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萍
(平頂山學院政法系,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清代山西處于京畿地區(qū),經(jīng)濟富庶,旗人巡撫較多。考察清代山西旗人巡撫的旗籍,既可展現(xiàn)清廷在地方政治制度上的民族統(tǒng)治色彩,進而一窺清代政治統(tǒng)治的主要特點,也豐富了關(guān)于清代山西巡撫民族構(gòu)成問題的認識,自當有裨于對山西區(qū)域社會的研究。
從1977年魏秀梅《清季職官表 (附人物錄)》[1](以下簡稱魏表)到1980年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2](以下簡稱錢表),再到2013年王欣欣《清代山西巡撫》一書中所列《清代山西巡撫表》[3](以下簡稱王表),相關(guān)錯誤、遺漏越來越少,清代山西旗人巡撫旗籍不詳?shù)默F(xiàn)象逐步得以糾正,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處。本文不揣淺陋,擬就此進行簡單補校。
1.劉宏遇,順治七年(1650年)至十一年(1654年)實授。又作劉弘遇。錢表:“漢正藍?!盵2](P3259)王表:“漢軍鑲藍旗?!盵3](P801)兩表說法不一?!肚迨犯濉肪?40:“漢軍正藍旗人?!盵4](P9537)《欽定八旗通志》卷206:“后分漢軍為八旗,宏遇隸正藍旗。”[5](668冊,P66)《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49同。[6](152冊,P287)故劉宏遇是漢軍正藍旗人。
2.白如梅,順治十二年(1655年)至十八年(1661年)實授。錢表:“漢鑲白?!盵2](P3145)王表:“漢軍正(鑲)白旗?!盵3](P801)兩表有出入。王表所列“漢軍正白旗”一說引自《清代征獻類編》,[7](P169)同在該書中,白如梅之子白色純則為“漢軍鑲白旗人”,[7](P174)所言自相矛盾。加之《欽定八旗通志》等書均將白如梅的旗籍作“漢軍鑲白旗”,故白如梅是漢軍鑲白旗人。
3.阿塔,康熙七年(1668年)至八年(1669年)實授。錢表:“覺羅。”[2](P3183)旗籍缺。王表:“滿洲鑲黃藍旗?!盵3](P801)何為“鑲黃藍旗”?此說顯然有誤?!稓J定八旗通志》卷340:“覺羅阿塔,正紅旗人?!盵5](671冊,P704)《聽雨叢談》卷3[8](P69)同。故阿塔為滿洲正紅旗人。
4.達爾布,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五年(1676年)實授。錢表:“滿鑲紅?!盵2](P3250)王表:“滿洲鑲黃旗?!盵3](P801)兩表互異。達爾布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將其旗籍作“ 鑲藍旗”,[9](P1159)《清朝進士題名錄》據(jù)《詞林典故》卷8,亦為鑲藍旗滿洲進士。[10](P94)另據(jù)《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正白旗的達爾齊已于順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陣亡,[5](668冊,P197)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調(diào)任山西巡撫者是滿洲鑲藍旗的達爾布。[5](671冊,P704)就筆者所見,“ 滿鑲紅”之說首出于《清代征獻類編》。[7](P244)“滿洲鑲黃旗”一說則不可考。故達爾布是滿洲鑲藍旗人。
5.圖克善,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十九年(1680年)實授。又作“土克善”。錢表:“滿鑲藍?!盵2](P3251)王表:“滿洲鑲藍旗?!盵3](P802)該旗別有誤,此說法最早應出現(xiàn)于《清代征獻類編》。[7](P244)圖克善確是滿洲人,出身進士。[11](641冊,P316)《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將其旗籍作“ 正白旗。 ”[9](P1892)《 清朝進士題名錄》[10](P74)、《 欽定八旗通志》卷104[5](665冊,P812)同。故圖克善是滿洲正白旗人。
6.布蘭泰,雍正三年(1725年)實授,未上任即改湖南巡撫。錢表:“滿鑲白?!盵2](P3144)王表:“滿洲鑲白旗?!盵3](P803)該旗別有誤?!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正白旗人?!盵12](1冊,P554)《欽定八旗通志》卷161:“滿洲正白旗人,姓拜都,初隸蒙古鑲白旗…… (雍正二年)拔入滿洲正白旗。 ”[5](666冊,P689)《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284同[6](167冊,P505)?!肚迨犯濉肪?20:“永貴,字心齋,拜都氏,滿洲正白旗人。父布蘭泰,……”[4](P10762)《聽雨叢談》 卷3仍作蒙古人,[8](P68)亦非全錯。而像《清代征獻類編》那樣將其混淆為“蒙古正白旗人”[7](P187)則顯然不合適。故布蘭泰是滿洲正白旗人。
