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瑋 周 曄
立足學生成長實際,切實提高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為例
韋 瑋 周 曄
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師們苦苦探索的問題。本文以具體的教學案例,形成教育實踐中的思考和探索:立足學生自身成長生活實際,具體明確闡述章節(jié)教學目的和要求,真正體現(xiàn)課程性質和價值。
教學案例;教學體會;教育教學效果;高職;思政教育
[作 者]韋瑋、周曄,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
當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教育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基礎認知根基相當薄弱,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比較差。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沒有養(yǎng)成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的習慣,對學習的認識基本停留在應付上課、作業(yè)、考試、分數(shù)層面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他們由表及里散發(fā)出一些自由(散漫)、自私、自信或自卑、自我氣息。盡管如此,他們內(nèi)心深處仍有強烈渴望,那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是有的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內(nèi)心的渴求而已。
二是教育教學自身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高大上的空洞抽象說教語言、用生硬的命令式語氣來表述教學性質和任務、教學目的和要求,然后迷信和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大量使用灌輸式案例教學法講授這些空洞抽象的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教育教學似乎不是在服務滿足自身探求世界的成長需要,而是教師好像執(zhí)行上傳下達任務的傳話筒,或是高聲叫賣知識的知識販子,于是就會以不信、不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習。
灌輸式教學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灌輸者把自以為好的東西,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別人。表面上看是不受尊重,實質是因為被灌輸者感覺沒有被真心對待,如果真心的話,應該了解他們內(nèi)心需要和渴求。
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說明問題、警示、啟示人,但因為案例大多是講別人的故事,很少用心去體會和感受,一番激動過后,很少或不會在聽眾心中留下多少痕跡,在資訊發(fā)達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教學也是灌輸式教學。
當我們反思教育教學及其效果時,往往簡單地將目光聚焦在學生學習態(tài)度好壞和關注問題“口味”等表象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簡單地、想當然地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段去吸引乃至迎合學生,試圖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結果往往是,一場盛宴過后,留下的大多是杯盤狼藉。
我們需要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把學生吸引到教育教學中來呢?
立足學生自身成長生活實際、以服務學生成長探求世界需要為宗旨,就是通過問題設計,以作業(yè)方式,讓每個學生回顧、體會自身成長生活經(jīng)歷,教師收集他們的故事及體會,正確的、模糊的、片面的、錯誤的,都一一記錄下來,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和素材,對學生的特殊故事和體會,課間課后個別交流。
具體明確表述章節(jié)教學目的要求,就是用學生能理解和感受到課程教學是服務學生成長要、對自己有用的語言表述教學目的,始終體現(xiàn)課程性質和價值。
當學生感覺教學是服務滿足他們內(nèi)心需要、感覺自己被關注受重視時,就會慢慢地抬起頭來,信任地看著你,緊隨你的思路,用心關注你講授的問題。當引導他們從自己的成長生活經(jīng)歷中體會和感悟人生時,他們因信任而慢慢打開心扉,無論傷痛還是快樂,會認真寫下他們的故事和體會,與你分享成長中的酸甜苦辣,聽你透析生活的哲理。
下面以講授“理想信念概念”為例談談這一教學法。
第一步:立足學生成長經(jīng)歷實際設計問題。以作業(yè)方式,要求每個學生都寫。
問題思考一:我們都喜歡成功這個詞,經(jīng)常會把它贈送給別人,也會默默地送給自己。我們都渴望成功,成功它到底承載了什么呢?有記憶以來,你追逐過什么,最后成功實現(xiàn)的有些什么?它們給你帶來了什么?回想起來,這些追逐成功的過程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
問題思考二:根據(jù)你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你認為周圍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它和理想信念有關系呢?
課后教師必須認真批閱學生作業(yè),收集他們的故事及體會。
第二步:用學生能理解和感受到課程教學對自己有用的語言具體明確表述章節(jié)教學目的和要求。
本專題教學目的和要求:本專題和大家談理想,既不想談理想如何如何必要和重要,不想談別人的理想。只想從人性和心理學高度,結合你們生活的感悟,與你們一起去探求理想與我們每個人生活到底有什么關系,揭開“理想信念”這個老生常談內(nèi)容神秘的面紗,從而讓你們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己、認識理解人、認識和理解我們的生活。
第三步:以學生的故事和體會作為教學案例和素材,講授“理想信念概念”,與他們一起分享成長中散發(fā)出來的奶油味,片面的、模糊的、錯誤的認識在分析中一一得到澄清。
材料一:小時候,我為了買一個喜歡的玩具,節(jié)零食攢零花錢,花了大半年時間終于如愿以償;小學時,為了得到老師表揚,我拼命學習,爭取考試分數(shù)排名第一;后來,為了競選班干,我每天早早去學校,幫老師和同學做好事;為了考上一所理想大學,我?guī)讉€月不回家,后來雖沒有考上理想大學,也不后悔,感覺自己沒那么差,也可以和別人一樣優(yōu)秀。
材料二:小學時候,我想長大當科學家,像袁隆平一樣。
材料三: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問我長大做什么,我脫口而出說“做大公司的經(jīng)理”,媽媽高興得把我抱得緊緊的,一個勁地夸我,上小學后,感覺夢想好遙遠不切實際。
材料四:兒時追求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新鮮玩具,小學開始一直追逐上名校,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結果雖不盡人意,但過程很美很享受。
材料五:我印象中都在追求做什么事把它做得最好,它們會給我?guī)砀鄤e人的追捧,在人群中處于最顯眼位置,讓我覺得非常自豪。
材料六:生活過得很充實的人是成功人士,可惜我從來沒有這樣充實過。
以上材料展示的是部分同學曾經(jīng)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對理想理解很深刻,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理想源于現(xiàn)實缺失性需要,因此,理想人人都會有,只不過不同的人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不一樣,追求的層次不一樣,并不是只有胸懷大志做大事的人才有理想,成功的標準不一定是賺了多少錢,做了多大的官,有沒有豪車大房子。(2)理想源于現(xiàn)實,還包括我們追求的必須是現(xiàn)實中我們真正理解了的東西。小時候,我們追求吃不完的零食和新鮮玩具,很正常,因為我們知道它們對自己意味著什么;而小時候說自己長大后要做大公司經(jīng)理,不一定是理想,因為年紀那么小,沒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大公司經(jīng)理對自己對生活意味著什么。但是,某同學寫的“小學時候,我想長大當科學家,像袁隆平一樣”,這可以算是他的理想,因為經(jīng)過了解他當時的想法,認為他已經(jīng)理解了科學家的價值。(3)理想是具體的,是和個人的生活相關、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是從小有遠大志向者。(4)從作業(yè)中可以看出,追逐期待的成功并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實現(xiàn)了我們內(nèi)心深處想要的諸如安全需要、愛和歸宿的需要、自尊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5)追逐過程中,挫敗感、失落感、退縮、成就感、自豪感都體驗過,酸甜苦辣都品嘗過,沒有人后悔過。正因為這樣,有同學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的人是成功人士”,發(fā)出“可惜我從來沒有這樣充實過”的感嘆。
由此可見,理想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實現(xiàn)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目標的向往與追求。它源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它是具體的、多方面、多類型。
通過這樣講授,讓“理想信念”走下神壇,根植在學生可觸摸感知的具體現(xiàn)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到理想信念原來是溶入每個人生命中的具體鮮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