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坤斌 上海鐵路局總工程師室
非電化區(qū)段鐵路設備防雷改進方案探討
薛坤斌 上海鐵路局總工程師室
對非電化區(qū)段鐵路設備防雷現狀、存在的實際問題和近幾年因雷擊設備損壞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據國內外防雷有效手段和措施,提出行之有效的防雷改進建議。關鍵詞 非電化;設備防雷;改進方案
目前,隨著各主要干線電化改造、高鐵線路漸次開通,電化區(qū)段鐵路設備采用的防雷設施較為完備。但,在那些偏遠的非電化區(qū)段鐵路設備所采取的防雷措施卻仍然非常陳舊和落后。每年雷雨季節(jié),在因雷擊引起的這些非電化區(qū)段鐵路設備故障較多,嚴重影響行車效率和安全。
2.1 接地形式
非電化區(qū)段的接地均為分散接地方式,且分為室內和室外接地兩種形式。具體接地形式如下:
(1)室內接地線共分為三種:防雷地線(接地電阻≤10 Ω、沙石地段為≤20 Ω)、安全地線(接地電阻≤10 Ω、沙石地段為≤20 Ω)、微電子計算機保護接地(接地電阻≤4 Ω)。
(2)室外僅信號防雷型軌道電路變壓器要求加裝接地線,接地電阻為≤10 Ω(沙石地段為≤20 Ω)。
2.2 防雷設備
非電化區(qū)段室內加裝防雷設備:供電電源輸入、輸出部分加裝兩級橫向、縱向防雷模塊;通信電纜通道加裝橫向防雷模塊;信號軌道電路室內接受端加裝簡單防雷模塊。
(1)電源防雷采用二級防雷:現在非電化區(qū)段的貫通電源和自閉電源為380V三相電源,所采取的防雷措施與電化區(qū)段、高鐵線路電源防雷基本一致。
(2)非電化區(qū)段的信號軌道電路多為JZXC-480型軌道電路,僅在室內接受端電纜側加裝橫向防雷模塊。
由于非電化區(qū)段信號設備所采取的防雷方案考慮不全面、存在缺陷,在每年的雷雨季節(jié)均會發(fā)生設備被雷擊損壞事件。主要缺陷有如下幾點:
3.1 接地線設置不合理
(1)通信、信號機械室內接地線分類太雜,接地電阻標準太低,無法滿足現場防雷接地要求。由于機械室多種地線均為單獨設置在房屋四周,在某個點發(fā)生雷擊時,易在不同地線間產生電勢差,從而損壞設備;同時,由于接地電阻標準要求較低,在遭受雷電感應時,設備通過地線將瞬間感應的電荷釋放至大地的效果不理想。
(2)各類電纜的鎧裝鋼帶、鋁護套等均未統(tǒng)一做地線,無法預防室外雷電感應電勢串擾室內設備。
(3)車站站房(含信號、通信機械室、供電配電室)、廣場照明燈、各類鐵塔(含通信、電信鐵塔)、室外高柱信號機、各類高柱金屬標志牌未做接地處理,在曠野地帶基本為最高設施,在雨水淋濕水泥機柱時,易受直接雷擊。
3.2 防雷設施不完整
(1)車站站房(含信號、通信機械室、供電配電室)屋頂未采取防雷措施,易受直擊雷襲擊。
(2)信號機械室內除軌道電路受端電纜側加裝橫向防雷模塊外,軌道電路發(fā)送端、道岔啟動/表示電路電纜側、信號機點燈電路電纜側等處均未加裝防雷模塊,這樣在雷電擊中室外相關設備時,已通過電纜芯線串至室內,損壞相關設備。
(3)室外信號軌道電路變壓器、信號機變壓器也未裝防雷模塊,在雷擊中鋼軌、信號機時,易損壞變壓器,并讓雷電順利串至室內。
借鑒多年來綜合防雷施工方案和在實踐運用中不斷完善的經驗教訓,結合非電化區(qū)段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4.1 優(yōu)化地線配置、降低接地電阻
地線是防雷的關鍵所在,雷電擊中室內外設備并最終需經設備入地,否則因雷電產生的強大電荷無法釋放。直接雷擊中機械室房屋、線路設備、終端設備,放電電壓高(可達500 kV以上)、放電電流大(可達200 kA以上)、放電過程時間短(一次閃電放電時間在40 μs左右)、閃電電流波形波頭陡度大(在不到1 μs的時間內可達100 kA,沖擊力強勁),所以直擊雷破壞性極大(如圖1)。為了及時消除電荷堆積,就需要及時將電荷釋放到大地。通過電磁理論研究、實驗室試驗和現場使用情況分析發(fā)現:接
地線接地電阻越小、導電率越大、截面積越大、與土壤接觸面積越大,雷擊電荷堆積越小、入地釋放時間越短,造成設備的損壞就越小。因直接雷放電的強大電磁場(感應雷)作用在鄰近的導線或電子、電氣設備系統(tǒng)內產生的靜電感應過電壓和過電流以及電磁感應過電壓和過電流等,與接地線的關系也是如此(如圖2)。針對雷電的以上特點,結合非電化區(qū)段的接地現狀,提出如下接地線改進建議.
