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丹丹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襄汾方言成語的構成形式和語法功能
柴丹丹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襄汾縣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這一區(qū)的方言屬于山西方言汾河片。襄汾方言成語在構成形式方面,根據(jù)語素間的組合關系可以分為復合式、重疊式、附加式三種。在語法功能方面,襄汾方言成語可作復句的分句,但最常見的語法功能是充當句子的某一成分,即在句中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成分。本文著重討論襄汾方言成語的構成形式和語法功能,并列舉了大量例證進行說明。
襄汾方言成語構成形式語法功能
襄汾縣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曲沃、翼城,西傍鄉(xiāng)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臨汾。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1° 06′38〞至111°40′55〞,北緯35°40′05〞至36°03′20〞。南北39.3千米,東西26.5千米,總面積1304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4年)。襄汾縣轄7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即新城鎮(zhèn)、趙康鎮(zhèn)、汾城鎮(zhèn)、南賈鎮(zhèn)、古城鎮(zhèn)、襄陵鎮(zhèn)、鄧莊鎮(zhèn)、陶寺鄉(xiāng)、永固鄉(xiāng)、景毛鄉(xiāng)、西賈鄉(xiāng)、南辛店鄉(xiāng)、大鄧鄉(xiāng)。居民以漢族為主,他們世居襄汾,都講襄汾話。襄汾方言屬于山西方言中南區(qū)、晉語的汾河片。襄汾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有它的特點。本文著重討論襄汾方言成語的構成形式和語法功能。
2.1方言成語的結構形式的界定
關于成語的界定,學界有不同的主張。高校現(xiàn)代漢語教材的作者大多數(shù)以習用性、定型性、簡潔性把成語定義成固定短語或者固定詞組,以四字格為主,沒有嚴格的字數(shù)上的限制,比如“邵敬敏本”、“黃廖本”、“胡裕樹本”、“張靜本”等。習慣上人們認為短語和詞組是一回事,從而把成語和短語、詞組混同起來。
溫端政先生在他主編的《漢語語匯學教程》中對成語結構形式進行了科學概括,認為“所謂成語,實際是四字結構的描述語加上四字結構的表述語”,成語就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語和表述語”。從敘述方式和語義表達上看,成語包含表述性的和描述性的;從結構上看,成語以“二二相承”為標識。“二二相承”指語法、語音、語義結構中全部或部分采用二二相承襲的結構形式。這是對成語結構的科學總結?!岸喑小钡慕Y構形式對于普通話成語和方言成語同樣適用,襄汾方言成語也不例外。因此,本文所討論的襄汾方言成語都是四字式的,且都承襲“二二相承”的格式。襄汾方言成語中含有一些頗具特色的方言語音現(xiàn)象、豐富的方言詞匯和特殊的方言語法現(xiàn)象,除此之外還含有深層次的古語詞、地方民俗文化以及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對研究漢語方言、漢語詞匯、地方民俗、社會史等都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2構成形式
