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東
(安陽工學院學生處,河南安陽455000)
明代婦女貞節(jié)問題作為明代婦女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曹大為將貞節(jié)概括為“女子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謂之貞;已嫁從一而終,夫死而不再醮,謂之節(jié)”[1]。貞節(jié)觀作為社會群體對待女性貞節(jié)的一種社會觀念,在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寬到嚴的變化過程,到了明清時期氳化為社會普遍流行的殉節(jié)風氣,成為了倫理道德觀念體系中重要一環(huán)。杜芳琴[2]認為明清兩代盛行的以尚死烈、倡守節(jié)為特征的貞節(jié)道德作為對婦女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基于齊家治國的倫理需要,而不是對人欲特別是對婦女欲望的控制。宋清秀[3]則認為,貞節(jié)制度的確限制了女性的婚姻自由,但是卻保護了不愿改嫁女性的權利,對于提高女性在家族內地位、社會地位和提高妾的地位等方面有積極意義。對于婦女是否該守節(jié),胡適先生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理性的,他認為“貞操乃是夫婦相待的一種態(tài)度,夫婦之間愛情深了,恩誼厚了,無論誰生誰死,無論生時死后,都不忍把這愛情移于別人,這便是貞操。”[4]
對于明代的貞節(jié)問題,如果一味地停留在程朱理學所鼓吹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倫理綱常層面,那么我們自然形成一種觀念,明清時期貞節(jié)是女性的第一生命,她們的人性被社會意識形態(tài)所窒息。正如杜芳琴所言倡導貞節(jié)只是明清兩朝出于齊家治國的倫理需要,究竟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在當時社會有多大的影響力呢,那么筆者就通過直隸地方志列女傳中的現(xiàn)實例子,分析明代直隸地區(qū)婦女面對守節(jié)問題時在真情與禮教,社會責任與個人取向中的抉擇,以期使讀者更清晰地了解貞節(jié)觀對于女性的影響。
筆者對《畿輔通志》中明代直隸地區(qū)2 066名有明確記錄其子嗣情況的漢族守節(jié)婦女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子女守節(jié)的婦女為1781人,占絕大多數(shù),子女俱無的247人,而過繼家族中的子嗣為己子的只有38人,所占比例十分小。從而可以看出,寡婦守節(jié)最重要的因素是考慮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明朝規(guī)定婦女30以前夫亡守節(jié),50以后不改嫁者才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旌表。從這個規(guī)定來看,30歲以下的喪偶婦女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這時公婆已經(jīng)年老逐漸喪失勞動能力,而子女也正是需要人來照顧的時候。對于節(jié)婦來說50歲以后,子女已經(jīng)長大成人且娶妻生子,自己也由小媳婦熬成婆婆成為家庭實際掌權人,這種社會角色的轉變正是承擔家庭責任的真實寫照。
杜芳琴指出:“節(jié)婦的三件大事——奉養(yǎng)舅姑、為夫有后、育子成人,即是她們掙扎生活的動力,也使她們承受了常人難以體驗和承受的生活壓力和精神痛苦?!保?]在丈夫去世后,寡婦們除了代夫行孝,侍奉舅姑外,便是以撫育后代為重。在中國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宗嗣就是一個姓氏,一個家庭傳承延續(xù)的根本保證。儒家的人倫禮教就是建立在親族人倫的基礎上的,沒有了宗嗣,沒有了家庭,也就沒有了以儒教為核心的漢文化存在的根基。所以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痹诜蛲龊髮⒆优畵嵊扇?,不僅是為了完成亡夫的遺命,而且是她們與生俱來的母性的體現(xiàn),更是她們在社會家庭中價值的體現(xiàn)。如任縣張伯學妻孟氏,“年十七而寡,遺腹生子,舅姑以家貧且憐其少欲嫁之,已受他聘矣。孟抱孤號泣避居母家七年,子八歲始歸,至六十八卒?!