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撲 Text by Han Pu
“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這句話出自范敬宜。他還曾作詩一首,諷刺沉不下去的新聞人:“朝辭賓館彩云間,百里萬里一日還;群眾聲音聽不到,小車已過萬重山?!?/p>
范敬宜不是遼寧人,卻長期在遼寧工作。1984年,身為《遼寧日報》副總編輯的范敬宜離沈赴京,先后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長、《經(jīng)濟日報》《人民日報》總編輯,晚年又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范敬宜天資聰穎,自小在家中受國學教育,少年時在上海學過書畫,曾受吳湖帆的指點。所以他詩詞書畫造詣都很深厚。7歲那年,范敬宜因病輟學,在家里養(yǎng)病一直到15歲。這期間,他每天看報紙。上海當時有《申報》《大公報》《文匯報》等。他羨慕記者能將名字變成鉛字,于是就自己“辦報”, 他用手抄的《靜園新聞》寫張家長李家短,版式模仿《申報》和《大公報》,抄好塞到別人家門縫里。一次,《靜園新聞》登了條“王大胖背兒女偷吃餛飩”。惹得該鄰居特別生氣并找到他家來,留下一句話“這個小孩將來一定會闖大禍!”
大學畢業(yè)后,范敬宜一直在北方工作。
老報人非?!皭巯в鹈保劾镆姴坏缅e別字和難看的行文。一次,范敬宜見報上用“位”形容歹徒和人販子的報道,立即專門寫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咬嚼”,極言其不妥之處。
“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這句話出自范敬宜。他還曾作詩一首,諷刺沉不下去的新聞人:“朝辭賓館彩云間,百里萬里一日還;群眾聲音聽不到,小車已過萬重山。”
1979年春,正當全國出現(xiàn)一股否定三中全會精神的“倒春寒”時,范敬宜一篇題為《莫把開頭當過頭》的述評出手,《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全文轉載,這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他后來說:“寫稿的時候真沒多想,發(fā)表出來后倒是后怕?!?/p>
治學問的人,一般眼界都很高,慣使“青白眼”看人,且很少公開談佩服某某人,是為名士的“傲骨”。范敬宜卻坦陳,說自己非常欽佩任仲夷,他曾講過一件小事:
1981年,大連歌舞團到上海演出,演員破天荒第一次手持話筒,在臺上邊走邊唱,招致強烈非議。有報紙專文批評這是“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臺風”,《遼寧日報》對此應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遼報領導便讓跑線記者范敬宜向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請示。
任仲夷聽完情況匯報,默默地盯了范敬宜足有一分鐘,突然發(fā)問:“馬克思對這個問題是怎么說的?”
范敬宜訥訥地回答:“好像沒有……”
“是啊,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從來沒有講過站著唱才是社會主義,走著唱就是資本主義嘛!”任仲夷悠然地總結道。
“那我們報紙該怎么辦呢?”范敬宜有點急了。
任仲夷一擺手說:“共產(chǎn)黨的省委不該管站著唱還是走著唱,這是該由導演管的事!”
范敬宜輕松地回到報社,但匯報時沒敢傳達任書記的原話,而是過濾掉了最精彩的部分,很多年后,他才在專欄“敬宜筆記”里把這段寫出來。
大智慧者游刃有余,舉重若輕,這是晚年任仲夷的境界,也是后來范敬宜晚年主持《人民日報》達到的境界。范欽佩任,當為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