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芳
(蘇州評彈學校,江蘇 蘇州 215123)
職業(y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施之探析
胡芳芳
(蘇州評彈學校,江蘇 蘇州 215123)
職業(yè)院校心理健康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施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當代職校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開設的必要性以及實施現狀進行分析,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對該課程教學的思考和感悟,為探索職校生心理健康課的新模式提供參考。
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師生關系
自高校1999年實施擴招政策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日趨普及化和大眾化,在此期間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也進入了黃金期。到目前為止,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在校人數已占據了我國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將近半數的比例。職校生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為了維護和提高職校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以培養(yǎng)出滿足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近年來職業(yè)院校普遍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入了課程表,以課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作為一種特殊的課型,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別于傳統(tǒng)學科課程,其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意義和特點,其基本結構也仍在探索中,迄今為止亦尚無定式。因此,該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發(fā)揮其在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心理健康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有利于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有效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2.1當代職校生的心理特點
職校生中的多數都是以往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甚至輕視的弱勢群體,飽受學習帶來的挫折感。進入職校以后他們對學習的認知內驅力不足、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低下,更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了。因而其由不會學到學不好、由學不好到不愿意學, 最后發(fā)展到逃學厭學,在家欺騙父母、在校應付老師,對學習有著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有的甚至出現了對學習和考試較為嚴重的恐懼心理。
職校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和沖突最多的時期,而情緒情感最能體現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復雜多變。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鄙視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傾向,受這一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考入本科院校才有出息,而進入職業(yè)學校等于是在成才路上領到一張紅牌,被認定為提前出局,沒有前途。在這種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刺激下,職校生身心疲憊,心理壓力增大又不善于合理的宣泄情緒,其情緒兩極性更為明顯,比少年期也更為突出,容易產生高強度的興奮、出現焦慮、抑郁、偏執(zhí)等消極情緒。
由于在中學時代學業(yè)的失敗,經常被老師有意無意的排斥、忽視或指責,導致部分職校生對職校老師存在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疏離和不信任感,往往出現不配合老師的管教和工作、上課調皮搗蛋等逆反行為。另外,很多職校生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困難,埋怨父母對自己不理解、不尊重,輕視父母的關心和教育,與父母的矛盾沖突不斷,代際交往的隔閡明顯。而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則表現出過度的敏感性,其交往模式出現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要么慷慨無比毫無原則的來者不拒,要么睚眥必報沖突不斷。
職校生渴望良好的異性交往關系,但由于其情感的沖動性,不少學生無法區(qū)分友誼和愛情,無法理智的對待朦朧的情愫,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愛情,又由于對學習的厭惡感,促使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與異性的交往上。因而職校生的戀愛現象相當普遍,由此引發(fā)的性行為過錯和一系列心理問題也比較常見。
由此可知,職業(yè)院校學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正確認識了職校生的心理現狀以后,如何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面對現今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相對匱乏、硬件設施相對不足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化無疑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
2.2心理健康課在職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由于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層次不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也有不同層次,概況起來可分為早期干預、缺陷矯治、問題預防和發(fā)展指導三種。早期干預與缺陷矯治工作大多是以個體咨詢或團體咨詢的方式進行,耗時耗力,且當前職校的專業(yè)師資緊缺,此種方式的開展明顯受限。問題預防和發(fā)展指導則面向全體學生,若開展得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降低嚴重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發(fā)生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其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而非僅僅解決個別問題學生的心理困惑。實現這一目標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實效,它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必要途徑,是開展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的有效方式,既可以緩解專業(yè)咨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fā)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還具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特點,這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所不具備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課對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fā)展性目標具有明顯的效果[1]。因此,開設好心理健康課對職業(y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推廣實施不到位
為滿足青少年心理發(fā)展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職業(yè)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們達成了共識,即開設專業(yè)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2]。
但是很多職業(yè)學校一直以來對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原因在于近年來職業(yè)學校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學生入學門檻低,招生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校為了生存,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和就業(yè)上。所以,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已然意識到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學校教學和管理以及學生就業(yè)等諸多方面產生的負面影響,卻并不清楚如何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學校為表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也開設心理輔導課,但大多學時少,且讓位于專業(yè)課程,加之心理教師的匱乏,心理健康課往往內容空洞,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更有甚者連常規(guī)的心理健康課都未開設,僅僅是以學期為單位搞一兩次講座。心理健康課日益形式化,如此以往很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條件不足
