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末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0)
?
試論“迷惘的一代”之文化精神
——以《太陽照常升起》為例
劉末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摘要:“迷惘的一代”是一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流派中的成員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渴望尋求理想中生活,他們對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感到焦慮,選擇了逃回歐洲去,在此過程中經(jīng)受歷練,獲得對生藝術(shù)和生命的真知??▊悺せ裟嵩诰穹治龇矫娴难芯壳『每茖W地說明了這一過程。海明威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在詮釋“迷惘的一代”這段經(jīng)歷時具有代表性。
關(guān)鍵詞:“迷惘的一代”;卡倫;霍尼;焦慮;逃避;回歸
格魯特德·斯泰因?qū)W內(nèi)斯特·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人?!瘪R爾科姆·考利在《流放者的歸來》一書中認為“迷惘的一代”這個名詞適用于這樣一個作家群體:他們大多于1900年前后出生,成長在中產(chǎn)階級家庭,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一戰(zhàn)行將結(jié)束之時參軍到歐洲去,大多數(shù)人去了法國,在戰(zhàn)爭中受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回國后一部分人聚集在美國原本是窮文藝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卻不甘心過茫然無謂的生活,一有機會便又紛紛返回歐洲,然而在歐洲的生活卻并不盡如人意,幾年的時間里,歐洲已經(jīng)變得與他們記憶中不一樣,他們漸漸體會到了歐洲的衰敗和落后,又重新萌發(fā)了回到美國去的念頭。到1930年之前,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在文壇取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他們從未組成一個單一的文學集團或?qū)W派,而是以幾個松散的、互相隱約懷有敵意的文學組織的形式存在。海明威將斯泰因的話作為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并在小說中描寫了一群年輕人重返歐洲生活的美國青年,他們生活空虛,精神疲乏,整日無所事事,生活在一片精神的荒原上,生活中充斥著空洞與迷惘的情緒,他們“沒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人人都行為惡劣”。他們的經(jīng)歷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迷惘的一代”的共同生活經(jīng)歷,據(jù)此,學界判定《太陽照常升起》為描寫“迷惘的一代”的發(fā)軔之作。
《太陽照常升起》通過描寫幾個年輕人的空虛生活,表現(xiàn)出了“迷惘的一代”所共同經(jīng)歷過的心路歷程和精神成長,具有代表性,具體來講有以下三個階段。
關(guān)于“焦慮”,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最初和最嚴重的焦慮源自出生時與母體的分離,所以焦慮是先天存在于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新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卡倫·霍尼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以文化決定論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進一步對“焦慮”做出了解釋。她認為焦慮的成因是產(chǎn)生于對外界事物相互矛盾的態(tài)度中的基本沖突,這種基本沖突源自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個人對這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內(nèi)心體驗?;緵_突的發(fā)生表明了個人與文化環(huán)境中的自己、以及他人關(guān)系的失調(diào)和紊亂??▊悺せ裟嵬ㄟ^對比“恐懼”進一步解釋了焦慮的形成。她認為恐懼和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恰當反應,但是在恐懼的情況下,危險是顯而易見的和客觀外在的;而在焦慮的情況下,危險則是隱而不露和主觀內(nèi)在的。這也就是說,焦慮的強度是與情境對人所具有的意義成正比的??▊悺せ裟釗?jù)此得出:“容易得神經(jīng)癥的人似乎往往是這樣一些人,他們都以一種極端的形式,經(jīng)歷了由文化所釀造的苦難,大多數(shù)都經(jīng)由童年期經(jīng)驗這一中介,并且在此之后無法解決這些困難,或者即使能夠解決這些困難,也要付出極高的人格代價,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稱為我們文化的繼子?!薄懊糟囊淮彼坪跽沁@樣一批“文化的繼子”,他們在成長中與社會環(huán)境格格不入,一直在尋求精神的歸宿,卻一直無所收獲,在思想的苦難中逡巡徘徊,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他們的個人生存體驗決定了他們神經(jīng)癥人格中焦慮與迷惘的情緒。
