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
張小勝,郭 妮
(湖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基于平行語料庫的話劇《茶館》中感嘆詞的英譯
——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
張小勝,郭妮
(湖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摘要:話劇《茶館》是老舍先生全部劇作中最有光彩的作品之一。文章以關聯(lián)翻譯理論為理論框架,探討英若誠和霍華兩位譯者在處理話劇《茶館》中漢語感嘆詞時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并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闡釋分析了兩位譯者的處理方式,論證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話劇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的解釋力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茶館》;關聯(lián)理論;感嘆詞
話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塑造人物性格時需要精煉簡潔的語言。感嘆詞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感嘆的主要修辭作用是抒發(fā)強烈的贊嘆、驚訝、憤怒、痛苦、懷念等思想感情,增強語言感染力,引發(fā)讀者或聽者的共鳴,廣泛地運用于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于強烈的抒情部分”[1]?!啊恫桊^》是老舍全部劇作中最有光彩的作品,也是有別于老舍的其他劇作的作品”[2]。由于感嘆詞具有經(jīng)濟性的語義特征,在戲劇《茶館》中有非常高的使用頻率。老舍先生作為一代語言大師,在創(chuàng)作時斟詞酌句,《茶館》中的感嘆詞,當然更是他精心斟酌的結果。感嘆詞的使用對于塑造人物性格和反映人物命運具有重要的意義?!恫桊^》有兩個英譯本:一個是英若誠先生的譯文,另一個則是加拿大人霍華先生的譯文。本文以關聯(lián)理論為理論依據(jù),旨在探討兩位譯者在處理漢語感嘆詞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意在論證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話劇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的解釋力。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3]。Ernst-August Gutt將關聯(lián)理論開創(chuàng)性地引入翻譯研究,提出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自關聯(lián)理論引入我國之后,我國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闡述,如張春柏(2003)、趙彥春 (1999,2001)、王建國 (2001)、宋旭和楊自儉(2003)、李寅和羅選民(2004)等等。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框架下,翻譯是一個與大腦機制密切相連的推理過程,是一種言語交際過程。翻譯不同于一般的交際活動,它包括兩輪交際活動:一是原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二是譯者與譯語接受者之間的。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譯者在源語文本作者明示的基礎上憑借其認知語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中的三種信息:邏輯信息(logic information)、詞匯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和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進行推理判斷,從而獲得源語作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然后,譯者對譯語接受者的認知語境和閱讀期待做出正確的判斷,運用各種翻譯策略,使譯文最大程度地與原文趨同(convergence),“使譯語接受者勿需花費不必要的處理努力即能獲得理解原文的足夠語境效果,即取得最佳關聯(lián)”[4]。
關于關聯(lián)翻譯的標準,趙彥春指出:“就關聯(lián)翻譯而言,交際效度(validity)在翻譯參數(shù)體系中的權重最大,其次,才是信度(fidelity)等相關因素”[5]。效度是指譯文所傳達的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即譯文所達到的交際效果。信度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作的語言以及意義內(nèi)容。 高質量的翻譯應該是譯者在保證交際效果的前提下使譯文在形美、音美、義美等方面向原文趨同。
嘆詞“是一種通常獨立于句法結構之外,以模擬人類自己的聲音、表示人類自身情感為主的特殊的詞類”[6]。嘆詞主要用在以口語體為主的小說、戲劇、影視等的人物語言中。感嘆詞的運用可以增強人物語言的表現(xiàn)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陳光磊將嘆詞分為以下三類:1、呼應詞,用于表示呼喚或應答的詞,如:喂、哦、啊、恩等。2、驚嘆詞,用于抒發(fā)喜怒哀樂等感情意味的詞,如:哼、啊、哎、呸、哎呀等。3、準嘆詞,如:乖乖、好家伙、老天爺、妙、罷[7]。關于這一點,王力先生做過類似的說明:“有些字,本來是一個實詞,但因為他們所帶的情緒色彩太濃了,也就變成情緒呼聲的用途。此類最常見的是‘好’、‘妙’、‘罷’等”。第一類和第二類之間并非是涇渭分明的,彼此之間存在著交叉,某個嘆詞可能既屬于A也屬于B,如:唉、哦、嗯等[8]。