教學條件是課程教學得以實施的保障。這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教學硬件和師資。就對硬件的需求而言,理論教學部分的課程實施條件(如多媒體教室等)基本能夠得以保證。但實踐教學部分的實施條件,如心理測評系統(tǒng)、團體活動室、體驗活動所需的器材等,由于各個職業(yè)院校對心理健康課的重視程度及資金投入的差異,無法得到保障,因而對心理健康實踐課的正常開展產生影響。此外,在師資方面也存在教師專業(yè)性不足、技能培訓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導致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難以開展,這也是造成心理健康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德育化傾向較重
筆者發(fā)現有些心理健康課的教育目標出現定位偏差,其采用德育的目標來衡量要求學生,把“胡蘿卜”上在了“蠟燭”帳上,呈現在課堂上就是將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少心理現象德育化,甚至將學生的情緒、性格等心理特質鑒定為思想品德問題,導致出現對學生超我教育的狀況。在教學內容方面,把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作為心理健康課的主要內容,以達到對其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的目地,背離了心理健康課從個性、情感和意志品質出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初衷;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在心理健康課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于傾聽和引導,并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以引發(fā)學生的自我成長,而當前的心理健康課更多地仍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伴隨有啟發(fā)的接受式傳輸,教師不但常常當堂對學生作出立場鮮明的正誤評價,還進行社會規(guī)范、道德意識、價值觀等方面的探討,最后更有整齊劃一的教育引導效果產生;在學習評價方面,大部分的心理健康課采取了與德育課相同的結果評價方式,即進行道德判斷和知識性評價(卷面考試),卻恰恰違背了心理健康課的基本原則——不對學生進行道德判斷。然而,德育課重點評價的是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課重點評價的是學生心理發(fā)展和調適能力的情況,二者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
3.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存在誤區(qū)與偏差
從《基本要求》的界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異于傳統(tǒng)課程,它重在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所以要求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突出開放性、層次性、針對性和操作性。
從當前職業(yè)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使用的教材來看,存在兩個典型問題:一是教材對職校生的心理特點把握不夠準確,有些基本照搬國外院校甚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材,還有些教材的案例有將職校生污名化的傾向,容易引發(fā)抵觸情緒,另有一些教材中的體驗活動及案例故事陳舊,刻板說教。二是教材的理論色彩過濃,過于強調認知任務,重視對心理學學科知識的掌握而缺乏實用性,致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失去興趣。
有些心理健康課性質定位不準,將心理健康課完全變成了理論傳授課,大量講授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并要求學生識記和背誦,雖然能夠使得學生增加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但缺乏實效性,根本無法有效發(fā)揮課程學習所應起到的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與此相反,一些心理健康教師則過度重視活動的設計,有關知識和技能則被淹沒在花哨的活動及任務當中,陷入了“為活動而活動”的誤區(qū)。固然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卻缺乏切實的措施,導致學生的感悟、反省、自助難以真正的展開。
課程的效果評估一直是心理健康課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當前各職業(yè)院校對該課程的考核大多采用考卷形式考核知識點或提交論文的方式,關注學生的量化成績,忽略了對學生個性、情感、心理調適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綜合考評。這種只關注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導向,促使學生忽視了相關心理技能的訓練。這些顯然與該課程自身的屬性相矛盾,出現了教學目標的偏位。
4.1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目標及內容
回顧國家教育部于 2011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的明確闡述可知,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因此要將該課程定為公共必修課。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基本要求》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礎知識、自我認知發(fā)展、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這三大主題。其中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又分為三大部分,即心理健康導論、心理咨詢、心理困惑及異常心理;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則分為自我意識與培養(yǎng)、人格發(fā)展與心理健康兩大部分;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包括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及能力發(fā)展、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七個部分。
心理健康課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時代性,而教材的更新往往滯后于學生思想變化的步伐,因此作為心理健康教師不應該按照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分年級分問題的選擇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即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遵守由淺及深、層層推進的原則,合理設計、分配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目標。
4.2轉換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理念
心理健康課不管是在教材內容上還是在教育者的思維里都等同“問題教育”,心理健康課的講授一般都是以各種常見的心理困惑和障礙為主題,在課堂中以各種教學形式呈現,再集中討論,反思,最后教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傾向在心理學界被稱為“消極心理學”。 在消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心理健康課,出現了將心理特質問題化等諸多不合時宜的做法,過度集中于問題學生,卻忘記工作的重點應為廣大的普通學生,忘記他們也由追求幸福和生命意義的需求。
積極心理學的工作重點不僅關注問題的存在,也關注普通人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人的積極力量,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的滿足、安寧、成就感,研究個體友好、尊嚴、智慧和慈祥等 24 項人格特質,形成樂觀型人格特征,研究積極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也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同一個問題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積極心理學主張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獲得積極體驗,增強生活的信心,從困境中看到希望。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擁有心理自愈的能力,關鍵在于引導激發(fā)此種潛能。為此,我們無需時刻警告學生問題的潛伏,而是要增強他們的積極力量,讓這些力量強大學生的內心。讓其學會正確認知自我、悅納自我、調控自我,發(fā)展自助互助的能力。
4.3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
上好心理健康課首先要明確心理健康課和德育課的差別,將兩者的關系理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良的社會適應能力,圍繞這一根本目標,心理健康課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社會適應、情緒管理等方面。簡言之,心理健康課是一種自我教育,而德育課則是一種超我教育,兩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差別,但同時也具有互補性。因此,作為心理健康課教師首先應準確把握兩者的區(qū)別,在制定教育目標時準確定位,引導學生作細微的分析,不能混為一談,模糊其事。其次,要架起心理健康課與德育課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使二者形成合力。如在心理健康課上對學生自我認知、情緒調控、人際關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輔導的同時,促進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內化;在講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面的內容,也可以借鑒德育課有關職業(yè)道德方面的內容,使得所述內容更為全面。
