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松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師范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王弼(公元226年~249年),字輔嗣,山陽人,三國時期著名的經(jīng)學家、哲學家。他是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何劭《王弼傳》稱其“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保?]曾發(fā)表“圣人體無”以及圣人與老子的關(guān)系的精辟見解,使當時的吏部侍郎裴徽為之傾倒,也因此受到何晏的器重。何晏稱贊他說:“仲尼稱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1]王弼的主要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經(jīng)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
正始年間,以王弼、何晏為代表的正始玄學首先從道家發(fā)掘思想資源,援道入儒,儒道兼綜,以老莊之“道”作為儒家名教體系的終極依據(jù),以調(diào)和自然與名教之間的矛盾,挽救社會危機。劉勰《文心雕龍·論說》云:“魏之初霸,術(shù)崇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于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2]何晏將兩漢時期一直存在于天地之外的宇宙本根移到了事物之中,并且摒棄了漢代儒道“元氣”或“道氣”說,提出了“貴無”的著名思想。王弼在繼承了何晏“貴無”思想的基礎(chǔ)上,將其思想發(fā)揚光大。其基本特點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名教出于自然,道本儒末,崇道抑儒。從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方面來看,王弼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玄學“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基礎(chǔ)上,通過名教與自然之辨,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觀點,闡發(fā)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教育方法論。
王弼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chǔ)上,認為“無”是萬物產(chǎn)生之源,并明確提出“以無為本”的理論。他指出“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將欲全有,必反于無。 ”[3]“以無為本”是王弼哲學的主旨,“無”是“本”,是“母”是“體”,“無”不是絕對的虛無或空無,它是宇宙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依據(jù)。“無”通過生發(fā)出具象之“有”來發(fā)揮其“本”或“體”的作用。王弼還認為,“道”與“無”、“道”與“自然”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他說“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于道者以無為為君?!薄疤觳贿`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3]也就是說,“道”必須借助“無”才能對萬物施加影響,并以“無為”為做事的準則。“道”只要遵循自然、不違自然就能得其性。這樣,“道”、“無”、與“自然”三者便相通不悖,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如此一來,王弼在借鑒道家哲學理論成果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以無為本”為核心的哲學基礎(chǔ),為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從而確立了“自然為本,名教為末”的玄學教育觀。
王弼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是針對兩漢經(jīng)學教育的繁瑣學風提出的。他說:“失道而后德也……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于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fā)于內(nèi),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保?]王弼猛烈抨擊了經(jīng)學教育的功利性和虛偽性。王弼認為,世俗教育讓士人“迷于美進,惑于榮利,俗進心競?!保?]儒家經(jīng)學所倡導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將學與仕緊密結(jié)合起來,導致士人飽讀經(jīng)書求學的主要目的便是通經(jīng)致仕、飛黃騰達、享受榮華富貴,教育的功利化色彩過于突出,個體自身的發(fā)展卻極少關(guān)注,從而使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嚴重異化,甚至被拋棄,才導致“仁義禮”盡失,“忠信之薄”,從而引發(fā)社會動亂。
王弼尊崇“達自然之性”的圣人理想人格,并作為自然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笆ト诉_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保?]王弼認為,萬物的存在皆有其自然性,即自然規(guī)律,人們應順其自然之性,不要人為地干預它,如果違背事物自然之性而扭曲改變它的話,就會失敗。他說,“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zhí)之,故必失也。”[3]王弼以人“耳、目、口、心”作比,強調(diào)順應自然的重要性。“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 ”[3]如果,“耳、目、口、心”不順性命,違背自然,便會導致盲、聾、爽、狂的嚴重后果。王弼還認為,每個人又有自己的獨特個性,而個性在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是有較大差異的,教育也應該做到因人而異,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規(guī)范人、約束人?!胺蜓嗳赣衅?,鳩鴿有仇;寒鄉(xiāng)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xù)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3]王弼以鳧之足與鶴之脛作比,闡釋萬物都有其獨特性和差異性,正如鳧之足與鶴之脛存在長短之差乃自然天性。如果隨意改變其自然天性,或是續(xù)鳧之足,抑或截鶴之脛,都會適得其反。王弼在“自然為本”的本體論基礎(chǔ)上,又提出“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無為主萬物,而萬物各適于所用,則其不贍矣。”[3]在王弼看來,天地任自然,自然萬物都有其本身的存在理由,而不須依賴于一種外在的事物或力量作為根據(jù),也不受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力量主宰。事物的生成、變化、發(fā)展,是按照其自身的規(guī)律來進行的。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出“用夫自然”的教育方法?!拔抑倘?,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3]針對教育對象,王弼提出“順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3]。他主張教育要“順自然而行”,只要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不要過多的人為干預,讓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便可在無知無覺的狀態(tài)下受到教育。
