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yī)院(渭南 714000)
程福宏 王曉鋒 翁潤民 黨俊濤
踝關節(jié)骨折45例治療分析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yī)院(渭南 714000)
程福宏 王曉鋒 翁潤民 黨俊濤
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年共收治各型踝關節(jié)骨折并手術治療45例,現對其治療方法和效果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踝關節(jié)骨折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13 ~79歲,平均35.8歲。按損傷程度:單踝骨折19例,雙踝骨折12例,三踝骨折10例。按骨折性質:閉合性骨折41例,開放性骨折4例;按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摔傷24例,墻塌傷1例,高處墜落傷3例;合并癥:合并糖尿病、高血壓、電解質紊亂3例,椎體骨折3例,胸部外傷2例,長骨骨折3例,脾挫傷1例,踝部軟組織皮膚挫傷2例;按損傷機制Lange-Hanson:旋后內收型 11例,旋后外旋型 13例,旋前外展型9例,旋前外旋型8例,垂直壓縮型 3例; AO分型:A型16例,B型19例,C型1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7d,平均8d。
2 治療方法 針對合并的內科疾患給以相應的降糖、降壓用藥,糾正電解質紊亂。開放性骨折先行急診傷口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暫時石膏托制動,待傷后1周根據傷口情況再決定二期手術。閉合性骨折在踝部腫脹漸消退,皮紋出現,挫傷區(qū)干燥,無滲出時可以考慮手術。術前做常規(guī)踝部CT檢查。采用踝關節(jié)內后或外后切口,對于后踝骨折塊累及關節(jié)面25%以上者切開復位固定,直視復位后,自后向前用4.5mm松質骨螺釘固定后踝骨折塊;對于B型或C型骨折術中常規(guī)固定下脛腓聯合,采用4.5mm皮質骨螺釘,平行脛骨下方關節(jié)面,并在近側2~3cm,前傾斜25°~30°,自腓骨向脛骨貫穿三層皮質進行固定,擰入時保持足部中立位。若內、外踝骨折塊很小時則行交叉克氏針固定,術后輔助支具或石膏。6~8周后逐步負重行走,完全負重一般在術后3月。期間進行理療,以及未固定關節(jié)的功能練習。
3 治療結果 本組45例,得到完整隨訪43例,隨訪2~36個月,平均3~6個月。其中術后出現傷口感染2例,1例在術后3d,感染早期,局部紅、腫階段積極用藥,感染控制,未再加重;開放性骨折1例形成感染,控制無效,2月后二次去除內固定,置管沖洗2周,后痊愈。1例外踝部原有挫傷皮膚壞死,術中做旋轉皮瓣消滅壞死區(qū),術后皮瓣愈合良好。其中1例術后出現下脛腓聯合固定螺釘斷裂。按AO FAS功能評分系統(tǒng),其中優(yōu)(96~100分)26例,良(91~95分)16例,可(81~90分)2例,差(0~80分)1例,優(yōu)良率93%。
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最重要一個要求就是良好的復位,而牢固的內固定,確保關節(jié)的早期活動,有利于關節(jié)軟骨的早期磨造,減輕后期關節(jié)僵硬,粘連,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本組術后優(yōu)良率93%,同國內郭華等報道的踝關節(jié)手術治療組術后功能94%優(yōu)良率相仿[1]。
手術中恢復內、外踝的完整性是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前提,而后踝的復位和固定,對于減少及延緩晚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維持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對于B型或C型骨折在術中常規(guī)固定下脛腓聯合,應用普通螺釘固定,固定時保持踝關節(jié)中立位,以防止踝穴過緊。術中螺釘穿透三層皮質[2],常規(guī)在術后3月予以去除,否則后期鍛煉過程中由于反復的應力干擾,必然斷裂。亦有醫(yī)師主張穿4層皮質,即就是后期斷釘,也方便取出[3,4]。本組中斷釘患者在去除斷端時由于釘尖未外露,須從對側打穿皮質,開洞,骨質損傷嚴重,局部形成缺損,術后予以植骨充填。AO組織主張在術中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固定下脛腓聯合,即對內、外踝骨折進行固定以后,用Cotton試驗或其它改良方法,判斷下脛腓聯合的穩(wěn)定性,如不穩(wěn)定則需將其固定。
對于手術時間的掌握。本組患者開放性骨折入院后均先做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1周根據傷口情況再決定是否二次手術。如體溫不高,傷面干燥,無紅腫,傷口無滲出,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在正常范圍,則安排內固定手術。因為踝部解剖的特點,組織條件差,術后常常出現踝部明顯的腫脹,如不顧及腫脹急急手術,后期傷口愈合風險,感染風險增大,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傷面的閉合也顯困難。加之骨折愈合過程中,二次刺激在1周左右可以明顯促進骨折愈合,也從側面支持了延期手術有顯著的優(yōu)點。本組1例感染難于控制患者,考慮為術后引流不暢所致。
對于手術切口的選定。簡單的內、外踝骨折手術切口,常規(guī)切口即可解決。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骨折塊超過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25%或后踝移位超過2mm時,應切開復位以減少脛距關節(jié)不穩(wěn)定[5]。在顯露后側骨塊時,我們常規(guī)采用跟腱與外踝或內踝中心部位縱向直切口,在踇長屈肌腱深面可見后踝骨折。將骨折塊盡量壓向外下或內下觀察關節(jié)外骨折線的復位,后側皮質是否完全對位[6]。如要顯露外踝,腓骨下端,自皮下向前潛行分離即可,跨越腓骨長、短肌肌腱即可。在顯露過程中,注意保護腓骨下端的血管穿支,避免過度牽拉,以免后期血管閉塞,影響血運,導致切口愈合不良。
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中使用空心螺釘,在術中骨折復位后,先用兩枚導針初步固定,正、側位透視后,隨后沿導針用空心鉆擴孔,最后擰入空心釘固定骨折。它的優(yōu)點在于減少了原來實心松質骨釘在擰入過程中定位的人為干擾,另外導針較細,也避免了反復鉆孔時,鉆頭對骨質的破壞。對于骨質疏松患者,以及骨折碎裂者加用墊片,也可以增大釘尾的接觸面積,增加加壓力,利于骨折愈合。本組病例功能鍛煉的時間取決于骨折的程度,以及術中內固定的牢固程度,術后石膏固定時間的長短,原則上宜盡早恢復關節(jié)動度,而晚負重。
對于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復位內固定,要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醫(yī)師對于適應證的選擇,手術時機的把握,以及關節(jié)解剖關系的良好恢復,術后科學的安排康復計劃是取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
[1] 郭 華,易 林.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治療對比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7):877.
[2] 孫建皖,朱 晨,方詩元,等.踝關節(jié)損傷中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4):375.
[3] 李子恢,王 金,陶 晶,等.踝關節(jié)骨折診療失誤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5):546.
[4] 何朝洪.下脛腓聯合分離術后斷釘原因及對策[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25):184.
[5] 陳 兵,沈惠良.踝關節(jié)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治療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2):114.
[6] 張鐵良.踝關節(jié)骨折的診斷與治療[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2):188.
(收稿:2015-03-09)
骨折/外科學 骨折固定術,內 踝關節(jié)
R68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