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秀
(濟南大學 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互聯(lián)網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已經有目共睹。相較于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在文化、藝術領域,在媒介影響下,藝術生產、傳播、接受都迥異于以往。但就藝術生產環(huán)節(jié)來說,媒介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作動機、過程都與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有了較大不同。在此背景下,寫作教學也勢必需要做一系列的調整。這其中既包括觀念的轉變,也包括具體的教學設計的轉變。
合適的理論會帶動實踐,這是毋庸置疑的。好的寫作理論可以有效地指導寫作實踐,這也是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了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時理論會高于實踐,二者之間會存在錯位現(xiàn)象。對于寫作這樣一個強調突出的實踐性或時效性的活動來說,理論與實踐的不匹配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在當前媒介環(huán)境下,寫作實踐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蓬勃發(fā)展的網絡文學,已經在很多方面打破了傳統(tǒng)的寫作程序和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經典文學中那種大篇幅的環(huán)境描寫已經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突出的情節(jié)設置和大量的對話。通過對話和人物行為推動故事發(fā)展成為突出特征。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在于當前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讀者消遣性的接受動機。
新媒體時代寫作實踐的另一重大變化是主題選擇或者結構編織。舉例來說,好萊塢的制片公司在公開發(fā)行重要影片之前都會做市場測試,看看觀眾的反應。重要目的是看這樣的故事結構公眾是否滿意。還有一個做法是,為故事編織不同的幾個結尾,讓觀眾選擇,觀眾普遍感興趣的那個,將會成為電影的最終結尾。在新媒體時代,在市場因素影響巨大的條件下,故事的結構、主題選擇等等有時候要考慮受眾的興趣。這樣我們傳統(tǒng)的操作方式,比如單純按照傳統(tǒng)理論進行寫作實踐,很容易出現(xiàn)各種錯位,導致寫作的挫敗感。
寫作理論體系是強調實踐性的,當前的寫作教學實踐要考慮如何讓合適的寫作理論活起來。首先,在教學組織上,應該改變以前那種理論先行的做法。就是說要實踐優(yōu)先,在篩選優(yōu)秀案例和選擇設置合理的寫作練習基礎上,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嘗試、體驗和總結過程中,進行規(guī)律總結。其次,寫作理論的總結和研究要重視讀者一端。傳統(tǒng)的寫作理論,重視寫作過程、重視寫作者素養(yǎng)、重視文體研究,但忽視讀者的需求與感受,將寫作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在媒介時代,讀者的選擇途徑增多,對藝術作品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對于年輕的寫作者來說,他們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同時也是接受者。他們希望寫作自己愿意看的故事,希望創(chuàng)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作品。因此,寫作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時關注這些新的理論,進行規(guī)律總結。一方面可以對傳統(tǒng)理論進行補充,增強理論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理論對于寫作的有效性。
每一個教寫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學習寫作者能夠澄清誤解,喜歡寫作,學會寫作。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除寫作教學效果的滯后性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與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實踐中的困惑或者渴望存在差距。比如,在當前媒介環(huán)境下,電影劇本寫作、微電影寫作等等成為學生關注的熱點,但我們當前的教材設計、課程設計等等很少涉及這些內容。再比如,我們希望大學生群體能夠寫出主題深刻新穎、邏輯清晰、分析透徹的文章,但實際情況卻是,這批寫作者有的是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但卻很難清晰表達,甚至邏輯混亂。更突出的情況是學生普遍難以操作長文章。從歷次學生征文可以看出,1000字以上的稿件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思路不清,且虎頭蛇尾現(xiàn)象嚴重。換句話說,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寫片段可以,寫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文章就力不從心。這其中除了耐心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缺乏構架能力,寫作思維訓練不夠。
鑒于此,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問題:一是在教學內容上,應順應寫作實踐需求和學生的興趣,適當增加當前新的文體形式,比如分析網絡文學的特征和弊端,分析其操作模式和應注意的問題,讓學習寫作者用適當?shù)姆绞竭M行嘗試。對于任何學習來說,學有所用都是最大的動力。二是在目標設計上,應以寫作者的實際寫作水平和能力為指針,做有針對性的設計。比如,對于學生寫作虎頭蛇尾、缺乏寫作較長文章能力的現(xiàn)狀來說,首先要糾正寫作者期望一蹴而就、不愿意修改補充的錯誤認識。讓他們認識到寫作如同走路或跑步一樣,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村上春樹將寫作與跑步相提并論,認為二者都需要每天訓練,一點點的提高。對于業(yè)余寫作者來說,雖然不需要在寫作方面做到極致,但也必須認識到寫作有自己的脾性,不可能依據(jù)寫作者的興趣隨意更改。另一方面,應該針對當前環(huán)境下寫作者缺乏構思較長文章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和訓練。比如把長文章設計為一個個小版塊,讓他們一個個寫作練習,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通過這樣一個訓練,寫作者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消除對于寫長文章的恐懼。
會寫作者未必能夠教好寫作,但是有經驗的寫手在談論寫作時一定會更有針對性,也更真切。因此一個好的教授寫作的人,有寫作經驗一定是有益處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在中國高校教授寫作的人,有一大部分并無寫作經驗,甚至有人堅持,沒有寫作經驗也可以教好寫作。但是一個事實是,有寫作經驗的人,在談論好文章與壞文章時,總是更能說到點子上。從20世紀來看,早期高校中的寫作教師,多是有寫作經驗的,甚至是知名作家。比如朱自清、沈從文,等等,本身都是作家。即便他們教授寫作時并未如后來一樣出名,但也已經是著作可觀的。教授寫作的人不寫作是后來的事情。
從實踐層面上看,目前在高校中寫作教學成就比較多的,多是有寫作經驗的人。比如復旦大學很早就請王安憶當寫作教師,重點承擔小說寫作課程。清華的格非、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家新是詩人、閻連科、勞馬是世界知名的作家,濟南大學的路也是世界知名的詩人,若講詩歌寫作和批評是非常透徹的。在國外也是如此。很少能聽到說從未寫作文章,甚至沒發(fā)表、出版過作品的人教授寫作。就拿美國來說,很多教師同時是詩人、小說家,甚至是知名的報紙、電視等媒介的專欄作家。
關于寫作教學,我們要避免以往那種誰都可以教,誰都敢上陣的粗放思維方式。我們必須要重視寫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當然,這并不是說,每個教授寫作的教師都必須成為詩人或者小說家,但至少需要有寫作的習慣或者興趣,常寫,能寫。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清楚問題,闡釋明白理論,才能真正了解寫作者的真正困惑及突圍途徑。概而言之,關于寫作教學,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理論,重新思考我們的寫作教學目標,尤其要耐心了解和分析媒介環(huán)境下藝術創(chuàng)作和接受的新變化。由此,我們才可能重新調整和校準我們的立場和方法。對于寫作這樣一個具有突出實踐性同時在效果上又存在滯后性的活動來說,合適的立場,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就更為重要。一種觀念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當,很難短時間在寫作實踐中得到檢驗。從這一角度說,重視寫作觀念的調整與訓練是取得寫作教學實踐效果的關鍵。重視觀念轉變并輔之以合適的方法和目標設計,既是媒介環(huán)境中對于寫作教學的要求,也是每個教授寫作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