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強(成都人民廣播電臺 四川 成都 610000)
朗誦,是將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活動;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嫻熟、準確、規(guī)范的普通話,結合各種語言技巧,較為完善地表達文字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是朗誦者將文字符號的“視覺感受”轉換成“聽覺感受”的創(chuàng)作過程。
要完成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就必須對“朗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朗誦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增強我們對文字作品以及語言藝術的鑒賞力。一方面,通過朗誦可以讓朗誦者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另一方面,通過朗誦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我們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達最佳形式的自我鑒賞能力。
時下,普遍存在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很多人的朗誦都停留在朗讀作品的層面上。但絕不能說朗讀不及朗誦。這里就需要明晰“朗誦”與“朗讀”的關系和區(qū)別。
朗讀也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需要借助于語言形式生動形象地表達文字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言語活動,屬于“說話”的范疇。既然是說話,必定是要有賴于感情基礎的。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說的話都是有具體情感支撐的,只不過語態(tài)都較為平和,語勢的抑揚頓挫較為自然罷了。
朗誦不僅需要有感情基礎,而且還要有符合邏輯的夸張,聲音形式需要適度的渲染,是帶有表演性質的一種活動,屬于“表演”的范疇。不管是什么類型的文藝演出、晚會等,你絕沒有聽過“請聽詩朗讀”這樣的報幕和預告。
由此可以說,“朗誦”是在“朗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有聲語言的表演活動。兩者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不能說誰高誰低,只是運用的范圍和場合不同而已。
另外,朗誦也屬于“文學鑒賞”的范疇。我們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映,從而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
文學鑒賞活動是由時空、作者、作品、讀者四個要素組成的,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閱讀并不完全就等于鑒賞。文學鑒賞既需要對文學作品內容意蘊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對文學作品形式美感的感知體味。朗誦者不僅需要熟悉作品的結構、布局、脈絡,還需要詳細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階段,更近一步地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積累和文學修養(yǎng),以及掌握的語言技巧,用現(xiàn)代人都能夠明白、能夠接受的表現(xiàn)手法來演繹作品。
由于朗誦者個體主觀上的差異性,也就造成了文學作品展示的多樣性。但是這當中又有諸多朗誦者對文學作品感知體味在客觀上產生的共同性、一致性的共鳴。從某種角度來講,朗誦是進行文學鑒賞活動的外在形式,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把玩”。
要使自己的朗誦優(yōu)美動聽,必須使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進行。
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否合乎規(guī)范和標準,往往反映著一個國家、民族,乃至每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風貌。而且在人際交往中,良好的普通話語言就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是自身文化素養(yǎng)、學識水平的真實體現(xiàn),給人親切感、信任感。
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運用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寫成的。(當然,追溯我國的語言發(fā)展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對漢民族共同語的稱謂有所不同,但其實質是一樣的,是一脈相通的,是傳承和發(fā)展的)只有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來朗誦,才能更好地更加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也便于不同方言區(qū)的人理解和接受。況且,我們在閱讀作品,特別是在默讀作品的時候,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基本上都是在用普通話進行。同時,朗誦是要將文字符號的排列組合變成自己想要說的話的創(chuàng)作過程,所以朗誦者在朗誦之前首先就必須要用普通話來規(guī)范和糾正自己的語音、詞匯和語法。
