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謙(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外語系, 安徽 蕪湖 241003)
?
●文學研究
世界文學中的“欲望”母題芻議
趙 謙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外語系, 安徽 蕪湖 241003)
欲望這個主題在世界文學中頻頻出現(xiàn),成為了一個經(jīng)典的母題。以欲望為切入點,論述世界文學作品中折射出的名利欲望、復仇欲望、青春欲望、愛情欲望以及生存欲望。通過深入挖掘人類占有的有限性及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從而窺視人性被欲望扭曲與反噬的過程。
世界文學; 欲望; 母題; 矛盾; 人性
人皆有七情六欲,欲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是充滿欲望并受欲望驅使的動物,是欲望作用的客體。離開客體談欲望,欲望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同樣,欲望對于人來說,總是有著某種促進或者抑制行為的作用。把欲望比作黑夜里散發(fā)著微光的燈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那種朦朧的光亮最容易讓迷失方向的行人感到欣喜。然而,如若沒有理性的權衡與考量,恐怕這燈便像是只張開嘴巴的幽靈,讓人陷入到更加黑暗的深淵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欲望充斥著人們的心靈、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一種欲望的滿足往往會伴隨著新欲望的出現(xiàn)。有時候,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某種欲望而放棄其它次要方面的欲望。文學源于生活,也折射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v觀世界文學作品長廊,“欲望”主題反復出現(xiàn),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母題”。通過比較研究其內(nèi)在成因與表現(xiàn)形式,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欲望”主要包括名利欲望、復仇欲望、青春欲望、愛情欲望以及生存欲望五種類型。
放眼凡塵俗世,眾人皆在為名利而奮斗。在世界文學中,許多作家選擇了將“名利欲望”作為了創(chuàng)作的主題,其中以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經(jīng)典之作《黑暗的心》最具代表性。小說展現(xiàn)了西方帝國主義打著文明旗號卻把野蠻帶進非洲大陸的骯臟過程,像剝洋蔥皮一樣把殖民主義者的心一層層扒開赤裸地擺在世人眼前?!逗诎档男摹窂谋举|上來說是一部西方帝國主義的發(fā)家史,它完美地揭露了名利作為一種欲望的形式是如何將一群從小喝著文明牛奶長大的文明人變得極不文明的過程。作品以馬洛尋找?guī)鞝柎臑榫€索,逐漸講述了他步入到非洲大陸的腹地后匪夷所思的見聞。非洲大陸作為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在外人眼中是極其蠻荒、神秘和危險的地域,因此每個步入這片土地的人都懷揣著一顆忐忑的心。庫爾茨來到非洲大陸從事象牙搜刮事業(yè)的初衷是對未婚妻的愛,因為窮困,他無法和心愛的女子結合,便毅然決然準備闖蕩一番。帶著對金錢的強烈欲望,他來到非洲這片疆場上交易、掠奪象牙,干起了滅絕人性的勾當。對金錢和名譽的占有讓庫爾茨陷入極度的狂喜,名利欲望的吞噬與反噬逐漸讓他精神恍惚?!皫鞝柎氖前呀?jīng)濟利益植入主體力比多生活的犧牲品。他對未婚妻的欲望最終淪為對金錢的崇拜,他從事一項危險但賺錢的行當以滿足自己的力比多欲望。他不僅把自己的價值與金錢掛鉤,而且也把未婚妻視作商品,和象牙相提并論。”[1](P.42)然而,欲望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召喚它的人,它總是膨脹著人的占有欲直到以占有人本身為止?!斑@個靈魂所曾探索過的種種神秘,既引起一種魔鬼般的熱愛,也引起了非塵世所有的仇恨情緒,現(xiàn)在這愛和恨正在進行爭奪,兩方都企圖占有著浸透各種原始情緒,熱衷于虛假的名聲、不光彩的榮譽,熱衷于各種徒有其表的成功和權勢的靈魂。”[2](P.217)當庫爾茨最終洞察到名利欲望的本質時,他不禁感到它的恐怖而失聲驚叫。欲望作為人一生的夢魘,總是揮之不去。它是無形的卻又是真實存在的,正如特里·伊格爾頓所言的一樣:“讓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正是盲點,就如同俄狄浦斯只有在眼睛失明后才會明白真相一樣?!盵3](P.174)名利亙古以來都是世人追求的夢想,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在為自己夜以繼日地縫制一件名利的外衣。莎士比亞曾說過金錢可以“把黑變成白,丑變成美,非變成是,卑賤變成高貴,老變少,怯懦變成勇敢”[4](P.133)。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并不滿足于金錢本身,而是希望以金錢獲取權力,繼而通過權力攫取金錢,從而形成永無止盡的權錢交易。面對金錢的巨大魔力,無數(shù)善良的靈魂正在被引誘著一步一步走向罪惡的深淵,最終淪陷在無盡的欲望邊緣。
