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自強 高寶珍 劉立蘋
疝氣是普外科臨床常見疾病,多以小兒為主,尤其男性患兒,發(fā)病率約為女性患兒的10倍。腹股溝斜疝為小兒疝氣的最常見類型,以手術治療為主,以往患兒多采用傳統(tǒng)高位結扎術,具有較多缺點,如損傷大、恢復時間長、復發(fā)率高等[1],因此,臨床工作者一直在尋找更為理想的手術方式。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微創(chuàng)手術,為了分析此種手術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價值,本研究選取110例疝氣患兒臨床資料展開分析,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廈坪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號奇偶數(shù)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n=55)。其中治療組男 51例,女4例,年齡 1~8歲,平均(3.7±2.4)歲,38例斜疝,17例直疝,12例左側,43例右側;對照組男50例,女5例,年齡 1~7歲,平均(3.5±2.8)歲,39例斜疝,16例直疝,11例左側,44例右側。2組患兒性別、年齡、疝氣類型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疝氣傳統(tǒng)手術治療,操作步驟:患兒麻醉后取平臥位,抬高臀部,在患兒患側腹股溝中內側上1 cm處切開一長度約3 cm平行切口,再將腹外斜肌前鞘切開,分離攀提肌直至顯露精索,再將精索分離找到疝囊,剝離疝囊至疝囊頸部,然后行高位結扎。
治療組患兒實施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操作步驟:患兒麻醉后取平臥位,在患兒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橫指處,順著腹橫紋走向切開一長度約1.0 cm切口,將皮膚切開,將皮下組織鈍性分離,提取腹外斜肌腱膜,做一長度約0.8 cm的小口,將精索提出切口,分離提睪肌及精索外筋膜,找到白色的疝囊組織,實施橫斷后遠端曠置,近端游離至內環(huán)疝囊頸處結扎后縫扎一道,再將多余疝囊組織剪去,止血后縫合。
1.3 觀察指標[2]對2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進行對比觀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治療組患兒術中出血量為(4.6±1.5)mL,手術時間為(12.8±2.4)min,自主活動時間為(8.7±2.6)h,住院時間為(3.2±0.9)d;對照組患兒術中出血量為(7.9±2.7)mL,手術時間為(20.9±2.6)min,自主活動時間為(15.7±2.9)h,住院時間為(4.8±1.4)d,2 組數(shù)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對比 治療組患兒術后共出現(xiàn)3例并發(fā)癥,所占比例為5.5%,分別為1例切口感染、1例腹脹、1例陰囊腫脹;對照組患兒術后共出現(xiàn)8例并發(fā)癥,所占比例為14.5%,分別為4例切口感染、2例腹脹、2例陰囊腫脹,2組數(shù)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內臟器透過腹股溝薄弱處或者缺損處形成的突出體表的疝即為腹股溝疝,俗稱疝氣[3]。機體大腿與下腹壁交界的三角形區(qū)域即為腹股溝區(qū),腹壁下動脈從該區(qū)域通過,依據腹壁下動脈與疝環(huán)的關系,可將腹股溝疝分為斜疝及直疝。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突出的疝為斜疝,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突出的為直疝[4]。當男性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fā)育時,睪丸會從胎兒腰椎旁緩慢下降,經過腹股溝內環(huán)處將腹膜向前推移形成鞘突,睪丸與鞘突同時降入陰囊,在正常情況下,出生后不久,鞘突可以自行閉鎖形成一索狀組織,但如果此時閉鎖不完全或者鞘突未閉鎖,則造成腹腔與鞘突之間相通,當遇到小兒哭鬧等可造成腹內壓力升高的因素時,腹腔內臟器可以通過相通的部位滑入其中,形成斜疝[5]。斜疝常發(fā)生于右側,也有2側同時發(fā)病的患者,在早期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有時可表現(xiàn)為腹股溝區(qū)反復出現(xiàn)一橢圓形腫塊,伴有墜脹感。腫塊可隨腹內壓增高時出現(xiàn),平臥或者休息時消失,部分病史較長的患兒可出現(xiàn)腫塊墜入陰囊內[6-7]。
疝氣傳統(tǒng)手術是行疝囊高位結扎術,該術式創(chuàng)口大,術中可以損傷生殖股神經、骼腹下神經、輸精管以及精索血管等組織,術后可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如陰囊血腫、復發(fā)疝等。該術式也具有一些優(yōu)點,如切開時,順腹橫紋走向,切開組織少,不破壞腹股溝管結構,因此對患兒的損傷小,可以輕易找到精索以及提睪肌,稍用力牽拉即可剝離至腹膜外脂肪處,達到高位結扎的目的[8]。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具有多項優(yōu)點,包括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患兒受到的損傷輕,同時操作簡便,術后不留痕跡,達到美觀的目的,費用低廉,家屬接受程度高,多數(shù)患兒可在麻醉清醒后出院,恢復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兒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是理想的手術方式,值得推廣使用。
[1] 張兆琪.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可行性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35(19):4266-4267.
[2] 王保烈.傳統(tǒng)手術與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20):53-54.
[3] 傅朝春,張杰.腹橫紋下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500例臨床分析[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1,32(9):54-56.
[4] 黃仲昭.腹橫紋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對照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24):4902.
[5] 鄧洪強,吳鴻根,潘云,等.同一腹橫紋小切口治療雙側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體會[J].右江醫(yī)學,2013,41(3):360-362.
[6] 高展.應用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1):96-97.
[7] 楊樹留.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25):53-54.
[8] 龐京文.90例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可行性[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