保?]8607即使遭受家族的欺壓、驅逐,她們也把撫育兒女視為第一要事,不惜犧牲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來履行對丈夫的承諾,而望子成龍則是她們歷經(jīng)艱辛,含辛茹苦,在苦難歲月中能夠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明代大學士李賢撰《黃氏子母賢孝傳》便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黃氏名文,父鉉江西新喻人,求樂。癸巳,徒置河間之任丘娶孫氏,生文甫一歲,賈于南陽之鄧州。守御所百戶李興見鉉文雅,以女妻之。未幾歸任丘李與孫相戾,興聞之遣人取女歸,鉉亦隨往。時孫氏年二十有四,文方四歲,鉉別后音問不通。孫氏與文母子二人零丁孤苦,人不能堪,而孫氏能奮志成家,勤紡績,夜以繼日,以供力役之征,周衣食之費,撫育文及成童,謂所親曰:“吾聞子弟讀書可以起家,今吾備嘗艱辛幸有此子,若遣入邑庠以冀成立,天其或者憐吾志乎?!彼H曰:“此意固善第念,爾一子之外更無紀綱之仆,子若在官,凡百費用尤倍于昔,吾恐爾之艱辛未艾也。”孫氏愀然泣下曰:“吾已慮之熟矣,顧處子之計莫良于此,雖倍艱辛安敢辭。”同編之人聞之奮然怒曰:“吾代爾子力役久矣,今幸其長不吾累焉,而又脫之可乎?”雖懇情乞惠,拒之益堅。孫氏憂欎食不下嚥。已而會所親達情于有司,始獲入庠,孫氏且喜且懼,愈極力生業(yè),勵子進學,而及從師親友之需未嘗少乏,文有感激遵母之訓,潛心經(jīng)史。[6]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許多失去丈夫的家庭中,年輕的寡母們憑借著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生存下來,希望通過她們自己的艱辛勞動支撐家用,并把孩子撫育成人,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讀書應舉來光耀門楣以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因此,多數(shù)寡母對于兒子教育非常嚴格,如定州,安朝佐妻王氏,“十九歲夫亡,子進道甫三齡,稍長躬自訓課,三遷其居,務擇仁里,有孟母風?!保?]8670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子弟在寡母的訓誡下都能以讀書為業(yè),對于那些不樂于讀書應舉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則教導他們要自食其力,不要游手好閑。如高邑縣郭樸妻岳氏,少孀遺幼子二,每教子曰:“汝不能讀書成名,當為良農務本,慎勿游惰辱先人也?!保?]8661對于身有殘疾的孩子,寡母的唯一希望就是其長大成人,有一門手藝可以維持生計,如涿州李郁妻杜氏,“郁病革,二親俱老,子幼而瞽以屬杜,及卒杜鬻女紅事舅姑,生死盡禮,教瞽子學卜筮謀生?!保?]
寡母對兒子的品格教育自小開始,即使其長大成人后也不例外,當兒子去遠方做官的時候,她們往往訓誡兒子希望其做廉正清潔的好官。大名縣郭增光母李氏,“萬歷丁未,增光成進士,除金鄉(xiāng)知縣,母輿而從。值縣水災,教以賑恤,聞刑杖聲輒慘然不樂曰:‘百姓亦人耳,即有罪豈不可化誨其撻之也?!紜爰玻l(xiāng)民奔走祈安者以千數(shù)。增光調萊陽,母遠之不欲赴曰:‘吾歸矣,汝但愛民如金鄉(xiāng),即無負爾母矣。’遠近賢之?!保?]8622-8623母親對子女實施早期教育對其思想品格的定向塑造影響尤為深鉅。守節(jié)行為經(jīng)官府旌表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同時通過母教對兒童薰習的特殊渠道世代相傳,從兩個方面強有力地塑造著社會群體對于貞節(jié)觀的認同感。對于這些下層社會的婦女,她們的守節(jié)行為正是明朝統(tǒng)治者強調的綱常倫理觀念的體現(xiàn)。然而,我們反觀守節(jié)行為的實際效果,單就其養(yǎng)老撫孤的行為而言是難能可貴的,節(jié)婦們面對著殘缺的家庭,能夠數(shù)十年如一日獨自承擔侍養(yǎng)翁姑,撫育孩子的重任,表現(xiàn)了極強的家庭道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守節(jié)行為也成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方式。上述的很多節(jié)婦教子事例中,我們還無法得知守節(jié)行為是由婦女本人意愿決定,那么理學思想、社會輿論和家族勢力對女性守節(jié)的影響程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后,把旌表節(jié)婦烈女列為治國之策。洪武元年 (1368年)下詔:“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保?]《明史·列女傳序》中這樣寫道,明興著為規(guī)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頭綽楔,照耀井閭。有明一代,朝廷對于節(jié)婦烈女的旌表非常重視,上至監(jiān)察御史下至地方有司都積極收集相關事跡向朝廷請旌,并且形成了規(guī)范的旌表程序。這從國家政策層面給婦女守節(jié)提供了很好的物質保障和精神獎勵,以期刺激婦女守節(jié)的決心,從而達到教化民俗的目的。
