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江
淺談如何用特色深化“中國夢”宣傳
張海江
晚報媒體只有做好特色文章,才能深化“中國夢”的宣傳。特色是節(jié)目活力的源泉,能否將節(jié)目做出特色,是衡量一家媒體社會責任強弱、媒體運作成功與否、宣傳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志。
“中國夢”;深化特色;強化特色;研究特色
[作 者]張海江,河北省邢臺市《牛城晚報》。
在“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中,媒體如何結合本地區(qū)本部門實際,更加卓有成效地做好主題宣傳,從“眾人一腔”“千孔一面”走出來,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數字化多媒體時代,新媒體給傳統媒體造成嚴重沖擊,《牛城晚報》面對挑戰(zhàn),站位高、立意新,以創(chuàng)新獨特的視角做好“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
“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應成為一個標桿,起到表率作用,使之成為精品,力求內涵別具一格,豐富厚重,讓受眾有內涵滿足感。內涵豐富了,主題也就隨之深化,用深化“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內涵,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影響力。因此,要“上心打扮”,使其“穿著得體”,少做“急就章”,多出“上品貨”,使“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既有“品牌”之效應,更有“名牌”之美譽。把“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作為一項精品工程加以錘煉,要不間斷地有新品、鮮品亮相,多給人以驚喜。“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內涵豐富厚重了,思想性會更強,公信力會更好,宣傳效果自然會佳。鑒于此,我們傾力在內涵上尋滲透。
傳統的宣傳主題提煉不深,新聞由頭不新,中心要處缺思想,整篇宣傳腔,受眾無印象,資源被浪費,傳播效果差。受傳統宣傳思維影響,有的宣傳報道呈現出的往往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說教式、被動式的東西多,淺、浮、虛。具體表現是,采編內容空洞、乏味、無力,表現形式陳舊、單調、呆板。因此,主題選擇要鮮活,延伸選題視角,加大選題力度,從而拓寬選題廣度,著力提升選題的深度,努力滿足受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晚報媒體只有做好特色文章,才能深化“中國夢”的宣傳。特色是節(jié)目活力的源泉,能否將節(jié)目做出特色,是衡量一家媒體社會責任強弱、媒體運作成功與否、宣傳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作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領跑者、傳播者,應擔負起此重任,追求國際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力求催生出更好更多的新聞,將新聞做鮮活做生動做精致,唯有此,才能完成好自己肩上的歷史使命。只有以特色為突破口,“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才能做活做深做透。《牛城晚報》自2013年7月以來,開設“中國夢·美麗家鄉(xiāng)”“中國夢·綠色行”等欄目。該專目以“中國夢”為主題,多視角、多層次、多側面透視,推出了《辜負雇主信任 就是砸自己的飯碗》——在邢臺干了12年的湖北裝修工張進坤,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xiāng),他說,為人處事要實在,絕對不使用劣質材料,憑著辛勤勞動和任勞任怨,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有機會再闖闖 弄個自己的木材加工廠》——農民工朱明章想要重拾“老板夢”。19歲學做木工,到過浙江、江西、北京等地方,現在在工地領著十幾個工人干木工活,希望能闖闖,弄個自己的木器加工廠。《農民樊保山的節(jié)水夢》《楊春廣用毛筆寫30萬字小說》等一批有影響的稿件,卓有成效的計劃、策劃、謀劃,做好做足做靚了宣傳,使得“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的報道高潮迭起,贏得受眾青睞。為豐富“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內涵,要有的放矢地求突破。言論新聞中是一個弱項,鑒于此,我們編前話、短評、評論全上陣,給人以啟迪。例如,在報道重頭新聞后配發(fā)評論,做到評論緊扣主題,起到深化新聞內涵的作用。在加重言論力度的基礎上,哲學思考,新聞表現,動用了綜述、特寫、訪談等各般“武器”,力求話題豐富,形成獨特的風格。同時,著重在深化一般動態(tài)報道與深度報道相結合和人物報道與事件報道的結合上下功夫、做文章、見實效。
少點“豪言壯語”的表白,多點“娓娓道來”的陳述;少點“花里胡哨”的詞句;多點“求真務實”的言語,少用一些“成績顯著”“又創(chuàng)新高”“收獲巨大”一類的虛而空詞句,多用一些貼近實際的、來自現實生活、能引起社會共鳴的群眾語言。讓“易碎品”變得“堅硬”些,讓人看后既有鼓勁、感悟的作用,更有啟發(fā)人、鼓舞人的效果,使“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傳播力更加凸顯、深化,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以期在人們腦海里留下深深印象,產生良好效果,這也是有效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關鍵所在。