普通話語音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并不是說所有的北京語音都是標準規(guī)范的。認識上的誤區(qū)和偏差,以至于北京人在普通話大賽上取得的成績并不令人滿意。北京話既然是一種方言,就少不了方言的特性特征,也有很多不被普通話吸收的方言土語和方言語音。比如:“亞洲”普通話為“yàzhōu”,北京話為“yǎzhōu”(啞洲);“產品質量”普通話為“chǎnpǐnzhìliànɡ”,北京話為“ chǎnpǐnzhǐliànɡ”(產品紙量);“教室”普通話為“jiàoshì”,北京話為“jiàoshǐ”(教始);“假冒偽劣”普通話為“jiǎmàowěiliè”,北京話為“jiǎmàowěilüè”(假冒偽略);“復雜”普通話為“fùzá”,北京話為“fǔzá”(府雜);“符合”普通話為“fúhé”,北京話為“fǔhé”(府合);“比較”普通話為“bǐjiào”,北京話為“bǐjiǎo”(比腳);“侵略”普通話為“qīnlüè”,北京話為“qǐnlüè”(寢略);等等。
另外還有一個在古典詩詞、文言文中的部分古讀音(通假字)現(xiàn)在的異讀字音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在古典詩詞、文言文中的異讀字音一定要遵從古讀音,盡管學術界還有爭議,我以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判斷,要以有效傳達為準。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是通假字,古讀音“xiàn”,意思是顯現(xiàn)。之所以叫顯現(xiàn),是因為你看見了,因此這句詩中的“見”字,現(xiàn)在可以讀成“jiàn”(建),意思沒有改變;蘇軾的詞句“高處不勝寒”中的“勝”字,古讀音“shēnɡ”(生)意思是能夠承擔或承受。現(xiàn)在字義沒有改變,讀音已經正音統(tǒng)讀為“shènɡ”,因此這句詞里的“勝”讀成“shènɡ”沒有錯。李白的詩句“千金散盡還復來”中的“還”字有人認為讀音為“huán”(環(huán))。但是“還”讀“huán”(環(huán))的意思是返回原來的地方或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歸還,回報。而詩句中的意思是還會再有,所以應該讀“hái”(孩)。
詞匯里除了要正確理解涵義,理解其在具體語境中的真實意思,原本準確規(guī)范的讀音外,還要掌握由語流造成的音變情況以及詞的輕重格式?,F(xiàn)在很多人都流行將“說服”這個詞讀成“shuì fú”(睡服)。我們來看看這種讀法為什么是錯誤的。
目前我國內地權威辭書《辭海》、《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上“說服”的注音一律是“shuōfú”。
《辭?!吩~條釋義有二:一是,用充分的理由開導對方,使之心服;二是,“說”通“悅”。心悅誠服。(《漢書·王尊傳》:“奸邪銷釋,吏民說服?!保?/p>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條釋義為:用充分的話使對方心服。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詞條釋義是:用充分的理由開導,使人心服。
而“說”(shuì)的釋義:
《辭源》:勸說別人服從自己的意見。
《辭海》:用話勸說別人使其聽從自己的意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用話勸說使人聽從自己的意見。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說服別人同意自己的主張。
那么,與“說服”(shuōfú)相對應的“游說”(yóushuì)辭典上又是如何釋義的呢?
《辭?!罚簯?zhàn)國時代的策士,周游各國,向統(tǒng)治者陳說形勢,提出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主張,以求取高官厚祿。后來泛指給人作說客。
《現(xiàn)在漢語詞典》:原指古代叫作“說客”的政客,奔走各國,憑著口才勸說君主采納他的主張。后泛指勸說別人接受某種意見或主張。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原指戰(zhàn)國時期的策士奔走列國,憑口才勸說統(tǒng)治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后泛指勸說別人接受某種意見。
由此,我們自然得出結論,“說”(shuì)的詞義和“說服”(shuōfú)的詞義不相同?!罢f服”(shuōfú)強調的是以理服人,使之心服。“說”(shuì)則沒有這種強調。在我們的語言習慣中大多含有“巧言令色”甚至“詭辯”的意思,與“游說”(yóu shuì)的感情色彩基本一致,屬于貶義詞一類。而“說服”(shuōfú)則可以說屬于褒義詞。如果用一個基本是貶義的詞“說”(shuì)來統(tǒng)領“服”字,希望組成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褒義詞是錯誤的,皆因詞義不搭、詞性相悖。將“說服”(shuōfú)的讀音用成“shuìfú”(睡服)就應該屬于生造詞語。
詞的輕重格式也是朗誦當中容易出錯的問題。一個詞輕重格式的不同,意思是大相徑庭的。比如舒婷的詩句“根,緊握在地下”中的“地下”這個詞,如果讀成輕讀,是地面上的意思;而詩中的意思是地底下,應該讀成中重格式。
語法就是要弄清語句中“主謂賓、定狀補”的構成和排列,以及彼此之間的統(tǒng)領和修飾關系。
除了規(guī)范的普通話以外,還有一個用聲也就是聲音狀態(tài)的問題。雖然不能說要有一個固定的聲音模式,但基本上是要用朗誦者自如的聲區(qū)。這樣,聲音的強弱、高低、快慢、虛實都可以較好地控制在自己的音域、振幅范圍,張弛有度。高,“可上九天攬月”,不至聲嘶力竭;低,“可下五洋捉鱉”,不至給人一種壓迫的、無氣可用之感。當然,還是要根據具體的作品風格,具體的語句語氣來確定聲音的形式。