綜上所述,王弼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可以概括為:第一,教育要淡化功利性色彩,尊重人性,遵循個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教育要看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順應個體的自然本性,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第三,教育要善于創(chuàng)設(shè)適合個體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不以既定的條條框框束縛個體的發(fā)展。需要注意的是,王弼所倡導的“因物自然”、“用夫自然”等教育思想并不是說對“物”不施加任何影響,任由其完全自我發(fā)展,甚至自由放縱。他提出“以方導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3]王弼也認識到教育者在適當時候也應對受教育者因勢利導。這樣的引導,是在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主動性前提下,努力創(chuàng)設(shè)適合個體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引導并非破壞其自然發(fā)展的過分干預,而是在不阻礙個體自然生長前提下誘使其更好發(fā)展的方向標和催化劑。
王弼倡導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對改變當時日趨衰落的經(jīng)學教育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起到積極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其推崇的教育理念呢?他在《周易略例·明象》里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教育方法?!胺蛳笳?,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粍t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保?]王弼在這里詳細論述了“言、意、象”三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其作用。言,即語言文字;意,即義理;象,即符號。言是表達象的,象是表現(xiàn)意的,言與象就如蹄與筌一樣都是“得意”工具與手段。若滯于言象,即拘泥于文字、物象,自然會失其真意。在“得意”之后,就該忘象忘言,就像得到了魚與兔就可丟掉蹄與筌一樣。王弼一方面要求“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能執(zhí)著于“言”和“象”,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另一方面又認為“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指出“言”和“象”作為得“意”的現(xiàn)實工具,完全拋棄“言”和“象”是不可行的。
“得意忘言”的教育思想價值在于:第一,學習者要在準確理解語言文字本意的基礎(chǔ)上,認真體會其言內(nèi)與言外之意。讓思緒逾越書面文字之外,實現(xiàn)與文本的作者心靈的對話,既而領(lǐng)悟文本作者的真意。對于教育者而言,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書本知識的表層,而要啟發(fā)學生在正確理解書本知識的基礎(chǔ)上,深層領(lǐng)會內(nèi)涵與言外之意,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真諦。第二,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目標是“本”,教學工具、教學方法、教學語言等都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工具和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zhèn)湔n,合理選擇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精心組織課堂語言,做到有的放矢。第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逃淖罱K目的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獲得知識,而是要獲得掌握知識的能力,實現(xiàn)各科知識的有效遷移?!把浴薄ⅰ跋蟆笔恰暗靡狻钡谋亟?jīng)過程,這一步不能省掉?!皩ぱ浴?、“尋象”既而“得意”的過程,是學生思維運行,獲得認知和能力發(fā)展的過程。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勞厄所言:“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保?]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只有在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中才能得以提升,“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碑攲W生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意”的真諦和精髓,便可以超言絕象,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境界。
王弼的玄學思想對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玄學,以向秀、郭象為代表的元康玄學等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王弼主張尊重人性、承認個體的差異性、肯定個體存在的價值,倡導個性與自然的契合,與現(xiàn)代教育所倡導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7]令人痛惜的是,天妒英才,王弼24歲就英年早逝?!捌淙穗m已歿,千載有余情”。值得一提的是,王弼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其巨著《愛彌爾》中提出“自然教育”的口號大約要早一千五百多年。[8]本文所探討的王弼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只是玄學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魏晉玄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寶藏,等待著更多研究者去進一步挖掘。
[1][魏晉]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周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邵先鋒.從“名教出于自然”到“名教即自然”——論魏晉玄學教育思想體系的特點和影響[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6]王天民,李月穎.論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J].教學研究,2014(5).
[7]熊斌.魏晉玄學的精神境界[D].南昌:南昌大學,2007.
[8]洪千里.普遍性的追尋——王弼本體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