與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型的學科不同,心理健康課是一門具有較強實用性及操作性的學科,它不應該采用傳統(tǒng)學科的教學模式,即課堂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而是必須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整個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生作為真正的主導者,讓其勤思、勤動、勤悟,教師則甘當配角,不長篇累牘的灌輸,而是努力為學生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潛能的發(fā)揮提供適宜的外部條件;同時,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更為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以豐富貼近的內容去吸引學生、啟發(fā)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性教育的目的;即使是在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時,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只作必要的提示、歸納、補充和提煉??梢詫⑿睦斫】嫡n的教學模式定位于:體驗式、自助互助式、積極發(fā)展式。
要做到心理課程的“心理化”,以實用經驗指導現實生活,好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成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教師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其中心理測試、心理短劇、心理游戲、角色扮演、行為訓練、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教學方法最為常用。而近年來許多學者研究并提出了綜合運用參與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故事教學法、團體心理輔導法、自我肯定式訓練法、師生書面傾訴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感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法很多,但在使用時要注意切合主題,不可濫用,不能只注重方法的新穎性、靈活性,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即使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只要教學需要也不能將其摒棄,即應做到雜的是形式、不亂的是主題。
4.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評估
教學實踐證明,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掌握,更應該是學生心理素質的發(fā)展及外顯行為的改進。為此,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評價應包括知識點考試形式、學生自我評估兩個部分。
心理健康課包括對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授,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了解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了解心理疾病的基礎知識等等。以上這些內容都可以采取卷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量化統(tǒng)計,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學生自我評估應在每個心理知識模塊學習前和結課時分別進行。開課前,請學生填寫心理自我評估量表。評估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自我認知、人格完善、人際互動、情緒管理、挫折應對、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在結課后,再進行一次心理自我評估,心理健康老師將兩份量表做對比研究,評價學生心理品質的改變,以評估教學效果。學生自我評價還應該包括開學時對其進行人格問卷測試,學期結束再做一次相同內容的調查,心理健康老師通過人格問卷結果歸納出學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能力的變化。也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充當調研人員,自行設置心理行為調查問卷,并發(fā)放、收集、整理問卷,根據問卷結果作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4.5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延展性
心理健康課的成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將教學效果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通過個體的實踐過程,做到知行結合,使課堂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素質。
另外,面對心理健康課少學時的現狀,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僅依靠課堂教學明顯不夠。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網絡課堂延展學生課堂?;ヂ?lián)網有著即時、雙向、大容量且可做到保密性的特點,且對于互聯(lián)網的使用在職校生群體中也相當頻繁,職校生也表現出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感和認同感。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設計課程網頁,通過網絡共享教學課件、教學計劃、心理視頻等,也可設置留言功能和聊天功能,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答疑和討論,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以此擴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4.6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心理健康老師,首先必須不斷地開放視野,刻苦學習,更新豐富心理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教學和生活中。同時學校也要著力培養(yǎng)和建立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師德高尚的專業(yè)化師資隊伍,通過定期培訓、教學與咨詢有機結合、開展教學比武、聘請專家督導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實踐技能以及組織課程的能力,以自身的博學多才贏得學生的尊敬,形成自己的教學威信[3];其次,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者應處處成為學生的表率,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影響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職業(yè)院校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一群發(fā)展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存在顯著個體差異的學生,他們在智力、愛好、遺傳等各方面都存在獨特性,他們所構成的群體也總是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的立體性[4]。而且部分職校生由于在中學時代課業(yè)的失敗,而遭遇過老師有意無意的排斥、忽視或指責,導致他們對職校老師存在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疏離和不信任感,往往出現不配合老師的管教和工作、上課調皮搗蛋等逆反行為。作為一名職校心理健康老師不應過度強調自身權威,放下身段和學生做朋友,要做到重視、尊重、包容學生,增加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交流和互動,形成平等互愛的師生關系。要把塑造學生作為自己的責任,多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感需求,對學生的困惑要多加引導,與平等互助的討論問題,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
筆者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實踐中有這樣的體會,即課堂上的驚喜更多地來源于學生。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更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不斷修正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學不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而是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心理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課才能真正做到生動性、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有序性。
[1] 付建中.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5):348-349.
[2] 李明忠.美國一流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分析.比較教育研究[J].2006,(1):65-68.
[3] 蒙劍芳.關于高校心理健康課的幾點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123-125.
[4] 施海東,蘇萍.論新時期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0(4):5-7.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cla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cla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class, combining with our own teaching practice, put forward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o give birth to a new mod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lass ,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class; teaching mode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71
A
1008-1151(2015)07-0158-04
2015-06-11
蘇州市教育科學課題資助項目(090104426)。
胡芳芳(1986-),女,江蘇蘇州人,蘇州評彈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