隨著理學思想成為官方主流思想后,統(tǒng)治者利用社會輿論來引導女性貞節(jié)觀的形成。明成祖統(tǒng)治時期命解縉等人撰《古今列女傳》,書成之后成祖親為制序,由政府刊印頒行天下。隨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撰寫了《內訓》一書,賜群臣,俾教于家。萬歷十八年 (1590年)呂坤編纂《閨范》以及神宗的貴妃鄭氏重刊《閨范圖說》,這些女教書將以死抗暴的壯舉和勞動婦女撫老恤孤的美德巧妙地納入婦禮的軌道中,站在維護君權、禮教的立場加以表彰宣揚,從社會輿論層面為婦女守節(jié)提供了理論支持。
如果只從政策層面看政府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及自上而下的輿論引導,婦女守節(jié)應該是受到社會和家族的肯定和支持的。后世讀者閱覽《明史·列女傳》中烈女事跡時,往往會被節(jié)烈婦女的豪言壯語以及觸目驚心的事跡所迷惑,很容易將禮教規(guī)范的節(jié)婦行為模式與政府宣揚的少數(shù)禮教模范事跡當作普遍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忽略了非官方的、真實的一面,事實上在地方志中記載的更多是來自各方面的因素阻撓婦女守節(jié)。因此,寡婦是否可以守節(jié)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由自己決定。
衣食無憂,經(jīng)濟條件富足的節(jié)婦畢竟是少數(shù),多數(shù)婦女都長期處于貧窮之中。雖然明朝旌表制度規(guī)定,婦女三十以前守制,五十后不再嫁者,可以免除全家差役,但是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問題這條規(guī)定只能起到畫餅充饑的作用。更多的節(jié)婦是在饑寒中度日,去與留是對她們毅力的考驗。安州樊義妻張氏,“年二十余守節(jié),率一孤二女日采蘋藻和糠秕以啖之,萬歷甲辰大饑,或有勸鬻子女適人者,張大哭曰:‘我之所為甘心茹苦者,正為樊氏一塊肉耳,相煎如此,其又何生?!站雇逗铀??!保?0]
正史及地方志列女傳的作者們多以宣揚節(jié)烈精神為己任,他們撰寫節(jié)婦烈女的事跡時盡其能事將這些事跡寫的至奇至苦,以感染讀者達到他們宣揚貞節(jié)的目的。而就是在這些以奇、苦著稱的案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的喪偶婦女們在夫亡后,首先面對的就是來自各方的改嫁要求。
第一,父母要求女兒改嫁。在夫亡后,喪偶婦女的父母往往出于為女兒的后半生幸??紤],希望其能改嫁從新尋找幸福。如獲鹿縣張璽妻高氏,“早孤賴伯父母撫育及笄,適璽二十而寡遺子在抱,伯父母迫之嫁,誓不從,伯父母怒使異居,乃撫孤子?!保?1]
第二,舅姑迫令改嫁。按常理而言,婦女守節(jié)翁姑應該大力支持才對,畢竟夫家人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在現(xiàn)實中,翁姑逼迫兒媳改嫁的例子十分普遍。如雞澤縣陳三妻金氏,“年二十二夫卒,有遺腹子,舅姑欲嫁之,金聞自縊家人救活,同孀嫂沙氏孝養(yǎng)守節(jié)以終?!保?]8613在夫家中,由于利益關系的驅使,繼姑對守節(jié)兒媳的威脅最大。永年縣的胡養(yǎng)蒙妻段氏,“年二十九夫亡遺二孤,衣食不給又遭繼姑張逼令改適,氏惟號泣,竭盡婦職二十年,六十五歲卒?!保?]8609
第三,族人的改嫁要求。通常對于有一定家產的寡婦而言,在丈夫死后往往要面對如何守護自家產業(yè)的責任,因為為了錢財其族人往往通過各種手段迫使寡婦改嫁以占有其家產。明人王徴在任直隸廣平府推官時,發(fā)審張氏一案:宋選死后,其妻張氏守節(jié),但不能守護自家產業(yè)“莊地之與,原屬強割,其非根心之讓也”,因為是無子守節(jié),所以才出現(xiàn)了“所遺多業(yè),尚被別門瓜分”的局面[12]。面對改嫁的威脅,很少有寡婦能通過官府為自己找到援助,她們大多數(shù)只能通過自殺、毀容、自殘、斷發(fā)、絕食等方式來實現(xiàn)守貞保節(jié)的志愿。
綜上所述,雖然明朝通過頒布旌表法令,從物質和精神方面對守節(jié)行為進行獎勵,同時社會輿論不斷鼓吹綱常倫理,以期實現(xiàn)夫死國、婦死節(jié)的忠孝思想,但是面對種種的阻撓,是什么因素促使她們在百般苦難的折磨下,一定要堅持守節(jié)呢?
