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敏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由“索”到“鎖”
——長命鎖起源探究
戴秀敏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通常認為長命鎖是由漢代的長命縷演變而來,但由于相關資料的匱乏,導致該論斷長久以來缺乏科學具體的論據(jù)來闡釋其嬗變過程及緣由。引入民間“開鎖”育兒習俗,通過儀式中保留的“索”的發(fā)音,“掛鎖”儀式中鎖具的缺失,指出“開鎖”原為“開索”,是端午節(jié)佩戴長命縷習俗的衍生物?!八鳌迸c“鎖”因音近造成訛誤致使“開鎖”儀式加入了真正的鎖具,促使長命縷演變?yōu)榫哂薪饘偬卣鞯拈L命鎖。
長命縷; “開鎖”; 長命鎖; 起源
長命鎖又名“寄名鎖”、“百家鎖”,是盛行于明清時期的掛在兒童頸上的一種吉祥配飾。人們認為長命鎖具有一種神圣的力量,能夠“鎖”住孩童的生命,佩戴長命鎖可以保佑孩童長命百歲,不受邪祟的侵害,是中國傳統(tǒng)信仰中具有護身保命性質的吉祥物品之一。長命鎖的佩戴在中國傳統(tǒng)育兒習俗中頗為常見。關于長命鎖的起源,通常認為發(fā)端于漢代的長命縷。
五月五日在古代常被視為五毒盡出的惡月惡日,在門上系朱索,佩戴五色線可以達到驅邪護身的作用。據(jù)傳五色代表天地與四方的顏色,五色線因此被視為具有神奇的抵擋邪祟能力的物品。東漢時端午節(jié)用五彩絲系臂的習俗已流行開來。五彩絲的功能是“益人命”與“辟兵與鬼”,并具有多個名字:“長命縷”“五色線”“辟兵繒”“續(xù)命縷”“朱索”“百索”“長命索”等。應劭《風俗通義》里記載了長命縷的許多異名:“五月五日,賜五色續(xù)命絲,俗說以益人命”,“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避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瘟)?!盵1]605只未提及“百索”。
《荊楚歲時記》曾引用兩漢時期《孝經·援神契》里的記載:“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薄叭赵滦浅进B獸之狀。文繡金鏤,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一作百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于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盵2]85《孝經·援神契》是記錄長命縷相關異名最多的著作,也是最早提出“朱索”與“百索”是同樣物品的著作。不過在《孝經》這樣宣揚忠孝仁義的儒家著作里,忽視了人們對民間信仰的需求,將佩戴長命縷解釋為宣揚婦人在針線上的功勞。
關于長命縷辟邪續(xù)命能力的記載很多,但是拿長命縷做儀式的記載卻很少見。葛洪《西京雜記》和干寶《搜神記》里都記載了一段漢時宮廷的習俗:“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綬?!嗽滤娜?,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據(jù)說這是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出宮嫁人后口述的舊俗。八月四日在竹下對弈,勝利的人一年都有好福氣,而輸者就會一年病魔纏身。不過輸者也有禳解之法:拿絲縷對著北斗七星祈求長命百歲,那樣就會免除厄運。
《搜神記》晚于《西京雜記》,記錄內容和《西京雜記》一般無二,應當是照搬自《西京雜記》。因此這段記載是目前古籍中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個用絲縷做祈求長命百歲儀式的案例。中國傳統(tǒng)信仰認為“南斗掌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搜神記》)人的死亡由北斗來掌管,人若有所祈求,都應向著北斗祝禱。因此從邏輯上看,用絲縷對北斗星祈求長命百歲的記載并無荒誕不合情理的地方。即使《西京雜記》和《搜神記》的記錄未必全然可信,或可為長命縷續(xù)命信仰的起源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唐宋時期,“百索”更為頻繁地出現(xiàn)在古籍中。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端午》中寫到:“百索繞臂,五彩纏筒”[3]47。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端午節(jié)宮里購“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帶,系頭子,或用彩線結,或用珠兒結”[4]10。吳自牧《夢梁錄》記載“以百索彩線、細巧鏤金花朵”[4]19等用以賜給大臣和親王。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載:“續(xù)漢書曰: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禁止惡氣。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蓋始于漢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又以彩絲結紐而成者為百索,紐以約股者名五絲云”“荊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今百索是也。”[5]307由于高承的閱歷有限,并不知道在漢代已有“百索”的稱呼,因此誤以為宋人用百索系臂是裝飾門戶的朱索傳承時出現(xiàn)的訛誤。不過,“百索”名稱傳播之盛可見一斑。
端午節(jié)的長命縷佩戴習俗自漢時出現(xiàn)至今,歷時兩千年之久,從未斷層消逝。長命縷、五色絲以及百索等是同樣物品的不同名稱,但是長命鎖的前身緣何脫離絲織物品的特征成為金屬佩飾呢?
