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嬋梅 丁淑艷 諸雅芳 李雪芳
中國.上海市青浦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201721 E-mail:jffzk@126.com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常見的精神癥狀復雜、至今未明確其病理基礎的重性精神障礙,多起病于青年或成年早期,具有知覺、思維、情感、認知、行為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diào)[1]。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癥狀得到了一定控制,但藥物治療很難改善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及社會功能,困擾患者的家庭。而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除了在急性期住院治療外,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社區(qū)家中,為了更好的促進患者精神癥狀的恢復,緩解社會功能的損害,以家庭為基礎的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的預后作用至關重要[2]。本研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以知、信、行為基礎的綜合干預,以探討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的康復訓練對患者精神癥狀和功能康復的影響。
1.1 對象
從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中隨機選擇青浦區(qū)6個街鎮(zhèn),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抽取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用單雙號法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入組標準:①符合ICD-10診斷標準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程≥5年;②性別不限,年齡18~65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④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分≤60分;⑤至少有1位家屬與患者共同生活,并能指導患者進行技能訓練;⑥無嚴重慢性軀體疾??;⑦患者本人或其監(jiān)護人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
兩組間基本情況比較:干預組脫落1例(復發(fā)住院),完成59例,男28例,女31例,平均年齡(45.05±9.71)歲。對照組脫落3例(住院,失訪,死亡),共完成57例,男29例,女28例,平均年齡(49.81±8.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族史、總病程和住院次數(shù)等基本資料經(jīng)χ2檢驗或t檢驗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內(nèi)容 干預組在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的基礎上,以集中授課為主,個別干預為輔,在社區(qū)由專業(yè)的精神科醫(yī)生運用知、信、行理論對干預組患者及家屬進行知識、態(tài)度、行為為基礎的干預。分組干預10~15人/組,每2周干預1次,每次100~120min,連續(xù)8次。干預內(nèi)容包括:①介紹常見精神疾病、藥物知識、癥狀表現(xiàn)、預防復發(fā)與行為對策、社區(qū)防治康復資源、政策介紹等;②對患者進行藥物自我管理、癥狀自我監(jiān)控等技能訓練;③識別情緒,辨別現(xiàn)存問題,發(fā)展應對技巧,掌握放松技巧;④教會病人識別自動思維和核心概念,重建認知,解決問題;⑤定期開展家屬座談會,家屬情感表達,增加家屬間的溝通交流,促進患者精神康復。對照組僅給予一般的疾病指導和隨訪。
1.2.2 評估方法 由精神科醫(yī)生采用基本資料登記表、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量表(ITAQ)[3]、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4]、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5]分別于基線期、干預后、隨訪半年后對兩組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恢復狀況進行評定。PANSS量表包括30項,分陽性、陰性、一般病理學量表,分7級計分。
1.3 統(tǒng)計處理
用Epi Data 3.1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兩組間PANSS量表得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入組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的精神癥狀發(fā)現(xiàn),干預后干預組的PANSS總分、陰性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降低,但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間ITAQ、SDSS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間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ITAQ得分增加,干預組得分高于對照組;SDSS得分降低,干預組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1 知信行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
研究顯示,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干預后,干預組PANSS總分、陰性癥狀和一般病理學癥狀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丁可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6-8]。說明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而對陰性癥狀的改善欠佳,通過家屬共同參與訓練后,為其提供有關疾病知識和訓練的應對技巧,隨著對藥物管理、癥狀自我監(jiān)控等技能掌握程度的提高,干預組患者的情感淡漠、孤獨離群和內(nèi)向性思維等陰性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表1 兩組間干預前后PANSS得分比較
注:P<0.05,**P<0.01,下同
表2 兩組間干預前后IPAQ、SDSS得分比較
3.2 知信行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知力與社會功能
研究顯示,隨訪半年后,干預組相較于對照組,ITAQ得分提高、SDSS得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家屬與患者共同參與的康復訓練在提高對疾病的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社會功能改善方面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9-11]。增進患家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教會病人識別自動思維,家屬及時鼓勵指導,督導患者服藥,患者被悅納、被支持,改善了社會性退縮,增強了自信并學會了判別與分析,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水平[12-13],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3.3 家屬共同參與知信行干預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家庭對健康的影響涉及到家庭成員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以家庭為基礎的行為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而知信行理論認為,要轉變行為必須轉變態(tài)度,而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識,才能使態(tài)度轉變成為可能[14]。家屬作為患者的重要照顧者,只有和患者共同了解精神疾病知識,建立起積極、正確的信念和態(tài)度,才能形成有益于患者康復的行為,從而轉變不利于患者康復的行為。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復發(fā)是多方面的,對康復期患者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家庭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及社會功能康復具有積極的影響,如何幫助患者達到滿意的生活質量是社區(qū)精防工作中一項長期的工作。
[1]王祖承,方貽儒.精神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16-118
[2]張春燕,胡國芹,易正輝.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社區(qū)綜合康復需求的研究現(xiàn)狀[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26(6):468-470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67-276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3-166
[5]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濟寧: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雜志社,2001:350-350
[6]丁可,陳奇.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健康教育需求及干預效果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2,24(1):67-69
[7]朱春鳳,黃臘根,肖七祥,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接受健康教育后對患者康復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15):1926-1928
[8]李廣田,田志林,李達.家庭心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928-929
[9]于青,翟金國,趙靖平,等.綜合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2年隨訪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40-1343
[10]Hori H,Noguchi H,Hashimoto R,et al.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06,86(2):138-140
[11]張偉波,朱益,劉寒,等.家庭聯(lián)合技能訓練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作用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176-179
[12]Rebecca S W,Markus J,Florian S,et al.Attitude towards adheren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t discharge[J].J Psychiatry Res,2009,43(16):1294-1301
[13]陸惠潔.精神科病房實施家屬同步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3,13(2):69-71
[14]趙仲堂.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與應用[M].2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