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峰
漢水又稱漢江,古時曾叫沔水。漢水流域由江漢平原和伊洛平原相夾,漢中盆地、南陽盆地、襄陽盆地環(huán)繞,天然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它以秦隴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為底蘊,包括陜西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走廊式文化帶。
陜南地區(qū)是漢江發(fā)源地,是漢水文化的源頭,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起源地。其以漢江為主干,交匯于巴蜀文化、秦隴文化和漢文化三大文化區(qū);它地處秦巴山脈之間,是我國地理南北過渡帶,既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集,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轉換的結合[1]。天然的地理位置,使陜南地區(qū)的文化歷史悠久,其地方民間民俗傳統(tǒng)體育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但在城市文化的滲透中,該如何保護這種獨有的民間文化,如何更好地發(fā)展這種文化,延續(xù)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
國內并沒有對民俗體育概念形成統(tǒng)一的認定?!扼w育科學詞典》將民俗體育定義為“在民間草根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形態(tài),是滿足群眾多種需要而滋生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元素”[2]。此觀點指出:民俗體育是指在某個區(qū)域或民族中,由草根民眾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并蘊含著體育情懷。不同層面看民俗體育其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民俗體育根植于廣大民眾生活中,其二,民俗體育是被大眾所繼承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也是一種可續(xù)性的實踐社會文化。陜南地區(qū)民間民俗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背景、種類特征、制約因素
1.文化背景
陜南地區(qū)地處我國中部,介于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其上游秦嶺,下游巴山,漢水橫貫其中,形成兩山一川的天然地貌。漢水流域歷史悠久,匯集南北文化,處于巴蜀文化、秦隴文化和漢文化三大文化區(qū)的樞紐地帶。陜南地區(qū)的風俗體育長久在這種文化氛圍的浸潤之中,體現著它獨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2.種類和特點研究
(1)節(jié)日習俗類(舞龍舞獅、社火、踏青、水船、跑旱船等)。舞龍:舞龍的別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fā)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后,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燒完獅后,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窗口伸出一條竹竿,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
社火:社火在陜南各地盛行。春節(jié)時大都在鄉(xiāng)鎮(zhèn)、村落巡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地社火、高蹺、懸臺芯子等,用各種戲劇臉譜、民族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融舞蹈、音樂、雜技于一體。陜南地區(qū)懸臺芯子社火更加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侍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異常驚險、觀賞性極強。
踏青:清明節(jié)令,春暖花開,大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最佳時節(jié)。我國民間長期有清明踏青的習慣。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jié)也就有先有后,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jié)等。
(2)民間舞蹈類(端公跳神、漢調桄桄等)。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它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1]起源于農業(yè)生產勞動秧歌隊的表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扭、二是走場、三是扮、四是唱,邊舞邊扭。動作夸張有趣、樸實生動,具有極高的娛悅性和普及價值,很受普通民眾的喜愛。
端公跳神:端公跳神原本是古代巴蜀巫師跳神的歌舞形式,隨歷史流變成民間舞劇,多為男女二人合唱。主要展現愛情故事,又稱“對對戲”。適宜小型演出,其表現形式熱情奔放、唱腔細膩溫婉。其幽默風趣的唱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無不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漢調桄桄:漢調桄桄,俗稱漢中梆子戲,系陜西九大劇種之一,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押韻,加之以漢水流域方言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jié)發(fā)出響亮聲音。[1]其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豪情的特點,又融漢調、漢水民歌等婉轉之聲,形成特有的地方色彩和風格。
(3)娛樂游戲類:娛樂游戲類包括蕩秋千、抓子、笑和尚耍獅子、趕毛、捉嚴顏等都是陜南地區(qū)民俗中的代表。還有一種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民俗體育項目——漢中滑竿,也得以很好的傳承。
3.制約因素研究
(1)傳承性不夠完整
