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觀瀾中心小學 楊彥祥
行走在科學教育的路上
——觀瀾中心小學深度推進課改的探索與實踐
文深圳市觀瀾中心小學 楊彥祥
觀瀾中心小學推進課程改革主要歷經三個進程:
第一階段(2001——2005年),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研究”為主導課題。除研究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策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外,著力于小學學科學習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第二階段(2006——2010年),以“有效教學研究”為主導課題。主要通過研究教師“教”的行為,以及其行為影響學生“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通過搜集信息、整理、分析和行為矯正,以教學目標的有效性達成為切入點,讓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到持續(xù)改進。
第三階段(2011——今),以“構建學科教育新模式實踐研究”為主導課題。學校課程改革“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著力于提高學科的育人價值。
傳統的學科教學,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和創(chuàng)造性,忽視了學科的育人功能。學科教育著力于提高各學科的育人價值,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主要表現出如下特征:一是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育人目標的整體達成。二是從注重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重視讓每一位師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三是教師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對教材進行班本化二次開發(fā),擴寬課程資源,重視學科整合。四是從注重教學結果轉向更加關注育人的過程,增加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傳授好知識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
1.學校課程開發(fā)
(1)學科課程校本化、班本化開發(fā)。學科課程班本化二次開發(fā),是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的基礎。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與課外),老師們注入更多的情感、關愛和尊重,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開發(fā)。學校根據學生的需要,根據社區(qū)環(huán)境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開發(fā)課程內容。在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開發(fā)的過程中,學校一方面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三條線索進行。另一方面,學校從主題探究活動、社會體驗學習、項目與應用設計活動、參觀與考察活動等四種類型進行開發(fā)。
(3)校本課程開發(fā)。觀瀾中心小學校本課程編入學校課程總安排表。校本課程內容主要從品德、身心、學習、創(chuàng)新、國際、審美、信息以及生活等八個模塊展開。
2.學科組建設
(1)學科組隊伍建設。學校配足具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對于學校暫時缺乏的高水平專業(yè)人才,聘請校外專家、社會人士、家長義工擔任。學校每學期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科組老師參加校內外學術交流和專業(yè)學習,老師們的專業(yè)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2)學科課程資源建設。學科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是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學科課程資源的系統化建設,伴隨著學科課程實施的進程而不斷累積和增加,體現出各學科組在課程改革中資源的再生產與逐步完善。
(3)學科教育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建設。橫向,備課組不斷地優(yōu)化課程實施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縱向,學科組不斷地優(yōu)化年級之間、學段之間的學科溝通。
3.構建學科教育新模式
(1)尊重學生的原有基礎。老師們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基礎,不同類別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創(chuàng)造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生命價值獲得最大增長。
(2)重視課堂上的關鍵“生長點”。充分考慮和密切關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比如在學生爭論時,在意見沖突時,教師恰如其份地給予點撥、引導和幫助。
(3)創(chuàng)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鍛煉。學科教育,拋棄以前老師講、學生記的“滿堂灌”,更加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索、互動與合作,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每一個生命體的成長動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喚醒和激發(fā)。
4.游戲化學習
觀瀾中心小學的游戲化學習是針對教學模式過于程序化、機械化和枯燥化提出來的。游戲化學習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增加更多“游戲因素”,讓學生愛上學習。
通過教改,取得了如下階段性成效:(1)課程開發(fā)基本滿足學生需求,項目比賽獲得喜人成績;(2)激發(fā)了學科組、廣大教師的課改熱情;(3)學生更加喜歡課堂,喜歡學習。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