朗誦是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必須要遵循正確的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道路,那就是: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出發(fā),在“理解作品——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于受眾”的過程當中,達到“三個統(tǒng)一”,即:正確理解與準確表達的統(tǒng)一,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tǒng)一,語言形式與體裁風格的統(tǒng)一。這樣,朗誦者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作品的精神實質。
我們必須遵循的創(chuàng)作道路,首先要解決好朗誦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出發(fā)點問題。也就是朗誦應該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出發(fā),而不是從朗誦者自我表現(xiàn)出發(fā),使我們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要求相符,朗誦方式與作品的體裁風格相符。其次,是要解決好準備作品熟悉內容過程中理解與感受關系。也就是邊理解邊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中加深理解,達到既能準確深刻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實質,又能產生真實具體的感受,激發(fā)起強烈的朗誦創(chuàng)作愿望的目的??梢哉f,在朗誦創(chuàng)作中感受是從理解通向表達必經的橋梁。第三,就是要解決好表達中感情與技巧的關系。強調感情調動,同時又要重視技巧的合理運用,感情與技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為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同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是緊密相連的,如果脫離了思想感情的運動,聲音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朗誦者也就僅僅是見字發(fā)聲的機器而已。思想感情是表達技巧運用的依據,語言技巧是思想感情借以表現(xiàn)的形式,兩者統(tǒng)一于準確、鮮明、生動的朗誦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樣朗誦,才能達到聲情并茂。
把握朗誦的內部技巧,是把握作品精神實質的關鍵。
1、理解作品,即分析熟悉作品。
分析熟悉作品分為廣義備稿和狹義備稿。廣義備稿就是指平時的知識積累和修養(yǎng)。狹義備稿是指具體的一篇作品。而狹義備稿正是廣義備稿所積蓄的知識和修養(yǎng)的開掘和運用。
一篇作品的主題是分成若干個小主題來闡釋的,所以狹義備稿首先是圍繞一個個小主題來劃分層次。這個劃分層次不僅僅是段落層次,一定要劃分到組成段落的最小單位,即每一語句。把握語句結構至關重要。其次是聯(lián)系作品、作者的背景,明確朗誦的目的性。再有就是要弄清主次關系,把握好朗誦的基調。弄清重點和非重點,既是作品的需要,也是朗誦之必須。否則,朗誦所呈現(xiàn)出來的必定是散漫一片、平淡乏味,也就達不到朗誦應有的效果。
2、具體感受作品。
感受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從理解到表達的橋梁。朗誦者只停留在對作品和表達內容的理解上是不夠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感受,發(fā)出的有聲語言才能活起來,才有生命力。具體感受又包括內心感受和情感調動,這是聲情并茂地準確表達作品,給人以美感享受的重要依據。
①內心感受。可以通過形象感受和邏輯感受來體會和實現(xiàn)。
形象感受就是朗誦者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空間和時間知覺等,對所表達內容中描述的事物進行具體能動的體驗。邏輯感受是朗誦者對所表達內容中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的一種主觀體驗。形象感受與邏輯感受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必須要用邏輯的感受去修正形象的感受,才能是正確的符合邏輯的內心感受。不然,內心感受就會出現(xiàn)偏差,嚴重影響表達的真正內涵。
②情感調動。情感是朗誦創(chuàng)作的核心。情感的調動可以運用“情景再現(xiàn)”、“內在語”、“對象感”等方法和路徑來實現(xiàn)。
簡單來說,情景再現(xiàn)就是創(chuàng)作主題像過電影一樣,把作品中的一個個具體場景在自己的腦海里展現(xiàn),以喚起朗誦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作品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場面、景物、情緒等逐漸為我們所認識、所接受、所領會,似乎是我們已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的事情,我們正置身其中聽著、看著、感覺著、感動著。這個時候,作品文字背后的客觀世界正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活躍的形象、發(fā)展的事件、場面的氣勢、景物的色彩、情緒的變化都一股腦地涌現(xiàn)出來,可以觸摸到、感覺到、感受到。
這里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人類是不能缺乏聯(lián)想的。情景再現(xiàn)也是一種聯(lián)想活動。不過它不是任意馳騁的,必須遵循作品規(guī)定的目的、性質、范圍和任務,必須要以作品提供的材料為原型,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要服務于視聽的需要。再有就是,情景再現(xiàn)一定要產生于具體的感受當中。朗誦者一定要理清頭緒、設身處地、觸景生情、現(xiàn)身說法,才能更好地調動思想感情處于運動狀態(tài)。
