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摘 要:采用青少年孤獨感問卷調查研究了紹興市某初中共1719名學生的孤獨感狀況。研究表明,九年級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七、八年級。父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總體水平明顯高于父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前者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明顯低于后者。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純孤獨感、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均顯著高于母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男生在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對社交需要未滿足的知覺均顯著高于女生。
關鍵詞:孤獨感;純孤獨感;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
孤獨感是個體因人際關系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主觀心理感受和消極體驗。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逐步縮小,但心理距離顯著增大。鄒鴻研究表明,有17.4%的青少年存在較高的孤獨感。長時間處于孤獨感狀態(tài)下的青少年會體驗到自卑、焦慮、抑郁、煩躁、絕望等負面情緒,同時嚴重的孤獨感還會引發(fā)青少年的不健康行為,如吸煙、網(wǎng)絡成癮、犯罪等。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于困難挫折的應對尚不成熟,是心理問題萌發(fā)的重要階段。孤獨感嚴重威脅著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了解初中生孤獨感狀態(tài)尤為重要。
一、對象及方法
1.被試
以紹興市柯橋區(qū)一所初中學校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820分,回收問卷1768分,輸入有效數(shù)據(jù)1719份。調查顯示,七年級622人、八年級607人、九年級490人。男生892人、女生827人;父親外出打工者116人、父親未外出打工者1603人;母親外出打工者68人、母親未外出打工者1651人。
2.工具
采用青少年孤獨感問卷,該問卷是由鄒泓編制的,包含四個分量表,即純孤獨感、對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覺、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和對重要關系未滿足程度的知覺,用于測量青少年的孤獨感。問卷由21個項目組成,采用5點計分,各維度的α系數(shù)在0.73~0.87之間。除社交能力知覺的高分代表積極評價外,其他三個維度的高分均代表消極評價,將社交能力知覺反向計分求平均分,再和其他3個維度的平均分相加,得到孤獨感總分。
3.方法
采用SPSS13.0數(shù)據(jù)包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及統(tǒng)計分析。
二、初中生孤獨感現(xiàn)狀
初中生孤獨感總體平均分為6.50,標準差為1.95。七年級孤獨感平均分為6.30,標準差為1.88;八年級平均分為6.44,標準差為1.98;九年級平均分為6.86,標準差為1.95。方差分析表明年級差異顯著,F(xiàn)=12.69,P<0.001。LSD檢驗表明,九年級學生的孤獨感水平分別顯著高于七、八年級學生的孤獨感水平,但七、八年級的孤獨感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
父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平均分為7.00,標準差為1.92;父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得分為6.47,標準差為1.94。前者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后者,t=2.83,p=0.005(p<0.05)。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平均分為7.11,標準差為1.88;母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孤獨感得分為6.48,標準差為1.94。前者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后者,t=2.62,p=0.009(p<0.05)。
男生對自己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平均分為1.43,方差為0.51;女生分別為1.31、0.46。T檢驗表明,男生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要顯著高于女生,t=4.95,p<0.001。男生對社交需要未滿足的知覺平均分為1.78,方差為0.70;女生分別為1.69,0.69。男生對社交需要未滿足的知覺顯著高于女生,t=0.71,p<0.01。
父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平均分為1.51,方差為0.49;父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平均分為1.73,方差為0.70。前者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顯著低于后者,t=-2.97,p<0.001。父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社交需要未滿足的知覺平均分為1.80,方差為0.67;父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社交未滿足的知覺平均分為1.73,方差為0.73。兩者不存在顯著差異。
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純孤獨感平均分為1.86,方差為0.02;母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純孤獨感平均分為1.70,方差為0.63。前者純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后者,t=2.03,p<0.05。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平均分為1.54,方差為0.47;母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其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平均分為1.37,方差為0.49。前者對目前同伴關系的評價得分顯著高于后者,t=2.90,p<0.01。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社交需要未滿足的知覺平均分為1.79,方差為0.63;母親未外出打工的學生對社交未滿足的知覺平均分為1.73,方差為0.70。兩者不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黃潔華.人本主義對孤獨感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