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嫚,黃 吟
(長春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
國際化視野下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與思考
——以長春理工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為例
徐嫚,黃吟
(長春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國際化背景下理工科大學肩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國際型”科技人才的重任,這對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從構建全方位建設格局、教學、第二課堂活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氛圍營造等方面探索和完善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建設思考
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理工科大學承擔著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重任,如何使理工科大學學生適應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使之成為國際化人才,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長春理工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為研究對象,探討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的現(xiàn)狀以及國際化視野下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實現(xiàn)的途徑。
(一)外語文化的定義
外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子系統(tǒng)之一,它既有校園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本身獨特的個性,既能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又能滿足國際化變革下社會發(fā)展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關于外語文化的定義,有諸多表述,但多是在校園文化定義的基礎上進行的,筆者在歸納借鑒專家學者對外語文化定義的基礎上,將外語文化定義為:外語文化是以師生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核心,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充分融合,以外語知識和國際化能力提高為目標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總和,涵蓋外語文化環(huán)境建設、外語文化制度建設、外語教學、國際交流、外語文化群體活動等方面內容。
(二)外語文化建設的意義
“外語資源是國家戰(zhàn)略資源之一,關系到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國防的安全?!盵2]在國際化背景下,時代賦予高等學校培養(yǎng)適應國際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神圣使命,外語文化建設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1.加強外語文化建設有利于形成開放、兼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外語是吸收人類一切進步文明成果和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盵3]外語學習的本質意義就是吸收借鑒他國文化精髓。在學校內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外語文化建設,能夠營造開放、吸收、包容、和諧的校園氛圍,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人文修養(yǎng)和精神智慧,有利于高等學??缭绞桨l(fā)展。
2.加強外語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外語文化建設從知識提高方面看有利于提高學生外語素養(yǎng),將語言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感受和領悟外國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其具備多種文化交際思維能力,熟悉掌握本專業(yè)國際化知識。從行為主體上看外語文化建設參與者具有實踐性和自主選擇性的特點,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參與外語文化建設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獨立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而提升學生在就業(yè)、升學等方面的競爭力。
3.加強外語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國際聲譽。外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國外先進課程教學理念,使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先進的研究手段,增加教師和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加速教師和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的進程。因此,從全局方面看外語文化建設能使高等學校借力、借勢發(fā)展,更加突出辦學特色,擴大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學校整體實力。
國內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子系統(tǒng)的外語文化建設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外語文化在建設初期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國內高等學校僅加強和重視了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其他方面的建設和投入甚少。經(jīng)過多年實踐與研究,外語文化建設呈現(xiàn)出繁榮發(fā)展的新局面,已逐步發(fā)展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適應國際化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理工科高校普遍意識到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相互補充與協(xié)調發(fā)展對國際性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但外語文化建設在理工科大學因起步較晚、缺乏人文環(huán)境、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仍存在不足之處。
為深入了解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筆者以長春理工大學為研究對象,走訪相關部門調研數(shù)據(jù),同時以長春理工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制作了“長春理工大學學生對外語文化建設認同程度調查問卷”,對200名理工科專業(yè)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86分,收回率93%,在走訪和整理調查問卷結論的基礎上,筆者從基礎教學、科研、學生認知、國際交流與合作、氛圍營造等方面對長春理工大學外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外語文化建設基礎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1年,《英語課程標準》由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標準中提出,“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在實際教學中,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大學英語課堂授課內容仍以詞匯、語法、句意講授為主,對于外國文化、風俗習慣、人文理念涉獵較少,學生缺乏跨文化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對專業(yè)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專業(yè)外語理念滲透較為缺乏。