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在婦科惡性腫瘤中,宮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的威脅女性健康的元兇。2014年婦女“兩癌”防治論壇上,有專家透露,目前我國宮頸癌每年約有13.2萬新發(fā)病例,占世界宮頸癌新發(fā)病例總數的28%。
近日,中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呼吁,中國應該早日引進預防宮頸癌疫苗。他表示,疫苗每年能使我國超過1000名女性避免患上宮頸癌,“國際上快十年了,生產使用的預防宮頸癌的疫苗,直到現在我們國家都用不上?!?/p>
25~35歲成為一個新的發(fā)病高峰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調查分析顯示,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發(fā)病的女性比例在1970年時不足2%,如今已經超過20%。
“以往宮頸癌的發(fā)病高峰集中在55~65歲年齡段,現在25~35歲也成為一個新的高峰?!睆偷┐髮W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吳小華接診的宮頸癌患者中,最年輕的只有16歲。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人類癌瘤發(fā)病中唯一可以完全確認的致癌病毒。而90%以上的宮頸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
據吳小華介紹,我國宮頸癌發(fā)病的年輕化趨勢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關。比如,性生活較早、多個性伴侶、女性生育觀的改變等等都可能導致HPV的持續(xù)感染,從而誘發(fā)宮頸癌。
保留患者做媽媽的“資格”
宮頸癌發(fā)病的年輕化趨勢,帶來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患者如何才能保留生育功能。這個問題既現實又迫切?!霸鯓釉诩饶芨螌m頸癌的基礎上,又能讓病人活得更好,幫助他們實現養(yǎng)育后代的希望,是醫(yī)生的職責?!眳切∪A說。
“年輕的宮頸癌患者中,很多人未婚未孕。過去治療采取的手術方式是將宮頸和子宮‘一鍋端,這雖然能根治惡性腫瘤,但也剝奪了患者當媽媽的權利。”吳小華向本刊記者解釋。
十年來,吳小華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于可以保留患者子宮的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的研究,并成功為260多位年輕的宮頸癌患者保留住了子宮。據本刊記者了解,吳小華團隊也是全世界完成此項手術最多的醫(yī)療團隊。
2014年12月2日,由吳小華主任領銜,全國范圍內首個針對宮頸癌患者的保育門診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開診。該門診每月第一周的周二下午開診,由吳小華和團隊副高以上的醫(yī)生輪流坐診,為初診患者提供手術咨詢和指征評估,并為術后患者提供隨防和備孕指導。
復旦標準
作為21世紀宮頸癌治療發(fā)展的重要標識,根治性宮頸切除術是早期宮頸癌的手術方法之一,在1994年由法國醫(yī)生率先提出。其手術方式主要分為經陰道和經腹式,新近又發(fā)展出了腹腔鏡下手術和機器人輔助手術等。
與傳統(tǒng)的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相比,這種創(chuàng)新的手術方式在不影響宮頸癌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無需切除患者整個子宮,而是在切除了病變的宮頸組織以及與其相連的宮旁、上端陰道組織后,將保留的子宮體與陰道縫合,如此,患者在術后能恢復月經周期,并能夠孕育新生命。
2004年,吳小華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保留生育功能的經腹根治性宮頸切除術。
吳小華告訴本刊記者,這種手術對于患者的選擇有嚴格要求。除了患者年齡45歲以下,有生育愿望,腫瘤臨床分期不超過IB1期等條件外,一個最為重要的手術指標就是腫瘤直徑。
“過去,國際醫(yī)學界一直將這個直徑范圍定于不大于2cm,按照這個標準,只有不到10%的宮頸癌患者可以進行這項手術。”吳小華說。
但如今,吳小華團隊憑借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將這一直徑標準放寬到了4cm,這也使得36%左右的宮頸癌病人可以因此保留住生育功能。
淋巴結未有轉移、腫瘤最大直徑小于4cm、腫瘤局限于宮頸、年齡小于45歲且無不育病史、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或鱗腺癌——這是吳小華教授和其團隊成員在臨床實踐中制定出的符合中國宮頸癌患者保育手術的“復旦標準”。這一標準也于近期被2015.V1版國際權威的美國癌癥綜合網絡(NCCN)宮頸癌診療指南收錄,并推薦使用。
手術安全嗎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近十年的臨床數據顯示:根治性宮頸癌切除術的術后復發(fā)率約為2%,而相同條件的患者接受傳統(tǒng)子宮切除術的復發(fā)率在2.5%~3.5%之間。
宮頸管粘連是宮頸癌術后最常發(fā)生的手術并發(fā)癥。在吳小華團隊的努力下,目前這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從35%降至10%。
此外,他們還通過改進環(huán)扎線等方式,進一步降低了術后懷孕的流產和早產率。
在吳小華看來,進行根治性宮頸切除術,首先必須確保安全性。有了這個前提,保留生育功能才有意義。
“雖然依據現有的影像學及其他檢查結果,患者可以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機會,但具體情況還要根據術中病理結果而定?!边@是吳小華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對于那些處于指征‘臨界點的患者,我們還是建議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畢竟任何情況下,安全性都是第一要務?!眳切∪A說。
如何懷孕
吳小華告訴本刊記者,接受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的患者,多數人在術后6個月后即可考慮懷孕。但對于術后接受過化療的患者,出于安全考慮,一般建議將懷孕的時機推遲到術后兩年。
而且,患者備孕前應該接受全面體檢,排除腫瘤復發(f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
“患者術后在婦瘤科醫(yī)生的指導下規(guī)范地進行備孕,將會大大提高患者受孕成功幾率,同時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生育技術也能使其受孕的幾率較自然受孕高出三分之一?!眳切∪A強調。
2008年9月,35歲的婁女士剖腹產下一名健康男嬰。而在兩年前,身患宮頸癌的她正是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接受了吳小華教授為她實施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她也是上海市首例施行該手術后成功懷孕并成功生產的患者。
吳小華表示,宮頸癌患者接受這一創(chuàng)新手術后組建幸福家庭并成功懷孕的難度遠比一般女性高。實施手術十年來,已有十位患者術后成功懷孕。
他們幾年前曾作過統(tǒng)計,術后由于種種原因,只有48%的患者不改初衷,決定妊娠,其中70%能懷孕,懷孕過程中21%流產,29%的患者孕36周前早產,50%能達到足月妊娠,因此預計只有16.8%的患者術后獲得足月妊娠。
“我們在術后的隨訪中發(fā)現,很多患者和她們的家人對這一疾病還缺乏正確認識,擔心術后懷孕會給伴侶或后代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在是否懷孕的問題上顧慮重重。很多夫妻甚至在術后選擇了離婚。”吳小華對此不無遺憾。
在他看來,要讓宮頸癌患者成功懷孕需要醫(yī)生、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對醫(yī)生而言,要在這一領域進一步探索提高手術技術;而家人,特別是愛人要對患者支持鼓勵;全社會也要加強對宮頸癌防控知識的宣傳普及,為宮頸癌患者創(chuàng)造更加輕松的社會環(huán)境,減輕她們的心理負擔。“只有不離不棄的愛才能使這些不幸卻又萬幸的女性真正嘗到做母親的喜悅。”吳小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