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嘉
第一次貨幣戰(zhàn)爭
中國古代紙幣崩潰,歐洲崛起
眾所周知,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經過宋、金時期的實踐之后,元朝的紙幣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到了明朝中葉,盡管紙幣的發(fā)行與流通使用得到朝廷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朝廷濫發(fā)紙幣,引發(fā)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不得不退出流通,以白銀取而代之。中國開始了銀本位制,這也成為日后中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出于對黃金和白銀的渴望,西班牙和葡萄牙積極支持航海事業(yè),開辟了直通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建立起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奪當地的黃金和白銀,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歐洲逐步崛起。
第二次貨幣戰(zhàn)爭
牛頓奠定金本位制
當中國建立銀本位制時,歐洲實行的卻是金銀復本位制,即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流通。
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使得銀價高漲,歐洲人紛紛把白銀運往中國,以牟取暴利。這些運往中國的白銀,除了從美洲開采出來的,還有直接從歐洲的流通領域中退出的貨幣。白銀大量退出貨幣流通領域,使得歐洲出現了普遍的白銀短缺,造成了通貨緊縮。
為了解決金銀復本位制下的幣值紊亂,英國決定在1696年再次重鑄貨幣,卻以失敗告終。1717年,牛頓建議不再用白銀鑄幣,同時將黃金定價。自此,英國進入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
由于牛頓的貢獻,英國在歐洲率先建立起金本位,并在歐洲普遍實行金銀復本位制的國家進行金銀套購,形成了巨額黃金儲備,由此奠定了英國的金融霸主地位。
第三次貨幣戰(zhàn)爭
日不落帝國建立全球貨幣霸權
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占份額最大。而英鎊則伴隨著米字旗在全世界高高飄揚,擴張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當時的全球通行證——世界貨幣。
當英鎊成為世界貨幣,它就具有了無窮的魔力,一是向全球收取巨額鑄幣稅,二是對全球貨幣的調控權。
英國通過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不僅在全球攫取了巨額利益,使其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而且英鎊還延緩了大英帝國霸權的衰落。直到今天,英國都仍然受益于英鎊當年的世界貨幣地位。
第四次貨幣戰(zhàn)爭
挾天子以令諸侯,美元取代英鎊
大約在1893年,美國的實際經濟就已經超過了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并在此后逐步拉大了與歐洲之間差距。一戰(zhàn)結束后,歐洲一片廢墟,英國實力受到很大削弱,而美國則借機強大起來,全球三分之一的黃金流入美國,美元成為硬通貨,紐約取代倫敦,成為實力最強的金融中心。到二戰(zhàn)結束時,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到1948年時,美國官方黃金儲備高達21,682噸,占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的74.5%。
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經過20天的激烈爭論,最終達成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主、以英國“凱恩斯計劃”為輔的妥協貨幣協定,史稱“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同時還決定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
第五次貨幣戰(zhàn)爭
美國執(zhí)意廢除金本位制
在初期,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比較穩(wěn)定。世界各國經濟快速增長,美元發(fā)行規(guī)模也相應地出現了快速增長,但黃金增長非常有限。因此,美元應當相對于黃金貶值,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又要求美元必須保持穩(wěn)定與堅挺,于是出現“特里芬難題”。
1958年以后,美國持續(xù)的收支赤字導致美元在世界各地泛濫成災,美元貶值動搖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紛紛拋出美元買入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對外短期債務激增。為了維護美元的穩(wěn)定,美國在與黃金總庫成員國協商推出黃金雙價制和特別提款權,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特里芬難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就是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不再向任何國家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自此名存實亡。
第六次貨幣戰(zhàn)爭
拉美債務危機
由于飽受剝削和壓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進行了獨立運動,但是民族獨立并沒有幫助拉美各國步入夢想中的生活,英國和美國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義者。
之后,美國利用芝加哥學派,對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輸出,這些經濟政策的確在短期內緩解了拉美國家所受的經濟困境,但卻導致拉美國家患上“外債依賴癥”。