在教學方法上,只注重“輸入”不重視“輸出”,學生的參與性和能動性沒有充分體現(xiàn),因此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差強人意。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62.3%的學生認為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課堂授課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對外語人文知識的需求,課堂教學過多注重語言形式和語法教學,忽略了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外語文化建設在科研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長春理工大學外語類的學術成果逐年增加,依據(jù)近5年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校 127名外語教師共發(fā)表學術論文770篇,設立科研項目 80余項,其中93%與外語學科研究相關,7%與英語教學改革相關,但與外語文化建設相關的立項只有1個。由此可以看出,外語文化建設研究在科研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建設相關前沿理論支撐明顯不足。
(三)外語文化建設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長春理工大學已同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教師赴國外攻讀學位、進修、訪問學習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占教師總數(shù)的8.57%。目前學校與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中密歇根大學、俄羅斯布里亞特大學、韓國慶熙大學、日本岡山大學等學校建立了交換留學生關系,外國留學生在校近百人。因語言與文化差異,留學生參與的外語文化建設活動較少。因此,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存在著交流項目單一、參與人數(shù)少,影響力小的問題。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已經(jīng)被很多理工科大學列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外語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大學生國際化人才素養(yǎng)的獨特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但總體上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相對落后。針對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加強。
(一)構建全方位建設格局,從制度上保障外語文化建設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有效實施
高等學校外語文化建設是一個全面綜合的工程,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只有站在一定高度在更廣闊的視角下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形勢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外語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和完善首要的任務是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組織和領導機制,形成一套集全校合力,設計合理、投入充足(人力和財力)的多手段,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建設方案。一是要從全局著眼,統(tǒng)一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tǒng)一領導,外國語學院、學生工作部門牽頭,教務處、國際交流部門、團委、各院(系)直接參與的全方位建設格局。二是統(tǒng)一規(guī)劃,明確職責。外語文化建設要自上而下統(tǒng)一規(guī)劃部署,學校的決策層要從戰(zhàn)略發(fā)展高度制定長遠規(guī)劃,其他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使外語文化建設既要有全校統(tǒng)一規(guī)劃實施的規(guī)定內容,又要有各院系、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的自選內容。
(二)拓寬思路,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中的主渠道作用
1.創(chuàng)新外語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
針對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既要按照教學大綱講授知識點,又要強化外國文化、風俗習慣、人文理念、以及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思維這一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通過將兩者融合的方式加以解決,即在公共外語授課中將詞語講解和舉例說明融入人文知識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要“輸入”與“輸出”并重,通過課前演講、命題討論、學年論文等形式給學生更多思考和表達機會,以達到拓展知識面和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2.在外語教學中推廣專業(yè)外語
國際化人才要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也要具有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為了順應此需求,理工科大學培養(yǎng)的國際化人才在外語能力方面要具備專業(yè)外語技能,能夠運用外語來闡述科學技術中的理論、技術、實驗和現(xiàn)象。因此,理工科大學學生外語的學習不應獨立于專業(yè)之外,應將外語素養(yǎng)的提高融入專業(yè)的學習中去。受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理工科大學的本科生外語授課都由外國語學院的公共外語教研室承擔,采用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考核方法,加之外語授課老師不具備理工科專業(yè)知識,學生在課堂中接觸不到專業(yè)外語。在研究生外語授課中雖然開設了專業(yè)外語課,但大多由各理工科專業(yè)教研室自行安排授課,教師授課沒有統(tǒng)一教學指導,授課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在目前的情況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全面開設高水平專業(yè)外語課程的條件還不成熟,可采取的彌補措施有:一是在公共外語的學習中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情況,在教學中適當引入與專業(yè)相關的聽、說、讀、寫內容。二是學校選拔一批具有出國經(jīng)歷,外語基礎好的專業(yè)教師,在專業(yè)課程講授中融入專業(yè)外語。
(三)開展多樣活動,發(fā)揮外語文化建設第二課堂對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延展作用
從認知心理學上看,外語的學習和母語的學習是相同的,重要的是接觸的語言的頻度和氛圍。兩年大學外語的授課式學習,在接觸語言的頻度上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外語文化活動,將第一課堂的學習內容和第二課堂的活動充分結合,可以拓寬學生學習和接觸外語文化的渠道和頻度,以活動為載體將語言學習者置于具體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可以使學生對外國文化有更廣泛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精確掌握知識、獲取信息,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專業(yè)技能。因此,外語文化活動在設計上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堅持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靶@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會文化,一方面又是社會文化中層次較高的文化,具有選擇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盵4]因此,外語文化建設既要堅持開展晨讀、口語角、外文電影賞析等常規(guī)性的活動,幫助學生提高發(fā)音的標準程度、拓寬語音、語調的練習途徑,又要緊跟時代發(fā)展,開展“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BP辯論賽”、“外語文化年”、“時事辯論會”等活動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對外國文化有更廣泛的認識,能多角度看待國際問題,了解國際慣例,增強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模式。
