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王門后學傳承譜系及其特點
王路平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王陽明從34歲開始授徒講學,直到57歲去世,先后從事教育講學活動達23年之久。20多年來,陽明四處游說,大倡心學,所到之處,講學不輟,四方學子翕然追從,并以師說鼓動天下。陽明歿后,以其親傳弟子為核心,逐漸形成八大王門后學傳承譜系。其中尤需注重的是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悟道,使舉世聞名的心學誕生于貴州,同時,他創(chuàng)辦龍岡書院,主講貴陽文明書院,首開黔中書院講學之風,培養(yǎng)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陽明離黔后,王門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繼續(xù)弘揚師說,大振陽明心學,講學之風,盛極一時,使陽明心學遍播全省,貴州人文蔚成大觀。繼王陽明于龍場創(chuàng)辦龍岡書院后,其弟子和再傳弟子中也有許多人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建書院、講心學。王陽明謫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緣,為貴州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心學弟子,再通過其親傳弟子、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四傳弟子等的大力宏傳、發(fā)展,至晚明時期遂形成特點鮮明的黔中王門系統(tǒng)。
王陽明;后學 ;傳承譜系; 黔中王門; 特點
王陽明從34歲開始授徒講學,直到57歲去世,先后從事教育講學活動達23年之久。按照《陽明年譜》等史料記載,陽明聚徒講學大致分為五個重要時期:一是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二年在京師與湛甘泉等人授徒講學時期;二是正德三年至五年在龍場、貴陽授徒講學時期;三是正德六年在安徽滁州授徒講學時期;四是正德十三年前后在江西授徒講學時期;五是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在越授徒講學時期。[1]P259多年來,陽明四處游說,大倡心學,所到之處,講學不輟,四方學子翕然追從,并以師說鼓動天下。陽明歿后,以其親傳弟子為核心,逐漸形成八大王門后學傳承譜系。
所謂王門后學,又稱陽明后學,即是興起于明代中葉后以王陽明為宗師、以王學為志向的一群讀書人,他們?nèi)藬?shù)眾多,人才輩出,在明武宗年間出現(xiàn)直到明末百余年間,一直傳承不斷,遍及域中,流派紛呈,風靡一時,包括了《明儒學案》所稱的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止修、泰州王門,以及《明儒學案》未提及的黔中王門等分支流派,這些王門后學分布在北直(河北)、南直(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四川、山東、河南、陜西、貴州等明朝大部分行政區(qū)域,這樣就出現(xiàn)了陽明弟子遍天下的局面。各地區(qū)的王門弟子,追隨陽明教育行誼,繼承斯緒,紛紛建書院、立學社、興祠堂、刻語錄,聚眾講學,聽者動輒百人,多則數(shù)百人、上千人。如江右王門歐陽德、聶豹及浙中王門程文德與南中王門徐階等,在京師靈濟宮講學,與會者“云集至千人”[2]P618年來所未有。今主要依據(jù)黃宗羲《明儒學案》、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諸煥燦《王陽明弟子考錄》及相關(guān)文獻,將王門后學人物分類為八大系統(tǒng)臚列如下。
浙江為王陽明家鄉(xiāng),在王陽明生前已形成陽明講學的中心,故其后學人物眾多,極一時之盛。其中陽明的兩大高弟王龍溪和錢德洪被時人稱為陽明門下的“教授師”,二人周游四方,倡導講會,使陽明心學在浙江和東南地區(qū)得到快速擴展,而王龍溪對良知學的獨特詮釋以及其對圣學工夫論的看法,與泰州王門又有異曲同工之趣,兩者相互激揚,所鼓動的講學風潮更是晚明學術(shù)文化界的重大事件。
(一)浙中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范瓘,字廷潤,號栗齋,山陰人(今紹興,春秋時為越國都,故簡稱越秦置山陰縣,唐并置會稽,山陰兩縣,宋明清為紹興府治),卒業(yè)于陽明。
孫應奎,字文卿,號蒙泉,余姚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歷官右副都御史,以陽明《傳習錄》為規(guī)范。
孫升(1501~1560),字志高,號季泉,余姚人,嘉靖十年(1535)榜眼,官南京禮部尚書,謚文烙。
聞人銓,字邦正,號兆江,陽明表弟,與錢緒山定陽明《文錄》,刻之行世。
趙錦(1516~1592),字元樸,號麟陽,余姚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江陰知縣,征授南京御史。嘉靖三十年(1551)以監(jiān)察御史巡按貴州,尋入為大理卿,歷工部左、右待郎。萬歷二年(1574)遷南京都御史,改刑部尚書。后累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端肅。學宗陽明,陽明從祀孔廟,錦有力焉,又建陽明祠于龍場龍岡書院中。
黃驥,字德良,陽明弟子。
黃文煥,號吳南,開州學正,陽明使其子受業(yè)。
徐愛(1487~1517),字曰仁,號橫山,余姚馬堰人,陽明妹婿,及門最早,陽明之弟子未之或先者也,明正德二年(1507)陽明出獄而歸越即北面稱弟子,次年中進士。官南京工部郎中,卒年僅31歲。陽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在京師,與湛甘泉定交,共以倡明圣學為事,門人始進,然史志未見錄入及門者姓名,陽明弟子及門最早者自徐愛始。
蔡宗兗,字希淵,號我齋,山陰白洋人,歷官江西南康府學教授兼白鹿洞書院山長、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四川督學僉事。為陽明最早之三弟子之一,與徐愛、朱節(jié)師事陽明于四明山中。
朱節(jié),字守中,號白浦,山陰白洋人,官御史,巡按山東,陽明早期三弟子之一。
錢德洪(1496~1574),字洪浦,號緒山,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刑部員外郎,引郡中范引年(字兆期,號半野)、管州(字子行,號石屏)、鄭寅、柴鳳(字后愚)、徐珊、吳仁等人師事陽明。另其弟錢德仲實,其侄錢大經(jīng)、錢應元、錢應揚(字俊民,廣東巡按)等皆在錢德洪影響下師事陽明。
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山陰人,官南京兵部武選郎中,為王門左派之近禪者。為弘揚心學到處奔走,縱橫四海,時間長和地域廣是龍溪講學的兩大特點:“先生林下四十余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盵3]P238
季本(1485~1563),字明德,號彭山,越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南京禮部郎中、長沙知府。
黃綰(1480~1554),字叔賢,又字宗賢,號久庵,又號石龍,臺州黃巖人,官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董沄(1457~1533),字復宗,號蘿石,晚號從吾道人,海鹽人,68歲始師從陽明,布衣終生。其子董穀,字石甫,歷知安義、漢陽二縣,與大吏不合而歸,亦少游陽明之門。
陸澄,字原靜,又字清伯,湖州歸安人,官刑部主事。
顧應祥(1483~1565),字惟賢,號箬溪,湖州長興人,官刑部尚書。
黃宗明,字誠甫,號致齋,寧波鄞縣人,官兵部右侍郎、福建參政。
張元沖(1502~1563),字叔謙,號浮峰,山陰人,官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程粹,字養(yǎng)之,金華永康人,講學以終,人稱方峰先生。
程文德(1497~1559),字舜敷,號松溪,金華永康人,官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謚文恭。
胡瀚(1381~?),字川甫,號今山,余姚人,官崇明教諭,18歲即從陽明游。
王璣(1490~1556),字在叔,號在庵,后更號六陽山人,浙江西安(今衢州)人,陽明弟子。歷官兵科給事中,山東按察僉事、江西布政使參議,官至右僉督御史,巡撫淮陽。
應典,字天彝,號石門,金華永康人,官兵部職方司主事,仕至尚寶司丞,陽明弟子,在永康建成五峰書院,大講王學。
盧可久,字德卿,號一松,永康人,陽明弟子,室人早喪,鰥居四十年,講學郡中五峰書院。
徐珊,本姓史,號汝佩,又號三溪,余姚人,正德十六年師事陽明。嘉靖元年舉人,二十年官湖廣辰州府同知,建虎溪精舍。
周瑩,字德純,號寶峰,永康人,陽明弟子,講學五峰書院。
蕭鳴鳳,字子雍,山陰人,官廣東學政。
周積,字以善,號二峰,衢州江山人,陽明弟子。
黃宗明(?~1536),字誠甫,號政齋,鄞縣人,官禮部左侍郎。
黃嘉愛,字懋仁,號鶴溪,官至欽州守。
黃元釜,號丁山。
黃夔,字子韶,號后川。
此外,據(jù)諸煥燦先生考證,周于德,王正心(陽明侄)、王正恩(陽明侄)、王克彰、楊珂(字汝鳴,號秘圖)、嚴中、魏莊渠、姜應齊、鄒大績(字有成)、俞大本、黃文煥(號吳南)、黃眴、黃嘉愛(字茂仁,號鶴溪)、徐成之、夏淳(字唯初,號復吾)、胡希周(字文卿、號二川)、盧義之、諸石川(字克彰,號石川,陽明妻族叔)、諸用文(陽明妻弟)、諸用明(陽明妻弟)、諸守忠、諸升(字伯生)、諸階陽、諸偁(字陽伯,陽明妻侄)諸訓、谷鐘秀、葉鳴(字允敘)、聞人言(字邦允,陽明表弟)、聞人訚(字邦英,陽明表弟)等人皆為余姚籍人,為陽明故鄉(xiāng)弟子。陽明浙籍弟子還有方九敘(字禹績,錢塘人,官承天知府)、趙淵(紹興人)、沈?qū)W(山陰人)、錢楩(紹興人)、周以善(江山人)、吳達(海寧人)、王洙(字一江,臨海人)等人。[4]
(二)浙中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萬表(1498~1556),字民望,號鹿園,晚號九沙山人,寧波衛(wèi)人,官廣西副總兵左軍都督、漕運總兵僉書、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其學多得之于王龍溪、羅念庵、錢緒山、唐荊川,而究竟于禪學。其論格物,最得陽明心學真諦。
徐用檢(1528~1611),字克賢,號魯源,金華蘭溪人,官太常寺卿,曾游學趙貞吉,為錢德洪弟子。