1979年,美國收緊美元,不斷提高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于無力償付債務,沒有償還的利息被計入本金再次計算,債務越積越多。到1985年底,債務總額上升到8000億美元,史稱“拉美債務危機”。
為了償還債務,拉美國家開足馬力印鈔,這就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90年,拉美全地區(qū)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1491.5%。
第七次貨幣戰(zhàn)爭
洗劫日本
對于美國來說,游離于美國本土之外的巨額美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必須予以大規(guī)模的消滅。消滅“敵人”必須先要找到目標。這些美元主要存在于各國政府的外匯儲備中,而日本則是當時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很不幸,日本就這樣注定要遭到美國的洗劫。
1983年11月,美國總統(tǒng)里根訪問日本,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調整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以實現日元的國際化,并提議設立“日元-美元特別委員會”。美國支持日元國際化的背后,是以日元升值作為交換。
1985年9月22日,由美國財長主導,美、日、西德、英、法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廣場協議”。
五國政府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拋售美元,引發(fā)各國投資者拋售狂潮。通過這種方式,美國大規(guī)模地消滅日本的外匯儲備?!皬V場協議”帶給日本的并不只是股市崩盤和房地產泡沫破裂,而是全面的金融戰(zhàn)敗。
第八次貨幣戰(zhàn)爭
歐洲貨幣危機
1991年12月,歐共體第46屆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在這份合約中,歐共體除了改名為“歐洲聯盟”外,還明確規(guī)定,最遲于1998年7月1日成立歐洲中央銀行,并于1999年1月1日實行單一的歐洲貨幣,即后來的歐元。
馬約立即刺激了美國人敏感的神經。如果在歐盟所有成員國內實行單一的歐洲貨幣歐元,那么歐盟成員國內的交易將不再需要美元,而且歐盟強大的實力完全有可能支撐一個強勢的歐元。這是美國人難以接受的,必須盡可能地阻止歐元的誕生。
在聯合浮動匯率制和兩德合并為歐洲埋下匯率地雷后,加之國際資本的推動,芬蘭馬克、意大利里拉、英國英鎊和法國法郎相繼“陣亡”,大幅度貶值。
第九次貨幣戰(zhàn)爭
亞洲金融風暴
1995年日元突然貶值,導致亞洲各國出口下降,經濟發(fā)展減速。為了繼續(xù)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東南亞各國采取了引進外資,以推動經濟發(fā)展的策略。遺憾的是,東南亞國家在90年代犯了拉美國家10年前同樣的錯誤,大量的外資被用來制造經濟泡沫,或者被消費掉,這為國際資本集中獵殺提供了機會。
1997年7月2日,索羅斯麾下對沖基金對泰銖發(fā)動攻擊,泰國央行彈盡糧絕,被迫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的潰敗引發(fā)多米諾骨牌效應,外匯市場上東南亞各國貨幣拋售如潮。7月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guī)模干預失敗,比索開始大幅度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wèi)林吉特的努力。
對沖基金橫掃東南亞,并一路揮師北指。韓元最終淪陷,新加坡和臺灣也以“投降”而“茍全性命”。
第十次貨幣戰(zhàn)爭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在重創(chuàng)美國金融業(yè)的同時,殃及全球金融市場。隨后,次貸危機又演變?yōu)橄砣虻慕鹑诤[,許多國家的金融、經濟受到嚴重沖擊,損失十分慘重。
回顧這次事件,與其說是華爾街的貪婪與狡詐制造了危機,還不如說是美國國民的過度消費與選舉政治決定了這場危機的必然爆發(fā)。而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克林頓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正是次貸危機的播種者,華爾街不過是這場危機中被利用的工具與替罪羔羊罷了。
意外的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元竟然在屢創(chuàng)新高,這并不只是因為歐洲的經濟比美國更差,更本質的原因是美元被大量回籠,造成全球性的美元緊張??梢娒绹ㄟ^美元霸權來洗劫全球的財富,其手段是何等“高明”。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次“貨幣戰(zhàn)”的完整路徑:次債危機——全球金融危機—— 量化寬松——資本流向歐洲——美國評級機構下調歐元區(qū)幾國國債評級——歐債危機爆發(fā)、歐元大貶值——熱錢涌入亞洲等新興國家——新興國家經濟過熱出現泡沫 ——資本外流——新興國家經濟危機浮現、貨幣貶值——美國就業(yè)率恢復、經濟好轉、退出量化寬松——全球各國面臨更多的資本撤離——各國不得不采取應對手段,恢復本國經濟正常增長——資本回流美國。
在這個全球經濟不景氣、比爛的時代,美國經濟數據向好,它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對資本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兜兜轉轉一圈,“嗜血”的資本在全球逛了一圈,賺足了利潤后,又溫順地回到了美國。資本回流,進入美國各行業(yè),進一步促進美國經濟復蘇,經濟進入良性循環(huán)。這就是美國同時引發(fā)了兩場“貨幣戰(zhàn)”, 卻表現得游刃有余的資本與底氣。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現在就好似拿著一把寶劍,隨意揮舞,就能使其他對手手忙腳亂一番。俄羅斯正好悲劇地成了美國試劍的第一站。而歐洲、日本及新興經濟體只能寄希望于貨幣寬松使經濟復蘇,誰又能記起最初拖大家下泥塘的是美國,當初歐元區(qū)、新興經濟體都曾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