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塑造了阿什利·布蕾特的形象,卡洛斯·貝克稱她為“魔女”。作品中出現(xiàn)了六個主要男性人物,其中米比波普勒斯伯爵和比爾·戈頓是她的忠實崇拜者;羅伯特·科恩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追求者,羅梅羅一直被她當做沒有靈魂的小孩子,但是二人都與她發(fā)生過性關(guān)系;而邁克·坎貝爾和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則與她有著長久而密切的情感糾葛。在布雷特的身上體現(xiàn)著復雜的迷惘情緒,她在種種互相矛盾的選擇中迷失了方向。她的焦慮和迷惘首先源自于信仰的無所皈依,作品中講到一次布蕾特試圖進入一所教堂,但是被攔下了,原因是她沒有戴帽子,有違教徒進入教堂的禮儀,后來雖然被允許進了教堂,但是布蕾特并沒有感受到信仰的感召或者內(nèi)心的平靜,她的焦慮和迷惘并沒有得到緩解。后來她又跟杰克約定去釣魚,試圖靠投身于大自然來獲得自身的平靜,但她最終沒有辦法做到,她告訴杰克,她最終無法靜靜地生活在小山村里,去釣魚之前所向往的田園生活讓她感到乏味無聊。再次,她帶著對杰克的癡情放縱自己,迷亂的生活讓她更添焦慮。布蕾特愛著杰克,但是杰克的生理創(chuàng)傷讓他們無法真正結(jié)合,布蕾特不安分的性格花枝招展地引來了無數(shù)的追求者,她放縱其間,卻沒能收獲理想中的愛情,失敗的婚姻和無望的愛情消磨著她的生命,所以杰克無限深情地說過,布蕾特是一個被挫折毀掉的好姑娘。過濾掉作品中英國護士的人物設置,布雷特作為“迷惘的一代”中的女性更具有典型性。
“迷惘的一代”之所以迷惘,“首先是因為他們是無根之木,在外地上學,幾乎和任何地區(qū)或傳統(tǒng)都失卻維系。是因為他們所受的訓練是為了應付另一種生活,而不是戰(zhàn)后的那種生活,是因為戰(zhàn)爭使他們只能適應旅行和帶刺激性的生活。是因為他們試圖過流放的生活。是因為他們不接受舊的行為準則,并因為他們對社會和作家在社會中的地位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看法?!盵2](P6)戰(zhàn)爭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遠比想象中持久和深刻,在生理上,杰克和布蕾特不能真正在一起,在心理上,從前是生活中的全部內(nèi)容的戰(zhàn)爭突然被抽離,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所適從和空虛與困惑,布蕾特為不能與杰克結(jié)合而感到焦慮,但是又尋求不到出路,進而感到迷惘,在感情生活中放縱,不時犯下的錯誤,更是對她精神上的無情歷練,未來的路更加迷茫。
逃避與追尋看似是一對意義相反的詞,但是體現(xiàn)在“迷惘的一代”身上,卻具有了行動上的一致性?!懊糟囊淮碧油鶜W洲,表面上看是對美國國內(nèi)生活的一種不滿和逃避,他們從歐洲戰(zhàn)場歸來后,感受到祖國的平庸與無聊,轉(zhuǎn)而投奔歐洲大地,想要生活在與自己理念相符的環(huán)境中,其實內(nèi)在的也是一種對理想生活的追尋。在馬爾科姆·考利的《流放者的歸來》一書中,提到了一種所謂“旁觀者”的態(tài)度,這或許可以成為“迷惘的一代”之所以焦慮以及回到歐洲浪潮的生動解釋?!埃☉?zhàn)爭)教給我們勇敢、浪費、宿命論,這些都是軍人的美德。教給我們把節(jié)約、謹慎、冷靜等老百姓的美德看成是惡習。這些課程使我們害怕煩悶勝過害怕死亡,所有這些課程在軍隊的任何部門都可以學到,可是救護車隊有它自己的課程,它向我們灌輸那種稱之為旁觀者的態(tài)度?!盵2](P33)這種旁觀者的態(tài)度使他們面對正常生活感到麻木與漠然,渴望追求危險,尋求刺激,以此來忘卻現(xiàn)世的平庸與墮落。日常生活使“迷惘的一代”感受到了想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這引發(fā)了他們不安與焦慮的情緒,為了擺脫這種焦慮,他們努力想回到心目中藝術(shù)與生活的圣地,所以,“迷惘的一代”逃避的同時,也是在追尋。
在卡倫·霍尼的神經(jīng)癥人格理論中,個人被文化環(huán)境中的不安因素所困擾,由此產(chǎn)生了個人與環(huán)境的基本沖突,有引發(fā)神經(jīng)癥人格的趨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由個體本身自發(fā)做出了無意識的策略性反應,具體來講可分為三個步驟:親近人——對抗人——回避人。在最初意識到基本沖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焦慮時,個人首先會正視自己的無助狀態(tài),希望假借依附他人的行為來使自己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當親近人的企圖受挫或失敗后,個人會進而對抗人,這個階段中他正視的是個人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敵意,他的疑慮變重,盲目懷疑他人,并幻想自己成為強者,擊敗他人。而當個人進入回避人的階段時,他既不想尋找歸屬感,也不想反抗他人的敵意,只是與他們保持距離,想象出一個自己的世界。這三個基本步驟概括出沖突之下個人企圖消除內(nèi)心焦慮的幾種嘗試和突圍的心路歷程,正好印證了“迷惘的一代”從戰(zhàn)場回來后對美國社會感到失望,回到歐洲后又痛感朝圣地不再的共同經(jīng)歷。