二是堅持大眾性和專業(yè)性相結合。外語文化建設的功能不僅是要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也要使學生了解本專業(yè)國際前沿理論知識。因此,外語文化活動要做到“廣”與“?!毕嘟Y合,要舉辦學生喜聞樂見、參與面和受益面廣的“外國文化之旅” 、“外國友人交流會” 、“外國文化巡展”、“走廊文化”、“外文廣播”、“外文歌曲大賽”等活動。同時要結合理工科專業(yè)特點開展具有專業(yè)特色外語文化建設活動,如舉辦外籍專家和留學學者參與的學術報告會,“外籍專家學術論壇”、“學科(專業(yè))英語競賽”等活動。
三是堅持競賽類和多樣性相結合。辯論賽、演講比賽、寫作大賽、詞匯大賽是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中的傳統(tǒng)活動,這些活動增長學生知識,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但參與面較小,屬于“精英式”參與活動。因此,理工科大學外語文化建設要設計開展文藝類、體育類、展板類、講座類等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提高學生參與外語文化建設活動的興趣。
(四)充分融合,深化開展國際交流活動
理工科大學應從“走出去”和“引進來”兩方面入手,積極推進多項國際交流活動,促進理工科大學的外語文化建設,提高學校、師生的國際化水平。
“走出去”是指創(chuàng)造和發(fā)掘更多的機會讓師生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如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國外攻讀學位、進修、訪問學習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選派優(yōu)秀學生進行“2+2”聯(lián)合培養(yǎng),交換學習、暑期夏令營、海外實習項目。讓更多的師生前往教育強國交流學習,通過海外交流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強化專業(yè)能力、掌握國際先進的學科前沿知識,將中外教育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增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開闊眼界,直接了解感知國外實際情況,形成國際思維和國際視野。
“引進來”一方面是指吸引更多外國學者、留學歸國人員來校參與教學科研工作,這有利于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搶占優(yōu)勢學科發(fā)展高點。要充分發(fā)揮留學歸國人員的獨特優(yōu)勢,他們作為學校的戰(zhàn)略資源,在學校發(fā)展和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理工科大學要注重發(fā)揮留學人員的學科和語言優(yōu)勢,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在課堂教學、科研、國際交流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成為促進外語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是指吸引更多留學生來校學習,安排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在同一課堂學習,同一個實驗室科研,中外學生在共同學習交流中既有利于相互間的語言學習和專業(yè)學術交流,又可以把多文化教育背景的思想和理念有效融合起來,將其他國家教育注重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優(yōu)勢與中國嚴格管理、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結合起來。
(五)營造良好氛圍,搭建立體交流學習的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蓖庹Z文化建設要營造立體化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外語文化氣息,充分利用校園圖書館、學習區(qū)、生活區(qū)等地段的宣傳櫥窗進行宣傳,內容可以涵蓋外語知識、外國風土人情介紹、外國學者信息、外語名言警句、外語文化活動介紹等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感受異域文化,了解學校外語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同時,酌情在校園的公共場所如食堂、休息區(qū)等地方加裝電視并在固定時間向學生發(fā)布熱點外語新聞、國際熱點信息和播放外文節(jié)目等。此外,學校的圖書館和資料室應增加外文報刊的征訂品種和數(shù)量,“堅持征訂21st CENTURY、CHINA DAILY等頗具代表性和影響力且適合學生閱讀的英文報刊?!盵5]
綜上所述,外語文化建設是一個需聚全校之力深入開展的全面綜合性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研究理工科外語文化建設的內容和途徑,是理工科大學培養(yǎng)“國際化”科技人才的有利推動力量,也是實現(xiàn)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保障。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
[2] 朱云翠.中美外語教育政策及國家外語能力比較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86.
[3] 孫秀娜.對公共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1 (17):94.
[4] 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2.
[5] 石松,邵存林,邵士昌,王菊芳.大學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思考[J].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37.
Current Situations of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Thinking——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U Man,HUANG Y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which raises higher demand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ased on the sufficient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explores new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spects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pattern,teaching,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and atmosphere building.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struction;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6.040
2015-04-26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ZC13038,ZZ1307)。
徐嫚(1979-),女,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黃吟(1959-),女,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G40-055
A
1001-6201(2015)06-0210-04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