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安忠國 崔 蓉 丁 璐 徐 唯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三醫(yī)院 100025
徐敏潔等人對北京地區(qū)171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的284位家屬調(diào)查顯示,中低情感表達(LEE)146人(51.4%);高情感表達(HEE)138人(48.6%)[1]。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住院治療緩解后,其復發(fā)與患者家屬情感表達的種類(高或低)有關。家庭成員的高情感表達,是造成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復發(f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會降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增加病情復發(fā)及再住院的風險[2-3]。精神分裂癥的病程遷延反復,長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監(jiān)護持續(xù)影響著家屬心理健康水平[4],同時也影響著家屬的生活質量[5-7]。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生活滿意度低下,生存質量較常?;驅φ杖巳河忻黠@降低[6,8],其照料者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關注照料者的心理狀況,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對照料者本人及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將會有積極的意義[9]。如能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集體精神衛(wèi)生教育,改善其家庭環(huán)境,降低照料者的情感表達,便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降低患者的復發(fā)率。
1.1 對象
研究組:在朝陽區(qū)48個社區(qū),通過精防醫(yī)生推薦、海報招募等方式,采用CFI-CV初篩為高情感表達的家屬30例,這些家屬均為社區(qū)中居家管理的患者家屬。病人需要符合:①ICD-10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無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④有穩(wěn)定的家庭成員,至少有1名以上符合監(jiān)護人條件(即在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的家庭成員。家屬需要符合:①患者家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能夠堅持參與團體、高情感表達心理干預;②家屬為患者的主要照料人;③家屬符合高情感表達的3個指標之一者。對照組:來自和研究組所在社區(qū)水平相當?shù)膶φ丈鐓^(qū),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要與研究組患者家屬相匹配。被測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本研究共入組患者家屬60例,其中研究組30例,對照組30例。干預3個月后評估符合標準的研究組為29例,對照組為26例,共55例,其余5例中途脫落。兩組患者家屬入組前的一般資料,CFI-CV,LSI,SES量表評分經(jīng)方差齊性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年齡、CIF-CV量表得分、LSI量表得分、SES量表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家屬一般資料及干預前量表得分比較
1.2 方法
1.2.1 自編量表 自編個人信息表(包括一般信息,疾病負擔,住院情況)和訪談記錄表(包括對服務的接受情況)、服務參與登記表。
1.2.2 坎伯威爾家庭問卷中文修訂版(CFI-CV)[10]包括批評、敵對、情感過分參入、贊揚、熱情5個維度,每次測評45~90min。高情感表達的指標為:①批評話題在整個調(diào)查中出現(xiàn)>16次;②出現(xiàn)敵對話題;③情感過分參入中度或中度以上(>3分)。符合上述3個指標之一者為高情感表達(HEE),否則為低情感表達(LEE)。CFI-CV問卷經(jīng)國內(nèi)臨床應用劃分高或低情感表達一致率為88%,Kappa值為0.0774,具有良好的信度。
1.2.3 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LSI)[11]作為評定患者家屬對生活質量滿意程度的工具。
1.2.4 采用自尊量表(SES)[12]作為評定患者家屬自尊水平以及對自己的積極或消極感受的評估工具。
1.3 干預措施
1.3.1 技術運用 ①組建團體,構建咨詢關系;②了解、體驗過激情感;③采用團體心理咨詢技術增進團體凝聚力,學習過激情感的危害,體驗負性情緒,尋求解決策略;④應用認知行為技術查找自動思維;修正自動思維,改變圖示。
1.3.2 干預頻次及時長 8次干預,每周1次,每次60分鐘。
1.4 統(tǒng)計處理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干預后研究組和對照組各量表評分比較
經(jīng)過8周的干預后研究組和對照組各量表評分對比發(fā)現(xiàn),CFI-CV及LSI量表得分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SES量表得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研究組和對照組量表得分比較
2.2 研究組及對照組干預前后對比情況
研究組CFI-CV量表干預后均值較前降低,采用前后成對樣本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LSI量表干預后均值較前提高,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SES量表干預后均值較前降低,前后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CFI-CV量表均值較前減低、SES量表均值較前提高、LSI量表均值相同,但3組數(shù)據(jù)前后對照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家屬干預前后CFI-CV、LSI、SES評分比較
表4 研究組患者家屬干預前后量表男女對比差異
2.3 研究組男性家屬及女性家屬干預前后比較
將研究組患者家屬分成男女兩組,其中男13人,女16人,分別進行CFI-CV、LSI、SES量表干預前后的成對樣本檢驗發(fā)現(xiàn),CFI-CV量表干預后男性家屬及女性家屬均較前降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或0.01);SES量表干預前后比較男性家屬較前降低,具有顯著差異(P<0.05),女性家屬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LSI量表干預前后比較男性家屬及女性家屬均較前提高,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見表4。
3.1 團體心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高情感表達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一級親屬EPQ人格量表評估結果顯示,大部分患者親屬存在焦慮、抑郁、情感易沖動、情緒反應強烈、暴躁易怒或神經(jīng)質等不良情況,對患者家庭氛圍營造及病情改善不利[12]。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及家庭干預行為對患者病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13]。“高情感表達”,包括5個方面:①表現(xiàn)出敵意或對立的態(tài)度;②缺乏溫暖、熱情或支持;③過多的批評、指責;④缺乏肯定性評價;⑤過份關心、關注,過多地參與、介入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甚至凡事包辦代替。多數(shù)人通常能理解前4個方面對患者的不利影響,卻不知過度關心同樣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不斷地在強化他們“我是不正常的人”、“我的一切都是病態(tài)表現(xiàn)”、“我不能正常地生活”等一些負性思維。這些來自家庭的心理壓力成為患者的一個慢性不良刺激,最終導致他們的癥狀惡化、病情復發(fā)。情感過分滲入包括4個方面:①過激情感,②過分奉獻,③過分保護,④缺乏客觀性。本研究通過團體干預的形式,集中于患者家屬的過激情感問題展開工作,指導患者家屬學習過激情感的本質,讓他們掌握知識和策略,在沒有治療師的情況下也能繼續(xù)處理他們自身的問題。運用認知行為技術,查找自動思維并修改圖示的方法改善過激情感,實現(xiàn)行為激活,引導患者合理表達情感。通過8周的干預,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高情感表達顯著下降,前后比對(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2 團體心理干預可有效的提高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生活滿意度