從文獻入手去研究長命鎖的起源,由于個人精力閱歷等問題查找資料相對困難,憑借相關數(shù)據(jù)庫搜集材料亦有限,很容易陷入材料不足的困境。再者,即便查到和長命鎖相關詞匯的記錄,亦沒有古籍指出長命縷和長命鎖的傳承關系。筆者在對民間“開鎖”習俗的調查過程中無意有所發(fā)現(xiàn):“開鎖”習俗與長命縷和長命鎖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開鎖”儀式
在山西、河南、山東、陜西、內蒙古等地區(qū),流行著一種名為“開鎖”或“圓鎖”“換鎖”的儀式。人們認為12歲以前孩子的魂魄不全,容易受到驚嚇丟失魂魄,被妖魔鬼怪攝去。如果戴上由棉線穿銅錢做成的“鎖”,就可以得到神靈庇佑。到了12歲,孩子的魂魄已經長全,不再需要護身符的保護了,所以就摘下來,這便是12歲生日時要做的“開鎖”儀式了。雖然每個地方的“開鎖”儀式都有些微差別(具體時間、錢幣數(shù)量,棉線顏色、圈數(shù),最后的處理方式),但是大體是一樣的?,F(xiàn)以筆者所調查的豫北地區(qū)的“開鎖”儀式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開鎖”儀式的過程。
孩子滿周歲時,由當?shù)氐拿耖g儀式專家或祖母等長輩主持儀式,用白色棉線或藍色棉線穿上數(shù)枚銅錢作“鎖”,在神靈前禱祝一番,用“鎖”繞香爐數(shù)圈,然后給兒童掛在脖子上,稱之為“勾鎖”(其他地區(qū)稱“掛鎖”)。據(jù)說舊時掛三天方取下,但是現(xiàn)在一般當天就取下掛在床頭。有錢人家則打銀質的長命鎖掛在脖子上,美觀好看,不用取下可以長期佩戴。此后每年都要做一次“勾鎖”儀式,有的用12枚銅錢和纏繞12圈的棉線,也有說需要第一年一個銅錢一圈線,隨后每年添加一個銅錢和線圈,直至第12年孩童的生日。
“開鎖”儀式通常在孩童12歲生日當天,也有地區(qū)在每年的農歷六月或正月舉辦開鎖儀式。儀式前擺好供品,燒香請神,向神靈稟明今日要開鎖,然后把掛了一把鎖的線圈掛在兒童脖頸,口內祝禱:“金鎖翻,繩撲扌思,娃娃長到十二年,咱把迷魂鎖兒都開開。小藍鎖掛住孩兒那脖各帶(疙瘩)?!?/p>
再次經過燒香祝禱之后,打開鎖后將棉線圈摘下,或由肩部向下套過身體,從腳下拿出來,謂之“脫鎖”。接著拿出一匹紅布給孩童披在身上(按舊俗應當做成紅色衣物給孩子穿上),寓意“穿紅袍”前途似錦。用紅布把孩子的頭臉依次擦一遍,口中念念有詞,唱詞寓意耳聰目明,心智聰明不再懵愚。隨后把供桌上放滿供品的碗拿下來交給孩童,寓意拿著金飯碗,永遠有飯吃。儀式最后主持者拿著一條柳枝鞭打孩童三次,將孩童從屋內往屋外趕,孩童抱著飯碗從屋內撲到院子中端坐的父母懷里,象征著從此脫離神靈的看護,交由父母來照顧孩童了。
據(jù)儀式專家說,儀式之后舊俗是要把線圈扔在房頂上,“人看神看太陽看,還要在房上都漚爛”。不過神靈顯圣告訴她不要再找那個麻煩了,儀式結束直接燒掉就好了。(因為過去房頂上長很多雜草,可以漚爛,但是現(xiàn)在的房子都是水泥蓋的,干干凈凈不會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該縣其他地區(qū)亦有儀式之后把棉線留著給孩子結婚時縫被子用的習俗,棉線為白色,稱可以白頭到老。祭祀之后的供品在儀式結束就分散給鄰里,鄰居會回贈一點壓歲錢,吃了送來的供品,則意為替孩童“咬災”。
其他地區(qū)也有稱“開鎖”為“坐監(jiān)”“坐關”的,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所以要先坐監(jiān)贖罪之后,然后方能平安。
(二)寄名與長命鎖
做“開鎖”儀式通常有三種情況:一,孩子從小體弱多??;二,夫妻為了求子,在神靈前許愿得子之后每年都給神靈上供,直到滿十二年;三,算命先生算出孩子八字不好需要認干娘。
