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群
讀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2013年第4期劉娟老師《將教參請下神壇》一文后,欽佩作者對教參的反思和借用教參之“錯”的勇氣,但對文中的部分觀點及分析等不敢茍同,現(xiàn)提出淺見就教于劉老師及諸位方家。
一、教參中的寓意解讀錯了嗎?
德國著名寓言作家萊辛曾說:“把一句普通的道理格言引回到一個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事件,用這個實踐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憋@然,寓言的寓意絕非僅存于一時一事,它所蘊含的思想具有普遍意義,即“普世性”。所以,寓言的寓意首先應是眾人認可的人生哲理的一般規(guī)律,排除特例性。教參對《白兔和月亮》寓意的解讀是:“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辈豢煞裾J,這種解讀就是世人獲得本不屬于自己的巨大利益(月亮)后的一般反應,即使是劉老師文中所言的“合情合法合理的巨大利益”也會如此,那種能坦然面對的畢竟是特殊的極少數(shù)“脫俗”之人。教參對《落難的王子》的寓意解讀“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也是如此。該文舉出生活中學生因考試失敗而跳樓和因失戀而自殺的特例來否定教參的一般寓意就有點牽強了。真理是相對的,對于人文的真理,我們?yōu)榱朔穸ㄋ寄苷业教囟ǖ姆蠢?。即便如該文作者對《落難的王子》寓意的重新解讀“一個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對災難,只要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你就能戰(zhàn)勝它”,我們也可以輕易找到斯科特一行南極探險的悲壯否定它。
不可否認,寓言的寓意往往具有多義性,這與對文本的解讀一脈相承并更為甚之。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嚴文井曾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彼?,我們不能輕易地以一種寓意解讀去否定另一種解讀,更不能以個人的解讀去否定寓言具有“普世性”的一般寓意。如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四重奏》在我們今天讀來應是諷刺了看待問題本末倒置,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zhì),就具有一般哲理性,超越了“諷刺當年俄國政府的改組甚至直指沙皇本人”的寓意解讀的時代性。我們只要仔細地想一想,梳一梳,就會發(fā)現(xiàn):該文作者對《白兔和月亮》寓意的重新解讀“做一個不沉溺于名利的閑逸瀟灑的自由之人”是從教參的寓意解讀延伸出來的,一個因一個果。對《落難的王子》的寓意重新解讀“一個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對災難,只要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你就能戰(zhàn)勝它——活著需要巨大的勇氣”以及該文文末學生的寓意解讀也都是教參的寓意解讀延伸出來的。教參的寓意解讀與該文的寓意重新解讀是包涵與延展的關系,二者并不矛盾,這也更加證明了教參寓意解讀的普遍意義,而且教參的寓意解讀更加簡潔明了且具有概括性。
寓言寓意的探尋最終要從文本出發(fā),從文本的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去發(fā)掘寓言的真意。如果像該文所說教參對《白兔和月亮》寓意的解讀“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表述不夠嚴謹?shù)脑?,也只能到文本中去找到根?jù)去修正,而不能僅僅就教參寓意本身甚至從生活實踐的經(jīng)驗來辨析并否定它,那就容易犯西哲所言的“倒洗澡水連同嬰孩一起倒掉”的錯誤。從文本對白兔得到月亮之后的描述“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白兔的占有心態(tài)。周國平在《〈白兔和月亮〉講解》中說:“我們能發(fā)現(xiàn)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有占有的態(tài)度?!彼詫⒃⒁庑拚秊椤罢加芯薮蟮睦鏁雌馃o窮的得失之患”就可能更接近文本作者本意了。而該文又抓住《落難的王子》中王子經(jīng)歷磨難后正色所說的話“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只要他不死”得出自己的解讀“一個人承受能力是巨大的,面對災難,只要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你就能戰(zhàn)勝它——活著需要巨大的勇氣”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此就去否定教參的寓意解讀就顯偏頗。教參的寓意解讀是從整篇寓言的人物(王子)和情節(jié)的變化得出的,更顯全面些。事實上,該文抓住的文本中的這句話不正是王子經(jīng)歷厄運后的堅強表現(xiàn)嗎?
二、教參中的教學建議無效嗎?
該文認為教參對《白兔和月亮》提出的教學建議“教師設問題目為什么不定為‘白兔和青草或‘天空和月亮”純屬無效提問,甚至認為這會將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引入歧途就有點聳人聽聞了。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教參此教學建議的意圖究竟是什么。“白兔和青草”這一題目只是換掉了被擁有的對象。通過細思文本開始對兔子的描述“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顯然,青草只是近在眼前易得的食物,而月亮是遠在天邊不易得的;青草是已經(jīng)屬于自己的價值微小的東西,而月亮是屬于大家的價值巨大的;青草是自己每天不去想它的,而月亮自己每天都渴望去欣賞的。所以,經(jīng)過這一番比較與思量后,才會真正理解兔子獲得月亮后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從而真正理解寓意。至于該文提出的質(zhì)疑“一片青草雖小,那天下的青草該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吧?白兔不會擔心青草被別的動物吃掉嗎”就顯得理解比較單一了,且有偷換概念之嫌(眼前的青草換成全天下所有的青草)。“天空和月亮”這一題目則是換掉了擁有的對象。天空擁有寬闊無邊的胸懷,月亮也本來就屬于天空,因而本來的擁有者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這不直指寓意的核心——本來不擁有者擁有之后占有的心態(tài)嗎?這不是為了對文本寓意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嗎?所以,教參這一教學建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寓意,避免誤導。這難道不是教學所需要的嗎?
其次,我們還可以對此教學建議作進一步的開掘。通過換題目的討論來進行改編寓言的訓練,進行寓言的再造與創(chuàng)新。將閱讀與寫作打通,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與語言表達,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一來,教參的教學建議還顯得無效嗎?倒是該文的教學建議筆者不敢茍同。教學一開始就直接擺出教參的寓意解讀讓學生結合文本的閱讀去否定它,這不就有點先入為主了嗎?這種樹靶子式的教學會顯得比較突兀,將教參請下神壇卻上“祭壇”給人感覺似乎是為了否定而否定,有些急功近利。即使認為解讀有誤也不如先讓學生閱讀文本,談談寓意,然后再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自己主導自己的感悟和思維,這樣可能會顯得自然而更有效些。
三、如何判斷并利用教參的錯誤?
“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參是我們教學的參考,所以我們不能迷信拘泥于教參,敢于發(fā)現(xiàn)教參中的瑕疵甚至錯誤。但如何去判斷并利用教參的錯誤卻值得我們?nèi)ド钏迹Y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本文的思考,筆者覺得有如下幾點考量:
一是不能只限于教參問題本身,為了否定而否定它?!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蔽覀?nèi)缒軓奈谋疚捏w的一般特點、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脈絡等宏觀層面來有所了解后,再來把握問題的錯誤,就能高屋建瓴,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二是否定教參的錯誤最終要從文本出發(fā),抓住語言思考問題,不能僅從生活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文學有著自己的審美性,王國維所說的“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就提醒我們先要沉潛入文本中去思索判斷,方能“出乎其外”。
三是要充分分析教參錯誤中的合理成分,作進一步的開掘和利用。少做全盤否定,不做簡單處理,多做比較分析,就會避免犯“倒洗澡水連同嬰孩一起倒掉”的錯誤。
總之,我們?nèi)缒軐虆⒄嬲膽丫次放c反思的心態(tài),并能“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就會對于其中的瑕疵甚至錯誤慎重判定并批判,并充分利用其合理內(nèi)容。這樣,我們才能走穩(wěn)自己的教學特色之路。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