圖1 直接雷放電示意圖
圖2 雷電的靜電感應示意圖
(1)補全接地線。
車站站房(含信號、通信機械室、供電配電室)、廣場照明燈、各類鐵塔(含通信、電信鐵塔)、室外高柱信號機、各類高柱金屬標志牌等均應按照相關防雷標準做好接地線。
(2)優(yōu)化設備地線配置。
室內各類地線應采用集中與分類相結合原則進行設置。
信號機械室接地點應按照綜合防雷標準在機械室四周統(tǒng)一做成信號設備使用的接地網,并將室內的電源防雷地線、電纜鋼帶/鋁護套地線、組合架(柜)地線、分線盤防雷地線等分別引接至接地網。
通信機械室、供電配電室防雷接地可比照信號機械室接地方案進行改進。注意:供電配電室所用接地網不能與信號、通信機械室接地網連接、更不能共用,防止強電干擾弱電。
(3)改進接地方式。
為了使接地電阻降低,導電率、截面積、與土壤接觸面積增大,結合實際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①為了接地線本身導電電阻較低、導電率、截面積較大,結合實驗室檢驗的經濟且效果良好的結果,建議室內外各類接地線采用50 mm2銅線。
②為了增加接地極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機械室采用地網接地方式、室外采用集中設置接地極(接地網)結合貫通地線連接方式,這樣既增加了接地極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又降低了接地電阻。這種接地極設置方式在沙石地質、山區(qū)尤其明顯。
③提高接地電阻標準
為了提高接地效果,借鑒高鐵接地標準和現有接地工藝,適當將各類接地電阻標準提高為≤1 Ω,也可使用防雷接地極最新研制成果-儲能式接地裝置。
4.2 根據實際需要增加防雷設施
(1)車站站房(含信號、通信機械室、供電配電室)屋頂應采用建筑頂層避雷網并做好接地處理,防止直擊雷襲擊,使屋內人員、設備免受傷害。
(2)根據最新綜合防雷標準,在室內各類入戶電纜側加裝相應規(guī)格的縱、橫向防雷模塊并做好接地處理,這樣在雷電擊中室外相關設備時,通過防雷模塊的過壓、過流保護,防止感應雷通過電纜芯線串至室內,損害設備。
(3)根據室外軌道電路變壓器、信號機變壓器防雷需要,加裝相應的防雷模塊,在雷擊中鋼軌、信號機時,防止感應雷損壞變壓器、串至室內。
2014年7月12日17:50,雷擊造成宣杭線建國站IBG、4DG出現紅光帶,2/ 4號道岔定反位無表示。
5.1 原因分析
(1)該雷為直接擊中SF高柱進站信號機機構。
(2)損壞設備:SF燈泡爆裂,附近的ⅡBG、2DG的送電端XB箱內一次側1A空開被擊碎,2#道岔尖1室外二極管組合的電阻被擊斷。
(3)雷擊線路:雷電擊中SF高柱信號機后,通過金屬梯子和被雨淋濕的水泥機柱傳導至附近鋼軌,鋼軌通過:分支一、軌道電路箱盒引接線傳導至變壓器,當大電流欲通過一次側1A空開時,電流過大,引發(fā)空開爆裂,切斷其向串擾通道;分支二、通過潮濕的道岔轉轍機桿件,沿電機轉子繞線和配線,傳導至二極管組合,擊斷回室內通道的電阻,切斷其向串擾通道。
5.2 存在問題
二通道進站信號機地處空曠地帶,且為最高點,機構未做接地(非電化區(qū)段不要求做),所以當直接雷擊中高柱信號機時無法迅速釋放到大地,于是就擴大范圍釋放電荷,造成雷擊影響面擴大。
5.3 改進措施和實施效果
將非電化區(qū)段的高柱進站信號機按照電化要求做接地處理。
上述非電化區(qū)段鐵路信號設備防雷改進方案,2012-13年,寧蕪線塔橋站,北楊線張廟站,皖贛線胡樂站、黃山站防雷改進方案均已實施到位,到目前為止,未發(fā)生一起雷擊損害設備事件,防雷效果比較明顯。
責任編輯:萬寶安 竇國棟
來稿日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