在有“開鎖”儀式的地區(qū),認干娘和“開鎖”緊密相連。筆者做調查時,儀式專家說:認了干娘卻對“勾鎖”“開鎖”不懂沒有做儀式,就相當于白認了干娘,是沒有效果的。認干娘的人做“開鎖”儀式和上文所述的過程一樣,但是需要額外到干娘家再做一次“開鎖”儀式。而在我國其他不做“開鎖”儀式但認干媽的地區(qū),通常盛行干媽送孩子長命鎖的習俗。
除了寄名在八字合適或家里人丁興旺的人的名下外,還有寄名在寺廟里的。寄名在佛教寺廟的又稱“寄僧名”“跳墻”“跳和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天津春夏之時小兒跳墻風俗:“為父母者往往帶領小兒,到廟中焚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蓋謂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小孩……至十二歲跳墻還俗……左右手各持老錢四枚,旁觀之人,喊聲‘跳和尚’,小兒便將手中所持之錢向后撒去……旁觀之人,紛紛拾錢,帶回自己家中,編成鎖之形式,給自己小孩帶在身上。照俗諺云:‘帶了此鎖可以長命’?!盵6]515
在各地的民間儀式中,有的解釋為能夠“鎖”住兒童的魂魄,不讓被邪祟攝去,所以舉行掛鎖和“開鎖”的儀式;有的解釋為人天生有罪,應當“坐監(jiān)”服役12年;或為討別人的旺氣而認寄名干娘來庇佑孩童健康成長;或在寺廟做寄名的和尚道士,蒙受神靈庇佑,度過關卡,保兒童長命。雖然在民俗意義上各地百姓對孩童12歲做這樣的儀式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可以看到在這些類似的習俗中,棉線、銅錢做成的“鎖”被認為和銀質的長命鎖是同樣性質的物品,都具有保佑孩童長命百歲的功能。
(三)由“索”到“鎖”
長命鎖和棉線穿銅錢制成的“鎖”被視為同樣的物品,但是,棉線穿銅錢的“鎖”是長命鎖的簡易替代品,亦或是棉線“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演變?yōu)榫哂袑徝纼r值的長命鎖?
1.發(fā)音的獨特
當代研究者都認同長命鎖是長命縷、百索等演變過來,卻鮮有人對其根由進行闡釋。萬新華《生命的寄寓——長命鎖略談》一文對其進行了分析:“鎖,大概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最初的形式為以鐵環(huán)相勾連而成的鏈子,唐代以后被用于日常生活的裝飾。自唐代在全國流行的長命縷也是一種索狀的飾物,亦被稱為長命索。鎖,古時有鐵鏈之意;而索,據(jù)《小(爾)雅》《說文》的解釋,也有鐵鏈之意。而且,“鎖”與“索”同韻同聲,兩者很自然地聯(lián)系于一起。鑒于“鎖”與“索”古義、古音的相同之處以及所賦予的特殊寓意,“長命索”演變成“長命鎖”,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盵7]
從字義和字音兩方面進行對比研究是解決訛誤問題的最佳方法,可惜略有不足的是作者不夠細致嚴謹。從現(xiàn)存的古代長命鎖來看,最晚明代已經有了長命鎖,長命縷到長命鎖之間的演變應該是明代及明代以前宋、元時的事。在當代語音系統(tǒng),“索”和“鎖”確實同韻同聲,然而在古代發(fā)音并非完全相同。根據(jù)宋代《廣韻》的記載,“鎖”和“索”并不在同一韻部?!版i”字在上聲卷,發(fā)音為蘇果切[8]285,“索”字在入聲卷,發(fā)音為蘇各切[8]487。此后明代《洪武正韻》,“鎖”字的發(fā)音記錄與《廣韻》一致,“索”字發(fā)音略有變化,但依然和“鎖”字不同音韻,為入聲字?!八鳌焙汀版i”古音只能說略相近,而非同韻同聲。
既然兩字并非相同的發(fā)音,“鎖”是否還是“索”演變過來的呢?