王宗沐(1523~1591),字新甫,號敬所,又號攖寧,臨海人,官工部、刑部侍郎,曾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交叉而為江右王門。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山陰人,季本門人,曾游學王龍溪之門,以詩文字畫妙絕一時。曾隨父入黔,占藉龍里,后歸山陰。
張元汴(1538~1588),字子藎,號陽和,山陰人,官翰林院侍讀、禮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謚文節(jié)。從王龍溪學,得其緒論,雖談陽明之學,而究竟不出朱學。
周汝登(1547~1629),字繼元,號海門,紹興嵊縣人,官南京尚寶司卿,師事王龍溪、羅近溪,為龍溪之學在浙中有力傳人,《明儒學案》將周汝登及其弟子陶望齡、劉塙歸入泰州一脈,于史實有悖。
應兼,字抑之,號古麓,永康人,應典之侄,師事應典。
呂成章,字達夫,號五松,永康人,師事應典。
杜維熙,字子光,號見山,金華東陽人,師事盧可久。
(三)浙中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人,官太子中允右諭德,兼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學于周海門,謚文簡。
陶奭齡(約1565~1639),字君奭,號石梁,會稽人,陶望齡之弟,師事周海門。
劉塙,字靜主,號沖倩,會稽人,周海門、許敬庵、楊復所講學于南都,往與學焉。為海門弟子。雖瓣香海門,而心學名家者,鄒南皋、李儲山、曹真予、焦弱侯、趙儕鶴、孟連洙、丁敬與等,無不參請。由諸生而入太學,七試場屋,不售而卒。
陳正道,字直之,號誠源,東陽人,師事杜維熙。
陳時芳,字仲新,號春洲,東陽人,師事杜維熙。
周汝登在嵊縣講學,其弟子有王三臺、袁祖干、袁祖憲、吳掁尹、吳鈺、吳應芳、丁彥伯、丁美祖、尹志賡、吳應雷諸人,他們皆為浙中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四)浙中王門后學第四代弟子
陳其蔥,字生南,號蘋齋,東陽人,師事陳時芳。
陳國是,陳其蔥之弟,陳時芳門人。其在東陽講學,有門人數(shù)十人。
由王陽明的著名弟子王艮開創(chuàng)的泰州王門,本著陽明“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非常注重平民教育,舉凡田夫、陶匠、樵夫、商賈無不傳授,由之使陽明心學迅速地廣為流傳而“風行天下”。泰州王門的主要成員以其鮮明的人格風范與強烈的狂俠精神,成為晚明士人群體中一個影響巨大的學術(shù)流派。王艮逝世后約30年,王世貞所撰《弇州史料后集》首次把王艮之學用他所處的地域“泰州”命名,百年后,明末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遂把王艮及其所傳之學,主要依據(jù)思想傾向而非地域分布列之為“泰州學案”五卷。因而王艮的弟子從籍貫來看,除來自泰州及東臺各鹽場的學者外,還有來自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福建、遼寧等省的學者,這說明外省前來求學的學者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都回原籍開門授徒,這又為泰州王門傳播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本文主要根據(jù)袁承業(yè)的《王心齋先生弟子師承表》[5]P195-P197,將泰州王門后學分列為六代。
(一)泰州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王艮(1483~1540),原名銀,陽明易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南直隸泰州之安豐場(今江蘇東臺)人,鹽工出身,陽明得意門生,以“淮南格物”(因其家居淮河以南的泰州)論名世。王艮共有五傳弟子共480余人,上自師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農(nóng)、吏,幾無輩無之,遍及大江南北,僅江蘇就有100余人。與王陽明一樣,王艮亦可謂門徒遍天下,正如其再傳弟子顏鈞所言:“受心師大成之旨者亦多,但未記錄姓名有幾千百眾也?!盵6]卷三
周蕙,字廷芳,泰州人,人稱小泉先生,陽明弟子。
(二)泰州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王衣(1507~1562),字宗乾,號東堧,王艮長子,受教于江右王門魏良政。
王襞(1511~1587),字宗順,號東崖,晚年別號天南逸叟,王艮仲子,師事浙中王門王龍溪、錢緒山。
王禔(1519~1587),字宗飭,號東隅,王艮第三子,師事王龍溪。
李珠,字明祥,號天泉,祖籍江西,后遷居泰州,少充州府雜役,王艮之徒。
董高,字希登,安徽婺源人,出籠貧民,王艮之徒。
朱恕,字光信,泰州偃場人,樵薪養(yǎng)母,曾常至王心齋講堂階下聽學。
徐樾(?~1552),字子直,號波石,江西貴溪人,官云南布政使,先師事陽明,后卒業(yè)心齋之門(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二)。
王棟(1503~1581),字隆吉,號一庵,泰州人,為王心齋族弟,師事心齋,官南豐教諭。
林春(1498~1541),字子仁,號東城,泰州人,師事王心齋,官戶部、禮部、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
(三)泰州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顏鈞(1504~1596),字子和,號山農(nóng),又號耕樵,后因避萬歷帝諱,更名鐸,江西吉安永新縣人,徐波石、王心齋之徒,年93歲卒。
韓貞(1509~1585,一說1516~1585),字以中,號樂吾,興化人,以陶瓦為業(yè),慕朱恕而從之學,后乃卒業(yè)于王東崖。
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蜀之內(nèi)江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肅,徐波石之徒。曾怒斥權(quán)相嚴嵩,而被貶官任廣西荔波(今貴州荔波)典史,晚年究心佛學。
耿定向(1524~1596),字在倫,又字端芝,號天臺,又號楚侗,楚之黃安(今湖北麻城、紅安一帶)人,官至戶部尚書,謚恭簡,私淑王心齋,曾問學王東崖,深受其影響。
李贄(1527~1602),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思齋居士,福建泉州晉江人。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后改姓李,后為避隆慶帝諱取名贄。祖籍河南,26歲中舉,歷官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云南姚安知府,晚居湖北麻城(今黃安)龍湖芝佛院講學,萬歷三十年在通州遭逮捕,在獄中以剃刀自刎而死。曾師事王艮之子王襞,并數(shù)次問學于王艮的再傳弟子羅汝芳,其思想大致導源于泰州王門。
(四) 泰州王門后學第四代弟子
羅汝芳(1515~1588),字惟德,號近溪,江西南城人,官至云南參政,顏山農(nóng)之徒。
梁汝元(1517~1579),字柱乾,號夫山,其后改名為何心隱,江西吉州永豐人,從學于顏山農(nóng),死于湖北武昌獄中。
鄧豁渠,初名鶴,號太湖,蜀之內(nèi)江人,趙大洲弟子。
管志道(1536~1608),字登之,號東溟,蘇之太倉人,歷官南京兵部主事、刑部主事、廣東僉事,受業(yè)于耿天臺。
何祥,號克齋,四川內(nèi)江人,官至郎中,初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后卒業(yè)趙大洲。
祝世祿(1540~1611),字延之,號無功,江西鄱陽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官至給事中,學于耿天臺。
鄒德涵,江右王門大師鄒守益之孫,受學于耿天臺。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官至禮部郎中;其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官至右庶子;其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晚號鳧隱居士。因兄弟三人均為湖北公安人,故在晚明文學思想史上被稱為公安派。袁宏道曾學于李贄,兄弟皆受影響。
(五) 泰州王門后學第五代弟子
方與時,字湛一,黃陂人,從唐荊山游,得遇王龍溪、羅念庵,何心隱之徒。
程學顏,字二蒲,號后臺,湖北孝感人,官至太仆寺丞。何心隱之徒,其弟程學博將何心隱與程學顏合墓葬之。
錢同文,字懷蘇,福之興化人,歷官祁門知縣、刑部主事,累官至郡守。與何心隱友善,并師事之。
耿定理(1534~1577),字子庸,號楚倥,耿天臺之仲弟,終生為處士,其始師事方湛一,最終得鄧豁渠、何心隱之旨。小弟耿定力(1541~?1571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楊起元(1547~1599),字貞復,號復所,廣東歸善(今惠陽)人,官至禮部侍郎,羅近溪之徒。
焦竑(1540~1620),字弱侯,號澹園,又號漪園,江蘇江寧人,官南京司業(yè),師事耿天臺、羅近溪,謚文端。
潘士藻(1537~1600),字去華,號雪松,南直隸徽州(治今安徽歙縣)婺源(今屬江西)人,歷官監(jiān)察御史、南京吏部主事、尚寶司丞、少卿,學于耿天臺、李卓吾,又學于羅近溪。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等,晚號黃翁,江西臨川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先后歷官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禮部主事、徐聞典史、遂昌縣令,后棄官家居而卒。羅近溪之徒,13歲即從近溪游,后傾心于戲曲,以《牡丹亭》名世。
(六)泰州王門后學第六代弟子
夏廷美,繁昌田夫也,先師事耿天臺,后卒業(yè)焦弱侯。
方學漸,字達卿,號本庵,桐城人,先后受學于張甑山、耿楚倥。
王元鼎(1576~?),字調(diào)元,一字去贗,號禹卿,王艮曾孫、王衣之孫,20歲補博士弟子員,旋以祁門(今屬安徽)陳履祥為師。陳履祥師從羅汝芳,羅汝芳師從顏均,顏均師從徐樾,徐樾師從王艮,故王元鼎屬泰州王門后學第六代。
江右(江西)是王陽明長期做官和講學的地方,故弟子眾多,人材輩出,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其代表人物鄒守益、羅洪先、聶豹等人恪守師說,以王學正統(tǒng)派自居,被后人視為王學的右派。王龍溪云:“陽明夫子生平德業(yè)著于江右最盛,講學之風亦莫盛于江右?!盵7]P95故江右是把王學推向鼎盛的重要區(qū)域。
