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jié)?/p>
(四川大學法學院,成都610207)
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經濟學分析
——以新《消法》相關規(guī)定為視角
豆?jié)?/p>
(四川大學法學院,成都610207)
隨著“大數(shù)據”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越發(fā)嚴重,為此,新《消法》首次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從法律層面進行了相關規(guī)定。成本—收益分析作為經濟學中一種常用的分析方法,現(xiàn)將其用于分析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這個法律問題,以期對新《消法》中相關規(guī)定從法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審視,進而得出相應結論,并從法經濟學角度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對策。
消費者個人信息;個人隱私;成本;收益
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消費者,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有過以下一種或多種經歷:剛跟開發(fā)商簽訂購房合同,就收到裝修公司的裝修電話;剛買了車,就收到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剛到電腦城買了電腦,就有陌生號碼發(fā)來銷售各類發(fā)票的短信;剛從酒店辦理完退房手續(xù),就收到其他酒店發(fā)來的優(yōu)惠信息;在網上進行消費后,經常收到各種打折促銷信息……我們在接到電話或者收到短信的一瞬間,就會好奇對方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的,因為自己從未在對方機構消費過。其實原因很明顯,那就是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了。
隨著“大數(shù)據”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通過技術實現(xiàn)規(guī)?;幚恚M者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更加普遍,造成的后果也更加嚴重。最近報道的重大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事件有:2013年2月,中國人壽保險公司80萬份保單信息泄露;2013年5月,必勝客網上訂餐系統(tǒng)被爆涉嫌泄露顧客信息;2013年10月,如家、漢庭等全國大型連鎖酒店的酒店wifi管理、認證管理系統(tǒng)存在漏洞,被黑客襲擊導致住客信息被泄露;2014年1月,支付寶前技術員工盜取支付寶用戶資料并出售[1]。這些事件僅僅是眾多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事件中的冰山一角。違法者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欺詐、冒名等違法犯罪行為,輕則擾亂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重則導致消費者傾家蕩產、家破人亡。這樣的案件在媒體上也是常有報道。然而,我國卻沒有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對于以上違法犯罪行為不能給予有效懲處。因此,我國急需在法律層面上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進行專門規(guī)定,使得在懲處相關違法犯罪行為時有法可依。
作為對近年來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現(xiàn)象的回應,新《消法》在第14條、第29條、第50條和第56條里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guī)定。這是我國首次從法律層面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專門規(guī)定,對于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法律問題時,都會在潛意識里先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后才會出現(xiàn)遵守或者規(guī)避,甚至違反法律的行為。循規(guī)守法者往往確信他們守法所帶來的收益會遠遠大于成本,違法必然得不償失;選擇規(guī)避法律或者打法律“擦邊球”者,則是守法成本較高又不能公然違背的情況下,自覺尋找法律變通辦法,以使自身利益盡可能不受損失的實用策略[2]。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法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在經濟學上,成本是指機會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收益是指投入相應的成本能夠獲得的相應利益。筆者將從消費者、經營者和第三方的角度分別對新《消法》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成本—收益分析,進而得出相關結論。
(一)從消費者角度分析
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相對于經營者來說一般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消法》歷來都側重于保護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從新《消法》中4條有關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新《消法》在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也對消費者有明顯的傾向性,符合《消法》宗旨。當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進而需要進行維權時,首先就要確定泄露自己個人信息的經營者。在實際生活中,消費者會在很多經營者處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比如:到銀行辦理個人業(yè)務、到營業(yè)廳辦理電信業(yè)務、到超市購物辦理會員卡、網購注冊等等都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因此,消費者要確定侵犯自己個人信息的經營者的機會成本是非常大的,包括為此支出的查詢費、交通費、收集證據的費用等顯性成本,以及耗費在可能的不法經營者上的時間成本等隱性成本。顯性成本尚可精確計量,而類似時間成本等隱性成本則不能可靠計量,因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時間里能夠獲得的收益是不同的。
花費巨大的機會成本確定侵權的經營者后,新《消法》中規(guī)定了5種維權途徑:與經營者協(xié)商;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或者其他調解組織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規(guī)定看似賦予了消費者多種維權途徑,然而實際上,當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與經營者發(fā)生糾紛時,由于消費者和經營者地位強弱懸殊大,雙方很難達成和解;消費者協(xié)會作為沒有公權力的私人團體,介入消費糾紛的調解因不具有可執(zhí)行力,也是收效甚微;即使向有關部門申訴,經營者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但消費者的個體權益仍可能得不到及時保障;若提請仲裁,前提必須要商家與消費者訂立仲裁協(xié)議,需雙方合意,這也往往困難重重[3]。在消費者的維權收益方面,新《消法》在第50條中規(guī)定,“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從該條可以看出,消費者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消費者能夠得到的收益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其中可能只有賠償損失算得上是看得見的實質性收益。然而,在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糾紛中,消費者的損失由于沒有可以參照的計算標準而很難得到量化。因此消費者能夠獲得的收益也就很難確定。
