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軍
近日,看了一部韓國某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超級中國》(Super China),片子介紹了中國在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的“超級實力”和“超級影響力”。看完片子的感覺是:原來在韓國人的眼中,中國已經(jīng)如此強大了,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就差直接說中國是超級大國啦。
如果說,看這樣的片子會讓不少中國人心里暗爽的話,那么,掉轉頭來,看看另外的新聞,則可能會讓不少國人有些灰心。春節(jié)前后,中國人搶購日本大米、馬桶蓋的新聞鋪天蓋地,尤其是搶購馬桶蓋的新聞,更是讓不少人感嘆中國制造業(yè)的落后,連一個像樣的馬桶蓋都造不出來。這樣一個國家和韓國紀錄片里的那個“超級中國”是一個國家嗎?
毫無疑問,這兩個新聞里說的正是同一個中國,即當下的中國。韓國人的紀錄片采訪了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各種具體的數(shù)據(jù)、案例為基礎,全面展示了當下中國的強大國力和影響力,雖然其中也有夸大之處,但基本上做到了以事實為基礎??梢哉f,這樣的紀錄片所展現(xiàn)的韓國主流媒體和相當一部分民眾對當下中國形象的認知中,“強大”至少是一個關鍵詞。
與此同時,這部紀錄片主要關注中國的成就而非問題,算得上是一部以“正面宣傳”為主的紀錄片,但對我們來說,一味地強調中國的強大,往往與制造新的“中國威脅論”僅有一步之遙,甚或一體兩面。
《超級中國》所說的中國大體不離譜;馬桶蓋問題中的中國也有幾分道理。不論是電飯煲還是馬桶蓋,日本的產品都有其特長之處,中國產品與日本同行之間還有一些技術、設計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存在差距的又何止馬桶蓋,在照相機、機器人等領域,日本的技術優(yōu)勢也是實實在在的。就此而言,中國制造仍需在某些核心技術、設計等領域繼續(xù)追趕發(fā)達國家,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而且畢竟日本躋身發(fā)達國家已有數(shù)十年之久,而中國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即便經(jīng)濟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不過,承認差距的同時,也沒有必要灰心,更沒有必要覺得那些差距是無法超越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總體而言,新中國建立60多年來,中國制造不論是規(guī)模還是技術、管理等方面,一直在進步而非倒退。只要一直在進步,就有追趕和超越的可能,更何況,很多技術差距并非大到無望追趕。
還有一個問題是,以馬桶蓋來評價中國制造業(yè)有其合理之處,卻也有局限性。比如說,美國人掌握著世界頂尖的航空發(fā)動機技術,可以造出航天飛機,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將探索器送上火星,但即使這樣,美國人也在用日本的相機,在美國也找不到一家可以和佳能、尼康勢均力敵的相機大廠,誰又能因為美國人造不出好相機而認為美國在制造業(yè)方面落后呢?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所有產品和技術領域充當領頭羊,超級大國美國做不到,日本做不到,“超級中國”同樣做不到。因此,技術上的趕超從來都是有選擇性的,而非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以馬桶蓋問題來夸大中國制造的問題,或者以韓國紀錄片中的那個“超級中國”來忽視中國制造的局限,都是不可取的。對當下中國而言,馬桶蓋問題和“超級中國”并不是相互否定的,而是一體共存的。只有同時看到“超級中國”和馬桶蓋問題,才能更完整地認識當下中國。
所以,對于韓國制作的紀錄片《超級中國》以及其他類似的外國人夸中國的東西,看的時候,不妨多些冷靜;同時,對于類似馬桶蓋這樣的問題,聽到的時候,也不妨多些思考。最好的情況是,不要只看《超級中國》或者只關心馬桶蓋問題,而要多聽聽來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