(一)江右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鄒守益(1491~1562),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人,官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贈禮部侍郎,謚文莊。子孫承家學,皆歸宗陽明“致良知”學。子:鄒善(1521~1600),字繼甫,號穎泉,官太常侍卿;學于其父鄒守益,為江右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孫:①鄒德涵(1538~1581,一說1526~1581),字汝海,號聚所,官刑部主事、河南僉事,受學其父鄒善,又受學于泰州王門耿天臺,為江右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②鄒德溥,字汝光,號泗山,官至太子洗馬,學于其父鄒善,為江右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③鄒德泳,號瀘水,官云南御史,學于其父鄒善,為江右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歐陽德(1496~1554),字崇一,號南野,江西泰和人,官禮部尚書,謚文莊。
聶豹(1487~1563),字文蔚,號雙江,晚年又號白水老農(nóng),東皋居士,江西永豐人,官兵部尚書,謚貞襄,44歲,時陽明歿后十余年,乃自設(shè)靈位,拜陽明為師,卒年77歲。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人,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贊善,贈光祿少卿,謚文恭,為陽明私淑弟子。
劉文敏(1490~1572),字宜充,號兩峰,吉安安福人。徐華亭為學使,以貢士征之,不起,終生為處士,83歲卒。
劉邦釆,字君亮,號師泉,吉安安福人,劉文敏從弟,官嘉興府同知。
劉陽,字一舒,號三五,安福人,官福建道御史。
劉秉監(jiān),又名劉秉鑒(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字遵教,號印山,江西安福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歷刑部主事、署員外郎、河南僉事、大名兵備副使,謫判潮州。初學于甘泉,而尤篤志于陽明。
王釗,字子懋,號柳川,安成人。始受學劉梅源、鄒東廓,既學于陽明。
劉曉,字伯光,號梅源,安福人,官新寧縣令。見陽明于南京,遂稟受學。歸集同志為“惜陰會”。
劉魁(1488~1552),字煥吾,號睛川,泰和人,官工部員外郎。受學陽明,卒業(yè)東廓。
黃弘綱(1492~1561),字正之,號洛村,雩都(今江西于都縣)人,官刑部主事。
何廷仁(1486~1551),字性之,號善山,雩都人,官南京工部主事。
袁慶麟,雩都人,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于正德十三年(1518)初到雩都,后跋則由之執(zhí)筆,謂先從學于朱子之訓,后聞陽明講學于贛州虔臺(今吉安),受教三月,方歸于陽明門下。
何春,字元之,雩都人,曾任霍山知縣,陽明虔臺講學門人。
何遷(1501~1574),字益之,號吉陽,德安人,官刑部侍郎,陽明弟子。
管登,字宏升,雩都人,曾任岳州同知,陽明虔臺講學門人。
陳九川(1494~1562),字惟濬,號明水,臨川人,官禮部郎中。
魏良弼(1492~1575),字師說,號水洲,南昌新建人,官太常少卿。兄弟四人皆于陽明巡撫江西時受學。大弟魏良政,字師伊,鄉(xiāng)試第一,為解元。二弟魏良器,字師顏,號藥湖,為處士。小弟魏良貴,字師孟,官右副都御史。
梁廉,字定齋,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官湖南辰州府通判,陽明弟子。
周祿,字以道,號羅山,廬陵人,受學陽明,歷官青陽訓導、黃岡教諭,回鄉(xiāng)后與同志訂西原惜陰會。
舒芬(1484~1527),字國裳,號梓溪,進賢人,正德十二年(1517)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謚文節(jié)。
曾忭(1498~1568),字汝城,泰和人,嘉靖五年進士,官光澤知縣,受業(yè)于陽明。
另江右門后學第一代還有李遂(遼邦良,豐城人,官兵部尚書)、李逢(字邦吉,豐城人,李逢弟,官德安知府)、李遙(豐城人,官給事中)、周汝員(吉水人)、周賢宣(萬安人)、吳文惠(萬安人)、吳悌(?~1568,字思誠,號疏山,金溪人,官刑部侍郎,謚文莊)、王大用(江西人)、王時柯(字敷英,萬安人)、王學賢(安福人)、王臣(南昌人,官廣參政)、王鑾(大余人)、王舜韶(萬安人)、陳介(撫州人)、朱衡(字士南,萬安人,官工部尚書)、何拙先(雩都人)、呂懷(1492~?,字汝德,號中石,永豐人,官南京太仆少卿)、唐堯臣(南昌人)、蕭廩(字可發(fā),萬安人,官兵部左侍郎)、尹一仁(字任之,安福人,官歸德知府)、黃直(字以方,金溪人)、郭持平(萬安人)、夏良勝(字於中,南城人,官吏部考功員外)、胡經(jīng)(號前岡,廬陵人)、萬廷言(字以忠,號思默,南昌東溪人,官提學僉事)、萬潮(字汝信,進賢人,官右副御史)、劉中虛(萬安人)、劉道(萬安人)、歐陽瑜(字汝重,泰和人,官四川參議)、歐陽塾(泰和人,官工部侍郎)等人。
(二)江右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王時槐(1522~1605),字子植,號塘南,江西吉安安福人,弱冠師事同邑劉兩峰,官至太常卿。萬歷十九年(1591)起為貴州參政,時塘南已有70歲高齡,故未赴任。卒年84歲,為江右王門的代表人物。
鄧以贊(1542~1599),字汝德,號定宇,南昌新建人,官至吏部右侍郎,謚文潔。曾私淑浙中王門王龍溪、張陽和。
陳嘉謨(1521~1603),字世顯,號蒙山,廬陵人,官至湖廣參政,劉兩峰之徒,引王塘南、鄒光祖、敖宗濂、王時松、劉爾松共學于兩峰之門。
劉元卿(1544~1609,一說1544~1621),字調(diào)父,號瀘瀟,又號旋宇,吉安安福人,舉鄉(xiāng)不仕,征為禮部主事,劉三五之徒,又游學于泰州王門耿天臺、浙中王門徐魯源。
萬廷言,字以忠,號思默,南昌東溪人。歷官禮部即官,出為提學僉事,羅念庵之徒。
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又字宜舉,號廬山,又號補庵,吉安泰和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歷官胡廣僉事、四川參議、四川提學副使、湖廣督學、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始從歐陽文莊問學,復從學于羅文恭,為其徒。胡直之父胡天鳳(1495~1533),亦從何廷仁、黃弘綱問學。
宋儀望,字望之,吉安永豐人,官太仆大理卿,巡撫南直隸僉都御史,聶貞襄之徒。
鄧元錫(1528~1593),字汝極,號潛谷,江西南城人,先從學于羅近溪,后為鄒東廓、劉三五之徒,官至翰林院待詔。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征為順天儒學訓導。羅念庵之徒。
曾于乾(1520~1560),字思健,號月塘,泰和人,歐陽德弟子。
王托,字有訓,泰和人,師事羅洪先。
歐陽紹慶(1517~1574),字幼承,號干江,泰和人,歐陽德仲子,師事其父歐陽德。歷官中書舍人、工部主事。
歐陽昌(1516~1567),字文朝,號蜀南,泰和人,歐陽德族孫,師事歐陽德、羅洪先。
羅文詳(1510~1538),字汝奎,吉水富田里人,羅洪先弟子。
趙弼(1510~1560),字子良,江西吉水人,羅洪先弟子。
尹轍(1511~1560),字道輿,吉水人,羅洪先弟子。
王天球,字桐岡,曾游聶豹之門,師事羅洪先。
楊儲(1502~1578),字符秀,別號毅齋,先后從學鄒守益、羅洪先。
王安器,字著久,號夢峰,羅洪先弟子。
(三)江右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號南皋,豫(豫章也,即今南昌)之吉水人。曾戍貴州都勻衛(wèi)。歷官吏科給事中、吏刑二部員外、刑部郎中、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謚忠介。曾從胡廬山游,鄧文潔之徒(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三)。
羅大纮,字公廓,號匡湖,又號匡吾,吉安安福人,官禮部給事中,浙中王門徐魯源之徒。
賀沚,字汝定,號定齋,廬陵人,師事王時槐,后主持西原惜陰會。
陳鐘,號金鋷,廬陵人,師事王時槐。
劉叔鰲,字而強,廬陵人,師事王時槐。
劉日升(1546~1617),字扶生,號明自,廬陵人,萬歷間進士,累官至應天府尹,師事王時槐。
胡舜舉(1522~1576),字汝賢,號螺溪,又號東皋,胡堯時(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一)之子,江西泰和人,胡直門人。
郭子章(1542~1618),字相奎,號青螺,又號蠙衣生,泰和人,胡直門人(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三)。
(四)江右王門后學第四代弟子
馮應京,字大可,號慕岡,盱眙人。歷官戶部主事、兵部銳監(jiān)。師事鄒元標。
(五)江右王門后學第五代弟子
棟如,字子極,號天玉,官至太仆寺卿,馮應京之徒。
附:止修學案
李材(1519~1595),字孟誠,號見羅,江西豐城人,南京兵部尚書謚襄敏李遂之子,官云南按察使,后發(fā)戍閩中,遂終于林下。初學于鄒守益,學致良知之學,為陽明再傳弟子。已稍變其說,提倡“止修”,以“止”為存養(yǎng),以至善之性體為本體;以“修”為省察,以道德修養(yǎng)為工夫,有朱學傾向。
南中為南直隸地區(qū)簡稱,它包括以應天府南京為中心的上海、江蘇、安徽等廣大地區(qū),王陽明及其弟子錢緒山、王龍溪、歐陽德、鄒守益等先后講學南中,從學者甚眾,講會活動曾盛極一時。
(一)南中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戚賢(1492~1553),字秀夫,號南玄,又號南山,南直隸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官至刑部給事中。
馮恩(1495~1575),字子仁,號南江,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官至南道御史。
程默,字子木,休寧人,官廣州府同知,從學于陽明。
黃省曾,字勉之,號五岳,蘇州人,陽明講道于越,執(zhí)為弟子。
周沖(1485~1532),字道通,號靜庵,常州宜興人,官至長史,陽明講學于虔(江西贛州虔臺),往受業(yè),繼又從業(yè)于甘泉。
朱得之,字本思,號近齋,南直隸靖江人,貢為江西新城丞,從學于陽明。