內在語是由語言現(xiàn)象和本質之間的矛盾性構成的,是作品文字語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者是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所以,朗誦者在分析感受作品內容的同時,要把握好語言之間的邏輯鏈條、邏輯關系和語句的內在含義、感情態(tài)度。
受眾是朗誦創(chuàng)作者的宣傳對象,即便是沒有直接面對受眾,也必須在“目中無人”的條件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即,要對受眾進行具體設想,從感覺上把握住受眾的存在,時時與受眾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呼應。因為,對象感也是激發(fā)朗誦愿望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學習訓練的過程當中,相當一部分朗誦者輕視內部技巧,覺得太過虛幻抽象,不易掌握、無從下手,覺得耽誤時間而拋棄內部技巧的體驗,直奔外部技巧的學習和體會。必須明確,朗誦必須的內部技巧的掌握,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處理好理解與表達的關系,以及感情與技巧的關系,是堅持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的重要問題。正確的思想感情運動狀態(tài),為有聲語言的表達以及外部技巧的運用提供了內心依據。外部技巧如果離開了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朗誦者必須有內容、有目的、有對象、有感情,外部技巧才能在表達作品思想感情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在有了內心的感受和調動起情感的基礎上,朗誦者要用外部技巧將內在的感受和情感表達出來,才能達到朗誦“以事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最終目的。
外部技巧也就是朗誦者所要遵循的正確創(chuàng)作道路中的“形之于聲”。朗誦有聲語言,是建立在生活語言基礎之上的,并且要比生活語言更講究達意的準確和明晰。朗誦者要學會停連組織語句,區(qū)別意思,全篇文章的把握必須要在語句上下功夫,然后再貫通。這是進行朗誦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一項語言基本功,是朗誦借以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之一。
1、停連。顧名思義,就是停頓和連接。在朗誦創(chuàng)作有聲語言的語流中,那些為表情達意所需要的聲音中斷和休止就是停頓;那些聲音不中斷、不休止,特別是作品文字中有標點符號而在朗誦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需要中斷、休止的地方就是連接。朗誦者不能簡單地把作品文字中的標點符號作為停連的位置,而正確的停連才是朗誦者有聲語言中的標點符號。
我們要明確,停連與重音等技巧相比,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語言的意思更清楚。停連與重音一起作用,方能使語句目的更加凸顯。比如:“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fā)愁。”正確的重音位置應該在“不是”上,因為它是表示判斷的關鍵詞,而且“不”是重中之重。正確的停連位置應該在“何必”之后。而很多朗誦者在展現(xiàn)這一詩句的時候,都把“秋”作為重音,在“何必為”后安排了停頓。這樣處理,很容易讓人誤會為“春天的后面是秋,為年齡發(fā)愁”,語句目的南轅北轍了。
①確定停連位置的方法路徑。
第一,要準確理解語句的意思。停頓位置的不同,語句的意思不同。如:“不是為了愛情”,中間沒有停頓是否定句式;而在“不”后面停頓,就變成了肯定句式了。這就需要結合上下語句的意思來判定“這一句”的語句目的是什么。
第二,正確分析語句結構。不論是內部技巧還是外部技巧的運用,把握語句結構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中,“有”統(tǒng)領了“耳朵”和“眼睛”,所以要在“有”后面停頓,而不是在“耳朵”后停頓。
第三,恰當體會情景神態(tài)。
第四,合理處置標點符號。
②停連的方式。
A .揚停(語勢上揚);B .落停(語勢下落);C .直接(有標點符號不需要停頓);D .曲停(也叫曲連,似停非停的語勢)。
總之,不論是確定停連的位置,還是停連方式的選用,按照已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頌先生指出的,一定要“按文意,合文氣,順文勢”。
2、重音。在朗誦中,我們所說的重音,是就語句而言的。語句重音,是指那些最能體現(xiàn)語句目的,而在朗誦創(chuàng)作中需要著意強調的詞或詞組。它所要解決的是朗誦過程當中,語句內部各詞或詞組之間的主次關系問題,使邏輯關系更嚴密,使感情色彩更鮮明。重音不僅能和停連一起使語意清楚準確,而且它的作用尤其在于使語句目的更突出。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很多重音位置不準確的用法,很好地傳遞語句目的也就無從談起。比如:
“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重音位置應該是否定平凡的“不”字,而非“不”字后面的“平凡”。
“不存在要先繳押金”,重音位置在“不”,而不是“存在”。
“這個項目耗資數十萬元”,這句中數額的意思是超過“十萬”,不足“百萬”。所以,重音位置應該在“數”,而不應在“十”上。
“大多數用戶都沒有意識到”,重音位置應該在“大”上,而非“多數”。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重音位置應該是修飾“猛烈”的“更”字,而不是在“烈”上。