在“二二相承”的結構內部,又可根據(jù)語素間的組合關系將成語劃分成復合式、重疊式、附加式三類。
2.2.1復合式
復合式是襄汾方言成語中最常見的構成方式。根據(jù)內部結構關系,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2.2.1.1主謂式
例如:
瓷壺帶蓋(指人不精明,辦事木訥,處事不靈活)
黃瓢少灶(指人膚色發(fā)黃,身體不好)
在上面舉的例子中,充當主語的分別是“瓷壺”、“黃瓢”,它們在構詞上屬于名詞性成分,因而做成語里的主語;充當謂語的分別是“帶蓋”、“少灶”這兩個是動詞。
2.2.1.2動賓式
例如:
不識眼色(指說話做事不看場合)
踢斷門面(形容來往過于頻繁)
在以上兩例中,充當謂語的分別是動詞“不識”、“踢斷”?!安蛔R”在構詞上屬于狀中結構,“踢斷”屬于中補結構;賓語分別為“眼色”、“門面”,它們在構詞上都屬于名詞性成分,整個成語都是動賓結構。
2.2.1.3偏正式
偏正式成語的中心詞有的是名詞,有的是動詞。
中心詞是名詞的,和修飾語構成定中結構。整個成語的詞性和中心語詞性相同。例如:
老實疙瘩(指過分老實的人)
門限大王(指在家里厲害,而在外軟弱的人)
“老實”指本分、實誠,“疙瘩”指球狀實心物體,“老實”修飾“疙瘩”,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象地代指過分老實的人;“門限”是門檻,這里代指家里,“大王”指統(tǒng)治某一地域的人,“門限”限制“大王”,這兩個詞組合起來是指在家里耍威風、厲害,而在外面懦弱的人。這兩個成語最終的性質與中心詞一致,具有名詞性。
中心詞是動詞的,和修飾語構成狀中結構例如:
背地捏捉(指暗地里做事)
眨眼不見(指很快消失)
以上第一例中,中心語是動詞“捏捉”,修飾語是“背地”,作“捏捉”的狀語,描述“捏捉”的狀態(tài)是偷偷摸摸的;在第二例中“眨眼”做“不見”的狀語,形容消失的速度很快。兩個成語內部都是狀中結構,其性質和中心語一致,屬動詞性。
2.2.1.4并列式
并列式成語最多,情況也最復雜,結構多是兩并式,比如:“龍眉鳳眼”、“描眉畫眼”等。
兩并式成語其兩個組成部分有的是名詞,有的是動詞或形容詞。
比如,是名詞的:
腫眉腫眼(形容人特別胖)窟窿眼眼(指衣服上的破洞)
再如,是動詞或形容詞的:
跑茅拉肚(指瀉肚子)日臟邋遢(形容骯臟不整齊)
兩并式的成語,兩個組成部分往往不是同一個詞,按它們的結構關系,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主謂+主謂
例如:
冬冷時寒(形容天氣寒冷)貓搗狗戲(指嬉戲耍笑,挑逗打鬧)
(2)動賓+動賓
例如:
撩貓打狗(指人不干正事,無所事事)瞪眉搭眼(指人癡呆的樣子)
這種類型的成語,有“少B沒D”和“沒B倒D”兩種固定形式,表達不同內容的否定。
“少B沒D“的,例如:
少臉沒皮(指為人處世缺少尊嚴,臉皮厚)
少眼沒目(指雙目失明)
“沒B倒D”的,例如:
沒精倒神(形容無精打采的樣子)沒錢倒火(形容生活貧苦)
沒意倒思(形容沒有興趣)沒秧倒水(形容景色沒看頭,不吸引人)
這里的“B”和“D”,有的是固定的詞組,如“臉皮”、“眼目”、“精神”、“意思”;有的不是詞,如“秧水”。
(3)偏正+偏正
例如:
清湯寡水(形容飯食稀而無味)憨眉憨眼(形容人憨厚老實)
灰眉楚眼(一指人滿臉灰塵,二指衣服布料顏色灰暗)
上面這些“偏正+偏正”的四字成語中,“偏正”里的中心語素是名詞,但也有的是形容詞或動詞,例如:
憨吃賊拿(指人貪吃,愛占小便宜)憨吃愣睡(指人貪吃貪睡)
上述各種類型的復合式成語,構成的規(guī)律比較清晰,但也有的成語構成情況錯綜復雜,有的很難硬性歸類,這樣的例子在方言成語里數(shù)見不鮮。例如:
日求陽怪(指人或事物很奇怪,不同尋常)
四腳樣手(指人坐或站不懂禮貌)
2.2.2重疊式
重疊式是襄汾方言成語另一種常見的構成形式,其重疊情況,可分為完全重疊式和部分重疊式。
完全重疊按“AABB”式重疊,以詞性分為三類:
(1)名詞性的
例如:
絲絲蔓蔓(形容錯綜復雜)頭頭點點(指零頭)時時節(jié)節(jié)(指年節(jié))
名詞性的四字成語,往往具有描寫性,起形容詞作用。例如:
①奶奶過壽那天,家里碗碗筷筷的擺了一桌。
②感冒好幾天了,老好不了,蔓蔓纏纏的。
③棒子玉米地里長了好多雜草,絲絲瓤瓤的不好收拾。
“碗碗筷筷”形容菜肴豐盛;“蔓蔓纏纏”指事情進程慢或疾病不容易痊愈;“絲絲瓤瓤”形容纏繞錯雜的樣子。
(2)動詞性的
例如:
扇扇達達(形容玩弄手段,哄騙別人):他這個人處事就喜歡~。
叨叨咕咕(形容竊竊私語):他經(jīng)常和別人~,不知道說我什么壞話呢。
這種動詞性的成語,也可以起到形容詞的作用。例如:
喜喜歡歡(形容東西充足,不缺乏):出門在路上,要把東西準備得~的。
活活泛泛(形容為人處事靈活):他可會做人了,辦事~,招人喜歡。
(3)形容詞性的
例如:
軟軟善善(形容性格溫和,容易相處):這個人~的,人們都喜歡他。
展展堂堂(形容身材長得正直):這個后生長得~,招人待見。
部分重疊式一般有以下兩種格式:
1)“ABAD”式
這種格式的成語有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形容詞性的三種。
名詞性的,例如:
一時一霎(指短暫的時間):不要著急,這個東西~就做好了。
挨邊挨沿(指事物的邊緣):你看杯子跌掉地上了吧,~貴賤千萬不能擱東西。
動詞性,例如:
在心在意(指用心,放在心上):他幫人辦事熱情,~的。
涼說涼道(指人說話沒分寸,說大話):他說話總是~,不能信。
形容詞性的,例如:
瞎打瞎撞(形容隨意估計,缺乏實際考慮):~地扯了塊布,回來一等達比劃尺碼不夠,還得再買。
失信失譽(失去信譽):他這個人~的,貴賤千萬不敢找他辦事。
2)“ABCC”式的,例如:
這種格式的四字方言成語大都是形容詞性的,往往第一個語素是形容詞,第二個語素用表音的“不”或“忽”。
用“不”的:
濕不唧唧(形容東西表面水分很多):這個西瓜剛從水里撈出來,~的。
光不溜溜(形容物體表面很光滑):這個桌子做得好,摸起來~的。
用“忽”的:
薄忽奈奈(形容很薄,含貶義):這信紙~的,一點也不結實。
嫩忽星星(形容植物的果實還未成熟,味道生澀):這果子還沒熟,~的。
2.2.3附加式
附加式成語,根據(jù)詞綴的位置,可以分為前加式、中嵌式、后附式三種。
(1)前加式,常見的是加表音字“忽”。如:
忽悠倒騰(指搖晃,松動):這個凳子~,不能坐了。
忽松咬沓(不牢固,不嚴和):這個門~,要修修啦。
(2)中嵌式,常見的是加表音字“不”、“里”。如:
黑不隆冬(形容光線很暗):~的,不要看了,小心眼睛壞了。
賴里賴亥(指人衣冠不整,不愛干凈):看你~的,趕緊收拾收拾。
(3)后附式,一般是附加兩個音節(jié),常見的是“馬爬”(去聲)和“打蛋”。
“馬爬”一般是補充說明動作延續(xù)的時間長,叫人難以忍受。例如:
著急馬爬(指心里著急):尋不著你,我們都是~的。
“打蛋”主要補充說明性質、狀態(tài)的程度。如:
就抓打蛋(指衣服或包裹之類的不平展):看那衣服穿的~,趕緊再整整吧。
成語在結構上,有的相當于句子,有的相當于詞組。在句中可以充當復句的分句,但多數(shù)情況下是作句子的某一成分。
3.1充當復句的分句
如:
①我和他家對人對事知根知底,十分了解,雖不經(jīng)常串門兒,也知根打趣。
②他說話不靠譜,不但夸張,還生編亂捏。
例①中的“知根打趣”指對人對事知根知底,十分了解,做轉折復句里的分句;例②里的“生編亂捏”指憑空捏造,在句中做遞進復句里的分句。
3.2充當句子成分
成語作為一個語匯單位,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多種成分。
3.2.1作主語
如:
①那姑娘可勤快哩,疙里疙拉都收拾得干干凈凈。
②趕快穿上衣裳吧,赤個膀子叫人笑話。
例①中的“疙里疙拉”指各個角落,相當于名詞性質,在句中作主語;例②中的“赤個膀子”指光著脊背,詞語本身是個動賓短語,在句中作主語。
3.2.2作謂語
如:
①他明明做錯了,還跟人講經(jīng)說道呢。