薜甲,字應登,號畏齋,江陽人,歷官寧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贛州僉事副使。
楊豫孫,字幼殷,華亭人,官湖廣巡撫、右僉都御史。
阮口鶚,官應薦,安徽桐城人,官右都御史。
胡宗憲(?~1565),字汝貞,安徽績溪人,官右都御史,謚襄茂。
史際(1495~1571),字恭甫,號玉陽,又號燕峰,江蘇溧陽(今屬常州市)人,陽明弟子,官太仆少卿。
(二)南中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貢安國,字元略,號受軒,江蘇宣城人,官山東州守,嘗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浙中王門王龍溪。
查鐸(1516~1589),字子警,號毅齋,安徽涇縣人,官廣西副使,學于浙中王門王龍溪、錢緒山。主持南中寧國府涇縣水西講會,大講心學。
焦玄鑒(1520~1572),一作焦元鑒,字仲明,南直隸太平縣(今屬安徽)人,曾聞王龍溪、錢緒山在浙講學,裹糧往師之,后在南中創(chuàng)辦涇縣臺山精舍,大講心學。
瞿臺,涇縣人,歷官長沙推官、南駕部主事,與查鐸同游于王龍溪、錢緒山之門,致仕歸鄉(xiāng)后,講學水西書院,集四方學者發(fā)明王學。
沈?qū)?,字思畏,號古林,江蘇宣城人,官至廣西左參議,嘗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浙中王門王龍溪。
梅守德(1509~1577),字純甫,號宛溪,宣城人,官至云南左參政,曾為紹興知府,重修陽明講堂,延王龍溪主之,并師事之,又師事江右王門鄒守益。
蕭彥,字思學,號念渠,涇縣人,官戶部侍郎,謚定肅,師事浙中王門錢緒山。
蕭良榦,字以寧,號拙齋,涇縣人,由戶部主事、紹興知府、貴州副使、河南右參政,而仕至陜西布政使,師事浙中王門錢緒山、王龍溪。
張棨,字士儀,號本靜,涇縣人,先后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鄒東廓、浙中王門錢緒山、王龍溪。
王汝舟(1516~1567),字濟甫,號安吾,涇縣人,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
章時鸞,號孟泉,青陽人,河南副使,學于江右王門鄒東廓。
程大賓,字汝見,號心泉,歙縣人,官貴州參政,受學浙中王門錢緒山。
鄭燭,字景明,歙縣人,河間府通判,及江右王門鄒東廓之門。
姚汝循,字敘卿,號鳳麓,南京人,官終嘉定知州,泰州王門羅近溪之徒。
殷邁,字時訓,號秋溟,留守衛(wèi)人,官禮部侍郎,江右王門何善山之徒。
周怡(1505~1569),字順之,號訥溪,又號都峰,宜州太平人,官太常少卿,天啟初追謚恭節(jié)。師事江右王門鄒東廓、浙中王門王龍溪。
周恪,字有之,號少峰,宜州太平縣人,周怡之弟,江右王門鄒守益之徒。
周懌,字信之,宜州太平縣人,周怡之兄,官易州同知,浙中王門王龍溪之徒。
薜應旂,號方山,江蘇武進人,官浙江提學副使,江右王門歐陽德門人。
唐順之(1506~1560),字應德,號荊川,江蘇武進人,官右僉都御史,謚襄文,私淑浙中王門王龍溪。
徐階(1503~1583),字子升,號少湖,晚號存齋,松江華亭人,故人稱徐華亭,官至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貞,學于江右王門聶雙江。
戚袞,字補之,號竹坡,南直隸宣城人,官項城知縣,初及門江右王門鄒東廓、歐陽德,后卒業(yè)浙中王門王龍溪。
(三)南中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姜寶(1514~1593),字廷善,一作惟善,號風阿,丹陽人,官南京禮部尚書,受業(yè)唐荊川之門。
唐鶴征,字無卿,號凝庵,唐荊川之子,官南京太常。
蕭雍,號慕渠,南直隸寧國府涇縣人,為蕭彥之弟,歷官工部主事,升員外郎、浙江提學副使,查鐸弟子。
杜質(zhì),字惟誠,號了齋,涇縣人,師事貢安國,并與浙中王門王龍溪、錢緒山游。曾在太平縣的涇陽鄉(xiāng)創(chuàng)辦九龍會,大講陽明心學。
(四)南中王門后學第四代弟子
王璽,字信之,號心卬,寧國府太平縣人,杜質(zhì)之徒,活躍于太平、涇縣、宣城、旌陽、留都等地,弟子受業(yè)者竟達數(shù)百人,在當?shù)赜小袄韺W名儒”之稱。
杜應成,字曰人,寧國府太平縣人,杜質(zhì)之徒。
邵汝行,字季躬,號果齋,太平縣人,杜質(zhì)之徒。
(五)南中王門后學第五代弟子
陳履祥,字文臺,又字光庭,號九龍,南直隸徽州府祈門縣(今屬安徽)人,一生未仕,在南中金陵、宛水一帶講學,門人竟多達800余人。曾問學泰州王門羅汝芳,故交叉而為泰州王門的第五代弟子。
(六)南中王門后學第六代弟子
宣施鴻,宣城人,陳履祥弟子,常至金陵城北依仁齋講學。
章仲輔,宣城人,陳履祥弟子。
陸行素,南陵人,陳履祥弟子
萬國壽,涇縣人,陳履祥弟子。
楊遜,寧國縣人,陳履祥弟子。
呂堅,施德縣人,陳履祥弟子。
汪有源,字惟清,太平縣人,陳履祥弟子。
邵樸元,字鎮(zhèn)之,太平縣人,泰州王門焦竑之徒,曾主講江西白鹿洞書院,一生家居講學。
王陽明謫官龍場,兩次路過湖南,在楚中培養(yǎng)了武陵和沅陵兩大弟子群體,其楚籍弟子和非楚籍弟子如錢德洪、徐珊、季本、徐愛、鄒守益、羅洪先、張元汴、鄒善、鄒元標、耿天臺等又在湖南和湖北培養(yǎng)了一批弟子,因而使王門后學在楚中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楚中王門后學的第一代弟子
蔣信(1480~1559),字卿實,號道林,楚之武陵(今常德)人,因其踐履篤實,不事虛談,楚中人稱之為“正學先生”。歷官戶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四川僉事、貴州提學副使。陽明謫龍場而師事焉,后又師事甘泉(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一)。
冀元享(1482~1521),字惟乾,號闇齋,楚之武陵人,陽明謫龍場,乃與蔣道林往師焉(詳見本文第八節(jié)之一)。
劉觀時,字易仲,沅陵人,郡庠生,學者稱沙溪先生。正德五年(1510),陽明從黔中赴江西任廬陵知縣,途經(jīng)湖南辰州府治沅陵,在城郊虎溪山龍興寺講學,劉觀時往師焉。
王嘉秀,字實夫,沅陵人,陽明虎溪講學的弟子。
蕭琦,字子玉,阮陵人,陽明虎溪講學的弟子。
唐愈賢,字子充,號萬陽,沅陵人,正德十年(1515)解元,嘉靖五年(1526)進士,陽明虎溪講學的弟子,后歷官海寧知縣、廣東道御史。
吳鶴(1476~1558),吉首人,苗族,陽明虎溪講學的弟子。
龍翔霄,字泰渠,武陵人,初名飛霄,陽明過武陵時為易此名,舉正德十四年(1519)鄉(xiāng)試,知閬中縣,累擢南京戶部郎中。
另陽明晚年回紹興講學稽山書院時,又有“蕭謬、楊汝榮、楊紹芳等來自湖廣”[8]P1290的弟子前來相聚,然此三人生平事跡不詳。
(二)楚中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賀鳳悟,安松澗,益陽人,官陜西判官,蔣信弟子。
向淇,字子瞻,沅陵人,官南京戶部主事,蔣信弟子。
艾而康,字太沖,平江人,游京師時,從江右王門鄒守益游。
劉堯梅(1522~1585),字君納,臨武人,官至南京都御史,戶部尚書,少善泰州王艮之學。
周良相,字季翰,號合川,道州(今道縣)人,嘗從泰州王艮游。
(三)楚中王門后學的第三代弟子
吳道行(1560~1644),字見可,善化(今長沙)諸生,浙中王門張元汴主講岳麓書院,吳道行往師焉,后任岳麓書院山長。
(四)楚中王門后學的第四代弟子
王朝聘(1568~1647),字修侯,衡陽人,江右王門鄒德溥的弟子。
在王門后學系統(tǒng)中,北方王門人物較少,故黃宗羲云:“非二孟(孟秋、孟化鯉)嗣響,即有賢者,亦不過跡象聞見之學,而自得者鮮矣?!盵9]P636
(一)北方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穆孔暉(1479~1539),字伯潛,號玄庵,山東堂邑人,陽明主試山東,取之為第一。官太常寺卿,贈禮部右侍郎,謚文簡,
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號瑞泉,陜西渭南人,官紹興府知府,陽明弟子。
楊東明(1548~1624),號晉庵,河南虞城人,官至刑部侍郎。所與問辨者,鄒南皋、馮少墟、呂新吾、孟我韁、耿天臺、張陽和、楊復所諸人,故能得陽明之肯綮。
(二)北方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尤時熙,字季美,號西川,河南洛陽人,官戶部主事,師事江右王門劉晴川。
(三)北方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張后覺(1503~1578),字志仁,號弘山,山東茌平人,早受業(yè)于泰州王門徐波石,仕終華陽教諭。
孟秋(1525~1589),字子成,號我疆,又號尚寶,山東茌平人,官至尚寶寺丞、少卿。泰州王門徐波石之徒,鄒聚所、周訥溪官山東,印證其學。
孟化鯉(1545~1597),字叔龍,號云浦,河南新安人,歷官南京戶部主事、稽勳文選郎。師事尤西川。
粵閩王門后學之士,學于陽明者,自方獻夫始。及陽明在江西講學,粵閩之士往而從學者甚眾,毅然任道之器者,竟有數(shù)十人,其中最著名者唯薜氏師弟耳?;涢}王門后學盛衰的總體情況,似與北方王門后學相伯仲。
(一)粵閩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方獻夫(?~1544),號西樵,字叔賢,廣東南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侍講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謚文襄,陽明親傳弟子。黃宗羲謂:“嶺海之士學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盵10]P655
楊驥(?~1525),字仕德,廣東南海人,初從甘泉游,卒業(yè)于陽明。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11]P168的名言,就是對他講的。其弟楊鸞(?~1526),字仕鳴,亦陽明弟子。
鄭一初,字朝朔,廣東揭陽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至浙江巡按御史,受學陽明。
薜俊,字尚節(jié),廣東揭陽人,官國子監(jiān)學正。
薜侃(1486~1545),字尚謙,號中離,廣東揭陽人,薜俊弟,官授行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后歸里講學,從游者百余人。晚年居揭陽中離山,故世稱中離先生。
陳洸,字世杰,號東石,廣東潮州人,正德六年與鄭一初同學于陽明。陽明曾對陳洸的人品有過擔憂,后果然未能修德,不齒于士林,于嘉靖十二年(1533)抑郁而終。[12]P302-303
梁廷振,字伯綱,南海人,官浙江布政使,陽明弟子。
