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軸后多指(趾)是常見的先天畸形。肢端發(fā)育通過復雜的細胞間通訊和基因表達網(wǎng)絡來調(diào)控,其中任何一個基因的突變將可能導致不同類型多指(趾)或其他肢端發(fā)育異常。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基因調(diào)控主要與Shh-Gli3通路的基因有關。通過家系分析發(fā)現(xiàn)5個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基因座,僅有一個家系的Gli3基因被確定與發(fā)病有關。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38.03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66X(2015)38-0091-03
通信作者:于松
軸后多指(趾)是最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圍產(chǎn)期多指(趾)發(fā)生率1%~2%,居圍產(chǎn)期新生兒先天畸形的第三位 [1,2]。多指(趾)獨立發(fā)生即為非綜合征型多指(趾)。多余指在拇指側稱為軸前多指(趾)(PPD),多余指在小指側稱為軸后多指(趾)(PAP) [3~5]。軸后多指(趾)在臨床上被分為發(fā)育完全的多指(趾)和發(fā)育不完全的多指(趾) [6,7]。遺傳因素是導致多指(趾)最主要的原因 [8~10]。在肢端形成的過程中,細胞在腹背軸、前后軸和遠近軸上遷移、增殖和分化;從細胞聚集成肢芽,從肢芽發(fā)育成骨骼、血管、神經(jīng)和肌肉,并形成具有特定外形和數(shù)目的手足。這一發(fā)育過程通過復雜的細胞間通訊和基因表達網(wǎng)絡來調(diào)控。其中任何一個基因的突變將可能導致不同類型多指(趾)或其他肢端發(fā)育異常 [11~16]。近年來有關軸后多指(趾)遺傳調(diào)控機制的相關研究較多,現(xiàn)綜述如下。
1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基因調(diào)控
盡管調(diào)控指端發(fā)育的基因彼此間相互作用,但是與軸后多指(趾)分子基礎最相關的是前后軸的相關基因。眾所周知,Shh-Gli通路與前后軸的生長模式相關。與軸后多指(趾)相關的單基因突變直接或間接與Shh-Gli通路相關。Shh-Gli通路36個基因相關的綜合征中,其中16個(44%)與纖毛疾病相關,20個(56%)與纖毛疾病不相關。其中大多數(shù)的基因與胚胎的生長和發(fā)育有關。Shh-Gli3通路是軸后多指(趾)最常見的信號通路。
與纖毛功能紊亂有關的遺傳綜合征被稱為纖毛類疾病,其中大多數(shù)與軸后多指(趾)有關。大多數(shù)與纖毛類疾病相關的基因協(xié)同工作,這個基因組中的任何缺陷將直接或間接導致全部纖毛功能紊亂。這就是不同纖毛類疾病臨床表型重疊的原因。與前后軸模式相關的基因是軸后多指(趾)分子病原學的原因。纖毛涉及與肢體前后軸模式相關的基因。Shh-Gli3激活的Ptch轉錄途徑是最重要的途徑,其與軸后多指(趾)和前后軸模式控制有關。Shh、Ptch1、Smo、Gli3是Shh-Gli3通路中最主要的基因。在前后軸模式中成骨蛋白(BMP)和視黃酸也是必要的,但是它們與軸后多指(趾)的關系文獻中沒有報道。Ptch1、Smo是這條通路的中間基因,它們在Shh-Gli3通路中起抑制作用。軸后多指(趾)中沒有報道這些相關基因的突變。在Ptch1和Smo中純合子的突變在胚胎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是致命的,單倍劑量不足沒有影響這個模式的長期過程 [18,19]。
Gli3基因是這個通路中最重要的基因,它的突變可導致軸后多指(趾)發(fā)生。在沒有Shh信號的情況下,Gli3R是一個抑制物形式。Shh-Ptch相互作用導致Pich解除了對Smo的抑制作用,Smo激活Gli3R變?yōu)橛谢钚缘腉li3A。Gli3作為一個雙重作用的轉錄因子。Gli3R和Gli3A兩種形式及其Gli3R/Gli3A的比例直接與指(趾)的類型與數(shù)目有關 [20,21]。Gli3R/Gli3A比例的確切調(diào)節(jié)機制仍不明確。
Shh信號通路需要纖毛作為信號 [22,23]。因此,Shh-Gli3信號通路通過改變Gli3R/Gli3A的比例引起與軸后多指(趾)相關的大多數(shù)纖毛類疾病的發(fā)生。細胞缺少纖毛或改變細胞纖毛內(nèi)轉運蛋白(IFT)引起Gli3處理的變化,不能開始Shh信號轉導 [24,25]。與單基因突變相關的軸后多指(趾)直接或間接改變了Gli3信號轉導。
單基因突變不同于纖毛類疾病相關的軸后多指(趾),被歸于非纖毛類疾病。在這個基因組中,與Shh-Gli3通路功能相關的基因有Gli3、LMBR1、DHCR7、GDF5和TGFBR1、2基因,屬于轉化生長因子β信號通路。然而WNT7A和FGFR2基因都屬于WNT和FGF信號通路。盡管在肢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WNT7A和FGFR2基因與Shh通路相互作用,但是關于軸后多指(趾)確切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2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基因調(diào)控
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以散發(fā)病例居多,據(jù)報道,其表型遺傳穩(wěn)定,外顯率高,提示其可能具有單一的遺傳背景,這有利于對多指的發(fā)病機理和肢端發(fā)育的分子調(diào)控機制進行研究。目前,國內(nèi)外對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致病機制的研究均是通過大型家系進行基因定位為基礎。目前,通過家系連鎖分析的方法,共確定了5個相關基因座,分別為:①PAPA1 (7p15~q11.23,印度家系,OMIM 174200) [26];②PAPA2 (13q21~32,土耳其家系,0MIM 602085) [27];③PAPA3(19p13.1~13.2,中國家系,0MIM 607324) [28];④PAPA4(7q22,荷蘭家系,OMIM 608562) [29];⑤PAPA5(13q13.3~21,巴基斯坦家系,0MIM 263450) [30]。在這些基因座中,僅有一個家系的致病基因被確定(Gli3,位于PAPA1基因座) [31]。
Shh基因的遠程調(diào)控子ZRS突變導致軸前多指(趾),從表型上看,非綜合征型軸前多指(趾)與軸后多指(趾)相似,提示其可能涉及到相同的致病通路。因此,軸前多指(趾)研究結果對軸后多指(趾)的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據(jù)前人的研究推測,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致病突變有可能為該區(qū)域的新基因,亦有可能位于基因調(diào)控區(qū)。有文獻通過連鎖分析確定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家系致病突變肯定位于19號染色體的PAPA區(qū)域內(nèi)。但人的19號染色體以基因密度最高、基因家族多、GC含量高而著稱 [32]。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即目標序列捕獲測序技術,為此類突變檢測提供了工具,為肢端發(fā)育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3 小結
前后軸模式相關的基因導致了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發(fā)生。過去認為Gli3基因的調(diào)節(jié)異常和突變與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相關,現(xiàn)在與纖毛相關的基因與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的關系更為密切。對于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僅有一個家系的Gli3基因被確定,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