年輕的守節(jié)婦女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撫育子女成人,這與其內心中追求卓越的傾向性,完成亡夫遺愿和天然的母子親情有著重大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漢族婦女很少能像男子一樣去參加科舉考試,或是征戰(zhàn)沙場建功立業(yè)。她們大多數(shù)還是以家庭為重,在家庭中扮演著孝順公婆,相夫教子的角色,尤其是現(xiàn)實中“母以子貴”的例子深深地影響著她們,于是她們通過教子成材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女教書中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為人母者,明其禮也。和之以恩愛,示之以嚴毅,動而合禮,言必有經(jīng)”,“男子六歲教之數(shù)與方名,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習之以小學,十歲從師焉。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女子七歲教之以四德”[13],“教之者,導之以德義,養(yǎng)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本之以慈愛,臨之以嚴恪”[14]。母親們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影響子女的行為。在古代能夠教子成材的女性是被人所尊敬的,尤其是那些夫亡子幼的寡母更成為母儀的典范。因此,寡母們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教子讀書,就是要把她們的追求間接地通過兒子體現(xiàn)出來。
在漫長的困苦守節(jié)歲月中,母子間也建立起一種非常牢固的親子關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母親對兒童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教育始于母親的胎教。古人認為“婦人妊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zhí)邪器,夜則誦經(jīng)書,朝則講禮樂?!保?5]只有這樣生的孩子才能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因此說母親對孩子的哺育、護衛(wèi)和關愛,使得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變得更加根深蒂固。但是在中國古代的父權家長制社會中,母親的地位明顯低于父親,在喪服之制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于是明人謝肇淛感慨地說: “古人喪禮,為父斬衰三年,而父在,為母不過齊衰期而已。此雖定天地之分,正陰陽之位,而揆之人子之情,無乃太失其平乎?子之生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要之,母之劬勞十倍于父也。夫婦敵體,無相壓之義,以父之故而不得伸情于母,豈圣王以孝治天下之心乎?”[16]292明太祖于洪武七年 (1374年)冬十一月一日,頒行《孝慈錄》規(guī)定“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保?7]123更多的史料說明明代母子喪服服制變化關系,見表1。
表1 母子喪服服制關系表
《孝慈錄》的頒布受到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贊許,他們普遍認為“父母為長子齊衰三年,而子于母反齊衰期”這是長幼尊卑關系的倒置是不合理的。并稱贊“至我國家始定制,父母皆斬衰三年,即妾之子亦為所生持服,不以嫡故而殺,此圣祖所以順天理,達人情,自我作古,萬世行之可也?!保?6]292
明代喪服服制的變化體現(xiàn)了母親地位的提高,那么改嫁婦女的服制權利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從下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明統(tǒng)治者對改嫁婦女的態(tài)度。宣德元年 (1426年)三月壬子,大興左衛(wèi)百戶李興奏:“臣父早喪,母改適陜西鄜州吏目。今吏目已亡,臣母在彼年老無依,臣幸有祿,乞躬迎歸養(yǎng)。”上顧行在兵部臣曰:“子無絕母之道,從之。但定與期限使往?!保?8]明人顧起元認為“若忘其懷抱乳哺之恩,遽等於路人掉臂不顧,視生身之人,曾乳母養(yǎng)母之不若。且也同爨尚服緦麻,朋友尚加麻,鄰喪里殯尚無相杵巷歌,乃於出母、嫁母之死,而不為解官持喪,是又視母在朋友、鄰里下矣,此豈復有人心者哉?!保?7]124可見,改嫁婦女被兒子贍養(yǎng)、侍奉的權利還是沒有喪失。在民間父亡母改適,當兒子成人后希望迎養(yǎng)母親的例子更為常見。丘緒母黃氏被逐后改嫁江東包氏,未幾轉適他所,緒成人后萬里尋母希望迎養(yǎng),“所適陳翁,貧而無子,且多負。緒還取金償之,并迎翁以歸,備極孝養(yǎng)?!保?9]這種孝行受到當時人們的肯定,嘉靖十四年 (1535年),知縣趙民順入覲疏聞于朝,獲旌表。所以說,明代社會上下普遍遵循、認可的婦女貞節(jié)觀,并不能抹殺再嫁婦女與子女間的親情。因此,明朝政府的旌表政策、倫理綱常思想的灌輸和女教書潛移默化的教導是影響明代婦女守節(jié)的外在因素,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母子關系的牢固和母親地位的提高才是婦女守節(jié)的內在因素。