傳統(tǒng)的學者(王逢鑫,1999)認為感嘆詞有以下特征:首先,從語義上看,感嘆詞的意義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具有多義性,只能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明確下來。其次,從句法的角度,感嘆詞可以獨立使用,可用在句首、句中、句末,與句子的其他成分分開。[9]再者,感嘆詞具有經(jīng)濟性的特征,簡練的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近年來,不少學者逐漸從其他角度研究感嘆詞,劉丹青論述了嘆詞的代句性[10],李叢禾則認為感嘆詞具有豐富的語用和認知功能,認為感嘆詞能增強話語的關聯(lián)性,凸顯作者意欲表達的認知效果,指引讀者沿著作者的意圖理解話語,減少認知處理負擔[11]。
(一)《茶館》原著中感嘆詞的分布情況
《茶館》通過描寫裕泰茶館的變遷和各類人物生活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現(xiàn)實。劇本緊緊圍繞茶館這一典型環(huán)境,讓各類人物先后登場,描寫他們的言行舉止,折射了那個黑暗腐朽的社會,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凄苦遭遇和悲慘命運。老舍先生是語言運用的大師,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連一個虛詞都不放過。老舍先生曾說過:“一個‘嘔’或者一個‘啊’有時候可以代替一句話”[12],足見其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深厚的語言功底。
在《茶館》原著中,老舍先生一共使用了15個感嘆詞,感嘆詞的使用次數(shù)為79次。根據(jù)陳光磊對嘆詞的分類,我們可以把這15個感嘆詞做如下分類,哼(11次)、唉(14次)、呸(2次)、哈(9次)、喲(7次)、哎喲(6次)、?。?次)、嗬(2次)、喝(3次)、嗻(8次)、嘿(2次)、哎(1次)、喳(1次)、嗯(7次)、嗨(1次)。
(二)《茶館》兩個英譯本中感嘆詞的翻譯
在老舍先生的《茶館》里感嘆詞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他們的使用對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英譯這部作品時,如何處理感嘆詞也是極其關鍵的。我們提取原著中所有感嘆詞的句子及其對應的兩種英語譯文,在詳細地對比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英若誠和霍華兩位譯者所使用的不同的翻譯策略。他們的翻譯策略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英若誠和霍華在不少情況下都使用英語嘆詞來翻譯原文的感嘆詞。例如:喝,馬五爺,您在這兒哪?/英譯:Oh,it’s you,Master Ma./霍譯:Ho,Fifth Elder Ma,I didn’t know you were there.
2.英若誠處理嘆詞時,有時根據(jù)上下文在譯文中省略了嘆詞,而霍華還是使用了相應的英語感嘆詞。例如哼,等著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英譯:You just wait,one of these days I’ll take this place back./霍譯:Humph!You’ll see,sooner or later I’m going to repossess this place.
3.英若誠在翻譯時采取了釋義的策略,而霍華則將其譯為英語嘆詞。例如嗯,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英譯:Exactly.A big…really big factory! That’s the only way to help the poor./霍譯:Mmm!A huge,areally huge factory.That is only way we will save the poor.
4.英若誠和霍華都采用釋義的翻譯策略,沒用感嘆詞來翻譯。例如:嗻,還是黃鳥。/英譯:of course,it is an oriole./霍譯:of course,it is an oriole.
5.英若誠采用嘆詞來翻譯,而霍則采用釋義的方式。例如:一個男子漢干什么吃不了飯,偏干傷天害理的事!呸呸。/英譯:Couldn’t you make a decent living any other way?Do you have to follow your filthy trade?Pah!/霍譯:What kind of a man would turn to your rotten, stinking business to fill his belly?Basbard!
總體來說,在處理感嘆詞時,英若誠和霍華采取了基本相似的翻譯策略,即使用英語感嘆詞來翻譯漢語感嘆詞。相比較而言,霍華更加偏向于使用相應的英語感嘆詞,除了“嗻”(譯為of course或thank you)、“呸”(譯為“basbard”)采用釋義的策略以外,其他無一例外地均翻譯為相應的感嘆詞,更值得注意的是霍華在翻譯“唉”和“哎喲”時,將所有的“唉”都譯為“Ai”,將“哎喲”都譯為“Aiyo”。而英若誠在翻譯時則更加靈活變通,運用釋義,省略多種方式。
Gutt曾指出“譯文應該為同原文釋義相似的接受語語段”[4]p11譯者在處理感嘆詞時應該考慮源語作者使用漢語感嘆詞的交際意圖以及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閱讀期望,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兼顧效度和信度,盡可能地向原文趨同。
文章的第四章我們已經(jīng)將英若誠和霍華德翻譯策略分為五個類別,下面我們結合譯例,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角度來闡釋評析每一類別。
(一)在第一類別中,兩位譯者都不約而同的將漢語感嘆詞翻譯為英語嘆詞,譬如以下幾例:
例1原文:呸!你還不該死嗎?
英譯:Pah!Then good riddance
霍譯:Damn it!You don’t deserve to live,anyway.
例2原文: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飯的
英譯:Pshaw!I’ve no time for people who serve foreign masters.
霍譯:Humph!I never have a good opinion of anyone who lives off the foreigners.
