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翻譯作為某個譯者的個體活動,其動機和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但當某類翻譯活動成了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性和持續(xù)性的集體活動時,則必定有其深層的社會形態(tài)原因。與此同時,這些因素也必定會對譯入語社會和文化造成一定程度和廣度的影響。縱觀中國的翻譯發(fā)展史,翻譯活動發(fā)展起伏,受中國的翻譯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特殊需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重要方面。與其他歷史發(fā)展一樣,中國的翻譯發(fā)展史歷史悠久,從東漢到唐宋的佛經翻譯的第一次翻譯高潮,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中國典籍西譯的第二次高潮,再到清末、五四前對西方政治、哲學和文學的第三次翻譯高潮,都分別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對翻譯的需求及翻譯對其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其中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分別在這歷史這三大翻譯高潮中,對翻譯的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東漢末年的佛經翻譯,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相當的規(guī)模,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于唐代達到鼎盛,從而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佛經翻譯,又稱“千年譯經運動”,在中國翻譯史上的影響可謂是深刻而久遠的,之后的科技翻譯也是寄于佛經翻譯里的,由此可見佛經翻譯的作用和影響。它的產生和發(fā)展,也與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有關。
佛經翻譯的產生,來源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需求。歷代的佛經翻譯都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并得到朝廷的支持。佛教的“來世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需要,從當時的“譯場”即可反映出當時統(tǒng)治者對翻譯的相當重視,從而更能推動佛經翻譯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多地在思想上使人們達成一致,束縛人們的思想。
佛經的翻譯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可見其對鞏固統(tǒng)治的重要性。無論是早期的佛經翻譯的產生還是唐朝時大規(guī)模興起的佛經翻譯,都是因為佛教文化的思想和內涵符合統(tǒng)治的需要,可以禁錮人們的思想,利于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因此才會盛行很長時間,并且深入人心,由此可知,政治因素是佛經翻譯得以產生并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佛經翻譯,是生產力發(fā)展、社會進步的產物。由于封建統(tǒng)治嚴格,當時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底層人的生活質量極端低下。而佛經中的思想對于人們擺脫精神上的欲望,解除精神上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進而也能幫助統(tǒng)治者實現其統(tǒng)治,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進而,佛經翻譯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翻譯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佛經翻譯的內容可以反映出其對經濟的影響。佛經翻譯是統(tǒng)治者組織和大力宣揚的,因此符合其統(tǒng)治需要,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進而利于社會秩序的和諧和經濟的發(fā)展。由于之后的科技翻譯也是寄生于佛經翻譯之中的,因此也是可以推廣到實際生產力之中的,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佛經翻譯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和進行,對當時中國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佛教思想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很多方面,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佛經對漢語語言的影響是極大的,首先是促進了中國音韻學的產生;其次是促進了許多漢語新詞的產生。這些對豐富漢語言及充實中國文化都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佛經翻譯對文化的影響是主要的。一開始,佛經的翻譯并不是由于文化的需求而產生的,但是隨著佛經翻譯的大量盛行,佛經對漢語、對翻譯理論、對翻譯策略等都產生了較深的影響。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引起了一些爭論和探討,但更多的是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影響,從而完善了中國文化,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和豐富。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翻譯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中國科技翻譯發(fā)展史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情況復雜。在這之前,科技翻譯都是比較零星,小規(guī)模的,但在明末清初,涌現出一批相當規(guī)模的科技翻譯作品,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關。
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在明代以前,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并且“重文輕理”。到了明代,中國的自然科學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強國。當時的統(tǒng)治者慢慢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企圖通過翻譯西方書籍,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在當時的封建閉關鎖國的情形下,并且只是部分地吸收和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的背景下,是不能完全實現“強國”的目的的,但西方傳教士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促進了一些中國士大夫的覺醒,利于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知,科技翻譯是適時隨著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產生的。明末清初以前,我國處于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強盛時期,統(tǒng)治者以“自我強大”自詡,因此與外國交流較少,只是出于一些交流和對統(tǒng)治鞏固的需要,進行了較少的書籍的翻譯。到了明末清初,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極大變化,統(tǒng)治危機出現,國門被迫打開,才使一些士大夫和官僚階層初步意識到學習和翻譯西方書籍和科技知識的重要性,由此科技翻譯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