在《太陽照常升起》中,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在戰(zhàn)爭中受傷失去了性能力,戰(zhàn)后成為了一家美國報紙派駐歐洲的記者,依工作之便,他收入豐厚,行動自由,但是他的內(nèi)心感到失落和空虛,與布蕾特交往的困惑讓他憂郁自卑,于是他轉(zhuǎn)而尋求寄托,與朋友去釣魚,去潘普洛納狂歡節(jié)看斗牛,縱酒言歡,然而無論是釣魚還是斗牛,從精神分析學的潛意識理論來講,都是一種男性力量的延伸,是一種對自我失落的潛意識的變相實施與實現(xiàn)。面對自身的殘缺與布蕾特的不安分的做派,他看似麻木不仁,實則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他用沉默的旁觀來掩蓋自己的內(nèi)心交戰(zhàn),并企圖用釣魚和斗牛這樣明顯帶有雄性氣質(zhì)的消遣方式來變相撫慰自己本能的失落。從卡倫·霍尼的觀點來看,杰克·巴恩斯是在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覺悟后,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困苦,轉(zhuǎn)而選擇了逃避,他與朋友們親密而又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對自己的愛人布蕾特,關(guān)懷而又克制,這種克制本質(zhì)上出自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自身的生理缺陷讓他感到自卑,自卑的根源是個人對周遭文化環(huán)境的矛盾態(tài)度,杰克一方面深愛著布蕾特,另一方面又無法真正與她在一起實現(xiàn)自己,故而產(chǎn)生了自卑的心理,并用放縱的外表將這種自卑心理掩蓋起來。
弗洛伊德對神經(jīng)癥中的基本矛盾持消極態(tài)度,認為根本沖突是先天的,普遍的,無從解決的,所有努力只不過是試圖達成一種妥協(xié)而已。作為弗氏理論的繼承者與挑戰(zhàn)者,卡倫霍尼對此持相反的態(tài)度,她認為這些基本沖突可以解決,并邁向內(nèi)心世界的完整這一最終目標??▊悺せ裟嵴J為弗洛伊德缺乏社會學傾向,因此他往往把社會現(xiàn)象歸結(jié)為心理因素,又把心理因素歸結(jié)為生物性因素,由此生發(fā)出他的力比多理論,將人類的諸種本能歸納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兩種,據(jù)此,以這種先天的驅(qū)動力推斷出個人無法根本解決生存環(huán)境中的基本沖突??▊悺せ裟崽岢隽艘环N解決沖突的辦法,那就是改變?nèi)烁裰性斐蓻_突的狀態(tài)。她將神經(jīng)癥看作是個人圍繞著基本沖突所建立起來的保護性防御工事,由此將解決沖突的過程分為兩個部分:首先詳細檢查個人為解決沖突所做的無意識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對他的整個人格產(chǎn)生的影響,其次是對沖突本身進行處理,包括使個人明確意識到?jīng)_突的存在及運行機制。這些解決方法旨在使個人重獲自由以及取得個人的發(fā)展。
1929年12月第一個星期的一起自殺事件宣告了“迷惘的一代”的歸來。一個名叫哈里·克羅斯比的人,作為這一代人中的極端分子,由于始終不適應戰(zhàn)后的生活落差,盡管生活優(yōu)渥,養(yǎng)尊處優(yōu),卻仍然為信仰的缺失選擇了告別這個世界?!八淖詺⒕拖袷且皇锥鞯?,但誠實坦率而激動人心的詩后面的簽名”。[2](P218)伴隨著這次自殺事件,“迷惘的一代”已經(jīng)名實不符了,他們中的極少一部分人像哈里·克羅斯比那樣絕望死去,但更多的人在世界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地位,這意味著他們個人取得了自我調(diào)適的成功?!傲鞣耪吆退囆g(shù)避難者都回來了。”然而“迷惘的一代”歸國的意義并非局限于此,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必須通過理性超越自身。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觀點:由于人的深層本質(zhì)是分裂的——分裂為精神和肉體,理智和感覺,責任和意欲,因此人必須憑借理性,避免墮落和任意性,超越分裂,最終走向自由。這種超越的意義不在于成功,而在于努力爭取。每個人都有局限性,即使在無望的情況下也不放棄進取,不失掉希望和信心,這是理性的勝利和意義。具體到“迷惘的一代”身上,他們的逃避與追尋不僅是出自本能的指引,更是自己理性的選擇,到歐洲戰(zhàn)場上去幫助無助的人,開拓眼界,回國后希望看到國家現(xiàn)實與理想不符,轉(zhuǎn)而返回歐洲尋找生活的意義,但在歐洲的生活并不盡如他們所期待的那樣,他們這次歸來體會到的是古老的歐洲衰敗和沉滯的氣息,他們開始懷念美國進步的社會文化,于是紛紛回到祖國。以上的這種種選擇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理性指引的?!懊糟囊淮彼?jīng)歷的曲折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自我理性的判斷,不停止追尋,不停止挑戰(zhàn),最終達到了一種對生命本真意義的超越。
具體到作品中,《太陽照常升起》中男女主人公對現(xiàn)實的超越是通過最后超越了男女之愛生理學上的局限性來達到的。在故事的結(jié)尾,與斗牛士私奔的布蕾特最終難以逾越內(nèi)心道德上的自我譴責,選擇與羅梅羅分手,向杰克發(fā)電報求救。而杰克安靜地看著布蕾特周旋于多個男人之間,“送一個女人跟一個男人出走。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讓她陪他出走?,F(xiàn)在又要去把她接回來。而且在點報上寫上“愛你的”。事情就是這樣?!盵1](P285)布蕾特重新與杰克會面后,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不做壞女人的感覺真好”;“我們要能在一起多好”,杰克回答:“這么想想不也很好嗎?”布蕾特與杰克之間的戀愛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只不過這一刻,他們突然不再糾結(jié)于對彼此生理上的渴求,而是安于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了。