另陽明晚年講學越中,粵中王門有翁萬達(1498~1552,字仁夫,揭陽人,官兵部尚書,謚襄毅)、楊鸞、陳王典、林文、余善、陳應麟、成子學、吳繼喬、陳明德、薜宗鎧(字子修,薜俊子)、黃夢星、王一為等人赴越中陽明門下留學。[13]P305-306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官至職方主事,嘗過贛從陽明學。
馬明衡,字子莘,閩中莆人也,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閩中王學自明衡始。
鄭善夫(1485~1523),字繼之,號少谷,閩縣(今福州)人,弘治十八年進士,為戶部主事,正德八年在毗陵(今江蘇常州)向陽明問學。
丘養(yǎng)治(1498~?)泉州人,學者稱省庵先生,正德進士,正德十六年授余姚令,后官至御史。嘉靖三年(1524)曾敘刻陽明《居夷集》于越中。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初號南江,后改遵巖,晉江人,官戶部主事、禮部員外郎、江西參議,多與王門弟子王龍溪、聶雙江、鄒東廓、羅念庵、歐陽德等講學交游。
鄭岳(1468~1539),字汝華,號山齋,閩人弘治六年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與陽明關(guān)系甚篤。
藍渠,字志張,莆田人,官兵部郎中。
陳杰,號萬嚴,莆田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御史,曾從陽明游。
林希元(1481~1565),字懋貞(一作茂貞),號次崖,同安(今屬廈門市)人(一作晉江人),正德十二年進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與陽明為道友。
朱鳴陽,字應周,號南岡,莆田人,心師陽明,曾多次與陽明論學。
林學道,字致之,莆田人,學者私謚貞修先生。官至無為州學政,陽明弟子。
(二)粵閩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薜尚賢,官國子監(jiān)助教,薜中離弟子。薜氏師弟為粵閩王門后學中最著名者。
周坦,號謙齋,羅浮人,仕為縣令,從學于薜中離。
吳鈺,字汝礪,福寧人,曾赴江西從學于鄒守益。
黔中王門是王門后學中重要的一支,然《明儒學案》里面未曾提及,故而長期為世人所不知。貴州是陽明心學的發(fā)源地,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不僅創(chuàng)立了心學,還在龍場創(chuàng)辦龍崗書院,講學貴陽文明書院。當時他在貴陽講學的規(guī)模,據(jù)徐節(jié)《新建文明書院記》記載:“各儒學生員之有志者二百余人。”道光《貴陽府志》卷五十六云:“諸生環(huán)而觀聽者以數(shù)百,自是貴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學?!笔菚r受到王陽明親授心學的嫡傳弟子有數(shù)百人,據(jù)王陽明離黔時寫的《鎮(zhèn)遠旅邸書札》記載,其在黔門生有陳宗魯、湯伯元、葉子蒼、張時裕、向子佩、越文實、鄒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銘、陳良丞、易輔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彥、李良丞等數(shù)十位。由此可見,貴州是王學的誕生地,王陽明悟道的龍場又被歷代學者視為“王學圣地”,許多黔中王學弟子也學識精湛,其講學、著作享譽海內(nèi)外。因此,王門后學理應有“黔中王門”的一席之地。
“黔中王門”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貴州是陽明心學形成的原點,在時間上,“黔中王門”最早學習和傳播陽明心學。第二,“黔中王門”有眾多著名學者,頗具一定規(guī)模,且影響一方。黔中王門的代表人物有貴陽的馬廷錫,清平的孫應鰲、蔣見岳,都勻的陳尚象、余顯鳳、吳鋌,思南的李渭、冉宗孔、胡學禮等人,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其中以孫應鰲、馬廷錫、李渭三人為之最。第三,它具有貴州本土色彩,在思想上頗有共同的特點:一曰不執(zhí)門戶之見,頗具海納百川之風。這點尤以孫應鰲最為突出。他利用在外省做官之機,廣泛接觸各地王門后學的學者,通過與浙中王門的王宗沐、泰州王門的徐樾、趙貞吉、羅汝芳、耿定向,江右王門的鄒守益父子、羅洪先、胡直、鄒元標,南中王門的徐階,楚中王門的蔣信等王門弟子的廣泛交往,相互切磋,對各派理論學習理解,消化吸收,發(fā)展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學理論體系[14]。二曰以求仁為宗,直揭知行本體。王陽明在貴陽始論“知行合一”說,使黔中王門弟子深受教誨和啟發(fā),從而將仁德作為知行本體,著力躬行實踐。如李渭之學就是以求仁為宗,以毋意為功,力倡先行,而孫應鰲之學則主張即仁是心,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恰可與李渭相互印證。三曰以經(jīng)證心,勇于創(chuàng)新。例如孫應鰲在解讀四書五經(jīng)時,往往是“以經(jīng)證心,以心證悟”,不拘于傳統(tǒng)的訓律,不死摳書本,常常是隨已發(fā)揮,從心學的角度去解釋諸經(jīng)的內(nèi)容。清初學者戴嗣方序?qū)O應鰲《四書近語》云:“(孫應鰲)于四子書能融會貫通,詳說反約,著《四書近語》,務得圣賢大旨所存,不拘拘一章一句訓詁。”又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淮海易談》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明孫應鰲撰。是書謂天地萬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故其說雖以離數(shù)談理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變?yōu)槲春希鴮崉t借易以講學,縱橫曼衍,于《易》義若離若合,務主于自暢其說而止,非若諸儒之傳,惟主于釋經(jīng)者也。自《說卦》乾坤六子以下,即置而不言,蓋以八卦取象之類,無可假借發(fā)揮。其宗旨可知矣?!睂O應鰲在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不趨人腳步,不墨守成規(guī),其解釋四書五經(jīng)敢于沖破程朱思想的束縛,敢于反對傳統(tǒng)思想,標新立異,這在當時有發(fā)揮人的主體意識、擺脫經(jīng)書的束縛、啟迪人們積極思維的進步作用。第四,它影響時間長,分布地域廣。黔中王門主要有四代弟子,從明代中期一直持續(xù)到明末,影響長盛不衰。當時,它以貴陽、清平、都勻、思南等地為王學重鎮(zhèn),圍繞所創(chuàng)辦的書院開展心學的交流和傳播活動。在貴陽有馬廷錫執(zhí)教的“陽明書院”,在清平有孫應鰲創(chuàng)辦的“學孔書院”,在都勻有陳尚象、余顯鳳等人興建的“南皋書院”,在思南有李渭講學的“中和書院”,等等。本文以下所要論述的黔中王門后學弟子,不僅包括了黔籍的士人,而且還包括了客籍王門弟子在貴州為官,教化黔中、傳播陽明心學的士人。因而本書“黔中王門”的概念并不是從嚴格的學術(shù)學案傳統(tǒng)意義上來講的,①而主要是為了便于說明貴州陽明文化圈中的人物,是從大文化意義上這個角度來陳述的。
(一)黔中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
王陽明在貴州講學,貴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學,以致出現(xiàn)“士類感慕者,云集聽講,居民環(huán)聚而觀如堵”[15]的盛況。估計在貴州聆聽過王陽明講課的學生有數(shù)百人之多,在這數(shù)百聽講者中,其著名者有席書、劉秉鑒、王杏、蔣信、胡堯時、冀元亨、陳宗魯、湯伯元、葉子蒼、錢鳳翔等人,他們是最早在貴州傳播陽明心學的學者。
1. 席書
席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謚文襄,四川遂寧人。弘治三年進士,授郯城知縣,入為工部主事,移戶部,進員外郎、河南僉事。正德四年(1509)三月至五年(1510)十一月任貴州提學副使,累遷福建左布政使,后官至湖廣巡撫、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提學貴州時,對省城貴陽文明書院進行了修葺,并特聘請王陽明至書院講學,席書身率貴州諸生200余人,以師禮事陽明。他多次到文明書院與陽明討論心性之學,常至夜分,“諸生環(huán)而觀聽者以數(shù)百,自是貴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學?!薄赌曜V》記載:“是年先生始論知行合一。始席元山書提督學政,問朱陸同異之辨。先生不語朱陸之學,而告之以其所悟,書懷疑而去。明日復來,舉知行本體證之五經(jīng)諸子,漸有省。往復數(shù)四,豁然大悟,謂‘圣人之學復睹于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盵16]P1229除此之外,嘉靖《貴州通志》卷十一載有《席書送別王守仁序》和王陽明《又答友人》兩文,《又答友人》中“友人”即指席書。該文寫于正德三年(1508年),說明兩人討論早在陽明謫居龍場時就已開始。嘉靖六年(1527)席書卒,陽明以感恩之筆寫下《祭元山席尚書文》,其文曰:“憶往年與公論學于貴州,受公之知實深。近年以來,覺稍有所進,思得與公一面,少敘其愚以來質(zhì)正,斯亦千古之一快;而公今復已矣!嗚呼痛哉!聞公之訃,不能奔哭,千里設(shè)位,一慟割心?!盵17]P963深切緬懷席書在他居夷處困的逆境中,身冒時謗,請他至文明書院講學,使得“知行合一”之說倡明于貴州,聞名于當世。
2. 劉秉鑒
劉秉鑒,字遵教,號印山,江西安福人,正德三年(1508)登進士第。歷刑部主事,署員外郎,出為河南僉事,遷大名兵備副使。為官清正廉明,以忤宦官,逮系詔獄。得不死,謫判韶州,量移貳潮州,知臨安府,未至而卒,卒時年未滿五十。劉三五評之曰:“先輩有言,名節(jié)一變而至道,印山早勵名節(jié),烈烈不挫,至臨死生靡惑,宜其變而至道無難也?!盵18]P444劉秉鑒初學于甘泉,而尤篤志于陽明,聞陽明龍場授學,遠道至龍場師焉,后為江右王門大師。故莫友芝《黔詩紀略》卷三云:“國朝(清)毛奇齡《王文成傳》本謂(陽明)貴州門人有劉秉鑒,正德中進士?!奔创巳?。
3. 王杏