復仇欲望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在希臘古典神話故事中,以復仇為母題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而這些故事中的復仇主要分成榮譽復仇與情愛復仇兩個部分。如特洛伊之戰(zhàn)中的阿基利斯就數(shù)度為了自己的榮譽報復聯(lián)軍主帥阿伽門農(nóng),而赫拉、美狄亞等女性也因為丈夫的不忠而實施了瘋狂的報復。為了復仇,原本溫順的人可以變得瘋狂,變得歇斯底里直至完全喪失人性。在英國文學中,《呼嘯山莊》中的??藚柧褪且粋€因復仇而喪失理智的典型代表?!跋?藚栂壬墒莻€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瘋了?如果不是,他可是個魔鬼?”[5](P.149)這是受盡折磨的伊莎蓓拉至死也無法解開的迷。關于對??藚栠@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評論界褒貶不一、莫衷一是。他從一個天性不壞的孤兒一步步蛻變成一個冷血的筑惡者,究竟是仇恨毒化了他善良的本心還是愛欲蒙蔽了他的雙眼?長期以來,對于《呼嘯山莊》中希克厲和卡瑟琳愛情悲劇及兩個家族悲劇的評論者眾多,學者們大多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對其愛情悲劇進行追根溯源。而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復仇欲望這個角度來分析男主人公希克厲人“心”之變的胎源所在。??藚柺悄Ч韱幔咳绻?,那他為何會有誠實善良的影子?在原野上自由奔跑的??藚柡涂ㄉ帐呛蔚鹊匦腋?,仿佛是兩只自由的鳥兒,雖然很渺小,卻可以享受整個天空。他們自身的真善美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時常遭致亨德萊的各種頤指氣使或是拳打腳踢,希克厲都是可以忍耐的。由此可見希克厲本性并不壞!一個本性并不壞的人如何將惡樓筑地高之又高,必定是有個中緣由的。固守的門第觀念使得卡瑟琳最終選擇投向埃德加·林敦的懷抱,這對希克厲的打擊是致命的。他在選擇離開的同時,也開始了與人性善惡的痛苦掙扎。實際上,他對卡瑟琳的愛并沒有因距離上的遙遠而淡化,愈發(fā)強烈的欲望反而促使他迷失在愛與恨的邊緣,瘋狂的占有欲便填滿了他臨界的空虛與無助。人性與欲望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亂之后,??藚栍肋h的冬天便真的來臨了,他人性凋零的過程卻正是欲望盛開的花季。他把對卡瑟琳的愛欲傾注進一個更深的欲望里,那就是報復的欲望。他瘋狂地報復著兩個山莊,當一切都為其所有時,他的瘋狂卻絲毫未減。靈魂早已被欲望驅逐,無家可歸的靈魂只能飄蕩在愛人卡瑟琳的墓地上,尋求著入土之后的重生。欲望毫不節(jié)制地插入??藚柕难埽澙返匚手?,只留下最后一絲可供停止心跳的力氣。??藚査懒耍挠哺Я?,兩個山莊在經(jīng)歷了腥風血雨之后重獲了安寧。??藚枌ㄉ諢o限的愛和有限的占有之間的矛盾,充斥著整部小說,一方的成即意味著另一方的敗,但當人的肉體不復存在時,勝者便無所獲,敗者便也無所失了。
當名利與愛情不再能詮釋貴族寵兒存在的意義時,短暫的青春便變得彌足珍貴。莎士比亞在其十四行詩的第18首中,贊美了朋友無與倫比的美。然而詩人明白,青春易逝、容顏易老,再美好的東西也終將逝去,只能無奈地選擇用詩句讓美獲得永生。如果青春能夠長久地寫在臉上,那種永恒之美所帶來的極佳的自信與滿足,想來是連名利和愛情也只能望其項背的。然而青春有它的宿命,它真的可以超出輪回的漩渦,隨意停留在人們想要留住的那一刻嗎?無法擁有某種事物的時候,回憶便是不舍的依戀里最好的挽留。但是道林·格雷對于青春的依戀卻并沒有選擇回憶這種平凡的方式,而是靠出賣靈魂將其永久留存。奧斯卡·王爾德筆下的《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一部極其耐人尋味的作品,小說講述了擁有真善美的少年道林·格雷在面對即將逝去的青春面前所作出的可怕的舉動,“如果我能夠永葆青春,而讓這幅畫像去變老,要什么我都給!是的,任何代價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靈魂換青春!”[6](P.30)道林·格雷的瘋狂舉動倒和馬婁筆下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如出一轍,浮士德為了滿足自己對知識的強烈欲望,把自己的靈魂作為籌碼向魔鬼交換了數(shù)十年游歷四方的享樂生活。