還有一些使用了最高級形容詞的語句,像“最大限度”、“最為嚴重”、“最高紀錄”等,重音位置顯然應該在“最”字上,而我們聽到的重音位置卻是“限度”、“嚴重”、“高”。這樣處理重音位置,也就失去了“最”修飾后面詞語程度的意義了。當然,如果使用了最高級形容詞,并且是一串排比句式,重音位置則要作適當的調整。比如“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重音位置則依次應該在“最”、“直接”、“現(xiàn)實”上。
①選擇、確定重音的方法路徑:
A . 突出語句目的的中心詞:ɑ . 陳述事實的主要詞語(交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概括的主要詞語);b . 起說明、修飾、限制作用的主要詞語;c . 表示判斷的主要詞語;d . 反語中的主要詞語;e . 主要的數量詞語。
B . 體現(xiàn)邏輯關系的對應詞:具有轉折、呼應、對比、并列、遞進等作用的詞語。
C . 點染感情色彩的關鍵詞:ɑ . 比喻性詞語;b . 象聲詞。
②強調重音的技巧和方法:
A . 強弱法:通過聲音的輕重、高低變化來強調重音的方法。
B . 快慢法:通過聲音的急緩、長短、頓連等變化來強調重音的方法。
C . 虛實法:通過聲音的虛實變化來強調重音的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三種方法不是孤立地使用,在具體的朗誦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是綜合地運用。同時,不管是哪一種方法的運用,都要體現(xiàn)“對比”。 因為,重音的強調,都是在對比當中實現(xiàn)的。我們可以用數學中函數的曲線圖來理解,波峰是重音,波谷同樣也是重音。有時是“水漲船高”,有時又需要“水落石出”,任何時候總是有強才現(xiàn)弱,有快才現(xiàn)慢,有虛才有實,要符合語流變化的需要,講究變化,切忌呆板。
3、語氣。我們所說的語氣,不是日常生活中具體人的自然語氣,而是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朗誦語氣。朗誦語氣,是指在一定的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具體語句的聲音形式。由于各個語句的本質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不同,每一個語句的感情色彩和份量必然不同,并且表現(xiàn)為千差萬別的聲音形式。
這當中,一定要把握三個相輔相成的環(huán)節(jié):
①受一定的具體思想感情的支配。語氣技巧如果離開了具體思想感情的支配,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忽不定。
②以具體語句為范圍。不能以字詞或詞組為單位,也不能以層次或全篇為單位,只有以具體語句為單位,才能在全句整體上把握字詞的地位和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這一句”上下功夫,并找到“這一句”與“上一句”、“下一句”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③化為某種聲音形式。說到語氣,必須要抓住聲音形式不放,推敲它,研究它,使它真正起到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作用。這里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由低到高,由高到低。聲音形式是多樣性的,它應該包括高低、快慢、明暗、輕重、虛實等多層次、多側面的變化,應該是立體的。
如果我們把每一句的語氣都表達得準確、貼切,還是不夠的。應該把語氣和語氣之間的銜接聯(lián)系起來考慮,而不應“孤立地”“狹隘的”去考慮一個一個的句子。
4、節(jié)奏。節(jié)奏,是有聲語言運動的一種形式。在朗誦創(chuàng)作中,節(jié)奏應該是由全篇稿件發(fā)生出來的,朗誦者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huán)往復。
節(jié)奏不能和語氣混淆起來。語氣是以語句為單位,節(jié)奏要以全篇為單位;另外,節(jié)奏一定是要有某種聲音形式的回環(huán)往復,而不是毫無規(guī)律可循的各種聲音形式的拼合。
①節(jié)奏的類型?,F(xiàn)在大體可以分成六類:高亢型、緊張型、輕快型、低沉型、舒緩型、凝重型。判斷一篇作品到底屬于哪一種類型,主要是根據重點段落的語句來判斷、決定。
②運用節(jié)奏的方法:一是,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包括了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輕,欲輕先重等。二是,加強對比,控縱自如。在節(jié)奏的運用上,是十分豐富的,它表現(xiàn)在回環(huán)往復的各種類型上,也表現(xiàn)在音高、音強、音長、音重的不同對比上,更表現(xiàn)在隨著思想感情的運動即聲音形式的控制和縱放自如上。
總之,序列性的停連、明確性的重音、具體性的語氣、回環(huán)性的節(jié)奏,是我們朗誦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這四種技巧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要綜合地運用,而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只運用停連,重音就可以了。因為停連重音失去了語氣的帶動和依托,就會僵硬,從而失去語言的活力。在這四種有聲語言的外部技巧中,具體性的語氣是核心,是關鍵。語句是整篇作品最基本、最獨特的單位,具體的意思要靠句子來傳達,具體的感情也要靠句子來顯現(xiàn)。多個語句連成篇,語句把握、傳達準確了,全篇就不會有大的偏差了。
[1] 張頌. 朗讀學.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2] 付程.實用播音教程之語言表達.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3] 方志宏. 文學鑒賞.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