王杏,字少壇,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任貴州巡按使,其歷來崇奉陽明心學,雖不親及陽明之門,但為其私淑弟子。王杏按黔時,非常關(guān)心貴州教育,“每行步聞歌聲,藹藹如越音”,問之,土民皆曰“龍場王夫子遺化”,[19]使王杏深為感動。是時陽明在龍場的弟子湯伯元、葉子蒼、陳宗魯?shù)葦?shù)十人反復懇請為王陽明立祠,于是王杏乃建陽明書院,訓迪黔中士民,并崇祀王陽明,故史亦多以陽明祠言陽明書院。嘉靖十三年,王杏得到貴州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韓士英的贊助,在省城白云庵舊址創(chuàng)建了陽明書院。王杏親作《新建陽明書院記》,使貴陽成為傳播陽明心學的中心。先是貴州雖設(shè)布、按二司,而鄉(xiāng)試仍就云南,應諾諸生艱于跋涉,恒以為苦。王杏因以上疏禮部,請開科貴州,得俞旨,乃于貴陽城西南隅營建貢院。十六年(1537),貴州遂專試諸生。由是促進了貴州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興盛。
4. 蔣信
蔣信,字卿實,號道林,湖南常德人。聞陽明龍場講學,與同邑冀元享往而師焉,“陽明在龍場,見先生之詩而稱之,先生遂與闇齋師事焉”[20]P628。莫友芝論曰:“王文成守仁之謫龍場驛丞也,見武陵(今常德)蔣信道林之詩而稱之。時道林方為諸生,與冀元亨闇齋證‘大學知止’是‘識仁體’。闇齋躍曰,然則定靜安慮,即是以誠敬存之矣。而皆未敢遽是。相攜走龍場,受業(yè)文成之門。居久之,大有所得而去。楚中傳姚江學者,雖有耿定向天臺一派,流至泰州王艮,然后多破壞,不如武陵蔣、冀得其真醇?!盵21]卷四嘉靖初(1522),應貢入京,又師事湛甘泉,其學又多得于甘泉。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授戶部主事,轉(zhuǎn)兵部員外郎,出為四川僉事。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41~1544)任貴州提學副使。在黔期間,“嘗以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訓士,一時士習丕變。信施教不形喜怒,惟規(guī)規(guī)焉以禮法自求,而士皆潛移默化,有甚于勸督者?!盵22]卷五十七他又對龍場陽明祠進行修繕,并給置祠田,以永其香火。文明書院在陽明離黔后未久即廢,殘破不堪,蔣信見此,決意修復。于是他征集募捐,“得金百兩有奇,即故址而高而卑,而堂而舍,凡六月而功告成。”[23]文明書院修復后,蔣信在其中大講陽明心學,其后黔中士子來事學者日眾,文明書院已不能容,于是他決定在緊靠文明書院的右側(cè)新建正學書院,以宏講授。又擇黔中優(yōu)秀學子于其間,親臨書院講學,黔中心學復為之振。黔中著名心學家馬廷錫和李渭即其門下得陽明心學之旨。此后,其回湖南武陵筑精舍于桃岡,講學其中,著有《桃岡日錄》。《明儒學案》卷二十八記載了他在桃岡講學的盛況:“先生筑精舍于桃花岡,學徒云集,遠方來者,即以精舍學田廩之。先生危坐其中,絃歌不輟,惟家祭始一入城。間或出游,則所至迎請開講。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子卒,年七十七。屬纊時作詩曰:‘吾儒傳性即傳神,豈向風埃滯此身?分付萬桃岡上月,要須今夜一齊明?!盵24]P627蔣信之學,以慎獨為主,以篤論修行為實踐,以明理通世務致用,故具有鮮明的王、諶合一的思想傾向。[25]P284黔中王門著名弟子馬廷錫、李渭、孫應鰲等俱出于門下。
5. 冀元亨
冀元亨,字惟乾,號闇齋,湖南常德人,陽明謫龍場,與同鄉(xiāng)蔣信同往師焉。學成而歸,與蔣信一起遂開楚中王門?!睹魅鍖W案》卷二十八記載:“陽明謫龍場,先生與蔣道林往師焉,從之之廬陵,踰年而歸。正德十一年,湖廣鄉(xiāng)試,有司以‘格物致知’發(fā)策,先生不從朱注,以所聞于陽明者為對,主司奇而錄之。陽明在贛,先生又從之,主教濂溪書院。宸濠致書問學,陽明使先生往答之?!申柮髡?,欲借先生以陷之。逮至京師,榜掠不服,科道交章頌冤,出獄五日而卒。在獄與諸囚講說,使囚能忘其苦。先生常謂道林曰:‘贛中諸子,頗能靜坐,茍無見于仁體,槁坐何益?’”從冀元亨自己不挫志于艱危,可以看出其不愧為陽明心學的傳人。
6.胡堯時
胡堯時(1499~1588),字子中,號仰齋,江西泰和人,嘉靖中任貴州按察使。嘗師事陽明,學以躬行為本。其官貴州按察使,謂職雖專任刑名,然必有教化在先,而后刑名可用,遂與提學副使獎勵士流,又重修陽明書院,刊陽明所著書于貴州,令學徒知所景仰,黔中士風為之大變。
7. 陳文學
陳文學,字宗魯,貴州宣慰司(今貴陽)人,自號五栗山人。年十余即能詩文,陽明在龍場時,他就由省城負笈求學,后又隨陽明到省城受教。正德十一年(1516)舉于鄉(xiāng),累官耀州知州,因改簡掛冠,回貴陽杜門不預世事,終日靜坐,精究學業(yè),證以師說,悠然自得。暇則游藝,或臨古帖,或談詩論文,以此終身。卒時年66歲,嘗自為《五栗先生墓志銘》以待盡。其著作有《耀歸存稿》、《馀生續(xù)稿》、《孏簃錄》,其門人統(tǒng)編之為《陳耀州詩集》(又名《五栗山人集》)二卷,貴州普安人、嘉靖間四川按察僉事邵元善為之序,稱其詩:“觸趣而發(fā),不強作,沖澹如栗里,蕭散如蘇州,沉郁如少陵,而平生落落不偶于時,偃蹇寂寥以終其身,大都與詩相似,蓋理學而兼能詩者。”[26]惜其集不傳。陽明對宗魯非常器重,與之感情亦深,在《居夷集》中有《示陳宗魯詩》,就是指陳文學。陽明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贈陳宗魯》:“學文須學古,脫俗去陳言。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又如昆侖派,一瀉成大川。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吾茍得其意,今古何異焉?子才良可進,望汝師圣賢。學文乃馀事,聊云子所偏。”[27]P1072宗魯對陽明的教誨十分感激,此后以陽明先生為榜樣,努力從事心學的研究。陽明逝世后,他與同窗湯伯元、葉子蒼等聯(lián)名上書給當時巡按貴州的監(jiān)察御史王杏,請求為陽明先生在貴陽立祠,經(jīng)再三奔走后,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成貴陽陽明祠堂。此外,陳宗魯還為龍岡書院何陋軒碑作歌,為惠水中峰書院作記,對陽明心學在貴州的傳播貢獻很大。
8. 湯冔
湯冔,字伯元,貴州宣慰司人,祖籍淮北清河縣赤鯉湖,明初祖上流寓貴陽。其父湯軫曾任貴州儒學訓導,伯元為其長子。正德十一年(1516)舉鄉(xiāng)試,正德十六年(1521)中進士,歷官南京戶部員外郎和潮州知府。后因潮州勢家流言,罷官而歸故里。伯元14歲喪母,繼母韓氏性乖僻兇悍,其弟湯邦、湯鼎皆不能忍受而離家出走,惟伯元事以孝,感動繼母,性情為之變慈,郡中士大夫莫不稱之。陽明謫龍場,伯元前往師事之,得知行合一之學。郭子章《黔記》云:“宗魯?shù)梦某芍筒⑸迷~章,伯元得文成之正,具有吏治?!标柮鼾垐龅茏拥闷鋫髡呤淄谱隰斉c伯元,莫友芝于《黔詩紀略》卷三評曰:“兩先生承良知之派以開黔學?!辈獮楣僖躁柮鳛榘駱?,清正嚴明,政事裁決如流,監(jiān)稅租不一染指,曾寫有“腸斷九回情獨苦,仕逾十載養(yǎng)全貧”之句,以表心跡,受到當?shù)厝嗣竦姆Q贊。暮年家居以詩文自娛,所著有《逸老閑錄》、《續(xù)錄》,卒年81歲。有子湯克俊,孫湯師頊、湯師炎、湯師莘、湯師黃皆為舉人,師頊子湯景明為萬歷間進士,累官至荊西道右參政。
9. 葉梧
葉梧,字子蒼,貴州宣慰司人,正德八年(1513)舉人,官至鎮(zhèn)安知縣,著有《凱還歌》等詩。其事跡不傳,僅知參與校刊《陽明先生文錄續(xù)編》,陽明有《寄葉子蒼》一書,存該書中黔刻本《陽明先生文錄續(xù)編》全三卷,由貴州都司趙昌齡、耀州知州門人陳文學、鎮(zhèn)安縣知縣門人葉梧三人??珪詈笥型跣幼诩尉甘哪?1535)的《書文錄續(xù)編后》。②
10. 錢鳳翔
錢鳳翔,施秉人,得陽明軍事之學,并在其參與的許多戰(zhàn)役中,累立戰(zhàn)功。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記載:“錢鳳翔,正德中年,王守仁過偏,翔方幼,慕其學,執(zhí)贄請為弟子,守仁深器之。嘉靖年間,襲指揮世職,招撫播州叛苗吳平章、老木皮等三千二百八十余名,推升洞庭守備,轉(zhuǎn)福建都司。隆慶二年(1568),升廣西潯梧參將,征府江東崖,克破古擢、黃河、濡洞等地,加升都督?!笨梢娝芤嬗陉柮?,從而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
11.朱光霽
朱光霽(1495~1570),字克明,號方茅,云南蒙化府人。其父朱恒齋任貴州憲長,適陽明謫居龍場,于是讓他與其兄從學于陽明。正德八年(1513)中舉,嘉靖十一年(1532)授重慶府通判,十五年(1536)遷知綿州,后改任西安府同知。歷官十余年后辭官歸里,與楊慎、李元陽諸滇中名士以詩唱和,又授徙講學不輟,并主持編纂《蒙化府志》,對滇中王學有相當影響。[28]P358-359
黔中王門后學第一代弟子,除湯伯元、陳宗魯、葉子蒼、錢鳳翔四人外,陽明親傳黔中弟子還有很多,據(jù)陽明《鎮(zhèn)遠旅邸書札》及嘉靖《貴州通志·陽明書院記》考訂,其門生還有:張時裕、向子佩、越文實、鄒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銘、陳良丞、易輔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彥、李良丞、李惟善(字秋元)、高鳴鳳、何廷遠、陳壽寧、閻真士以及朱氏兄弟[29]P1202-1203等20人,惜這些人的生平事跡皆不傳。
(二)黔中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
馬廷錫、李渭、徐樾、蔣世魁等為黔中王門第二代弟子中最著名者。
1. 馬廷錫
馬廷錫,字朝寵,號心庵,貴州宣慰司人,生卒年月不詳,大致與孫應鰲、李渭同時。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其祖父、父親、子、孫皆為舉人,是為五世舉人之家。是時蔣信提學貴州,馬廷錫從其學,是為陽明再傳弟子。馬廷錫中舉后,選為四川什邡縣教諭。其“教士以敦倫為重,立品為先,身先董率,終始不替”[30]的做法,很受什邡人的好評。后張東河中丞以“有翰苑才”薦之,升為內(nèi)江縣知縣。不久聞蔣信大講心學于桃岡,顧自以心性之學未澈,履任僅二年,乃棄之而奔湖南常德桃岡書院蔣信門下,受學數(shù)年,心有所悟,乃返貴陽,與清平孫應鰲等為性命交。于貴陽南明河漁磯之旁構(gòu)筑棲云亭,靜坐其中三十余年,潛心研究心學,日夜在其中大講陽明心學,悠然自得。嘉靖二十六年(1547),貴州巡撫王學益疏薦于朝,曰:“篤信好學,妙契圣賢之經(jīng)旨;默坐沉心,遠宗伊洛之淵源?!盵31]卷七十三已而王學益被貶官,其事遂寢。而馬廷錫由此聲名大振,四方學者益宗仰之,以致南方學者爭相負笈請學于漁磯、棲云之間,黔中陽明心學再為之振。隆慶五年(1571年),貴州巡撫阮文中、貴州按察使馮成能擇城東隅新建陽明祠一座,名為“陽明書院”,請馬廷錫主講其間。聽課者常有數(shù)百人,馮成能亦常親臨聽課,貴州人士盡師其教,咸知有心性之真。其卒后,貴陽人以鄉(xiāng)賢祀。所著有《漁磯集》、《警愚錄》。郭子章謂:“王文成與龍場生問答,莫著其姓名,其聞而私淑者,則有馬內(nèi)江、孫淮海、李同野。讀內(nèi)江著述,真有朝聞夕死而可之意,可以不愧龍場矣!”[32]