筆者在豫北武陟縣“開鎖”儀式的調查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當?shù)亍伴_鎖”儀式中的“鎖”的發(fā)音和平常提到“鎖具”的“鎖”發(fā)音并不同。這個情況在筆者所調查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凡是提到“鎖門”“鎖具”甚至“長命鎖”之類的“鎖”字的時候,都發(fā)音為:Suo314,而提到“開鎖”儀式大家都不約而同變音為:Su53。兩個發(fā)音雖然相近,卻有著細微的差別:前者接近普通話的發(fā)音,而后者發(fā)音閉塞,帶有短促急收的入聲字特點。
豫北武陟地區(qū)與晉東南毗鄰,方言屬于晉語區(qū)的邯新片。其方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保留中古漢語的入聲調和大量的“圪頭詞”,調值短促,入聲韻的韻尾為喉塞音(《武陟縣志》)。依據(jù)“開鎖”道具中繩索的特征,筆者懷疑“開鎖”是“開索”的誤傳,因此對韻書進行查證,發(fā)現(xiàn)《廣韻》記載的“鎖”字在上聲卷,發(fā)音為蘇果切,與該地區(qū)鎖具的“鎖”字發(fā)音Suo314較為吻合,而“索”字在入聲卷,發(fā)音為蘇各切,與“開鎖”儀式里的“鎖”的發(fā)音Su53更為吻合!
由此可以大膽猜測,長久以來被認為是“開鎖”的民間儀式原為“開索”儀式,“開索”儀式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被人們以無意識的方式保留了“索”的古老發(fā)音?!八鳌迸c“鎖”發(fā)音相近,加上“索”字使用率相對較低,被誤為“開鎖”便不足為奇了。這種因為音近導致使用率低的字被常見字取代的案例在識字率較低的過去常有發(fā)生,并非個案,例如該地區(qū)的“行祟”習俗便被誤為“行水”。
2.鎖具缺失現(xiàn)象
單從發(fā)音上取證,論據(jù)顯得略微單薄,缺乏說服力。對各地相關習俗進行比較分析取證是很有必要的。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地區(qū)流行姥姥給孩子“掛長命線”的習俗。其俗用白色棉線從頭頂套入,掛在脖子上,線上纏錢。回到家中由父親給孩子從腳下摘除,口誦:“頭上掛,腳下摘,姥姥親,老爺愛,長命百歲!長命百歲!”儀式結束時把錢放好,把線留著給孩子縫被褥[9]429。掛長命線的習俗與“開鎖”習俗主要過程如出一轍。在武陟東部的“開鎖”儀式也常用白色棉線,留著給孩子結婚時縫被褥,武陟西部則常用藍色棉線,儀式結束仍房屋上或燒掉。
東北滿族地區(qū)的“掛鎖”習俗是給男孩女孩分別系上紅色和藍色的布條,“改鎖”時也僅僅是把布條解下來[9]429,自始至終未出現(xiàn)金屬鎖具,酷似掛長命線習俗。在“開鎖”相關習俗中出現(xiàn)鎖具的地區(qū),也僅在“開鎖”儀式掛上了鎖具,之前的“掛鎖”習俗中均無金屬鎖具的影子,至少到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一例。如果“掛鎖”“開鎖”育兒習俗最初就帶有“鎖住生命”的民俗意義,那么,“掛鎖”習俗竟然沒有最重要的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鎖,豈不奇怪?
