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椿育
摘 要:國際競爭越來越強調文化軟實力的今天,中國悠久的傳統道德文化要發(fā)揮其獨特作用,才能助社會主義強國的建設一臂之力。本文將以“仁”學為例,從“仁”的內涵入手,分析其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家庭領域和個人領域的實踐,總結出現扭曲的原因,探究傳承創(chuàng)新的途徑,希望能真正實現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關鍵詞:傳統道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chuàng)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xù)至后代” [1] 。要充分發(fā)揮傳統道德文化的力量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就要辯證地看待傳統道德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對其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
一、“仁”的內涵
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由孔子創(chuàng)立,之后幾經變化,成為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道德文化就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縮影,而“仁”的學說又在其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在傳統道德文化中,關于“仁”的論述是很多的,單單在《論語》這本著作中,“仁”就出現了100多次,“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仁矣?!?、“克己復禮為仁,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钡取:沃^“仁”? 孔子釋曰:“愛人。”[2] “‘仁的基本涵義就是愛人,即愛他、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 [3] “‘仁”的內涵,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仁者愛人” [4]這幾種對孔子“仁”的理解都指向一個意思“愛人”,應該如何解讀呢?筆者認為:這里強調的“愛人”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別人,不要傷害別人。要做到“愛人”,先要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才能真正愛他人。
二、“仁”在當下的實踐
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仁”是最高境界,是所有道德中的最重要的,同時也是論述最多的。但是這樣的悠久傳統卻沒有在現實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反而出現一些讓難以接受的行為。
(1)在經濟領域的實踐?!叭省钡暮诵囊馑际恰皭廴恕保诮洕I域直接表現為誠信,在現實生活中,制假售假,隱瞞欺騙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最常見的就是缺斤少兩的現象,后來是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事件,像“三鹿奶粉”等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人身安全。(2)在社會領域的實踐?!叭省痹谏鐣I域中,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能夠與人平等相處,尊重他人的生命,他人的職業(yè),他人的風俗習慣等?,F實生活卻有一些令人心生憤慨的悲劇也在上演著,像“馬加爵慘案”等,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的。(3)在家庭領域的實踐?!叭省痹诩彝ヮI域中,表現為對父母的孝敬,對兄弟姐妹的關心,對子女的撫養(yǎng)。不贍養(yǎng)父母,“啃老族”現象卻屢見不鮮。(4)在個人領域的實踐。“仁”在個人領域中,表現為自己對自己的負責。現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人們在物欲橫流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三、“仁”的實踐出現偏差的原因分析
“仁”的內涵是“愛人”,可無論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家庭領域還是個人領域,都被扭曲了,都變異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會環(huán)境的新變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萍教授寫到“道德教育是直接為政治服務的,或者說封建統治階級借用道德這種具有普適意義的工具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運動,‘德政合一、‘以德統政的傾向使得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政治工具性的特征?!爆F階段,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西方思潮的滲透,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與傳統道德文化相悖的現象,這對傳統道德文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二)追逐利益的欲望。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后,許多人在利益的驅逐下,變得浮躁。為謀一己之私不擇手段,“早在1918 年錢智修擔任《東方雜志》主編,在《東方雜志》發(fā)表了引起廣泛論爭的《功利主義與學術》一文,在文章中他曾指出‘吾國自與西洋文明相接觸,其最占勢力者,厥惟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功利主義之評判美惡以適于實用與否為標準,故國人于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亦以適于實用與否為棄取。” ,過分地追求利于,使得人們的心變得浮躁,在利益目前已經毫無抵抗力,失去了對“仁”的思考,對“仁”的正確實踐。
(三)不能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對待傳統道德文化,我們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或者理論上的理解,沒能很好地將其融入到實踐中去。時代的變化,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就像“父母在,不遠游”,有年輕人以“父母在,不遠游”為借口,守在父母身邊,安心理得地做一名“啃老族”,這是不能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不能根據具體環(huán)境的變化而靈活應用傳統文化的表現。
三、對“仁”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得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要面對著市場經濟的大背景,面對各種與之相悖的現象,面對自身的缺陷,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將如何傳承創(chuàng)新呢?
第一,深入挖掘,加大宣傳,增強自豪感,提高自覺性。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定程度上是人們對其深刻內涵的曲解導致的。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有義務幫助孩子或者學生正確,深刻認識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F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也為傳統道德文化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吸引孩子,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生活在一個有著良好道德氛圍的世界里,將道德觀念潛移默化到他們的腦海中。第二,夯實道德基礎,健全法律體系。“沒有法制,就沒有國家;沒有道德,社會必然混亂” 康德也說過:“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可見道德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市場經濟有一整套的運行機制,單靠道德維系市場秩序是遠遠不夠。中國有悠久深厚的道德文化氛圍,繼承其精華部分,比如說“仁”的精華部分,對父母要孝順,要盡到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同時,還要吸收西方在道德上的精華部分,比如民主等。充分挖掘和發(fā)揚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在吸收別國道德之所長,那么道德的基礎將會更加堅固。第三,樹立示范榜樣,提高道德判斷水平。榜樣示范作用,對小孩子還是對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最美女教師”奮不顧身就學生的事跡已經報道之后,人們紛紛贊揚并踐行者這樣的美好品德。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讓他們參與討論,在討論之中,加以引導,提高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認知能力,從而提高道德水平。第四,采取“走出去”戰(zhàn)略。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以“仁”為例,是適合當前世界各個國家發(fā)展需要的。 “仁”則告訴我們要“愛人”要尊重他人,與他們平等相處,同樣的,對待自然界,我們也應該是尊重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從這一點上說“仁”學時具有普世意義的,應該從中國走出去,走向世界每個角落,營造和諧的局面。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揚與棄一直是諸多學者多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能夠豐富傳統道德文化的理論,還能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創(chuàng)造更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
[2] 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6:146。
[3] 干承武:《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重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