②一到干活兒的時候兒,他就懶得筋縮。
③給他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他還嫌好道賴呢。
④這娃兒上高爬低不興停,和猴兒一樣。
例①中的“講經(jīng)說道”指明知道做錯了還狡辯,這個成語由兩個并列的詞組“講經(jīng)”和“說道”組合而成,他們分別又是兩個動賓詞組,因此組成的聯(lián)合短語也是動詞性的,作了謂語。例②的“懶得筋縮”指人非常懶,不勤快?!敖羁s”是“懶”的程度補語,屬于謂詞性質,在句中作謂語。例③“嫌好道賴”指對人對事不滿意,愛挑毛病。例④“上高爬低”指人(尤其是小孩子)淘氣,瘋玩瘋鬧,這個成語由“”上高,“爬低”兩個動賓詞組組合而成,因此整個聯(lián)合成語也是謂詞性質,在句中作謂語。
3.2.3作賓語
如:
①這個人辦事不實誠,總泥點喜歡偷尖打滑。
②這家人家在村里算個單門小戶。
③他做事總是冒里冒失,不是丟這就是忘那。
④那孩子坐在那兒也不挺挺兒安穩(wěn)的,老是搬手弄腳。
例①中的“偷尖打滑”指偷懶,在句中作“泥點”的賓語;例②中的“單門小戶”指異性小戶,屬名詞性質,在句中作賓語;例③“冒里冒失”指做事不穩(wěn)重,在句中作賓語;例④中的“搬手弄腳”指不安生,在句中作“是”的賓語。
3.2.4作定語
如:
①這個憨不楞瞪的后生年輕小伙,啥也不思謀、考慮機明清楚、明白。
②這碗溫爾不東的米湯正好能喝。
③他做的白不及及的飯,讓人看了就不想吃。
例①中的“憨不楞瞪”指人憨厚,不精明,是一個表性質的形容詞,作“后生”的定語;例②中的“溫爾不東”指(飯、菜、水)不很熱,但還有點溫和氣,句中作“米湯”的定語;例③“白不及及”形容飯菜色澤淺,寡淡無味,作了“飯”的定語。
3.2.5作狀語
如:
①他一天凈干壞事,臭名遠揚,窩里窩囊地咋做人么。
②這個凳子得趕緊修修啦,坐上去圪扭疙扭地一鼓勁兒響。
③我不喜歡那人在背地里說壞話,有啥就單打照面地說出來。
④這個人說話一點都不利撒利索,嗚里哇啦地說話,讓人聽不懂。
例①中的“窩里窩囊”指做人沒成就,沒前途,被人看不起,在句中修飾“做人”,作狀語;例②中的“疙扭疙扭”是象聲詞,指物體搖晃時發(fā)出的聲音,在句中修飾“響”,作狀語;例③中的“單打照面”指面對面地,在句中作狀語;例④中的“嗚里哇啦”在襄汾方言中專指人說話不清楚,在句中作狀語。
3.2.6作補語
如:
①這家人改嫁女兒哩,樂隊唱歌的聲音把我震得頭暈腦脹的。
②今天他打扮得艮艮氣氣的,說是要去見面相親。
③他辦事就不經(jīng)過大腦,看這件事弄得現(xiàn)眉現(xiàn)眼的。
④這家人泥點愛干凈,什么都弄得齊個噔噔的。
例①中的“頭暈腦脹”指人頭暈,不舒服,在句中作“震”的結果補語;例②中的“艮艮氣氣”指人(尤其是男性)穿戴整齊,器宇不凡,在句中作補語;例③中“現(xiàn)眉現(xiàn)眼”形容事情辦砸后丟人現(xiàn)眼,作了“弄”的補語;例④中的“齊個噔噔”指東西擺放整齊,在句中作狀語。
說明:
①文中舉例如有不大好懂的方言詞,在其右下角用小字注解。
②文中用“~”號代表成語條目。
③用例中如找不到本字的,就用同音字替代,并在其下加黑點標示。
[1]侯精一,溫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2]李小平.論漢語方言成語的性質[J].語文研究,2009.
[3]溫端政.俗語研究與探索[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4]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溫端政.漢語語匯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6.
[6]吳建生.山西方言語匯的特點[J].山西師大學報,2009.
[7]張光明.忻州方言“A眉B眼”式俗語例解[J].語文研究,1987.
[8]張光明.方言語匯中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