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懷 玫
(肇慶學院 學報編輯部, 廣東 肇慶 526061)
?
倡導積極心理學,培養(yǎng)編輯積極心理品質
——近三十年我國編輯心理學載文的分析與啟示
楊 懷 玫
(肇慶學院 學報編輯部, 廣東 肇慶 526061)
對我國近三十年關于編輯心理學研究載文進行調查分析,認為目前編輯心理學研究偏重于關注編輯的消極心理狀況,忽視編輯的積極心理訴求,關于編輯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的文獻嚴重缺乏,以及積極心理教育未受出版學界和研究者的關注。應倡導積極心理學,通過研究視角、研究觀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體的轉換,從積極的角度發(fā)現(xiàn)和解讀編輯心理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其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構建編輯積極心理學體系,培養(yǎng)編輯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 編輯; 正面心理; 治未病; 積極心理品質
利用文獻檢索方法,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維普資訊等期刊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調查,分別以“編輯”“心理”“積極”“消極”等詞作為檢索條件,檢索到從1984—2014年(共31年)與國內編輯心理研究相關的文獻有331篇。對所搜集文獻的標題、摘要及內文進行研究與分析后,總體看來,編輯心理學研究范圍比較廣泛且偏于實踐應用,但對編輯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與理論性較缺乏,且編輯心理學研究的角度明顯偏重于從傳統(tǒng)心理學即消極心理學出發(fā)。[1](P56-59)
(一)偏重于從消極心理學關注編輯心理狀況
據(jù)統(tǒng)計,1984—2014年學者們已公開發(fā)表331篇關于編輯心理學的研究論文,其中關于編輯消極心理研究的論文有233篇,占70.39%;而關于編輯積極心理研究的論文僅33篇,占9.97%;涉及編輯心理其他方面研究的論文有65篇,占19.64%。經(jīng)對比發(fā)現(xiàn),關于編輯消極心理與積極心理研究的論文比約7:1,這說明,以往研究者主要將研究精力放在了編輯抑郁、焦慮、壓力等消極心理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1983—2004年共21年間,編輯心理學研究載文有146篇,占所搜集相關文獻的46.06%,年均發(fā)文量為7篇;而2005—2014年短短10年間,關于編輯心理學的文獻達185篇,占55.89%,年均發(fā)文量約19篇。顯而易見,目前現(xiàn)實情況是:編輯的消極心理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在近年來還以翻倍的速度繼續(xù)增加;編輯的消極心理現(xiàn)象越來越多,研究者也因此而層出不窮。
(二)多以提出編輯消極心理問題為切入點,忽視編輯積極心理的訴求
調查中發(fā)現(xiàn),研究者多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方式,把編輯消極心理現(xiàn)象或心理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筆者發(fā)現(xiàn),文獻中消極心理癥狀,如“壓力、抑郁、煩躁、倦怠、恐懼”等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研究者采用人們以往慣用的批評性、消極性的提問方式,習慣于問“導致編輯出現(xiàn)工作壓力是什么原因?為什么那么多編輯會產(chǎn)生抑郁等心理現(xiàn)象?”[2](P19)等,研究者們通常是找出導致編輯產(chǎn)生各種心理癥狀的原因,對其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調整編輯心態(tài)的對策,為提高編輯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但與之伴隨的問題是,人們在過多地關注編輯消極心理的同時卻忽略了編輯心理的積極方面的研究。
此外,據(jù)調查結果,研究者做這些調查研究的目的是對引起編輯主體消極心理的原因進行分析,分析出引起編輯消極心理的客觀和主觀原因(如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家庭矛盾、情感處理等)。然而,表現(xiàn)編輯積極心理訴求的文獻卻是鳳毛麟角。由此可看出,編輯心理研究者的研究有一個誤區(qū):編輯心理學研究就是尋找編輯心理方面的問題,并就此來尋求解決方法。
(三)關于編輯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的文獻嚴重缺乏
