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謝念湘
①中國.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②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江蘇南京) △通訊作者
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積極心理學一詞及其涵義,迄今積極心理學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門話題。這一觀點的提出對于心理學中較為普遍的消極心理的重點關注是一個很大的撼動,體現(xiàn)為更加關注普通人心理健康發(fā)展,完善普通大眾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積極關注的心理學特征,激發(fā)個體才能。與積極心理學關系密切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來看,所有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者都十分看重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之間的關系,都積極強調(diào)人的心理正能量[1]。近年來,積極心理學被國內(nèi)一些學者接納,并被應用到心理咨詢或治療的各個方面。
大學時期是青少年人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強并且自我控制差,加之各種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對大學生心理壓力也造成較大沖擊,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2]。不合理信念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重要方面,指人們對事物持有的那些不現(xiàn)實的,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信念[3]。認知心理學療法中的合理情緒療法(RET)就是針對這種不合理的信念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以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然而,面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總是關注其負面的影響,所提出的對策也往往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chǎn)生后的咨詢與治療,對于大學生心理的積極關注相對較少,利用積極的關注面對大學生心理,結(jié)合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以培養(yǎng)超能人的觀念,給予大學生更多的積極方面的關注,降低大學生不合理信念的持有度。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關注大學生心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fā),對大學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的現(xiàn)狀進行了相應的考量。了解大學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的現(xiàn)狀,及其壓力易感性的關系,利用積極心理學緩解其壓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了H 省H 市綜合性大學、工科類、農(nóng)學類、醫(yī)學類、師范類5 所高等院校學生共1000 名在校大學生被試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0 份(92.0%),其中男性456 名(49.6%),女性464(50.4%)名;城鄉(xiāng)比例為城市568 名(61.7%),鄉(xiāng)鎮(zhèn)352 名(38.3%);獨生子女572 名(62.2%),非獨生子女348 名(37.8%)。
采用單個被試發(fā)放問卷并回收的方法,對被試進行指導語后開始作答。研究工具包括大學生壓力易感性問卷和大學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量表。大學生壓力易感性問卷包括24 個項目,信度為0.883,量表信度較高,大學生不合理信念量表包含10 個項目,信度為0.829,信度較高。
對于收集的資料進行錄入和整理后運用SPSS 19.0 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方差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顯示,男女大學生在壓力易感性的測量方面有顯著差異。
表1 性別在壓力易感性上的差異
表2顯示,男女大學生在不合理信念的持有度上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
表2 性別在不合理信念持有度上的差異
見表3。
表3 城鄉(xiāng)在不合理信念持有度上的差異
見表4。
表4 是否獨生子女在不合理信念持有度上的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在壓力易感性方面存在差異。有研究通過對男女大學生進行壓力易感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生在敏感脆弱、依賴焦躁方面比男生得分更高,這與傳統(tǒng)觀念中對女性的認識相符合,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感情也更豐富、細膩與柔弱,依賴性更強,處理事情的穩(wěn)重性要弱一些有關系[4]。
就戶口所反映的城鄉(xiāng)狀況來看,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大學生在對不合理信念的持有度方面是存在差異的,有研究顯示城鎮(zhèn)、農(nóng)村大學生在內(nèi)向保守維度上高于城市大學生,可以看出城市大學生相對開放、外向活潑。在總均分上,農(nóng)村大學生高于城市大學生。
本次調(diào)查的對象多為在校大學生,家庭狀況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并存,面對不合理信念的持有度問題,是否為獨生子女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可能與他們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關系,相對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有與自己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其同伴交往的密度也就更大,在遭遇一些事件時也有更多不一樣的解決觀念。研究顯示,大學生獨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較高,有較濃的家庭文化氛圍,他們享受的家庭資源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相比之下使得他們從小就更有優(yōu)越感,并且管教方式也較民主,所得到的溫暖較多,這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非獨生子女在多子女家庭中得到父母的關愛較少,家庭負擔也比較重,父母很少關心也鮮少聆聽子女心理傾訴,當孩子們遇到各方面的心理問題后,反而很難及時得到解決,因此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在由于不合理信念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少[5]。
大學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往往被更多的關注其消極方面及其發(fā)展。根據(jù)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關注積極心理,從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層面來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是符合當下心理學所盛行的積極關注的理念。
[1]周嵌,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衛(wèi)生心理學雜志,2006,20(2),130-132
[2]錢銘怡,張雨群,甘怡群,等.對不合理信念的調(diào)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1993,1(1)84-86
[3]王君.不合理信念及其形成原因[J].社會心理學,2013,145(4):18-22
[4]黃學軍,徐光興.大學生不合理信念探究及相關應對策略[J].校園心理,2012,4(10):82-85
[5]方拴鋒,經(jīng)承學,王琳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0,5(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