民俗體育大都屬于生活實踐的民俗行為,其千年來的流傳方式主要是祖輩對年輕人的代代“言傳身教”。但這一傳承方式被異化甚至破壞,年輕人平時的娛樂方式很少再以這種古老方式進行,大部分都進行電子競技等[3]。城鎮(zhèn)化建設推行,城鄉(xiāng)、村落的交通、通信等服務的發(fā)展,民俗體育的地域特點逐漸減弱,傳承也不夠完整??傊?,多方面原因影響著民俗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甚至導致一些項目面臨傳承斷絕和消失。
(2)現代適應性不強
民間民俗體育源于民間、滲透者民間原始的文化形態(tài),有些項目難免有一些消極因素,甚至有些占有封建迷信,如陜南的端公跳神、羊皮鼓、耍壇等[4]。多數項目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從而反映出陜南民俗傳統(tǒng)體育與現代文化融合的沖撞。
(3)社會支持力度薄弱
民間民俗體育是一種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它對社會長期發(fā)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5]。然而,受到現代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當地政府僅注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忽視這些具有歷史意義與傳承價值的項目,使陜南地區(qū)的民間民俗體育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的發(fā)展。
1.加大理論宣傳與學習,提高大眾認知能力
民俗體育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體育形式,它來源于生活、勞動,鮮活地體現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和生活模式的產生、發(fā)展、變異及消失。[6]因此,民眾的原生態(tài)生活才是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延續(xù)的土壤。所以說,發(fā)展廣大民眾的力量,提高廣大民眾的認識,讓其了解認識到民俗體育文化的重要性,才是長久之計。只有挖掘出廣大民眾的潛能,提高其體育文化素養(yǎng)才能確保群眾自覺繼承與參與其中,方能不創(chuàng)造出有地標性的民俗體育,為民俗體育注入新的活力,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充分發(fā)揮政府力量,全面搜集挖掘整理
民俗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保護,僅靠個人和民間組織力量是難以完成這一重大工程的。因此,地方政府應積極組織學術界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流傳遺產進行搜集、挖掘和整理,制定出一系列保護、開發(fā)與發(fā)展的政策,穩(wěn)步推進其向更良性的方向轉變。其次,盡量運用法律手段推進陜南地區(qū)的民間民俗體育的保護和復興。最后,應把陜南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元素推廣出去,更大限度地實現其文化價值。
3.運用多元化的保護路徑,對陜南地區(qū)民俗體育進行傳承
歷史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終會影響民間民俗體育的傳承。因此,要運用多元化的路徑,使民間民俗體育向好的方面發(fā)展,促進其多樣化傳承。我們可以發(fā)展學校力量,首先,應邀專家等權威人士,把優(yōu)秀的民俗體育挖掘整理,并作出科學的設計,并引入各級各類學校教材中,給這些祖國未來的希望從小灌輸民俗體育文化的元素,為以后民俗體育的傳承打下基礎,通過學校途徑使當地的民俗體育得到傳承。
陜南地區(qū)民間民俗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漢水流域體育文化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瑰寶,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陜南地區(qū)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不僅是漢水流域體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下我國其他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寫照??墒?,我們對它的保護、研究力度太薄弱,如果我們還是任其自由發(fā)展,那么,它很有可能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走向衰敗,甚至斷絕傳承,這非常值得我們重視。雖然,近幾年國家也認識到民間民俗體育的價值,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增加,成果也比較豐富,但存在的問題也異常突出。新的歷史時期,民俗體育的研究內容不僅要重現實的和應用方面的研究,更應該將研究的領域遷移到民俗體育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中,這樣更有利于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
[1]張華江、徐微、王林:《漢水流域民俗體育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涂傳飛、余萬予、鈔群英:《對民俗體育特征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 年第11 期,第99-102 頁。
[3]邱毅:《漢水上游地區(qū)民俗體育的現狀及發(fā)展研究》,《黑河學刊》2012 年第6 期,第102-105 頁。
[4]楊柳:《漢水上游地區(qū)民間民俗體育及特征分析》,《大家》2011 年第23 期,第55-60 頁。
[5]王鐵新、常乃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體育文化導刊》2009 年第9 期,第23-25 頁。
[6]尹國昌、涂傳飛、鈔群英:《當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南昌大學學報》2007 年第5 期,第12-16 頁。
[7]王崗:《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中的問題:文化模仿》,《體育科學》2006 年第26 期(7),第71-74 頁。
[8]張華江、王林、李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水流域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體育學刊》2013 年第2 期,第19-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