7.阿里袞,乾隆八年 (1743年)至十一年(1746年)實授,十三年(1748年)至十五年(1750年)再任。錢表:“滿正白?!盵2](P3183)王表:“滿洲鑲黃旗。”[3](P804)兩表互異。此大概是《清史稿》之誤所致?!肚迨犯濉肪?13《阿里袞傳》:“阿里袞,字松崖,鈕祜祿氏,滿洲正白旗人,尹德第四子,而訥親弟也?!盵4](P10675)但卷301《訥親傳》卻是:“訥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額亦都曾孫。父尹德,附見其父《遏必隆傳》,訥親其次子。”[4](P10441)卷249《遏必隆傳》亦然:“遏必隆,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盵4](P9680)另,《(光緒)山西通志》卷13:“滿洲鑲黃旗人?!盵11](641冊,P317)《樞垣記略》卷15[13](P158)、《 清史列傳》卷 20[14](98冊,P354)、《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27[6](139冊,P107)、《 清朝先正事略》卷 19[15](192冊,P694)以及《清代七百名人傳》第二編[16](195冊,P105)的阿里袞,都是滿洲鑲黃旗人。故阿里袞是滿洲鑲黃旗人。
8.德沛,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理。錢表:“宗室,隸正藍?!盵2](P3263)王表:“宗室?!盵3](P804)《陶廬雜錄》卷2:“宗室德沛,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一年以侍郎監(jiān)管(國子監(jiān))。 ”[17](P44)《 欽定八旗通志》卷 339[5](671冊,P696)、卷 340[5](671冊,P711)、 卷 341[5](671冊,P719)等處均將“ 宗室德沛”作“鑲藍旗人”。故德沛是滿洲鑲藍旗人。
9.準泰,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三年(1748年)實授。錢表:“滿正紅。”[2](P3243)王表:“滿洲正紅旗?!盵3](P804)該旗別有誤?!?光緒)山西通志》卷13:“滿洲正黃旗人?!盵11](641冊,P317)《 欽定八旗通志》卷 340[5](671冊,P711)同?!栋似鞚M洲氏族通譜》卷24進一步指出:準泰的曾祖鼐庸伊“原系髙麗那姓”,因時任廣東巡撫的準泰“蒙恩賜姓滿洲那拉氏”,屬正黃旗。[18](455冊,P402)清人袁枚在其墓志銘中也言道:“公姓白,名準泰,字健齋,號雪村,正黃旗人,賜姓他喇氏,先世為高麗人?!盵19](110冊,P82)“ (乾隆)九年巡撫安徽。 ……加兵部侍郎撫廣東,調(diào)山西,再調(diào)山東。”[19](110冊,P81)故準泰是滿洲正黃旗人。
10.成寧,嘉慶十一年(1806年)至十四年(1809年)實授,十六年(1811年)署理。為避清宣宗諱,后改名為成齡。魏表人物錄:“滿鑲黃?!盵1](P164)錢表:“滿正黃?!盵2](P3161)王表:“滿洲鑲黃(正藍)旗?!盵3](P809)三表說法不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初七日,閩浙總督李侍堯、護理福建巡撫伍拉納奏請將成寧調(diào)補福州府(治今福建福州市)知府,曾言及其履歷情況:“惟查有汀州府知府成寧,年四十五歲,滿洲鑲黃旗人,……”[20](03-0234-073)《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也作“ 鑲黃旗滿洲人”[12](2冊,P551)??少Y證明的記載甚多。如《 (光緒)山西通志》卷13:“滿洲鑲黃旗人?!盵11](641冊,P319)《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189:“滿洲鑲黃旗人?!盵6](156冊,P209)成寧升任巡撫前曾為湖南布政使,[2](P1878)據(jù)《(光緒)湖南通志》卷121:“滿洲鑲黃旗人,(嘉慶)九年任(湖南布政使)?!盵21](664冊,P233)魏表、王表的說法顯然更有根據(jù)。另,王表“正藍旗”之說當源自《清代征獻類編》。[7](P244)故成寧是滿洲鑲黃旗人。
11.蘇成額,道光四年(1824年)護理。魏表人物錄:“滿正紅。”[1](P209)錢表:“滿鑲白?!盵2](P3283)王表:“滿洲正紅旗?!盵3](P810)三表說法不一。后來蘇成額曾任湖南巡撫,據(jù)《(光緒)湖南通志》卷121:“蘇成額,滿洲正紅旗人?!盵21](664冊,P231)《清代征獻類編》[7](P213)同。故蘇成額為滿洲正紅旗人。
12.哈芬,咸豐二年(1852年)署理,咸豐三年(1853年)實授。魏表人物錄:“四川成都人。”[1](P101)錢表沒有籍貫[2](P3185)。王表[3](P812)同。該籍貫有誤。咸豐三年(1853年)二月,署理山西巡撫哈芬在奏報其到任接印折中說:“伏念奴才,滿洲世仆,一介庸愚,由翻譯生員考取教習,入營當差,歷升護軍參領(lǐng)、副都統(tǒng),補授工部侍郎。”[20](03-4093-059)可見,哈芬是滿洲人。又,《(光緒)山西通志》卷13:“滿洲正藍旗人。 ”[11](641冊,P320)故哈芬是滿洲正藍旗人。