再者,豫北地區(qū)對“掛鎖”儀式習慣稱之為“勾鎖”?!肮础弊衷谠摰貐^(qū)常用來表示用手指纏線圈,如:“勾線”。這個“鎖”是線索、繩索的“索”,才符合人們用線來勾的表達方式,如果是“鎖”,“勾”這個字就很違和了。
顯然,“開鎖”儀式的早期本是“開索”,于是相似習俗都更突出強調繩索道具的存在價值,卻沒有金屬鎖具的存在。此外,我國任何地區(qū)均未有直接用長命鎖參與儀式的案例,長命鎖對繩線“鎖”的替代關系僅僅是儀式結束另行佩戴(不做儀式的地區(qū)直接佩戴)??梢婇L命鎖的出現(xiàn)晚于棉線穿銅錢的“鎖”。人們由于音誤在“開鎖”儀式中加入金屬鎖具的行為成為長命鎖演變的契機。
長命鎖是“索”經過添加鎖具衍變而來,那么流傳很久的“長命鎖起源于長命縷”的說法是否可靠呢?若果真如此,長命縷必然也是“開鎖”習俗中“索子”的雛形?;诠P者的田野調查和對其他地區(qū)的“開鎖”習俗資料的搜集,筆者發(fā)現(xiàn)“開鎖”習俗與端午節(jié)戴長命縷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在名稱上相吻合。孩童周歲佩戴“索”的習俗在明朝時便有記載,萬歷年間田藝衡《留青日札》上記:“小兒周歲,項帶五色彩絲繩,名曰百索,不知何義?!盵10]342。長命縷又名“百索”,可見生日佩戴的“索”和長命縷是同樣的物品。
其次,“索”的構成與宋代“真珍百索”相似。宋代畫家蘇漢臣以畫嬰戲圖而聞名,在他的名畫《貨郎圖》里可以觀察到當時的孩童除了戴瓔珞外,普遍佩戴一種物品:用紅色、藍色、綠色的布縷系在頸上,胸前打成蝴蝶結,背后另一端系著用許多銅錢或玉石編成一團的物品。此外在同一時期的畫家蘇焯的《端陽嬰戲圖》上也可見兒童佩戴該物品。宋代《事物紀原》里說:“以彩絲結紐而成者為百索”,用彩色絲帶打結成紐,與兩幅圖畫里孩童佩戴的物品相合,可見畫中孩童身上帶的就是宋代風行的“百索”。宋代的百索已經和銅錢玉石相結合了,而民間“開索”儀式的“索”也多是繩索穿著銅錢。
再者,在時間上相吻合。在端午節(jié)的習俗中,五月被認為是“惡月”,是不吉祥的月份,要佩戴長命縷到五月結束(六月初一)或者正好滿一個月(六月初六)才可取下。而民間的“開索”儀式的舉辦時間除生日這樣較為特殊的日子之外,還有人遵守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做“開鎖”儀式的風俗。如果是不同的省份地區(qū)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還可以解釋為風俗傳播過程中偶然發(fā)生的變異,然而在內蒙古、山西、河南等省份同時共存這兩種儀式時間,人們竟然不約而同都遵循六月“開鎖”的習俗:王欣妮《開鎖禮民俗儀式文化初探——對部分地區(qū)開鎖禮民俗調查與分析》:“(山東莘縣陽谷縣等地)第一次掛鎖子的時間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農歷六月初一”“孩子十二歲時的六月初一開鎖子。”[11]王迪《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qū)“圓鎖”習俗的變遷及社會功能探析》:“(現(xiàn)居內蒙古,原籍山西的受訪者)‘開鎖’時的日子要選在孩子十二歲那年的陰歷六月初一?!盵12]張靜《心靈的祈盼——河南省武陟縣馮丈村“開鎖歌”音樂特征及其人文解讀》:“(河南武陟縣馮丈村)開鎖的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三、初六、初九,這是大利時。”[13]可見“開索”習俗與端午節(jié)佩戴長命縷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
最后,對不再使用的“索”處理一致。江蘇高郵有風俗,端午戴上五色絲后,到六月六剪下扔到屋頂上,歌訣:“六月六百索子減掉撂上屋,喜鵲銜的作瓦屋?!倍诤幽鲜∥溱炜h地區(qū),做儀式的棉線在“開索”之后按舊俗同樣要扔到房頂上,歌訣:“人看神看太陽看,還要在房上都漚爛。”
由此可見,“開索”儀式當是端午節(jié)佩戴長命縷習俗的衍生物。長命縷自漢代便被認為有避兵與鬼、除祟續(xù)命的能力,而在醫(yī)藥水平不發(fā)達的過去,孩童夭折率高,人們擔心孩童不能抵擋邪祟健康成長,于是給孩童佩戴具有辟邪續(xù)命能力的“百索”,以圖長命百歲。銅錢(壓歲錢)作為民間最常見的壓勝物品,出現(xiàn)在“百索”上不足為奇。由于后世對“開索”的誤解,在穿了銅錢的百索之上又添加了鎖具,方才促使其演變?yōu)榫哂虚L命百歲文化意義的金屬飾品——長命鎖。
民間的“百索”上承端午節(jié)流行開來的長命縷信仰,下接明清長命鎖文化,兼具長命縷絲縷和長命鎖鎖具的特征,是長命縷到長命鎖的過渡階段。但是在這個漫長的過渡時期,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承更替,由長命縷發(fā)展而來的許多吉祥佩飾都在同一時期共存。
《金瓶梅》第三十一回寫西門慶兒子官哥兒滿月時,應伯爵送的是民間“百索”:“一柳五色線,上穿著十數(shù)文長命錢?!盵14]362三十九回寄名道觀時吳道官送給官哥兒的除道士衣服鞋襪以外,是“一道三寶位下的黃線索,一道子孫娘娘面前紫線索,一付銀項圈條脫,刻著‘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一道朱書辟非黃綾符,上書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就扎在黃線索上?!盵14]464可見明朝時,民間早已有了在長命縷上穿長命錢的習俗,可是在寄名的道觀,依然用掛著寄名符的“線索”。到了《紅樓夢》里,賈寶玉身上同時戴著寄名干娘馬道婆給的寄名鎖和寺廟給的寄名符,所以清初時寄名鎖和系著寄名符的線索也是同時存在的。
