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萍,張小玲
(國防科技大學 人文與社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4)
人們一般認為,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詞匯量。殊不知,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僅取決于語言知識而且取決于文化背景知識,相同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受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中國學生在閱讀中常常不能充分理解詞匯的內(nèi)涵及句子的文化內(nèi)涵。
英民族居于西方,與漢民族遠隔千山萬水,政治制度不同,生活習慣、民族風俗也各異,這類差異在詞匯上反映出來。比如,individualism 漢譯為“個人主義”則完全失去了西方人享有個人權(quán)利和自由的內(nèi)涵。黃色書刊是filthy books 而不是yellow books(政府的報告書)。中國人說“膽小如鼠”,但英語則說“He is such a chicken”。因為西方人心中雞才是最膽小的。西方人對狗有好感,狗被看作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而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而中國人則對狗厭惡多于好感,因而說“狗腿子”“走狗”等。在中國要想搭便車很難,除非親人朋友,而在西方,若需搭便車,只要站在路邊豎起大拇指就行,所以有“thumb a lift”(搭便車)這一習語。
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同一詞匯包含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教師在教授詞匯時一定要將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一個重要的義項引入詞匯教學。
New English Course第二冊Unit Ten中有以下句子:In others,students may talk,eat and smoke during lectures as well as criticize a teacher’s methods or contradict his or her statements.如果中國學生沒有掌握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對西方學生在課堂上交談、吃東西、抽煙、批評老師的教學方法等無法理解[1]。又如第一冊Unit Three中:In the United States,guests tend to feel they are not highly regarded if the invitation to a dinner party is extended only three or four days before the party date.如果中國學生對美國人的時間價值了解甚微的話,就會對句子所表達的信息感到費解。因為在中國,預定約會的時間不宜過早,提前3天左右的約會安排是完全被接受的。
可見,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的難點不全在于語言知識,文化差異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著很深的文化烙印。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難度相當?shù)拈喿x材料,蘊含的文化差異越大,學生的得分越低;反之,則得分高。文化教學的忽略及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不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若熟悉并能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會變得輕松自如。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然而,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語用失誤。因為操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表達同一個意思時,往往會用不同的習慣表達方式,這是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故障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有一道聽力試題,原句為:“I bought some tooth-pastes and aspirin just now.”其問題是:“Where did the speaker go just now?”當時,學生們都沒想到這道題的答案會是“grocery store”,因為我們一般都把“grocery store”譯成“雜貨店”,可在中國,去雜貨店哪能買到阿斯匹林呢?但在英美等國家“grocery store”指的是“a dealer in staple foodstuffs,meat and diary products and usually household supplies.”grocery store 在此就蘊含著文化差異。不了解這一文化差異,學生對去雜貨店買阿斯匹林就感到茫然。又如,中國人見面習慣說“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國家的人則愛說“Hello”“Hi”“How are you”或“How is everything”。中國人崇尚謙虛,受到稱贊時往往會先謙虛一番,如“慚愧”“哪里哪里”之類的話,而英美人多說“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如果你的外語受到外教稱贊,你卻說“No,no,where,where”,這位外教一定會難以理解甚至不高興,因為他覺得你認為他連區(qū)分好壞的水平都沒有。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會說“你太客氣了”或“你破費了”,然后把禮物擱在一旁,顯出無所謂的樣子,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收到禮物時先表示謝意,然后很高興地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以示欣賞[2]。漢語里,人們常常對病人說“多喝點開水”“多穿件衣服”之類的話以表示關(guān)心與安慰。但在英語里,人們絕不會說“Drink plenty of water”or“put on more clothes”一類的話。如果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完全按照中國人說話的習慣,只能使人感到費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還必須注意言談規(guī)約上的文化差異。所謂言談規(guī)約,根據(jù)D.Hymes的觀點,可分為以下5個方面:1)什么場合談或不談;2)談什么或不談什么;3)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談;4)多談還是少談;5)言談與非言談行為如何分配。如西方文化通常允許人們比較隨便地談?wù)撎鞖狻⒐ぷ?、業(yè)余愛好等,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政治態(tài)度、宗教信仰等在交談中是應(yīng)當避免的。
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人的習俗和交際方式,這是不難說明的。幾千年來,中國人絕大部分都住在鄉(xiāng)村,聚族而居,經(jīng)常見面,彼此相互關(guān)心,喜歡噓寒問暖。而在西方工業(yè)國家,人們大都住在城市里,彼此不相識,也不喜歡相聞問。正如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所說,“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
一名語言教師,同時也該是一名文化教師。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是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教學。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語言教師除了教語言以外,也應(yīng)該是外國文化的介紹者和教育改革的促進者。而目前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重語言輕文化的現(xiàn)象,在某些教科書的注釋中看不到有關(guān)文化內(nèi)容的注解,而只解釋語言現(xiàn)象。既然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我們在教學中決不可忽視文化教學。教學目的應(yīng)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zhuǎn)為更廣意義上的文化意識的提高[2]。筆者認為,就目前的外語教學狀況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文化教學。
1)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介紹英美國家民俗、風土人情的著作,讓學生多看一些介紹西方語言文化方面的錄像片,也可請外教做一些相關(guān)的講座。
2)增開關(guān)于英美文化的課程,引導學生領(lǐng)悟大千文化世界的差異,以達到自覺地與異國文化相融合的境界,正如前人所云:“入境問禁,入鄉(xiāng)隨俗,入門問諱?!?/p>
3)在教材中,增加涉及文化內(nèi)涵的注解及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guān)的文化信息。
4)增設(shè)情景會話課。在會話課上,學生有很多機會練習口語,情景會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西方的文化氛圍,通過不斷的口語操練,學生可自然地獲得遵循西方文化禮節(jié)的交際能力。
[1]黃亞瓊.英語教學應(yīng)重視文化教學[J].寧波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1(4):95-9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