有研究報道,精神分裂癥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生活質量下降,是精神疾病的易感人群[14-16],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生活質量總分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個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正常人[17],所以關注照料者的心理狀況,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對照料者本人及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將會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干預,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讓患者家屬對不合理信念自我覺察,查找個體所存在的認知錯誤,并給予修正。通過團體心理干預,患者家屬的生活滿意度較之前有非常顯著的提高(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團體心理干預對患者家屬自尊的影響
自尊是一個人基于自我認識、自我評價所產(chǎn)生的自我體驗。低自尊能降低自我價值感,導致孤獨、抑郁、社交焦慮以及疏離[18]。團體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家屬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能力,消除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團體心理干預中家屬互為支持,在互助的氛圍中共同面對困境,充分調(diào)動他們潛在能力,突破其內(nèi)心障礙,從困境中找到更多的出路。重新看待人和事,改變以前對事態(tài)的錯誤認知,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增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使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及積極生存的意義,從而消除思想上的壓力和自卑感,增強了自信,自覺加強自尊心的培養(yǎng)。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總體上男性自尊高于女性,差異大小和國外相關結果基本一致(Kling),表明男性自尊略高于女性這一現(xiàn)象具有文化普遍性。與國外結果不同的是,自尊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在初中階段,女生自尊高于男生,此后,男生自尊才開始高于女生,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年齡差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減小,這既可能與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及與此相關的獨特教養(yǎng)方式有關,也可能是中國當下急劇的社會變革的結果,表明社會文化對個體自尊的巨大影響[19]。該項研究中干預后男性家屬自尊分值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而干預后女性家屬自尊分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該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家屬在團體心理干預后自尊提升顯著于女性家屬,具體原因尚無相關文獻談及。而在該研究中男性家屬自尊改變的顯著差異可能源于性別差異,這個事實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總之,對高情感表達患者家屬做行之有效的團體心理干預是有意義的,能夠改善家屬的高情感表達,促進居家康復環(huán)境和諧,并能提高患者家屬對生活的滿意度,團體心理干預對于男性患者家屬的自尊情況亦有所改善。通過對患者家屬的團體心理干預,為患者家屬提供支持性環(huán)境,改變家屬以往與患者打交道的方式,改變患者家屬的自尊水平,從而改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減少病情復發(fā)及再住院的次數(shù),為以后社區(qū)廣泛開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居家管理提供指導意義。
[1]徐敏潔,翁永振,李東利,等.北京地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情感表達測查報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14(3):161-163
[2]李蘭芳.家屬的情感表達對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病情復發(fā)及再住院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3):41-43
[3]陳祖金,王勇,林躍泉.精神分裂癥家屬情感表達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9(6):459-460
[4]李梅香.精神分裂癥家屬的心理狀況調(diào)查及對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430-431
[5]姜蘇華,于國新,張正愛.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生活質量調(diào)查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20(3):176-177
[6]蘇明濤,劉娟娟,張海英,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生活質量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21(2):116-118
[7]Alejandra Caqueo- Urzar,Jos Gutirrez- Maldonado,Claudia Miranda Castillo.Quality of life in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literature review[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09,7(1):84-84
[8]翟金國,趙靖平,陳晉東,等.精神分裂癥家庭功能和照料者生活質量的評價[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7,33(2):100-102
[9]楊雀屏,張國富,張恒,等.精神分裂癥照料者相關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9):1360-1362
[10]Xiong W,Phillips M R.Expressed emotion in Mainland China: Chinese families with schizophrenic patients[J].Int J Ment Health,1995;24(1):54-57
[1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75-78,318-320
[12]孟月蘭,梁峰,王尊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個性與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查和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3):242-243
[13]汪正華,夏仲,薛亮.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心理狀況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0(3):182-183
[14]Mitsonis C,Voussoura E,Dimopoulos N.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regiv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12,47(2):331-337
[15]李淑麗.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9):1046-1048
[16]李亞瓊,張國富,謝侃侃,等.北京社區(qū)精神分裂癥家屬述情障礙與生存質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5-7
[17]李延紅,姜長青,辛剛,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9(5):555-558
[18]李桂林,宗麗春,田淑英,等.早期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24-26
[19]伍秋萍,蔡華儉.對中國人自尊性別差異的元分析[C].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2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