基層是產生好新聞的源頭。在基層中挖掘和提煉是寫好新聞的關鍵。對于基層記者來說,要立足于基層,從基層中提煉新聞,這就需要獨具慧眼,在平凡的現實中發(fā)現新聞,挖掘其內在的東西,踏踏實實搞好調查研究,深刻分析,找出事物的實質。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價值、能獲獎的新聞來。圍繞“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注重開掘特色的富礦,把特色當先導、視靈魂,選準角度、加大力度、保持熱度,錘煉采編作風,深入火熱生活,寫出了反映時代、記錄歷史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有深度、有情感、有影響力的新聞力作。在“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過程中,要肯動腦筋,善下功夫,苦于琢磨,樂于追求,為受眾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精神佳肴”,使得新聞的思想品位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樣,新聞的效能放出光彩,在社會空間中能占領更大的份額?!懂斠蝗沃?創(chuàng)百年基業(yè)》——村支書郭成志為實現農民“中國夢”堅定信念,經過47年努力,把一個“光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沖走河灘地,十年九災不保收”的窮山村,蝶變?yōu)樯鷳B(tài)、綠色、幸福的和諧村,年人均收入近萬元、集體純收入2860萬元的新農村典范。把前南峪建成“太行山最美、最富的地方”。一批有分量、有深度、有特色的稿件,有力地配合“中國夢”的宣傳。內涵豐富了,主題也就隨之深化,用深化節(jié)目的內涵,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影響力。
特色是活力的源泉。如今,“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有特點的少,有個性的亦少,有特色的則更少,怎樣讓“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這道“豐盛大餐”贏得八方“顧客”,吸引眾多“消費者”,“特色”乃關鍵。報道要有國際化視野,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在特色上下苦功夫、真功夫,注重“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深化,進行深度解讀,下氣力用心做好“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報道,讓特色貫穿于“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全過程,使其實現增值,形成“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的深度效應。力求催生出更好更多的節(jié)目,將“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做鮮活做生動做精致,由此說,怎樣讓“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贏得受眾,選好“主題”是關鍵,而圍繞主題怎樣“報道”則是重中之重。唯有此,才能完成好自己肩上的歷史使命。
用百姓的思維想問題,用百姓的視角看現象,用百姓的語言講政策,力求在政策、法規(guī)、事件、市場動態(tài)等選材上更加貼近百姓。只有這樣,才能優(yōu)化受眾結構,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創(chuàng)新滲透各個領域,達到傳播功效,進而為受眾帶來更豐富的節(jié)目。做到速度見“快”、深度見“精”、廣度見“全”、角度見“新”,達到視角新穎、采訪深入、感染力強的效果。受眾可以不多,但不能沒有受眾——這是簡單明白、恒久不變的真理。我們必須有的文化戰(zhàn)略,從戰(zhàn)略措施上努力保持和繼續(xù)打造,努力適應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在多媒體迅猛發(fā)展中站穩(wěn)腳跟,贏得受眾。“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告訴我們,在特色上潛心研究,專欄才能成為精品,內涵會別具一格,豐富厚重,讓受眾有內涵滿足感,因此,要對節(jié)目作為一項精品工程加以錘煉,要不間斷的有新品、鮮品亮相,多給人以驚喜。專欄的內涵豐富厚重了,思想性會更強,公信力會更好,宣傳效果自然會佳?!恫ト鰫坌那檎ā贰袊鴫舻嫩`行者、牛城“愛心哥”邢臺興力電氣有限責任公司鄒萬福,當兵11年,轉業(yè)到地方13年,敢于跟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見義勇為而不懼邪惡;后默默幫助數名貧困大學生,捐款捐物到汶川、玉樹卻從未聲張;他熱心公益,幫助困難群眾和同事已成習慣卻以此為樂;他任勞任怨,服務群眾,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熱衷公益的普法志愿者。他就像愛心天使,把自己的公益夢和愛心夢與中國夢交織在一起,用一名共產黨人的正能量讓服務群眾的愛心傳遍邢襄大地?!度f畝山林里 護林員守望綠色夢想》——臨城縣圍場村護林員魏占海和全村共同努力,通過二十年的奮斗,把原來的荒坡變成如今的1.1萬畝經濟林、4000余畝公益林。留住樹木,保護環(huán)境,讓綠起來和富起來畫上等號。
要將以用特色打造厚重新聞放在“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實踐活動中的突出位置,堅持統領新聞的創(chuàng)意、策劃和播出等環(huán)節(jié),堅持辦受眾喜愛的專欄,刊登受眾喜歡的新聞,走受眾歡迎的路子,傾力打造拳頭媒體。實踐告訴我們,晚報媒體只有用特色打造厚重新聞,才會有影響力,才會“接地氣”,宣傳才富有生命力。不僅能豐富“中國夢”內容,顯著提高媒體品位,更能提升晚報媒體在社會中的美譽度。
“我們的事業(y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廣大干部群眾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主流輿論的引領激勵?!睆臉I(yè)者應以不辱使命的歷史責任感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以“中國夢”主題教育宣傳完美答卷,更好地引領時代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