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驥(菏澤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播系,山東菏澤274015)
試析《論語》中“之”字的助詞用法*
高驥
(菏澤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播系,山東菏澤274015)
摘要:“之”字在古代漢語中是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它的用法主要為代詞、動詞、助詞三種。通過對《論語》中“之”字的助詞用法的考察,分析“之”字在助詞用法上的語法功能和特點。
關(guān)鍵詞:《論語》;之;助詞
“之”字作為助詞沒有實在的意義,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但卻可以配合實詞造句,幫助實詞表達意義?!爸弊挚梢杂迷诙ㄕZ和中心語之間,組成偏正短語,可譯為“的”。一般中心語為名詞,定語可以為代詞、動詞、名詞、形容詞、數(shù)量短語等。其目的都是為了限制或修飾或描寫后面的中心語?!墩撜Z》中“之”字共出現(xiàn)了613次。其中作為助詞的用法中共出現(xiàn)了293次。下文將對《論語》中的“之”字的助詞用法做詳細的論述分析
《論語》中“之”字共出現(xiàn)了613次,其中作為助詞的用法中共出現(xiàn)了293次?!爸弊钟迷诙ㄕZ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可譯為“的”,這種用法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176次。
(一)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
(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2)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顏淵》)
(3)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焉,焉用稼?(《子路》)
例(1)至(3)中“之”連接的是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名詞作中心語的偏正詞組。三例中由“之”字連接的修飾語在注釋時并未直譯,但在原文中仍屬于數(shù)量短語。
(二)名詞作定語
1.時間名詞作定語
(4)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憲問》)
(5)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陽貨》)
例(4)至(5)中“之”字連接的是時間名詞作定語的偏正詞組。
2.專有名詞作定語
(6)孰謂鄹人之子知利乎?入太廟,每事問。(《八佾》)
(7)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
(8)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季氏》)
(9)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
(10)周之德,其可謂至德業(yè)已矣。(《泰伯》)
(11)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衛(wèi)靈公》)
例(6)至(11)中“之”字連接的定語是專有名詞,其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例子:如例(6)中提到的“鄹人”在這里指的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還有例(7)中出現(xiàn)的“宋朝”在這里指的是宋國的公子朝,相貌美麗?!蹲髠鳌氛压旰投ü哪甓荚涊d他因為美麗而惹起亂子的事情。例(9)中由“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地名專有名詞?!墩撜Z》中“之”字所連接這一類的定語中并未出現(xiàn)書名專有名詞,且地名專有名詞僅出現(xiàn)了一次。例(10)、(11)中由“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國家專有名詞。
3.有生名詞作定語
(12)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公冶長》)
(13)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xiāng)黨》)
例(12)、(13)中“之”字所連接的定語是有生名詞(有生名詞表示人或動物等。除了具有一般名詞短語法功能外,有生名詞的特點是可以充任施事主語。)。此二例中由“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人物有生名詞,這類有生名詞表示人物,人的身份、職務(wù)和人的感覺器官等。如例(12)中“令尹”為楚國宰相之職。
4.無生名詞作定語
(14)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衛(wèi)靈公》)
(15)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季氏》)
(16)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泰伯》)
(17)俎豆之事,則常聞之矣。(《衛(wèi)靈公》)
(18)吾猶及史之闕文。(《衛(wèi)靈公》)
例(14)至(18)中“之”字連接的定語是無生名詞,無生名詞大多表示具體事物處所,一般不做施事主語,其中例(14)、(15)中“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表處所的名詞。
5.抽象名詞作定語
(19)禮之用,和為貴。(《學(xué)而》)
(20)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
(21)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堯曰》)
例(19)至(21)中“之”字連接的定語是抽象名詞。
6.方位名詞作定語
(22)草上之風(fēng),必偃。(《顏淵》)
例(22)中“之”字連接的定語是方位名詞,雖然在譯文中,根據(jù)言語通暢的需要,并沒有直譯,但由“之”構(gòu)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中,“上”屬于表示方位的名詞性定語,這也是《論語》中由“之”字連接的這一類定中結(jié)構(gòu)性質(zhì)的偏正詞組的唯一一次表示方位的名詞性定語。
(三)動詞作定語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24)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
(25)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
例(23)之(25)中“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動詞。
(四)代詞作定語
(26)是誰之過與? (《季氏》)
(27)我之大賢與,于何人所不容? (《子張》)
例(26)、(27)中由“之”字連接的定語屬于代詞。其中例(26)中由“之”字連接得定語屬于疑問代詞,例(827)中由“之”字連接得定語屬于第一人稱代詞,這也是《論語》中由“之”字連接的這一類偏正詞組中,定語屬于人稱代詞的僅有兩例。
“之”字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jié)構(gòu)。這種用法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82次。
(一)偏正結(jié)構(gòu)作賓語
(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xué)而》)
(29)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
(3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
例(28)至(30)中由“之”字連接的主謂結(jié)構(gòu)形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在其所在的句子中作賓語。