道林·格雷也在欲望這根魔杖的驅使下,不滿足于短暫的青春,暗自對畫家巴茲爾為他所作的畫像許下了那邪惡的心愿。當一切都顯靈后,道林·格雷經(jīng)久不衰的美貌在燈紅酒綠與紙醉金迷中相映成輝,善良淳樸的感情也早已變成滿是風流之氣的交易。盡管骯臟的過錯和丑陋的欲念絲毫不留于身體表層,然而被他調戲的歲月終究毫不留情地把污濁注進了畫像里。人無節(jié)制的欲望是最可怕的,當人想方設法地親近它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它也正在千方百計為你注射麻藥以便肆無忌憚地對你動手動腳。作為旁觀者,我們總能看得很清楚,道林·格雷已經(jīng)受制于欲望,成為欲望的玩偶和奴隸?!八谋拘砸严褫砝倥牛_出嫣紅的花朵。他的靈魂剛從隱蔽的暗角探出身來,欲望立即迎上前去。”[6](P.61)欲望澆灌出的含苞待放的花兒,即便將要結下的是一顆罪惡的種子,至少在初始階段它確如同其它花朵一般惹人喜愛。道林·格雷已經(jīng)聞到了欲望之花的馥郁,他情不自禁地享受著“永不憔悴的青春、無法滿足的欲望、神秘奧妙的享受、如醉如狂的快了和更加瘋狂的墮落?!盵6](P.114)但是畫像忠實地印刻著他不為人知的過往,當?shù)懒帧じ窭自俅蚊鎸M目瘡痍的畫像時,他驚駭了。最終,他用劍刺向了畫像,刺向了自己丑惡的靈魂。結果,格雷倒在了血泊中,而畫像則重拾了美好。
愛情是世界文學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母題,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名作中都無一例外地涉及到了愛與被愛的欲望。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在《會飲篇》中闡述了自己對愛情的看法,他認為愛神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他用神秘的激情控制著世界,使人以一種不可遏止的欲望去追求永恒的美。在柏拉圖看來,真正意義上的愛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可以擺脫肉欲而獨立存在。簡言之,當你愛上了一個人,無論對方是否愛你,你已經(jīng)在思想的層面與對方相戀了。誠然,柏拉圖的觀點帶有濃重的唯心主義色彩,因此是片面的。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雙方在生理與精神上的和諧交融,而單一的欲望滿足是難以長久的。在世界文學中,有很多愛情都如水月鏡花一般,盡管充滿著美妙的幻想,卻一觸即破,最終被殘酷的現(xiàn)實擊得粉碎。美國著名小說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主人公蓋茨比就是一名為了愛情欲望拋棄一切的多情種子,然而多年的努力最終換來的卻只是情人黛西無情的背叛。而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家薩克雷《名利場》中艾米利亞的愛情也是文學中愛情欲望破滅的一個經(jīng)典例子。天真純潔的艾米利亞與喬治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她的父親與喬治的父親也是多年的生意伙伴,他們之間這種關系致使艾米利亞本人以及周圍所有的人都順理成章的認為他們必定會結為連理。正如“由于他們這十五年來再一起相處慣了,談話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意一樣”[7](P.47),其實在喬治的眼里,這種所謂的愛情與親情之間已經(jīng)沒有什么差別,他早已經(jīng)習慣了那種感覺,以致于到后來在與艾米利亞結婚以后他感到無比厭倦。此外,喬治生活奢侈,慣于享受名利場中的浮華生活,在娶了當時已身無分文的艾米利亞后,他被父親剝奪了財產(chǎn)繼承權。精神壓力倍增的他在新婚不久之后就暴露了本性,他不顧艾米利亞的感受,與麗貝卡一起跳舞調情,后來竟然約其私奔?;F盧戰(zhàn)爭爆發(fā)后,喬治奔赴前線,最終在戰(zhàn)爭中喪生。在獨自為愛情堅守多年后,艾米利亞最終在好友麗貝卡那里了解到了丈夫的真實面目,“那自私自利的騙子,那沒教養(yǎng)的倫敦佬花花公子,那個大草包;他沒才智,沒禮貌,沒心肝;他哪里比得上你那拿竹手杖的朋友,就像你比不上伊麗莎白女王一樣。那男人本來要把你扔了,但杜賓逼著他信守諾言。是他自己向我承認的。他從來沒有愛過你。他常常在我面前一次又一次譏笑他娶了你之后,第二周就向我求愛?!盵7](P.649)正如麗貝卡最后對艾米利亞坦誠的一樣,即使喬治并沒有死去他遲早也會離艾米利亞而去。換而言之艾米利亞愛情的悲慘結局是注定的,因為一切只是她單方面的一廂情愿。其實艾米利亞柏拉圖式的愛情欲望并沒有錯,錯在她用錯了對象,錯在她不該為自己編織了一個太美也太不真實的愛情的網(wǎng),犧牲了自己太多年的癡情,太多年的忠誠的守護,而沒有看到真正愛他的人是那個一直站在她背后那個默默無聞為她付出的杜賓。