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友全,1981年生,山東廣饒人,2003年4月來到方圓工作,現任方圓一廠電解二車間主任,負責新建高效電解項目的生產管理工作。
清晨,在方圓一廠電解車間內,夏日的陽光透過棚頂,落在鱗次櫛比的電解槽面上,看不到忙碌的人群,也聽不到行車作業(yè)的汽笛聲,似乎這里的一切都還沉浸在昨夜的睡夢中,靜謐祥和,不想被人打擾。
這時,遠處一頂“紅帽子”朝我們走來,正是車間主任燕友全。
高高的個頭,黑黑的臉膛,潔白的牙齒,質樸憨厚的笑容,一副眼鏡更平添幾分內斂和斯文。
作為東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2014年度的“技術標兵”,對于榮譽,他表現的像大多數冶煉工人一樣——樸實、木訥。
初中畢業(yè)便踏入社會,做了幾年臨時工后,燕友全輾轉來到方圓。那一年是2003年,他22歲。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方圓已不再是以前那個以回收處理雜銅為主營業(yè)務的中小企業(yè),他也不再是當初的懵懂少年。
十多年里,他從一線普通工人干起,勤勞苦干,認真扎實,十年磨劍,完成了從煉銅“門外漢”到電解行家里手,從一線職工到生產管理人員的蛻變。十多年里,很多人來到方圓,也有不少人離開,問他選擇堅守的理由,他坦誠:“一是企業(yè)大,工資、福利等各個方面都有保障;二是公司信任,給了我施展的舞臺,必須好好珍惜這個機會,干出成績,為公司,也為自己。”
經過幾年在老廠電解車間的摸爬滾打,他練就了一眼就能測出電銅析出情況的內功心法,成為久經實戰(zhàn)考驗的業(yè)務高手。隨著第二工業(yè)園電解車間的建成投產,他便來到了這片新的戰(zhàn)場,輾轉電一、電二車間,成為煉出“世界上最好的銅”的團隊成員之一。
2011年,公司新上20萬噸電解項目建設,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調至新項目工作。
新電解項目建成投產之初,所有生產數據都是空白,必須結合實際生產情況,慢慢計算摸索。他根據工藝控制的要求,結合電解液中雜質含量及電銅析出情況,調整添加劑,總結出了生產數據指標,保證了電銅質量的穩(wěn)定。
在家搞生產是一把好手,出外搞技術服務也不在話下。他與公司技術團隊一起,先后赴東營金璽銅業(yè)和沈陽星河銅業(yè)指導電解生產,幫同行解決了生產疑難,為公司帶來了技術效益。
……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他并沒有什么特別,他只是眾多從生產一線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年輕銅匠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