(二)偏正結(jié)構(gòu)做主語
(31)赤之遞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雍也》)
(32)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述而》)
(3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34)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顏淵》)
(35)君子之于天下,無遞也,無莫也。(《里仁》)
例(31)至(35)中由“之”字連接的主謂結(jié)構(gòu)形成偏正結(jié)構(gòu)。其偏正結(jié)構(gòu)一般作全句的主語,其中例(33) (34)是倒裝句。如例(34)“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在朱熹的《集注》里把它作兩句讀:“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北銘?yīng)該這樣翻譯:“先生的話,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說錯了?!惫P者以為“夫子之說君子也”為主語,“惜乎”為謂語,此為倒裝句。而在例(35)中由“之”字連接的謂詞性成分是介詞,在句中作為謂語,形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為全句的主語。
“之”字表示賓語前置,即為使賓語倒置在動詞前用“之”,此種用法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13次。
(一)“之”后為動詞,作賓語前置
(36)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長》)
(37)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
(38)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陽貨》)
例(36)至(38)中的“之”字后面都有謂詞性成分,且都起幫助倒裝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作用。因此,“之”字在這一類用法中起表示賓語前置的作用。如例(36)提到“吾斯之未能信”,這句是“我未能信斯”的倒裝形式,“之”是用來倒裝的詞。再如例(38)中出現(xiàn)的“何必公山氏之之也”這句話是“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裝。“之之”的第一個“之”字是幫助倒裝用的結(jié)構(gòu)助詞,第二個“之”字是動詞。我們在這里研究的是第一個“之”字,因此要注意。
(二)“之”后為介詞,作賓語前置
(39)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與? (《先進》)
(40)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例(39)、(40)中的“之”字后面皆為介詞成分,且都做賓語倒裝。“義之與比”就是“與義比”,“非夫人之為慟”就是“非為夫人慟拗”,在這些例子中之所以使用倒裝句式,主要是符合當(dāng)時語言的行文規(guī)范和特點,而且可以起到一種強調(diào)的作用,主要強調(diào)的是“之”字前面的部分。因此,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dāng)時人們的語言使用特點,即古人在使用否定句式以及疑問句式時通常要使用倒裝句式。
“之”字在句子中無意義,起音節(jié)調(diào)節(jié)作用,此種用法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22次。
(一)“之”作句末或句中語助詞
(41)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42)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陽貨》)
(43)猶之與人也。(《堯曰》)
例(41)至(43)中“之”字在句尾、句中并沒有實意或者不屬于任何句子成分,其僅僅是在句中起音節(jié)調(diào)節(jié)作用,使句子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和美感。如“亡之”、“邇之”、“遠之”,皆是在特定語境下表述訴說者語氣的目的?!蔼q之”就是“猶如”,當(dāng)然“之”不等于“如”,只是語氣助詞,是句子讀來有節(jié)奏。
(二)組成固定詞組“如之何”,表示疑問語氣。此種用法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16次。
(44)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微子》)
(45)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衛(wèi)靈公》)
例(44)、(45)的“如之何”已經(jīng)成為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譯作“怎么”、“怎么樣”、“怎么辦”、“怎么能”,“之”在其中沒有實在意義,僅起到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可以不翻譯。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古人在語言的使用上的習(xí)慣和特點,就是為了使文章讀起來更加流暢,由韻律和節(jié)奏感,常常會在句子中使用一些虛詞,以增加其句子的流暢和美感,便于人們閱讀和理解,雖然這些虛詞的用法在句子中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然而卻是古代漢語中虛詞用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此可見,“之”字不管是結(jié)構(gòu)助詞還是音節(jié)助詞,或者存在于固定搭配中,其在先秦的文學(xué)著作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出我國上古時期的行文特點與用語習(xí)慣。
參考文獻:
[1]安作璋.論語辭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責(zé)任編輯:譚淑娟)
[3]蕭民元.論語辨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
[4]許嘉璐.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On the Usage of Auxiliary Word“之”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AO Ji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274000,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之”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which can be used as a pronoun,verb and an auxiliary word.This thesis is to make a clear expounding of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auxiliary word by analyzing its usag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ese character“之”; auxiliary word
作者簡介:高驥(1984-),男,山東菏澤人,菏澤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播系教師。
收稿日期:* 2015-06-15
文章編號:1673-2103(2015) 04-0083-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H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