她與喬治并不屬于同一個精神世界的人,他們的愛情也不在同一個精神層面上,所以艾米利亞柏拉圖式的愛情的破滅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結果。多虧麗貝卡最后坦誠地揭露了喬治的真實面目,終于使艾米利亞從昔日的幻夢中醒來,不再沉湎于過去的記憶從水月鏡花般的愛情夢幻中驚醒,回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分析研究人的各種需求從而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層次需求理論。在該理論中,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了五個等級,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8](P.33)實際上,生理需求折射出的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欲望。在世界文學中,以生存欲望作為主題的作品屢見不鮮。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就塑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被困荒島數(shù)十年,最終依靠強烈的生存意念絕地逢生的資產(chǎn)階級開拓者的形象。小說反映出了人類在面對殘酷自然環(huán)境時表現(xiàn)出來的生存能力,也突顯了生存欲望的重要性。同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在《活著》中,通過對福貴這一個舊社會平凡中國百姓一生經(jīng)歷的講述,彰顯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存哲學。而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在短篇名作《熱愛生命》中,更是將生存欲望這一主題表達到了極致。主人公在荒野中不幸扭傷了腳踝,冷漠的同伴比爾隨即將其拋棄。他面對著茫茫前路,數(shù)度感到絕望無助。然而,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一次次地振作起來,在絕地中艱難地前行,靠吃沼澤地中的漿果和生魚維持生命之火。在他的氣力即將消耗殆盡之際,他遭遇了一只巨熊。他依靠生存意志創(chuàng)造了奇跡,嚇退了熊。可是禍不單行,之后他再次遭遇了一只病狼,雙方陷入了持久的對峙,“于是,一幕從來沒有演出過的殘酷的求生悲劇就開始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行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里拖著垂死的軀殼,做著最后的掙扎,共同艱難地前進,互相提防,誰都想先要了對方的命?!盵9](P.13)最終,還是靠著無與倫比的生存欲望,主人公熬到了最后,在狼死去后陷入了昏迷??瓶缄爢T最終發(fā)現(xiàn)了他,將他送去了醫(yī)院,使其重返了美好的世界。世界文學中一個個故事,以無可雄辯的事實向我們展示了身陷絕境的人類表現(xiàn)出來的生存欲望,反映出“活下來”的美好。世界充滿著太多的無奈,人在世界中經(jīng)常會感到自己如滄海一粟般的渺小,然而世界也是美好的,只要用心去生活,努力去奮斗,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活著就是美好的,就是充滿希望的。
人性與欲望的沖突是世界文學中的一個永恒的創(chuàng)作母題,把這類矛盾展示在讀者面前,不是為了批判誰對誰錯,而是為了幫助人們清楚地認識自我,控制好“斯芬克斯因子”[10](P.1-13)的波動,從而更好地把握其間的平衡。因此,如何判斷、引導人性和欲望之軸的方向,這是值得每個人都去思考的問題。欲望本身就具有極不穩(wěn)定的溫度,在外界的不斷作用下,這種溫度或會降至冰點或會發(fā)生自燃。從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人愿意被欲望燃燒,追求那種吞噬欲望的快感,卻忽略了欲望的反噬作用?;貧w本文的寫作意圖,當人有限的占有被無限的追求所慫恿著的時候,欲望便乘虛而入,植根于人性深處,這便是欲望生長的土壤。在人類歷史的演變中,我們聽聞過中世紀的禁欲主義,也看到過近代的人性解放,然而亟待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讓欲望在心靈的土壤上開出真善美的花兒,而不是一味地去聽命或是扼殺它。文學的作用是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啟示,除了上面論述的五種欲望之外,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其它的欲望類型,如道家思想中表現(xiàn)出來清靜無為的享樂欲望、將榮譽看得高于一切的榮譽欲望等,這些都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研究與探索。解讀世界文學作品中的“欲望”母題將有助于我們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道德內(nèi)涵,也能為我們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提供指引。