綜上,“迷惘的一代”是時代環(huán)境造就的一代人,他們的追求收獲甜蜜也采摘苦澀,他們在戰(zhàn)爭中度過了成人禮,青年時代追崇歐洲,向往自由生活,伴隨著對理想的醒悟步入中年,他們曾經(jīng)徘徊迷惘,逃避現(xiàn)實,追求理想,并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自己的學識超越了現(xiàn)實的困頓,在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中感受著人生目標的本真。正如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的扉頁上所感悟的那樣:“一代人來,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p>
參考文獻:
[1][美]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M].馮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2][美]馬爾科姆·考利.流放者歸來[M].張承謨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美]卡倫·霍尼.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M].馮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美]卡倫·霍尼.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M].王作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美]庫爾特·辛格.海明威傳[M].周國珍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6]董衡巽.海明威談創(chuàng)作[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
[7]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0.
[8][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釋夢[M].孫名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9][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0][法]雅斯貝爾斯.存在與超越——雅斯貝爾斯文集[M].余靈靈、徐信華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11]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占峰]
Onthe Cultural Spiritof“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Case of“The Sun Also Rises”
Liu Mo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ung, Shaanxi 723000)
Abstract:“The Lost Generation”is one of American literary genre appeared after the World War I. The members in this genre have experienced the trauma of war and they were longing to seek for the ideal life. They felt anxiety about the American social reality, so they chose to flee to Europe. They obtained genuine knowledge of the art and lif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uffering times. Karen Horney just explained the process scientifically in the terms of psychoanalysis research. Hemingway’s work“The Sun Also Rises”is representative which interprets the experience of“The Lost Generation”.
Key words:“The Lost Generation”; Karen Horney; anxiety; escape; return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5)04- 0067- 04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簡介:劉末(1990—),女,山西長治人,陜西理工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與文化。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迷惘與追求:海明威小說生命主體意識研究”(SLGYCX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