因此,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在進行維權時,其機會成本遠遠大于維權收益。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很多消費者在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往往選擇自認倒霉,放棄維權。
(二)從經營者角度分析
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后可能付出的機會成本包括賠償費用、訴訟費用、罰款等顯性成本,以及商譽受損等隱性成本。經營者作為“理性人”,其在實施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之前,肯定會將其侵權成本和侵權能夠帶來的違法收益進行比較,只有收益大于或者遠大于成本時,其才會肆無忌憚地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
在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方面,新《消法》在第50條和第56條中進行了相關規(guī)定。上文中分析了消費者從第50條的規(guī)定中只能獲得很少的收益,相應地,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所支付的違法成本也就很低。第56條規(guī)定:“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jié)單處或者并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責令停業(yè)整頓、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痹摋l規(guī)定了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所需承擔的責任,即經營者的機會成本。其中,在懲處主體方面,規(guī)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經營者進行懲處,但是,該部門的傳統(tǒng)職能中并未包括此種職權,因而在實踐中難以實施[4]。該規(guī)定也賦予了“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對經營者的懲處權,但是,由于沒有對二者的關系進行說明,因此,容易導致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兩者之間相互推諉。這樣規(guī)定的結果往往是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得不到懲處,自然也就很難有相應的違法成本支出。事實上,很多經營者在實施侵害行為之前,已經預見到了這種結果,其侵權收益肯定遠遠大于最終自己確定支出的違法成本,進一步增加了其侵權的積極性。雖然,新《消法》中修訂的“懲罰性賠償”條款以及“舉證責任倒置”條款都是增加經營者違法成本的有力舉措,但遺憾的是,這兩條均沒有涉及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消法》中關于經營者違法成本的規(guī)定并不能有效制止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
(三)從第三方角度分析
這里所謂的第三方,主要是指從經營者處購買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其他企業(yè)、組織和個人,比如: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黑客等等。
第三方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機會成本主要包括購買費用、處理加工費用等。相對于其侵權收益來說,機會成本是遠遠小于收益的。以保險行業(yè)為例,買賣消費者個人信息在保險行業(yè)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筆者從互聯(lián)網上查詢到一則“80元買1萬個老板信息,貴陽一保險公司員工爆內幕”[5]的報道。這1萬個老板中,必然有一部分是保險公司的潛在客戶,保險公司如果能簽成幾份“大單”,那么其收益是遠遠大于所支出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之和的。這個例子也是眾多第三方愿意出高價購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原因的一個很好例證。
然而,不管是新《消法》還是舊《消法》都沒有關于第三方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規(guī)定,在法律責任部分都只規(guī)定了經營者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當?shù)谌角趾οM者個人信息時,消費者不能通過《消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能通過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維權。然而,普通的消費者一般都不具有專業(yè)的法律知識,遇到類似第三方侵害自身利益的法律問題時,并不能輕易判斷應該適用的法律。因此,《消法》中第三方法律責任規(guī)定的缺失又增加了消費者在其個人信息被侵害時確定適用法律的機會成本。
從以上三方面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經濟學分析不難看出,新《消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并不能在實質上減少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并增加其維權收益,也不能實質增加經營者和第三方的違法成本并減少其違法收益,進而使得消費者個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上文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新《消法》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并得出新《消法》并不能有效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結論。因此,新《消法》中有關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還有待完善,筆者主要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完善對策的總原則為:對經營者而言,主要是增加其違法成本;對消費者而言,就是減少其維權成本,并增加其維權收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一)出臺配套司法解釋
雖然新《消法》中關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一共有4條,但是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4條的內容大多數(shù)為籠統(tǒng)性規(guī)定,適用性不強。因此,亟須出臺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配套司法解釋予以支撐。