綜合上述載文情況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來看,我國編輯心理學研究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1](P56-59)但關于編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仍非常少,且內容分散,消極心理和積極心理成體系的對照更是匱乏。這與積極心理學的發(fā)端時間較晚,在國內的應用還不普及等原因有一定的關系。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其矛頭直指過去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3](P405-406)雖然近兩年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如徐晶[4](P167-169)和李曉玉[5](P29-32)等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學對編輯的啟示及編輯出版人員積極心理的培養(yǎng),但國內關于編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還處于量少、體系不完整的初級階段,這需要研究者對此做進一步的關注與拓展。[1](P56-59)總體來說,我國編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仍呈現(xiàn)出“碎片化”“淺層化”和“片面性”,研究的空間還很大。[1](P56-59)
(四)編輯積極心理教育未受編輯出版學界和研究者的關注
目前,編輯心理學的研究雖然比較全面和廣泛,但是問題也較多。諸多專家學者主要從傳統(tǒng)心理學角度就編輯消極心理建言獻策,[1](P56-59)很多學者針對編輯傳統(tǒng)心理現(xiàn)存問題,從解決辦法、心理調適、組織干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多專家學者對加強編輯心理調適這一看法表示認可,他們認為,確保編輯心理健康確實有助于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但通過調查結果來看,我國編輯積極心理學教育并未受到編輯出版業(yè)及研究者的關注與重視,這與學界呼聲不熱烈以及關注度不高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業(yè)界人士對其沒有出現(xiàn)積極參與和回應自然也就理所當然了。[1](P56-59)這種情況導致編輯積極心理的研究在互動性和實效性上有很大的局限。這不僅背離了心理學存在的本意,而且與其他行業(yè)積極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存在一定背離。[1](P56-59)
此外,1984—2014年我國編輯心理學研究載文不僅偏重于編輯主體的消極心理問題研究,而且關于編輯心理現(xiàn)象、活動的研究僅限于針對當前編輯心理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總結,研究者就編輯積極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心理的實質和心理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性的理論探討較少,缺乏前瞻性、系統(tǒng)性和計劃性。除此之外,編輯出版業(yè)界也很少對學界提出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做積極回應并提供相應幫助或資源支持,[1](P56-59)編輯積極心理的教育和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
(一)研究視角的轉換:由研究編輯主體的消極心理學轉換為積極心理學視角
傳統(tǒng)心理學多指消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為中心的研究。[6]研究者大多從傳統(tǒng)心理學角度關注編輯的負面心理,把注意力放在編輯的抑郁、焦慮、壓力等心理癥狀上,他們只研究編輯的心理弱點和問題。[7](P10-11)同樣,因為治療編輯消極心理問題常被看作是緊迫的任務,從而使編輯獲得幸福感和有意義的人生這樣更長遠的發(fā)展任務反倒經(jīng)常被忽略了。[7](P10-11)傳統(tǒng)心理學認為,如果去除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編輯就會感覺到很快樂并獲得職業(yè)幸福感。其實不然,正如沙哈爾老師舉例說的:這好比享受美味和消化不良的關系。如果我們消化不良,就不能很好地享受食物;即使我們消化良好,也不能保證我們就一定能享受美味。[8](P23)因此,只去除消化不良這個因素是遠遠不能夠享受食物美味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剔除了編輯的消極心理這些成分,編輯的職業(yè)幸福感也不會一定出現(xiàn)。[8](P23)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心理學的觀點截然不同,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編輯正面心理的養(yǎng)成。[9]因此,編輯出版業(yè)界和研究者應盡快轉換研究視角,由研究編輯主體的消極心理學轉換為積極心理學視角,由此更多地關注編輯正面心理的養(yǎng)成。
(二)研究觀念的轉換:由關注編輯心理學的“下游”轉換為注重編輯心理學的“上游”
心理學是一條河,[10]為了救助上游的落水者,下游的人們準備了隨時待命的營救設備,統(tǒng)一調配人力的嚴密計劃,以及大量高素質救生員。居住在下游的人們認為,雖然救治代價非常高,但沒有什么比搶救危險中的生命更重要。然而,在不惜改進救治裝備,改善救治過程,完善救治方法的同時,卻從未有人去反思:為什么上游總會有人落水?[11]我們能否提前做好防御,防止人們在上游落水呢?