中國的科技翻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經濟需要。當統(tǒng)治者和一些士大夫慢慢認識到東西方科技水平的巨大差異后,當時一些僅有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完全不能與西方的堅船利炮和發(fā)達的科技水平相比。明末清初最多的是一些西方傳教士的來華,進而推動了中國科技翻譯的發(fā)展,之后的一些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也是因為一些外來翻譯理論的實際應用性,進而推動其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
在明末清初時期,許多大的翻譯事件都反映出經濟對當時翻譯活動的促進作用。無論是當時傳教士來華的譯書還是之后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譯書,這些翻譯書籍的內容都涉及到天文、地理、農學、數學等,與當時的農業(yè)技術和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而有些運用到實際生產中的一些翻譯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也反映出經濟的需要,由此可見經濟需要與當時科技翻譯的相互影響力。
當時的科技翻譯高潮,亦推動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明末清初的傳教士,作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橋梁,將西歐先進的科學文化,如天文、數學、物理、哲學、藝術、地理等科學知識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科技的進步,豐富了中國文化。
從中國的古代開始,翻譯活動就在頻繁進行。不論是秦漢時的“絲綢之路”和與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交流還是后來逐漸擴大的與波斯、印度等國家的交流和訪問。這些都是早期中國對外“翻譯”活動的象征,而這些翻譯活動都是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的交流和互補的反映。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是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翻譯高潮。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一些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的武器設備在技術上與西方的差距。這一時期的翻譯主要是對西方社科經典的翻譯,這也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
西學翻譯高潮直接地講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催生的產物。清末民初時期,以鴉片戰(zhàn)爭為起始點,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的上層階級慢慢認識到西方科技的先進,從而開始思考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和發(fā)展。
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的有識之士痛感中國在技術裝備上的落后。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從而引發(fā)了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與物質文化為目標的“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
西學翻譯的過程是當時中國生產力的進步和發(fā)展的需要。像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力圖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于是引發(fā)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培養(yǎng)大量翻譯人才,一些有用的翻譯著作也在這個時候產生。
清末民初時的對“器物”的學習和引進反映出經濟的需要。洋務運動時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翻譯大量書籍,培養(yǎng)翻譯人才,都是當時時局的需要。洋務運動在借鑒與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客觀上,一些先進的西方技術被應用到社會經濟的諸多領域,如紡織業(yè)等。由此,也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進步??梢?,翻譯與當時經濟的發(fā)展密不可分。
西學翻譯的高潮的出現,也是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文化的強大沖擊,引起了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引發(fā)了之后的五四運動。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清末民初對西方小說、劇本和詩歌等的翻譯都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已經開始接受西方新文化,向中國舊思想和舊習俗提出挑戰(zhàn)。
清末民初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時期,傳播了一些先進文化。由于當時的一些進步人士已經逐漸從“天朝上國”中覺醒,認識到“器物”和“制度”都不僅僅是中國社會需要改革的,在文化上,傳播西方先進的民主和進步意識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行之路,從而希望從翻譯和交流中,引進和宣傳外來先進文化,解放民眾的思想,促進人民意識的覺醒。
翻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發(fā)生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回顧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翻譯高潮,不難發(fā)現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因素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翻譯史的形成和發(fā)展;反過來,翻譯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翻譯史的發(fā)展和社會形態(tài)密不可分、相互影響。
[1]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陳??担袊g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何素芳. 中國史上政治介入對翻譯活動的作用和影響[J].湘潭師范學報,2005,(5):112—114.
[4]周景剛.從三次翻譯高潮看翻譯與文化的互動[J].史教資料,2006,(下):28—29.
[5]仲偉合.從中西翻譯發(fā)展簡史看翻譯在文化交流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J].語言與翻譯,1997,(2):29—31.
[6]陳杰.翻譯在中國社會進步中的特殊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3):105—111.
[7]李雪菲,柯歡歡.自成特色的中國翻譯體系及其影響因素[J].今日南國,2009,(12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