綜上所述,明朝統(tǒng)治者極力鼓吹“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倫理綱常,并且把程朱理學的綱常教條視為一把利劍懸于民眾頭頂,在社會上營造出一種婦女失節(jié)世人不恥的氛圍。清朝統(tǒng)治者在編撰《明史》時對于《列女傳》部分的著重突出,一方面印證了有明一代的貞節(jié)觀強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清朝統(tǒng)治者繼承明朝貞節(jié)制度的官方態(tài)度。筆者列舉節(jié)婦教子成人的事例,就是要說明節(jié)婦的守節(jié)行為是明朝倫理綱常思想的一種映射。通過對于影響明代直隸地區(qū)節(jié)婦守節(jié)因素的分析,就是要讓讀者知曉在官方的旌表制度激勵措施和宗族勢力改嫁脅迫的雙重壓力下,婦女們的守節(jié)與改嫁行為受各種因素影響,最終抉擇還是由其本人決定,而影響她們抉擇的主要因素在于是否有子嗣。雖然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婦女自我意識覺醒社會思潮和及時享樂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貞節(jié)觀對男女兩性的束縛,但是這只是人們在縱欲生活下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以至于單方面對女性的苛求并沒有消亡而是繼續(xù)影響著清朝統(tǒng)治者對貞節(jié)的態(tài)度。只有把貞節(jié)的動機和性質根本改變過來,使它符合人的情感和理性,這樣才是一種合乎人性的貞操之制。
[1]曹大為.中國歷史上貞節(jié)觀念的變遷 [J].中國史研究,1991(2):140.
[2]杜芳琴.明清貞節(jié)的特點及其原因[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7(4):45.
[3]宋清秀.試論明清貞節(jié)制度的積極意義[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8).
[4]胡適.貞操問題: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1:110.
[5][清]黃彭年.畿輔通志·卷249·列傳57[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6]嘉靖河間府志·卷28·藝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30.
[7][清]黃彭年.畿輔通志·卷250·列傳58[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8][清]黃彭年.畿輔通志·卷246·列傳54[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8525.
[9][明]申時行.明會典·卷79·旌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57.
[10][清]黃彭年.畿輔通志·卷247·列傳55[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8549.
[11][清]黃彭年.畿輔通志·卷248·列傳56[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8587.
[12][明]王徴.王徴遺著·卷3[M].李之勤,校點.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99.
[13]鄭氏女孝經(jīng)·母儀[M]∥叢書集成新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73.
[14]明仁孝文皇后內訓·母儀[M]∥叢書集成新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79.
[15]鄭氏女孝經(jīng)·胎教[M]∥叢書集成新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73.
[16][明]謝肇淛.五雜俎·卷14·事部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7][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4·孝慈錄三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明宣宗實錄·卷15[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410.
[19][清]張廷玉.明史·卷297·列傳185[M].北京:中華書局,1956: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