2. 李渭
李渭(約1514~1588),字湜之,號同野,貴州思南人。嘉靖十三年(1534)舉于鄉(xiāng)。歷任四川華陽(今成都)知縣,安徽和州(今和縣)知州和廣東高州府(今茂名市)同知。隆慶年間,調(diào)任云南左參政。萬歷元年,升應天府(治所在今南京)中南戶部郎。萬歷二年,調(diào)任廣東韶州(今曲江縣)知府。晚年歸思南,在城東北中和山中普濟亭講學,前后居鄉(xiāng)講學達20年之久,卒年74歲。后葬于思南城東萬勝山麓,萬歷年間建專祠奉祀,明神宗親賜御聯(lián)曰:“南國躬行君子,中朝理學名臣?!碧┲萃蹰T耿定向銘墓碑曰:“明好學君子之墓”,其弟耿定力撰有《李同野先生墓銘》。李渭為蔣信的弟子,在蔣信任貴州提學副使時,他就對蔣信非常仰慕,便前往拜謁,虛心學習,深得王學真?zhèn)?,從而成為黔中王門的重要代表之一。郭子章《青螺全書》中記載有他與蔣信談論“知行合一”之事:“癸卯(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蔣公信視學貴州,公謁之,因陳樓上樓下光景。蔣公曰:‘樓上是假,樓下與朋友談笑卻真。’至一介不妄取,蔣公曰:‘此猶然樓上意思在,硁硁然小人哉!’公愧甚,以為學十四五年,只成得一個硁硁小人,不覺面赤背汗淋淋也?!币虼?,李渭后來非常重視躬行踐履,在王門后學中頗具特色,屬于功夫派。此外,他還堅持講學傳道,誦學不輟,平生以講學為樂事。李渭在家鄉(xiāng)思南講學,聞名遐邇。各地儒子士人慕名前來求學,其中最出名的有:賴嘉謨、徐云從、胡學禮、冉宗孔、田惟安等。門人蕭重望譽之為:“貴筑之學倡自龍場。思南之學倡自先生,自先生出而黔人士始矍然悚然知俗學之為非矣。”[33]卷十一李渭一生勤奮好學,著述甚多,主要有:《先行錄問答》三卷,《毋意篇》合《大學》、《中庸》、《易問》為一卷,《簡寄》二卷,《雜著》一卷,《詩文》三卷,凡十卷;《家乘》十二卷;《大儒治規(guī)》三卷。
3. 徐樾
徐樾,字子直,號波石,江西貴溪人。嘉靖十一年(1522年)舉進士。歷官部郎,出任臬藩,三十一年,升云南左布政使。后在一次與元江土酋那鑒的戰(zhàn)事中,溺死于云南元江。是王陽明在南昌的及門弟子。篤信乃師“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訓語。后拜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為師,在學案上屬于陽明再傳弟子,為泰州王門大師。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繼蔣信之后來貴州任提學副使,大講陽明心學,以致“苗民率化”。嘉靖《貴州通志》卷九記載他講學的情況:“嘉靖間任提學,講明心學,陶熔士類,取夷民子弟而衣冠之,訓迪諄諄,假以色笑。蓋信此心此理,無古今無夷夏,茍有以與起之,無不可化而入者,非遷也?!?/p>
4.蔣世魁
蔣世魁,字道陵,號見岳,清平人。少能詩,有俊逸才,十舉不第,應歲薦授同州訓導,卒于官。潛心王學,初謁蔣信,知萬物一體為圣門宗旨。既又謁甘泉。歸玩易讀書,借宅蝸居,安貧樂道。著有詩集《蔣見岳初稿》,孫應鰲為之序。
(三)黔中王門后學第三代弟子
在黔中王門第三代弟子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孫應鰲、鄒元標、蕭重望、賴嘉謨、徐云從、李廷謙、冉宗孔、胡學禮、田惟安、郭子章。
1. 孫應鰲
孫應鰲(1527~1584),字山甫,號淮海,貴州清平(今凱里市爐山鎮(zhèn))人,祖籍江蘇如皋。其入黔始祖孫華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來貴州任龍里衛(wèi)總旗,后升為副千戶,駐清平,其后遂在清平落籍。其曾祖父至父輩以舉人入仕府縣文官,因此,應鰲出身于世代儒學書香門第。弱冠登嘉靖二十五年(1546)鄉(xiāng)試第一。三十二年(1553)成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給事中,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僉事、陜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隆慶元年(1567)以僉都御史,巡撫鄖陽(今湖北鄖陽),三年(1569年)遭謗,遂辭官歸里。萬歷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戶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掌國子監(jiān)祭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晉南京工部尚書。58歲卒于故里,御賜祭葬,贈太子太保,賜謚文恭,立祠于清平城內(nèi),后人尊之為孫文恭先生。孫應鰲少時就受王陽明在黔東南留下的《清平衛(wèi)即事》、《興隆衛(wèi)書壁》、《月潭寺公館記》等詩文的影響,對陽明的思想和業(yè)績產(chǎn)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嘉靖二十四年(1545),徐樾來貴州任提學副使,親自為貴州生員講課,孫應鰲有緣聆聽,徐樾見應鰲而大奇之,許以“必冠多士”,孫應鰲遂以徐樾為師。次年,應鰲果然中鄉(xiāng)試第一名。應鰲中舉后,曾赴武陵桃岡精舍,拜蔣道林為師,朝夕聽講問難,學業(yè)精進。他記錄乃師教言,輯為《道林先生粹言》一書。在桃岡與馬廷錫同學,交誼極厚。其《懷馬心庵》詩有句云:“萬桃岡上共歌游,十載離心繞故丘?!庇纱丝芍?,孫應鰲亦可視為陽明再傳弟子。孫應鰲學識淵博,著作宏富,流傳至今的有:《四書近語》六卷、《淮海易談》四卷、《教秦緒言》一卷、《幽心瑤草》一卷、《督學文集》四卷、《學孔精舍詩鈔》等。孫應鰲“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與當時江西的羅汝芳、四川的趙貞吉、湖北的耿定向一起被時人許為“心學四大名士”,海內(nèi)群以“名臣大儒”推之。隆慶、萬歷年間,孫應鰲在家鄉(xiāng)筑學孔書院、山甫書院、學孔精舍,集一生學問,全力講學,闡揚心學,一時名滿天下,為黔中王門大師。[34]
2. 鄒元標
鄒元標,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官至左都御使,謚忠介,師事鄧以贊,為江右王門大師。明萬歷五年(1577)因彈劾首輔張居正居喪不敬事,被廷杖八十后,謫戍貴州都勻衛(wèi)。在貶謫期間,與孫應鰲、馬廷錫、李渭經(jīng)常交往,相與論學,切磋心學,砥礪名節(jié),其《愿學集》內(nèi)屢屢稱道三人,還曾為李渭著的《先行錄》一書寫序。萬歷十一年(1583)召還,授吏科給事中。鄒元標謫居都勻六年,在都勻鶴樓書院主講陽明“致良知”之學,并培養(yǎng)出一批黔南心學名士,如陳尚象、余顯鳳、吳鋌和艾氏三兄弟等。余顯鳳寫有《南皋書院落成呈陳給諫尚象、吳解元鋌》一詩,生動地描寫了鄒元標對貴州都勻教育的貢獻:“鄒先西江來,清風被吾里。竟挽劍河流,換卻西江水。西江下鄱陽,劍河會湘澧。朝宗殊遠近,入海無彼此。講堂喜突兀,俊秀冀連起。珍重平生心,識路勿暫止。”[35]卷十一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田雯亦云:“蓋自王文成、鄒爾瞻講學明道,人知向?qū)W,故黔之士能望的而趨,握瑾以售,正不乏人。”[36]把鄒元標都勻講學,提到和王陽明貴州辦學同等的高度,認為他們共同把貴州引向了人才輩出的時代。萬歷二十二年(1594)貴州提學副使徐秉正為紀念鄒元標在都勻講學之功,邀約黔中鄒門弟子陳尚象、余顯鳳、吳鋌等人,在鄒元標講學處創(chuàng)建“南皋書院”,貴州巡撫江東之特為此作《南皋書院記》。清代黔中名儒莫友芝在《黔詩紀略》卷十一中評之曰:“都勻、清平相去才百余里屬,南皋往必時請益,故忠介至都勻益究心理學,歲數(shù)訪淮海證可否,學以大進。雖在萬山中,夷獠雜居,恰然自得,勻士從講學者日眾。勻守湖口段孟賢既葺鶴樓張公讀書堂以居忠介,復結(jié)茅于堂右,朝夕與諸生提倡心性。暇則扳磴梯云,含毫抒藻,尋龍山盤谷舊跡,旁溝豚水之間,風氣彬彬比中土焉。得其傳者,首推陳給事尚象,余鞏令顯鳳、吳解元鋌,而陸從龍、德龍,艾友芝、友蘭兄弟次之。其以詩酒往來稱文字交者,則有艾縣尹世美、吳刺史嘉麟、陸審理書、鐘明經(jīng)湯和諸人,一時以為盛事?!细奕蚴迥辏瑒蜷T人思之,乃即其講學處,建南皋書院祠之,二百余年,俎豆不衰。”鄒元標著述有《云中存稿》、《戍記刪后詩》、《龍山志》、《奏疏補遺》、《愿學集》、《存真集》、《語義合編》等。
3.蕭重望
蕭重望,字劍斗,思南人。萬歷十三年(1585)鄉(xiāng)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知河南閿鄉(xiāng)縣,后官至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都察院僉都御史。李渭之徒。有《同野先生祠下作》詩云:“我讀先生錄,為儒始有程。治規(guī)懸典則,王道在誠明。天日光常滿,風云態(tài)自更。滔滔德江水,終古見澂清?!盵37]卷十二
4.賴嘉謨
賴嘉謨,江西萬安人。父賴潔,選思南府幕,嘉謨隨之入思南,從李渭游,好學不倦,日夜與同門交相切劘。后數(shù)年歸里,成進士,官四川左參政。
5.徐云從
徐云從,字時際,江西人。少即從江右王門羅念庵、南中王門唐荊川游。聞李渭興學黔中思南,負笈遠從,終身不忘。歸江西,每與朋友講學,多所規(guī)益,時吐危論,以直諒見重一時。
6.李廷謙
李廷謙,字仲吉,思南人,李渭之子。萬歷十三年(1581)舉人,初授真定具教諭,遷國子監(jiān)助教。答諸生問難,辨博無滯,一時服其淹通,官至副使。
7.冉宗孔
冉宗孔,安化(今思南)人,萬歷間貢生,任略陽令,操守廉潔。歸里,闡揚心學,繼李渭而起,名重一時。其子冉鑒,亦能傳父學。
8.胡學禮
胡學禮,務川人,廩生。素精邵子象數(shù)之學,志向清潔,不求仕進,有古隱士風?!肚娂o略》卷三載,胡學禮曾持李渭之書問學于鄒元標。元標贈其詩曰: “圣學本無言,言者即不知。貧賤信所遭,富貴亦有時。鵾鵬元萬里,鷦鷯自一枝。萬里元非遠,一枝亦非卑。嗟嗟寰中士,擾擾意何為!蹐跔一生耳,徒令達者嗤。置身五行外,庶不負男兒。君更勿念我,久矣玩庖犧。”由此可知胡學禮的學術(shù)造詣。
9.田惟安
田惟安,思南人,郡庠生。性純孝,有學識,應襲世官,因父愛少子惟臣,惟安遂讓弟襲。篤志好學,游郡人李渭之門,后卒,李渭哭之以文。
10.郭子章