第50條中談到“賠償損失”。但是大多數(shù)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糾紛都很難確定具體的損失數(shù)額,致使消費者不能準確預計自己的維權收益。這樣容易導致消費者的預期收益得不到實現(xiàn),相應地,也很難使經營者或者第三方實際付出其違法成本。因此,在配套司法解釋中需要對損失的計算方法、標準和范圍進行規(guī)定,增加該條的適用性。只有這樣,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更好地得到法律的保護,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才能得到有效制止。
第56條中賦予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懲處權。但是該條并沒有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到底兩者在行使懲處權時是前者優(yōu)先還是后者優(yōu)先?抑或是兩者可以同時行使懲處權?這種法律上的不確定性造成了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消費者不知應該求助于何者。兩者之間的相互推諉也會造成對經營者的懲處不能落到實處,不能達到增加經營者違法成本的目的。另外,該條對于“其他有關行政部門”也沒有進行說明,進一步加大了消費者實現(xiàn)預期維權收益的難度。因此,在配套司法解釋中,首先需要對二者的關系進行理清,其次,需要對“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具體為哪些部門進行解釋。從而減少消費者在確定有懲處權的管理部門時的機會成本,落實對不法經營者的處罰,增加其違法成本的支出。
(二)“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適用
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而言,不論是在專業(yè)知識、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在消費者確定不法經營者的機會成本已經很巨大的情況下,如果在訴訟環(huán)節(jié)仍然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由消費者對經營者泄露自己個人信息的事實進行證明,這樣只會進一步增加消費者的機會成本。而訴訟的結果,經常會因為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由于多方面的限制不能提交有力證據,導致消費者敗訴。這樣并不符合《消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宗旨。同時,也不能增加不法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對其不能構成威懾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在以后的《消法》修訂中,也應該將“舉證責任倒置”制度適用于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糾紛中,即在訴訟程序的舉證環(huán)節(jié),由經營者舉證證明其不存在泄漏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這樣既可以減少經營者維權成本,又能夠增加不法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支出,并對其侵害行為有一定制止作用。
(三)“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
新《消法》中將原來的懲罰性規(guī)定修改為“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的“懲罰性賠償”規(guī)定,懲罰的力度明顯加大,增加了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如今的社會是信息大爆炸的社會,當消費者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輕則對消費者的個人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財產損失,重則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甚至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在未來《消法》的修訂中,應該考慮在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糾紛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增加不法經營者的違法成本,盡量對消費者的維權成本進行補償。
(四)引入第三方法律責任
新、舊《消法》都沒有關于消費者和經營者以外的第三方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相關規(guī)定。當?shù)谌角趾οM者個人信息時,消費者不能直接通過專門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法》來維權,卻要引用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比如:《合同法》、《侵權責任法》。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成本,不利于調動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有效懲處第三方的違法行為。因此,應在以后的《消法》修訂中,增加對第三方的范圍、義務以及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這樣能夠既方便消費者維權時進行適用法律的選擇,也能有效懲處第三方的違法行為,增加其違法成本,全面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個人信息時刻都存在著被侵害的風險。新《消法》雖然首次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guī)定,但是操作性不強,懲罰力度不夠。筆者從法經濟學的角度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分析論證。歸根結底,要想有效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就要在成本、收益上下功夫——從實質上增加不法經營者或者第三方的違法成本,同時減少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因此,在以后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規(guī)定以及配套的法律規(guī)范進行完善的過程中,立法機關應當注重經濟學中“成本—收益”方法的使用,作出一些能夠落到實處的規(guī)定,使得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備,全面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1]是誰在“信”手拈來,新《消法》:禁止泄露消費者信息[EB/OL].浙江在線,http://315.zjol.com。cn/system/2014/03/12/019905734.shtm l,[2014-6-11].
[2]劉丹.網絡實名制的法經濟學分析[J].網絡法律評論,2012,(2).
[3]朱少山.論我國消費者爭議解決制度的完善[J].商業(yè)時代,2010,(14).
[4]唐慧俊.論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兼評我國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相關規(guī)定[J].消費經濟,2013,(6).
[5]佚名.80元買1萬個老板信息,貴陽一保險公司員工爆內幕[EB/OL].貴網,http://insurance.jrj.com.cn/2011/11/17095411579842.shtm l,[2014-6-11].
[責任編輯:劉曉慧]
D923.8
A
1008-7966(2015)02-0072-03
2014-10-05
豆?jié)?989-),男,四川眉山人,2013級經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