而今,端午用的五色線,民間穿了銅錢的百索和金銀飾品店里的長命鎖雖然同源且呈現(xiàn)出傳承演變的關系,但都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承載著人們對長命百歲的期盼,滿足人們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理需求,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化色彩。
[1][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譯注[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唐]韓鄂.歲華紀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東京夢華錄·夢梁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盛錄·武林舊事[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3).
[5][宋]高承.事物紀原[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7]萬新華.生命的寄寓——長命鎖略談[J].尋根,2006(1):72-82.
[8]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2.
[9]林新乃.中華風俗大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10][明]田藝蘅著,朱碧蓮點校.留青日札[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1]王欣妮.開鎖禮民俗儀式文化初探——對部分地區(qū)開鎖禮民俗調查與分析[J].山東文學,2007(6):58-59.
[12]王迪.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qū)“圓鎖”習俗的變遷及社會功能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民俗社會學),2012.
[13]張靜.心靈的祈盼——河南省武陟縣馮丈村“開鎖歌”音樂特征及其人文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2):93-99.
[14]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From“Rope”to“Lock”——Study of the Origins of Long-Life Lock
DAI Xiu-min
(SchoolofLiberalArts,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long-life lock evolved from long-life rope.However,this argument can’t explain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volution with scientific and specific evidence due to the lack of related reference.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olk“unlock”practices of rearing children,the preserved pronunciation of“rope”in the“unlocking”ceremony,and the absence of locks in the padlocking ceremon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unlocking” is originally“l(fā)oosing the rope”,which is the custom derivative of wearing a life-long rope in Dragon Boat Festivals.Because of the similar pronunciations of“rope”and“l(fā)ock”in Chinese,actual locks appeared in the“unlocking”ceremony and“l(fā)ong-life rope”evolved into“l(fā)ong-life lock”with metal characteristics.
long-life rope; “unlocking”; long-life lock; origins
2015-04-12
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豫北武陟縣‘開鎖’儀式探究”(gxun-chx2014051)。
戴秀敏,1989年生,女,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學。
G122
A
1671-9743(2015)06-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