長期以來,研究者只是關注編輯心理這條河的下游,當人們發(fā)現(xiàn)編輯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疾病時,他們才會去努力想辦法解決。在社會轉型時代,面臨著數(shù)字出版的壓力,轉企改制的茫然等一系列心理壓力,編輯顯得不知所措。但卻很少有研究者會思考:為什么編輯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為什么我們寧愿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如何調適和治療編輯的心理疾患,而不想方設法去幫助編輯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教會他們運用各種積極方法去預防自己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運用自我調節(jié)手段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以構筑牢固的心理防線,即構筑編輯心理學這條河的“上游”。[11]此外,以往的編輯心理研究多是經(jīng)驗總結,是否可以考慮轉換研究方法,以編輯主體的行動研究為切入點,把關注編輯心理學“下游”轉為注重編輯心理學的“上游”。這樣才能做好提前防御,才能避免編輯 “失足”掉進心理學這條河。
(三)研究方法的轉換:由研究編輯主體的“消極治病”轉換為“積極治未病”
目前,“醫(yī)治心理問題”成為編輯心理調適的重要目標,而“預防心理問題”和“培育積極心理品質”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10]傳統(tǒng)心理學講究“治病”,而積極心理學卻注重“治未病”?!吧厢t(yī)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黃帝內經(jīng)》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薄爸巍保瑸橹卫砉芾淼囊馑?,“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其在中醫(yī)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12]
人們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防御氛圍、牢固的心理防線,才能建立良好的心態(tài),編輯亦應如此。作為一名精神產(chǎn)品加工者,其所要的并不只是沒有心理問題和疾患,更希望能獲得達觀進取的事業(yè),全心投入的生活、拼搏收獲的喜悅、和諧真摯的情感、幸福充實的人生。[10]編輯只有培養(yǎng)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才可以積極生活、快樂工作、鎖定幸福。[2](P19)也就是說,編輯所要追求的是由傳統(tǒng)心理學(消極心理學)轉變?yōu)榉e極心理,從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快樂地工作、幸福地生活。[9]
(四)研究主體的轉換:由編輯自發(fā)研究轉換為編輯積極心理學體系的構建
目前,我國關于編輯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還是編輯自發(fā)自覺的研究,且都是編輯自身的學習和鉆研,缺乏相關部門和學者的指導、研究和反饋。由此可見,編輯心理學尤其是積極心理學,并未真正受到編輯業(yè)界和學者們的重視。編輯心理學研究也遠不如編輯的工作能力、編輯素質等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支持。因此,研究者應聯(lián)合積極心理學專家做一定的跨領域研究,對編輯心理學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索,加強學界與業(yè)界的合作,拓寬編輯視野,如此才真正有助于編輯積極心理體系的構建,有助于編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合理地發(fā)展。[1](P56-59)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轉型時期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在社會急速轉型時代,編輯面臨數(shù)字出版的壓力和期刊“轉企改制”的茫然,我們不能總是等編輯的心理問題發(fā)生后再去總結經(jīng)驗教訓,而應當在其心理問題出現(xiàn)前做好預防工作。如果說傳統(tǒng)心理學是治療心理問題(疾病)的“處方”,那么積極心理學則是預防編輯心理問題出現(xiàn)的“保健良方”。我們應一改傳統(tǒng)心理學的“消極治病”觀念,倡導積極心理學“積極治未病”觀念,從積極的角度發(fā)現(xiàn)和解讀編輯心理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方法引導編輯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構建編輯的積極心理學體系,培養(yǎng)編輯的積極心理品質。
[1] 徐振云.2013年編輯學研究綜述[J].中國出版,2014,(4下).
[2] 王滟明.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3] 徐 鳳.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超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5).
[4] 徐 晶.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期刊編輯的職業(yè)倦怠[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6).
[5] 李曉玉.論編輯出版人員積極心理的培養(yǎng)[J].中國出版,2010,(2).
[6] 百度百科.積極心理學[EB/OL].http:// baike.baidu.com,2014-08-24.
[7]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徐 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8] 王滟明,鄒 簡.哈佛積極心理學筆記:哈佛教授的幸福處方[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
[9] 百度文庫.幸福心理學[EB/OL].http://wenku.baidu.cn,2014-06-06.
[10] 壹心理.幸福課:一條河的上游和下游[EB/OL].http://www.xinli001.com,2013-08-20.
[11] 百度百科.傳統(tǒng)心理學 [EB/OL].http:// baike.baidu.com,2013-11-30.
[12] 李志紅.治未病[EB/OL].http:// baike.baidu.com,2014-04-04.
Advoc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Quality——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Psychological Papers During Recent Thirty Years
YANG Huai-m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The thirty year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ditorial psychology papers shows that the current editorial psychology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us which focuses on editing and ignores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editors.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editorial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literature is seriously defici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affected by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shing’s attention. We should advocate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convers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ept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body, so as to find that the positive aspects and interpretation of editors from the positive point of view. We should guide 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s, positive psychology constructs edit system, and cultivation of editor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positive way.
positive psychology; editor; positive psychology;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ositive psychology quality
2015-05-24
本文系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學報研究會編輯學研究課題《近三十年我國編輯心理學載文的分析與啟示》(20140304)的研究成果。
楊懷玫(1976-),女,廣東興寧人,編輯,主要從事期刊編輯出版研究。
G232
A
1672-2388(2015)02-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