13.毓賢,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實授。魏表人物錄:“漢軍正黃。”[1](P265)錢表:“漢正黃?!盵2](P3252)王表:“漢軍正黃旗?!盵3](P816)光緒十七年(1891年)五月,山東巡撫張曜奏請毓賢補授曹州府(治今山東菏澤市)知府時,稱其“系內(nèi)務府正黃旗滿洲榮貴佐領(lǐng)下,監(jiān)生”。[20](03-5280-005)《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12](6冊,P250)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署理山東布政使毓賢補授湖南布政使謝恩請覲的奏折中也自稱“滿洲世仆”。[20](03-5365-061)另,毓賢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曾任山東巡撫,《清代征獻類編》作“滿洲正黃旗人”。[7](P235)故毓賢是滿洲正黃旗人。
以上考校所用的材料大致遵循三個原則:首先,敘述者對當事人相對熟悉,諸如謝恩折之類能夠?qū)崿F(xiàn)兩種身份合一的材料當然更是彌足珍貴;其次,敘述場合較為重大,比如進士題名文獻、履歷檔案等;再次,敘述內(nèi)容認同度偏高。茲舉一例。勒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實授。錢表持“滿鑲紅”說,[2](P3208)王表同,[3](P807)古代文獻中亦多作“滿洲鑲紅旗人”。同時另存“滿洲鑲黃旗人”[13](P160)與“滿洲鑲藍旗人”[11](641冊,P318)兩說。 嘉慶年間(1796—1820年),石韞玉曾協(xié)助勒保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自稱道:“予在蜀戎幕,日夕侍公,得公生平最悉,公于國史當有傳而未必能纖悉具備,故序其
事略如此,俾其子孫有所考焉?!盵22](447冊,P625)其所撰《威勤公事略》 將勒保記為“滿洲鑲紅旗人”,[22](447冊,P622)應當比較可信。故勒保為滿洲鑲紅旗人。該原則雖然具有明顯的缺陷,但如能結(jié)合其他原則使用,或者適當提供佐證,其作用也不容小覷。
[1]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2]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欣欣.清代山西巡撫[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3.
[4]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紀 昀.欽定八旗通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李 桓.國朝耆獻類征初編[M].臺北:明文書局,1985.
[7]嚴懋功.清代征獻類編[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
[8]福 格.聽雨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4.
[9]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江慶柏.清朝進士題名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曾國荃,張 煦等.(光緒)山西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秦國經(jīng).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3]梁章鉅,朱 智.樞垣記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趙爾巽.清史列傳[M].臺北:明文書局,1985.
[15]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M].臺北:明文書局,1985.
[16]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M].臺北:明文書局,1985.
[17]法式善.陶廬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弘 晝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9]錢儀吉.碑傳集[M].臺北:明文書局,1985.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錄副奏折[DB/OL].[2014-12-25].http://124.207.8.21/qinghistory/.
[21]卞寶第,李瀚章等.(光緒)湖南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2]石韞玉.獨學廬五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