例3原文:喲,老爺在這兒哪!
英譯:Ah,Your Excellency!
霍譯:Yo!You here too,Elder Wu.
源語作者老舍先生運用這三個感嘆詞 “呸”、“哼”、“喲”傳達了強烈的感情色彩?!芭蕖?、“哼”表示輕蔑、反對、不滿的情緒,“喲”則表示發(fā)話人的驚奇。兩位譯者都體會出了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對譯語接受者的認知語境做出正確的判斷,很清楚的知道英語感嘆詞 “pah”、“Damn it”、“pshaw”、“hump”、“Ah”、“yo”可以使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和譯語接受者的期盼吻合,從而使譯文取得與原文相同的語境效果。
(二)在第二類別中,兩位譯者的翻譯方式則發(fā)生了改變,英若誠采用了省略譯法,而霍華仍然使用英語感嘆詞
例4原文: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了呢!
英譯:I’ll keep my pigtail where it is,What if they decide the reform the reform,and bring the emperor back again?
霍譯:Hump!I am hanging onto my queue in case the emperor right back onto the throne.
例5原文:喲,這是什么話呀?
英譯:That’s no way to talk!
霍譯:Yo!What kind of nonsense is that?
例6原文:啊?我要畫兒干嘛呢?
英譯:But what would I do with a scroll.
霍譯:Huh?What do I want with a picture?
感嘆詞“哼”在漢語讀者的百科信息里表達一種不滿、輕視的情感,“喲”、“啊”則意味著說話人有些驚訝、驚奇。在英語接受者的認知語境中,“hump”、“yo”、“huh”也表示與源語類似的情緒,所以霍華的英譯是與原文相似性的接受語語段,譯語接受者在勿需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可以從譯文推導出原文作者想要表達情緒的交際意圖,從而達到最佳關聯(lián)。而英若誠譯文中感嘆詞的缺失卻是一種遺憾,感嘆詞在譯語英語中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經(jīng)常使用的詞類。英語接受者可以形成與源語讀者類似的語境假設,最后獲得相似的語境效果。所以此時英若誠的省略譯法實在不是理想的譯法。
(三)英若誠在翻譯時采取了釋義的策略,而霍華則將其譯為英語嘆詞
例7原文:嗯,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
英譯:Exactly.A big…really big factory,That is the only way to help the poor.
霍譯:Mmm!A huge,a really huge factory.That is only way we will save the poor.
例8原文:啊!不去?
英譯:what?Refuse?
霍譯:Uh!Refuse?
例9原文:喲,宋爺、吳爺,二位爺辦案哪?
英譯:So!It is you two gentleman!On official business,are you?
霍譯:Yo!Elder Song,Elder Wu.Making an arrest,are you,gentleman?
上文提到過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標準是效度和信度?!白非笞g文的效度和信度構成衡量譯文質量優(yōu)劣的標準和主要參數(shù)。”[13]。以上三例中,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十分明顯,意在運用這幾個感嘆詞表達發(fā)話人強烈情感。感嘆詞“嗯”、“啊”、“喲”傳達了發(fā)話人贊同,驚異、驚訝,英若誠分別用副詞“exactly”、代詞“what”、以及副詞“so”來翻譯,傳達了原作者的意圖,保證了譯文的效度,但是譯文的信度卻略遜一籌?;羧A使用的與原文詞類相同的感嘆詞來翻譯,“Mmm”“Uh”“Yo”三個英語感嘆詞能使譯語接受者在不增加推理努力的情況下獲得相同的語境效果,盡可能的使原文向譯文趨同,兼顧了譯文的信度和效度。
在以上三種類別中,英若誠采用了直接譯為嘆詞、省略、釋義的方式,霍華則全部使用了感嘆詞。在能保證交際效度的前提下,使用英語的感嘆詞來傳達漢語嘆詞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霍華在翻譯“唉”和“哎喲”時,將所有的“唉”都譯為“Ai”,將“哎喲”都譯為“Aiyo”,這一做法值得商榷。如以下幾例:
例10原文:唉,三爺,這年月誰也舒服不了。
英譯:You poor man?But none of us has it easy?
霍譯:Ai!ThirdElder,nobodyhasitgoodthesedays.
例11原文:唉!明師傅可老沒來啦
英譯:Ah!Chef Ming,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霍譯:Ai!ChefMing,youhaven’tbeenhereforages.
例12原文:哎喲!四爺,可想死我嘍!
英譯:Oh!My old friend!How I have missed you!
霍譯:Aiyo!Fourth Elder!What are you up to these days?