[1]李長亭. 康拉德小說主體研究[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42.
[2]約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M]. 黃雨石,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2:217.
[3]特里·伊格爾頓. 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M]. 方杰,方宸, 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174.
[4]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全集[M]. 梁實秋, 譯.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33.
[5]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M]. 方平, 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49.
[6]奧斯卡·王爾德. 道林·格雷的畫像[M]. 榮如德, 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30—114.
[7]薩克雷. 名利場[M]. 彭長江, 譯.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47—649.
[8]呂明, 陳紅雪. 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33.
[9]杰克·倫敦. 熱愛生命:杰克·倫敦小說選[M]. 楊玉娟,譯.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7:13.
[10]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 外國文學研究,2011,(6):1—13.
Analysis of “Desire” as a Motif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ZHAO Qian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English.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3, China)
The theme of Desire i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it has become a classic motif. The thesis will take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discuss five types of desires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desire for fame, the desire for revenge, the youthful lust, the desire for love and the desire to survive. By digging contradictions of endless human desire and their limited possession, we can see the distorted human desir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World literature; Desire; Motif; Contradictions; Human desire
2014-10-09
2013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SK2013B188)與2014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4WWB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趙謙(1982— ),男,安徽蕪湖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世界文學研究。
I106
A
2095-7408(2015)01-0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