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虹
從概念上說,比較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關事物辨別高下、異同,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指出:“不顧羞慙,比較材能,斟量功伐”,《朱子語類》卷十九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將兩段比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钡拇_,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分清事物的是非曲直、高下優(yōu)劣;有比較才能增強人們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廣度與深度,從而事半功倍。閱讀教學中,由于作家生活的社會背景、個人經(jīng)歷和文化修養(yǎng)不同,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情感、藝術特色也不盡相同。就單個作家作品就事論事閱讀分析,有時難免失之偏頗,難以準確把握其思想情感、藝術特色。而把比較法引入閱讀教學,不失為提高閱讀效率的好方法。它體現(xiàn)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要求。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以下試作分析。
一、比較法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促使廣大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圍欄,努力探索出適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識觀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受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不可否認,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教材為主,學生只是埋頭苦記筆記并熟記于心,而不注重知識的遷移,其“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答案昭然若揭。這樣的語文教學毫無興趣可言,自然達不到素質(zhì)教育所期望的目標??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愛因斯坦也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北容^閱讀通過對不同內(nèi)容或相同內(nèi)容的不同側(cè)面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較分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與特征,使獲得的新知識更加鮮明、準確,已學的舊知識更加深刻、牢固。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處于新鮮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jié)果?!闭Z文教學在完成“授業(yè)”任務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庇斜容^才有鑒別,比較閱讀是多角度、多類型、多層次的思維活動,學生通過審察、又通過求同、求異的分析,然后綜合思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這樣能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能力,還能轉(zhuǎn)化為對客觀世界進行多角度、多類型、多層次的觀察,并進行比較思考,提高學生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
(三)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曰:“讀書如同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也?!毙蜗蟮卣撌隽碎喿x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關系——多讀書,才能寫文章;會讀書,才能寫好文章。然而,機械、死板、單調(diào)的聽說讀寫活動,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倦情緒,通過豐富多彩的比較,能引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有利于在寫作上開發(fā)思路,拓寬寫作面,學生根據(jù)比較法對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寫的文章進行審察、分析、綜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自然能提高寫作水平,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二、比較閱讀的常見方法
比較法作為一種邏輯思維形式,可以分為對比和類比,也可以是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還可以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運用到閱讀教學中,主要有:
(一)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即時間上的比較,從而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比較閱讀中,縱向比較指的是同一主題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作品之間的比較,或同一主題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或作品中某一人物形象及表現(xiàn)手法不同時間點等方面的比較。如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的幾組對比都屬于縱向?qū)Ρ龋荷倌觊c土和成年閏土的對比,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前后對比和故鄉(xiāng)情景的前后變化對比。二十年前的少年閏土只有十一二歲,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生活無憂無慮,“紫色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則成了飽經(jīng)憂患的舊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還被滄桑歲月刻下了“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都腫得通紅”,“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豆腐西施楊二嫂在“我”的記憶里,“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年輕貌美、安分守己;二十年后,她變得“凸顴骨,薄嘴唇……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她來到“我”家就是為了討得東西,張嘴便要,伸手便拿,她已由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變成一個尖酸、刻薄、勢利、自私的市儈。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沙地……”這是一幅神異的水彩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則“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材,沒有一些活氣?!蓖ㄟ^這三組對比,很好地表現(xiàn)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榨下,勞動民眾的悲慘命運,揭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和農(nóng)民問題。
(二)橫向比較
橫向比較是對空間上同時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tài)進行的比較。在比較閱讀中,它可以是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之間的比較,或某一事物呈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之間的比較,或是同一人物形象在不同國度、不同作家作品之間的比較。它適用于基本篇目的讀寫教學,適用于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結(jié)合,也適用于課內(nèi)和課外的結(jié)合,易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對象的本質(zhì)。如魯迅雜文《拿來主義》論述的是怎樣對待文化遺產(chǎn)和外國的東西,但作者并沒有直截了當?shù)乇砻饔^點,而是用四個形象的比喻具體說明應該怎樣來“拿”。這是全文的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就有必要讓學生弄清楚魚翅、鴉片、煙槍、姨太太這幾個詞的本義和比喻義,然后再相互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拿來主義”對待四種不同情況所采取的不同處理方法。又如《紀念劉和珍君》(簡稱《紀》)和《為了忘卻的紀念》(簡稱《為》)都是魯迅先生為紀念為革命而犧牲的青年而寫的雜文。深入探究這兩篇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差異:①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紀》屬于魯迅在思想前期即轉(zhuǎn)變期即將完成的時侯而創(chuàng)作的,而《為》則屬于魯迅思想后期即馬克思主義階級思想占主導地位時創(chuàng)作的;②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紀》是為紀念在“三·一八慘案”中遇難的學生劉和珍而作的,《為》是為紀念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文化圍剿中被秘密槍殺的五位左聯(lián)烈士遇難兩周年而作;③表達觀點不同,《紀》憤怒控訴了段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暴行的同時,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方式;而《為》更多地對革命的流血犧牲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④抒情風格不同,《紀》抒情激越,淋漓酣暢,《為》抒情深沉,曲折含蓄。
(三)點面結(jié)合比較
點面結(jié)合本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法,即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的藝術規(guī)律在文學描寫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個別和一般的辯證統(tǒng)一。在比較閱讀中,“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即整體;“點”指的是重點、難點、要點等,即局部。一般地說,人們讀文章都是從“面”上著眼,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然后從“點”上著手,理解一些關鍵細節(jié)。點面結(jié)合就是一種融“整體把握”和“重點理解”于一體的閱讀技巧,點面結(jié)合、以點帶面就能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精神實質(zhì)。點面結(jié)合比較,就是說教師要善于引導,既可以從整體上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寫作手法進行比較,又可以把文章分解到局部,從文章的主題思想、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細枝末節(jié)方面提出要求進行比較,這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
三、比較閱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北容^閱讀是一個自我感受和自我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語感和積淀文化的過程。它不但能鞏固舊知識,還能在相互比較中掌握新知識,起到習舊知新、熟能生巧、融會貫通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事物、判斷思考、求同辨異的創(chuàng)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比較閱讀中,應該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知識內(nèi)容要具有可比性,不能牽強附會,比較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突出重點,不必貪大求全,面面俱到;第二,比較要有一定的標準,沒有標準,無法進行比較,而標準不一致,也無法進行比較,否則會產(chǎn)生謬誤;第三,注意比較、分析、綜合的聯(lián)系,比較是在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質(zhì)上是一種更復雜的分析和綜合,因此,不能為比較而比較,要善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比較;第四,要總結(jié)歸納并作出結(jié)論,就是對比較對象的材料、情節(jié)等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從而作出結(jié)論,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最后,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明確比較法只是眾多閱讀方法中的一種,應該與其它閱讀法有機結(jié)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