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菊
(柳州市交通學校,廣西 柳州 545007)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中職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羅美菊
(柳州市交通學校,廣西 柳州 545007)
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針對中職生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的現象,文章分析了中職生現狀及厭學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具體措施。
中職生;培養(yǎng);學習習慣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笆谥贼~”,只解一頓之需;“授之以漁”,則能培養(yǎng)人的能力,教人學習、研究的方法,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是為了不教”?!敖獭钡哪康氖恰盀榱瞬唤獭?,即為了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人一旦有了某種習慣,習慣成自然,有時不需要要求,即使遇上種種困難也能克服,也能做好事情,可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嚴格訓練、堅持不懈的進行練習和強化。
相當部分中職生由于基礎差,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目的不明確,不喜歡所學專業(yè),對就業(yè)沒信心,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特別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他們的學習成績的上升,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
許多中職教師都面臨著這樣一個煩人的問題——現在的中職生怎么越來越難教了,學生厭學情緒普遍存在。經觀察分析,中職生不愛學習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缺少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意志不堅定。這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績一般或者較差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后,相對自由的中職生活,他們一時難以適應,因為沒有學習動力而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起點,由于有些家長自身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缺少科學規(guī)范化的教育,要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么一味溺愛孩子,要么就工作忙應酬多等缺少對孩子的關愛,對不良習慣沒有及時發(fā)現和糾正,或遷就孩子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讓孩子從小學到初中慢慢變成不愛學習,逐漸走向消沉,最后對學習失去信心,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面對中職生的現狀,如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為將來做好準備,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和實際意義。
3.1 抓住小節(jié),著手細微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要從小處入手,從細微處抓起。中國自古就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這樣的名言警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是從小事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經觀察發(fā)現,如果人的“閃光點”被別人所贊賞,心中就會感受到一種信任和滿足,并由此煥發(fā)出更加高漲的工作、學習熱情。例如在課堂上,對敢于上黑板做題的學生,教師要經常挖掘其閃光點進行贊美,如“做得很好”、“答題簡練”、“觀點新穎”、“方法獨特”等等,即使學生答錯了,也不能說“這么簡單都不會”等等話語打擊學生,而應該表揚他有勇氣敢于上黑板做題……這些被贊揚過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會很高。正是這些簡單的小小的贊美,學生就有了被肯定的愉悅,從而對老師就有了好感,才喜歡老師的課。利用正面激勵先讓學生認可了老師,再讓學生認可老師的課。正面激勵,從小事做起,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不可忽略的。
3.2 鼓勵引導,增強自信
中職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而自信心在學習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心對學習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有了自信心,就等于已經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入手。對于學困生,教師要轉變態(tài)度,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教師如果總是表現出失望的態(tài)度,甚至訓斥他們,學生會認為自己真的不行,也就失去了自信。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感到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知道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時,自然相信自己的能力,重新振作起來。對于貧困生,應多找他們談心,鼓勵引導他們,讓他們在心理上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平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他們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對學習也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3 嚴格訓練,堅持不懈
習慣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中職生自制力不強,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就得天天檢查,直至養(yǎng)成習慣后再放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貴在堅持不懈,切不可“前緊后松”、“一曝十寒”,教育學生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能隨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常規(guī)的習慣是聽到鈴聲進教室,保持安靜,擺好學習用品,坐姿和書寫姿勢正確,這些習慣經反復練習,多數學生會做得好。但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刻苦鉆研、勤奮好學的習慣,就要不斷的加強訓練。例如,筆者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堂中主動學習,及時完成當次課練習,認真做實驗,課后進行復習等學習習慣。由于大多數中職生基礎知識較薄弱,要他們好好讀書,努力學習,有時比登天還難。剛開始,部分學生不進入角色,有的偷懶,有的馬馬虎虎,想蒙混過關,有的碰到點難題就退縮,就放棄,不愿意思考,覺得辛苦,沒有毅力,不能堅持到最后。針對這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不斷的訓練和強化的方法,講課之前提出要求,課堂之中有檢查、有提醒,有記錄成績,課后有交流。慢慢的,學生養(yǎng)成了多思、善問、自覺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3.4 通過故事,改變習慣
“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大多數教師都發(fā)現,在課堂上,對于有些學生愛下位、愛講小話、玩手機、睡覺等等現象,說了很多次,學生依然我行我素,如果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安靜下來。在教學中,筆者抓住了學生這一好奇心理,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給他們講“懸梁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故事,使他們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不失時機的寓教育于講故事之中。
3.5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學生從道理上明確了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還要從感情上激發(fā)他們產生強烈的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愿望。教師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成為學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榜樣。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wěn)重、規(guī)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試想老師在學生作業(yè)上隨手草書“請認真書寫”的批語。學生心里會怎么想:“老師寫的批語中有的字我也不認識”。教師做不到書寫認真,那么就很難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可見教師無形之中起到了示范、榜樣的作用。如果教師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知識淵博,上課板書工整、美觀,說話風趣、生動,可激發(fā)學生以教師為榜樣,產生樂于幫助他人,熱愛學習的欲望。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6 耐心教育,強化習慣
要使學生養(yǎng)成永久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對學生應保持極大的耐心,極大的期待,不可急于求成,學生需要的是更多的關心、鼓勵和期待,及時肯定表揚他。多給學生鼓勵與呵護,多耐心教育。作為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要真誠地與他們溝通與交往,熱愛他們,尊重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好樣的。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要真正地做到和學生做伙伴,做朋友。當學生在充滿關愛的民主、平等、交往、互動的情景中學習、生活時,對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當真正做到這些時,教師、學生會在輕松、愉快的教育氛圍中交流、學習,教師、學生都將會享受那份溫暖的教育。
[1] 余文森.新課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葉一舵.新課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How to foste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good learning habits in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foster students' good learning habi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eary of studying.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how to foster students' good learning habits in teach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 foster; learning habits
G71
A
1008-1151(2015)01-0138-02
2014-12-10
羅美菊(1978-),女(壯族),廣西河池人,柳州市交通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CAD/CAM、數控加工技術、汽車制造與檢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