“唉”意義很多,表示悲傷、痛苦、無奈、遺憾、惋惜、感慨等,具體的含義需要通過“語境化”才能確定下來。例10中“唉”有悲傷、無奈之意,例11的“唉”表示遺憾、感慨,漢語的“哎喲”則表示驚訝?;羧A直接將“唉”和“唉喲”音譯為“Ai”和“Aiyo”,這種翻譯方法似乎不妥?!癆i”和“Aiyo”這兩個音譯詞在英語中并不存在,譯語接受語讀到之后不解其意,無法根據(jù)其認知語境來推導出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這樣的翻譯在增加了譯語接受者推理努力的情況下,還無法讓譯文讀者獲得相應的認知效果,從而無法與原文達到關聯(lián)。英若誠譯文在處理手段更加靈活,例10采取了釋義的方式,例11則轉化為學英語嘆詞“Ah”,例12則將“哎喲”譯為“oh”,三個譯例雖然在語言形式上進行了改動,但重現(xiàn)了原作者的交際意圖,與原文取得相似的交際效果。
(四)英若誠和霍華都采用釋義的翻譯策略,沒用感嘆詞來翻譯
例13原文:嗻,還是黃鳥
英譯:of course,it is an oriole.
霍譯:of course,it is an oriole.
例14原文:嗻,總管
英譯:Thank you,Your Excellency.
霍譯:Thank you,Your excellency.
在第四種類別中,“嗻”是中國清代奴仆對主人所使用的應答語,表示“是、對”的意思。例14中的“嗻”在上下文語境中,除了表示應答之外,還有表示感謝之意。原文接受者根據(jù)認知語境和上下文可以理解體會原文的話語信息和交際效果。英若誠和霍華都采取了釋義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接受者能充分理解了原文作者想要表示應答和感謝的意圖,在認知語境中取得了相似的語境效果,譯文讀者可以獲得足夠的認知了。
(五)英若誠采用嘆詞來翻譯,而霍則采用釋義的方式
例13原文:一個男子漢干什么吃不了飯,偏干傷天害理的事!呸呸
英譯:Couldn’t you make a decent living any other way?Do you have to follow your filthy trade?Pah!
霍譯:What kind of a man would turn to your rotten,stinking business to fill his belly?Basbard!
例13中的“呸”傳達了說話人強烈的不滿、鄙視。源語接受者通過這一嘆詞所感受到的強烈情感正是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譯者英若誠也利用嘆詞“Pah”來翻譯,譯語接受者所用的推理努力和原文接受者的相似,譯文和原文所取得語境效果也相似,從而原文和譯文最大程度地契合,保證譯文的效度和信度?;羧A在翻譯時沒有沿襲其一貫的處理風格,將嘆詞釋義為名詞“basbard”,譯語接受者倒是也能體會到原文作者表達輕蔑、鄙視的交際意圖,只是原文的語言特征(linguistic properties)卻不免丟失,信度欠佳。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是老舍在語言藝術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恫桊^》只所以成功,固然因為該劇由眾多精彩之處,但感嘆詞的運用也是功不可沒。對比分析兩個譯者的翻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譯者采取了基本相似的翻譯策略。運用關聯(lián)翻譯理論來闡釋分析兩個譯本,我們不難看出:在能保證交際效度的前提下,使用英語的感嘆詞來傳達漢語嘆詞無疑是最佳的選擇,既能取得與原文相似的語境效果,又能保證譯文的信度,也就保證了讀者或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和欣賞。
參考文獻:
[1]成偉鈞,唐仲揚.修辭通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76-77.
[2]楊迎平.《茶館》:“馳騁古今,綜合中外”的戲劇藝術:紀念老舍誕辰110周年[J].文藝理論研究,2010(3):56-58.
[3]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5-46.
[4]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5-36.
[5]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3): 276-293.
[6]張宜生.現(xiàn)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2-113.
[7]陳光磊.漢語詞法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123.
[8]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5:67-68.
[9]王逢鑫.論感嘆詞:英漢感嘆詞語義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1999(3):34-36.
[10]劉丹青.嘆詞的本質:代句詞[J].世界漢語教學,2011(2): 147-156.
[11]李從禾.感嘆詞的認知理據(jù)和語用功能探究[J].外語學刊, 2007(3):118-122.
[12]克瑩,李穎.老舍的話劇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2:98-99.
[13]黃海軍,馬克云.關聯(lián)翻譯的本質、標準及局限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89-91.
(責任編輯:劉朝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10-0042-05
收稿日期:2015-03-3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q108);湖北師范學院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T201515)。
作者簡介:張小勝(1981-),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Interjections in Teahou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ZHANG Xiao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 435002)
Abstract: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two transla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interjections.It make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ir distinct rend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The study shows the great interpretative ability of Relevance Theor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translating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Teahouse;relevance theory;interj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