意境,這是把審美的觸覺進一步向文本的深層延伸,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一時的感官愉悅或者文本語言文字表面?!胺蛟娬?,不可以言語求而得,必將深觀其意焉?!雹輀P50]語言文字錘煉、筆法等形式美在閱讀審美中固然重要,但開掘文本中深層意蘊和精神追求,更能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實現(xiàn)學生對美的鑒賞。比如,講授《青海湖,夢幻中的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充當作者的眼睛,來理清游覽次序,總結景物特點。學生在捕捉作者觀察視角的同時,就是理清結構,進入文本意境。從“草灘”到“湖水”,到“烏云”,到“萬里晴空”,到“山巒”,再到“草灘”,學生在渾然天成、美麗如畫的享受中理解品味青海湖如夢似的幻的美。
(二)想象力
同樣,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魯迅先生曾敬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兒童的想象力是無意識的自發(fā)性想象,不屬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在符號的提示下進行的想象,是在語言符號的信號作用下驚醒的有目的有方向的想象。再造想象能力是需要逐漸培養(yǎng)的,教師可以運用栩栩如生的語言描繪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文本中的圖景,引發(fā)學生的想象,這都需要教師提升自己的審美素質,具有深厚的語文功底和扎實的教學功底。比如,講授《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到描寫黃土高原和白楊樹的詞語,并羅列出來,啟發(fā)學生想象;再展示在雄渾蒼茫的黃土高原上一棵傲然挺拔的白楊樹的照片,通過圖景再現(xiàn),讓學生靈活填充,大膽延伸,步入想象境界,體味雄偉壯闊的環(huán)境美,和傲然聳立、堅強不屈的白楊樹的精神美。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心靈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產生深層次的契合,從而學生進入了一種賞心怡情、豁然開朗的境界。不僅體味、把握住了作品微妙至深的情趣和韻味,而且也實現(xiàn)了審美想象的最高境界。
(三)鑒賞力
鑒賞美是自身對美的獲得的升華,主要包括欣賞和評價。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評價文章行文結構的美、遣詞造句的美、形式編排的美等等。在審美評價中,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審美判斷能力,欣賞水平和品味。比如,教師在提問如何理解魯迅《秋葉》中“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時,會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有利于學生對其的理解。學生自然也知道這里有其他的意思,這“其他的意思”就是語言形式和語言展現(xiàn)的直觀形象背后的審美意蘊。在不斷探討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同時也是在做鑒賞的工作。
在美學領域中,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人在審美感知和審美聯(lián)想的基礎上,有意識對世界進行美的探索性活動。審美創(chuàng)造,是審美活動的最高階段,它是通過不斷的審美實踐訓練得以提升的。一些學生個性活躍,有些想法就急于展示,可能給教師、課堂造成困擾,這常常引起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就會打壓這些學生的“氣焰”,實際上,這正是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會傳達出“這是不對的,這是不符合邏輯的”的信息,這些學生會因此喪失對思考的熱情,而其他學生會接受“教師是對的,書本上這樣說,我們想法是多余的”的信息,創(chuàng)造性的潛意識的門檻被緊緊地關閉了。羅恩菲爾德曾說:“兒童許多珍貴的創(chuàng)作都被教師不知不覺地破壞了?!雹轠P129]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同樣是花,卻有“人比黃花瘦”的哀婉美,“我花開后百花殺”的豪放美,也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艷麗美,個體間的差別會使得人的本質力量也不盡相同。所以,新課標中,多次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目的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面對學生積極展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教師萬不可去打擊說教,壓制學生,而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導學生“樂學”的教學中去,鼓勵和肯定學生樂于思考、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的行為,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共同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
接受美學家曾提出“期待視野”的概念,它是先于閱讀文本之前的讀者的審美意識狀態(tài),當然這有賴于讀者過去的審美體驗,接受美學家們認為讀者在接受文本時能夠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性作用,“期待視野”可以在讀者閱讀過程中產生導向作用,甚至能創(chuàng)造作品。學生也是有期待視野的,可能受到經(jīng)驗的局限,其創(chuàng)造性有時會不符合邏輯,這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在閱讀審美活動過程中合理地進行審美創(chuàng)作,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受文本的節(jié)制,不至于天馬行空。比如,在講授《小巷深處》的時候,設有開放式命題,未來女兒和母親的生活將是怎么樣的。學生的回答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積極美滿的。因為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情至深地演繹,引導學生將自己當做文本中的“女兒”,孩子的角色扮演,彼此具有共通的喜惡,同頻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融合于文本內容,在預知“母親”種種行為的前提下體味母愛的美感。因此,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既符合邏輯,又提升了自身審美能力。
注釋:
① 于漪.于漪語文教學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② 盛新鳳.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之十七[J].特級教師家園,2005(6).
③ 董蓓菲.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④ 宋其蕤.語文教學美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⑤ 蘇軾.蘇軾文集:既醉備五福論[M].中華書局,1986.
⑥ 羅恩菲爾德.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1]楊毅,楊嬌.淺談初中語文課的美學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4(4).
[2] 葉懸冰.讓語文課堂充滿美感和生機——論語文教學的審美轉變[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 (2).
[3]簡迎春.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0.
[4]何貴芝.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9.
[5]巴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應對策略[D].蘇州大學,2008.
(責任編輯:彭 琳)
趙悅彤(1991-),女,遼寧鐵嶺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2015-10-13
G623.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