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培根
摘要:語文教學,“讀”占鰲頭,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理應成為高中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探究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與教師、與文本作深度對話,讓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內層,在閱讀理解的廣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閱讀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特點,形成深度學習、自主探究的思維傾向,完成對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閱讀;教學形態(tài);教學策略
新課標指出,“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探究性閱讀教學形態(tài),既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又符合教學的本質特性,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形態(tài)
所謂探究性閱讀教學,就是指教師以現(xiàn)行語文教材為內容,依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閱讀課堂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與教師、與文本作深度對話,讓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內層(學習方式),在閱讀理解的廣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閱讀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特點(學習內容),形成深度學習、自主探究的思維傾向,完成對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效能)。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主陣地。那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構建探究性閱讀教學形態(tài)呢?
1.自主研讀
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努力追尋文本及作者的初始意義和深層意義,達到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這樣的“讀”才是“填補空白”的“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式閱讀。
2.思考發(fā)現(xiàn)
研讀感知的理想結果便是閱讀者對文本有所思考、有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是閱讀者對文本的一種深度把握,是研讀到一定深度時的智力與心理的必然反映。發(fā)現(xiàn)是探究性閱讀的開始,對探究性閱讀具有內生的推進意義和精神價值。
3.合作交流
課堂閱讀環(huán)境較為特殊,它既能進行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會受到群體的閱讀制約。探究性閱讀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外力,是閱讀主體(學生)、閱讀導體(教師)、閱讀客體(文本)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復雜過程。個體的思維有很大局限,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閱讀進入活躍狀態(tài)的重要保證。
4.深度解讀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由于時代、經(jīng)歷、經(jīng)驗、個性的差異,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必將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巴喴痪頃?,各自領其奧”,閱讀個體正是由于存在著文本解讀的差異,從而獲得一個個帶有個性生命意識的文本意義。
5.存疑留問
解讀只是探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是探究的終點。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會因為教學活動的結束而停止,對文本的感悟與思索還會有一個慣性擊沖。再說,一堂課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解決,隨著設定的問題被闡釋或解決,新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會接踵而至,而這往往是學生激烈思維活動后又一波思維的沖動,學生正是在這一波又一波的思維活動中逐步成長。
二、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1.依據(jù)文本的內容進行探究
對課文局部或某方面的深刻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對課文整體的感知之上,越是統(tǒng)觀全篇,越能透視文本的局部。因為任何閱讀分析最后都要回歸到對課文的整體感悟理解之中。探究性閱讀提倡個性化的閱讀,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但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并不意味著就可以超出文本這一基礎。
文本是探究的起點,任何閱讀探究都源自文本。我們看到,在為數(shù)不少的探究性閱讀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對文本只作粗略膚淺的瀏覽,就隨意作分析、下結論,結果犯了游離文本甚至誤解文意的方向性錯誤。個性化閱讀也要尊重文本,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閱讀,對消極的、不合理的、脫離文本的、有悖于文本價值取向的體驗,教師應給予引導和矯正,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
2.對于文本的深義進行探究
只有有了認識的深度,才會有行為的高度。在探究性閱讀中,相當多的學生只會看表面、抓現(xiàn)象,探究總不能達到應有的深度。
探究性閱讀,內容應具有相關性,思維應具有探索性,效能應具有體驗性。對作品理解得深刻一點,思考得周全一點,就不會停留在文字表面。我們要積極關注文本的多義性,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個性出發(fā),去理解作品的內容,養(yǎng)成多向思維的習慣,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向縱深處多角度地發(fā)掘,主動探究其深層內涵,學會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其本質性的東西,然后將探究性的結果呈現(xiàn)出來。
3.借助內引和外聯(lián)進行探究
優(yōu)秀文學作品往往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豐富意蘊。隨著視角的轉換,通過“內引”和“外聯(lián)”,我們可以就作品的意蘊進行多維和深度的解讀。
“內引”,就是能夠把握語境,充分利用原文信息,依本探源,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譬如對從原文摘取的重要語句加以合理地“加工”、“整合”等?!巴饴?lián)”,就是了解時代背景,結合作者的性格、經(jīng)歷,聯(lián)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超越讀者的讀前成見,在知識、智能、情志上自我提升。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本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打開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進行拓展延伸,形成深度探究。
三、探究性閱讀教學思考
1.要喚起學生主體探究意識
語文學科是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教師同樣應該成為最有情趣的教師,而平等、民主的倫理關系是課堂生態(tài)的第一原則。在探究式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給予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自主表達的空間,形成師生之間對等的自由,使學生在敞亮豁達的心靈空間中自由平等對話。只有讓師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
2.要建立多向互動的探究平臺
互動,是探究性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元素。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都是探究者,對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識積淀之上,建構自己的新視點,賦予自我的新理解。探究式閱讀教學應改變以往教師單向灌輸?shù)慕虒W模式,構建多向平等交流的教學形態(tài),譬如“生生互動”、“生師互動”和“生本互動”,形成多向度、多維度的對話關系,從而為學生提供一片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天地。讓學生有效地利用身邊的“人力”資源,從間接的角度來獲取更多的對文本的解讀,從而使認識更趨向成熟和深刻。
3.要關注探究性閱讀的學習深度
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拓展對話領域,鼓勵深度對話。在自主體驗中引導深度對話,在質疑存問中傾力深度對話,在多向互動中促進深度對話,在拓展延伸中實現(xiàn)深度對話。讓學生通過新我與舊我間的“反省式對話”,提高探究性閱讀能力。
4.要注重探究性閱讀的方法指導
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探究性閱讀的一般步驟。例如,在對文本內容有透徹了解的基礎上,用簡明的語言提出需要研究探討的問題;面對提出的問題,選擇適當?shù)姆治鰡栴}的角度,并明確分析的路徑;按照學生自己確定的分析思路,引述文章中和生活中的相關事實,對問題加以闡釋;沿著確定的思路,進而得出結論。有時還需要指導學生或者查閱文獻,或者制定調查方案,或者展開行動研究等,將目光移向課外,或將課堂遷到圖書館、閱覽室,查找相關的圖書文獻資料,觸類旁通,獲取有針對性的第一手資料。還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上網(wǎng)篩選信息和下載有用資料。當學生探究的思路出現(xiàn)問題時,我們要及時幫助學生調整探究思路,以使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少走彎路,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石雪梅.深度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J].新課程(中旬),2012(6).
[2]張金.閱讀教學改革應切實抓好“五個轉變”[J].語文教學之友,2001(12).
[3]李爽.語文探究性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1).
[4]謝蘭榮.對話式教學與語文課程的實施[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5]蔣成禹.關于對話教學的理論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