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又號蠙衣生,江西泰和人,江右王門大師胡直門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三十二年(1604)進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三十七年,子章請離黔終養(yǎng)親,許之。四十年(1612)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子章蒞貴州十年,平定播州,獎拔士類,既去,貴州人士為建生祠七所,水西土司貴州宣慰使安堯臣在大方城中建懷德祠,祀諸葛亮、關(guān)羽,而子章與焉。江右王門第三代弟子鄒德溥有《郭青螺祠碑記》,其中有云:“宣慰率羅甸人合武侯、關(guān)侯、郭侯而并祠之,真可謂‘懷德’矣?!盵38]余編卷七萬歷三十一年(1603)子章著《黔記》六十卷,貴州掌故賴之以存。陳尚象序之曰:“大中丞郭公撫黔之癸卯(1603)歲,出所著《黔記》示余。昔子欲居九彝,《魯論》紀其問答之語。正德間,王文成公官龍場,有《何陋軒記》,今翰墨淋漓間,似若神物護持之者。嗟乎!孔子所云‘九彝’,豈必即羅施之區(qū);文成之《記》,毋亦為鄙彝余黔者廣乎?以今暏青螺先生《黔記》,益可念也?!队洝烦?,當與黔并永,不特海內(nèi)幡然改觀,因知孔子‘何陋’之言,與陽明先生名軒之意,俱得公而益信也。”[39]卷五十郭子章曾為孫應鰲祠作《孫文恭公祠碑記》,此外還有詠貴陽東山、銅鼓山、武侯祠諸詩,俱見道光《貴陽府志》余編之十四卷。
(四)黔中王門后學第四代弟子
陳尚象、余顯鳳、吳鋌和艾氏三兄弟、陸氏兩兄弟等皆為鄒元標弟子,為黔中王門第四代弟子。
1. 陳尚象
陳尚象,字心易,號見羲,都勻衛(wèi)人,鄒元標謫戍都勻,一見許為偉器,即以心學相期勉,故自幼即得師事元標。萬歷七年(1579)舉人,八年(1580)中進士,官至刑部給事中。萬歷二十年(1592)被削官為民,返回故里。二十五年(1597)編修完成萬歷《貴州通志》,鄒元標為之序曰:“元標一別茲土,荏苒凡二十年。憶承名儒,如少宗伯淮海孫公(孫應鰲)、參知同野李公(李渭)及諸士陳公(陳尚象)等,以圣賢之學相切靡朝夕,蓋其報君主萬一,乃戍則亡一矢一鏃之勞,仕則諳小心翼翼之恭,負圣皇解網(wǎng)之恩,孤并州父老之望。五溪云山,用想為勞。撫茲志,悠悠我思矣!”四十一年(1613),陳尚象賦詩談笑而卒,天啟初贈光祿寺少卿。鄒元標有《刑科右給事中見羲陳君墓志銘》悼文。陳尚象弟子有獨山州的袁肇鼎等。其著作有《疏草》四卷(鄒元標為之《序》)、《詩文集》若干卷。
2. 余顯鳳
余顯鳳,字德翥,獨山州人。當時未設(shè)州學,即寄都勻府學,為諸生。鄒元標謫都勻,即與陳尚象同師事焉。與陳尚象又同中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舉人。見羲通籍,德翥下第歸。復與吳鋌同事忠介。忠介居勻六年,從學何啻百數(shù),而聞道者首推尚象、顯風、吳鋌三人,而顯鳳又從最久,所得尤深。后官某縣教諭,升知河南鞏縣。獨山州人講明心學,自德翥始。
3. 吳鋌
吳鋌,字金廷,都勻衛(wèi)人,其父母早喪,在其伯父家長大,學習非常勤奮,常中夜獨坐,每坐必至雞鳴,書聲達旦。鄒元標謫都勻,見其試卷,目之為“黔第一士”,謂其文“不作經(jīng)生口吻,神知常溢筆端”。其后從元標學習心學,進步很快。其卒,元標為其作《墓志銘》。
4. 艾氏三兄弟:艾友芝、艾友蘭、艾友蕓
艾氏三兄弟:艾友芝(字野史,萬歷中舉人,授漷縣知縣,升知廣西橫州)、艾友蘭(字幽谷,萬歷未由選貢授鄖陽府竹山知縣)、艾友蕓(字桂閣,萬歷中選貢,崇禎初官至云南府云南縣知縣),麻哈州(今麻江)人。鄒元標謫黔,與其父艾世美(字尊五,號桂樓,祖籍江西新建。隆慶末,由選貢為馬湖訓導,升盧陵教諭,后知湖廣松滋縣,見直道不行,自辭官歸鄉(xiāng))為友,常至麻哈住其家,兄弟三人遂得以受業(yè),成為心學傳人。
5.陸氏兩兄弟:陸從龍、陸德龍
陸從龍,都勻人,萬歷十六年(1588)中舉人,任湖廣新化知縣,致仕歸。陸德龍,字鐘陽,從龍之弟。舉萬歷二十八年(1600)鄉(xiāng)試,授新化知縣,治術(shù)媲古儒吏。后致仕家居。天啟間安邦彥叛,圍省城,撫、按以蠟書招援省,陸氏兄弟罄資募兵,皆督征陣亡。事聞皆贈光祿寺卿。鄒元標謫戍都勻,兄弟二人同師事焉,元標許以道器。
綜上所述,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悟道,使舉世聞名的心學誕生于貴州,同時,他創(chuàng)辦龍岡書院,主講貴陽文明書院,首開黔中書院講學之風,培養(yǎng)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陽明離黔后,王門的黔籍和外籍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繼續(xù)弘揚師說,大振陽明心學,講學之風,盛極一時,使陽明心學遍播全省,貴州人文蔚成大觀。繼王陽明于龍場創(chuàng)辦龍岡書院后,其弟子和再傳弟子中也有許多人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建書院、講心學。王陽明謫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緣,為貴州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心學弟子,再通過其親傳弟子、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四傳弟子等的大力宏傳、發(fā)展,至晚明時期遂形成特點鮮明的黔中王門系統(tǒng)。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王門后學傳承譜系的主要特點:
第一,從時間上說,黔中王門是陽明龍場悟道后而形成的一個學派,在王門后學系統(tǒng)中最早學習和傳播陽明心學的就是黔中王門。故黃宗羲云:“姚江(陽明)之教,自近而遠,其最初學者,不過郡邑之土耳。龍場而后,四方弟子始益進焉?!盵40]P220王門后學譜系的分類,有按地域分布、社會政治和學術(shù)思想三種不同的分類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按人物出身地域分布分類,將王門后學譜系分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七大體系;稽文甫的《左派王學》以社會政治分類,把王門后學劃分為左右兩派,有以浙中王門的王畿和泰州王門的王艮、顏農(nóng)山、羅近溪、何心隱、李贄等為代表的“左派”,趨向狂禪派;有以江右王門鄒守益、羅洪先為代表的“右派”,主張篤守師說,偏重主靜;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的《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從學術(shù)思想分類,把王門后學分成現(xiàn)成派、歸寂派和修證派三大類,現(xiàn)成派以浙中王門王畿和泰州王門王艮為代表,認為良知是心本體中的現(xiàn)成東西,而“致良知”則是直接悟得良知本體,簡單明快,當下體認,當下現(xiàn)成;歸寂派以江右王門聶雙江、羅念庵為代表,主張體主用從,復歸寂體;修正派以浙中王門錢德洪、江右王門鄒守益、歐陽德為代表,他們繼承師說,力辟現(xiàn)成派的禪機有可能導致“認欲為理”,又批評歸寂派的主靜有可能導致抹殺良知生生不已的生命力,主張道德實踐,做實地工夫。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分類法,都遺漏了黔中王門后學系統(tǒng),故本文為彌補此一不足,乃單獨專列一節(jié),花費較長篇幅詳盡論述黔中王門。
第二,按地域分布,陽明后學的八大體系中,以浙中、泰州、江右(止修王門附于江右王門中)三系為大,其人數(shù)眾多,方家并起,聲勢盛大,為其他分支所不及。牟宗三先生云:“當時王學遍天下,然重要者不過三支:一曰浙中派,二曰泰州派,三曰江右派。此所謂分派不是以義理系統(tǒng)有何不同而分,乃是以地區(qū)而分。每一地區(qū)有許多人,各人所得,畸輕畸重,亦不一致,然皆是本于陽明而發(fā)揮。浙中派以錢緒山與王龍溪為主,然錢緒山平實,而引起爭論者則在王龍溪,故以王龍溪為主。泰州派始自王艮,流傳甚久,人物多駁雜,亦多倜儻不羈,三傳而有羅近溪為精純,故以羅近溪為主。江右派人物尤多,以鄒東廓、聶雙江、羅念庵為主。鄒東廓順適,持異議者為聶雙江與羅念庵,故以此二人為主?!盵41]P188故三家王門后學不僅人數(shù)眾多,聲勢盛大,而且各有特點,風格獨異,其領(lǐng)軍人物都是王門中著名的心學大師,浙中王門的王龍溪指點“見在良知”,推說“四無”境界,穎悟而疏闊,然順其風格發(fā)展可誤引至“虛言而蕩”;泰州王門的羅近溪清新俊逸,通透圓熟,而順其所宗之說“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風格,亦可誤引至“情識而肆”。蓋陽明致良知教從根本上說即不能割離其道德實踐的勁力。江右王門之鄒東廓、歐陽南野、陳明水等皆能緊守師門之說,而聶雙江、羅念庵則主言歸寂,拆良知為未發(fā)已發(fā),已開偏離王學之端。繼之有劉兩峰“以虛為宗”,劉師泉至王塘南繞出良知而言“悟性修命”、“以透性為宗”,漸離良知之教,而走向性體奧體(性宗),王學流變而為非王學。③
第三,師承交叉情況極為復雜,其師承關(guān)系已大大突破黃宗羲依地域而建立的流派門墻。其中較為明顯的有以下數(shù)端:其一,浙中王門王畿的弟子有來自泰州王門的王襞、周汝登等人,有來自江右王門的鄧以讚,有來自南中王門的查鐸、蕭良榦、張棨、貢安國、沈?qū)?、戚袞、周怡、唐順之等人;泰州王門徐樾的門人有來自北方王門的張后覺、孟秋,有來自黔中王門的孫應鰲等人;趙貞吉的弟子有來自浙中王門的徐用檢;耿定向的門人有來自江右王門的鄒德涵;浙中王門錢德洪的學生有來自南中王門的查鐸、蕭良榦、張棨、蕭彥、程大賓,也有來自泰州王門的王襞等人;師事江右王門歐陽德的,有來自南中王門的薜應旂,有來自泰州王門的何祥,有來自南中王門的沈?qū)?、戚袞、張棨、貢安國,也有來自浙江王門的王宗沭。其二,泰州王門王襞曾問學于浙中王門的王畿、錢德洪;徐樾曾師事陽明,繼而學成于王艮之門;南中王門張棨受業(yè)浙中王門的錢德洪、王龍溪,貢安國、沈?qū)櫧允軜I(yè)浙中王門的王龍溪、江右王門的歐陽德,戚袞受業(yè)江右王門的鄒東廓、浙中王門的王龍溪;孫應鰲先師事泰州王門徐樾,后師事楚中王門蔣信;韓貞先從朱恕游,再卒業(yè)于王襞;李贄先拜王襞為師,再受教于羅汝芳;焦竑分別師事羅汝芳、耿定向;潘士藻學于耿定向、李卓吾;耿定理始事方與時,再于鄧豁渠門下得心學之旨,又于何心隱處悟入;江右王門鄧以錫先從羅汝芳游,繼學于鄒守益、劉陽等。類此情形,一人師事二位以上者,多至不勝枚舉。
第四,王門后學的很多人派屬師承與出身籍貫多有不統(tǒng)一者,如羅汝芳,籍貫為江西建昌,本應屬江右王門,但他卻是泰州王門的大將;陶望齡籍貫浙江會稽,但卻派屬泰州王門;王宗沐籍貫浙江臨海,但卻師事江右王門大師歐陽德,屬于江右王門。蕭彥,雖籍貫南直隸涇縣,但卻師事錢德洪,應屬浙中王門,而黃宗羲卻將他劃歸南中王門。再如查鐸、蕭良榦、張棨、程大賓等多從錢德洪、王畿游學,實為浙中王門后學第二代弟子,而黃宗羲以地域而不以師承,將他們都列入南中王門。其他在師承上屬泰州王門的鄧元錫(江右)、鄒德涵(江右)、姚汝循(南中)、張后覺(北方)、孟秋(北方)、徐用檢(浙中),屬江右王門的章時鸞(南中)、鄭燭(南中)、尤時熙(北方)、孟化鯉(北方)、徐階(南中)、戚袞(南中)、何祥(泰州)等都是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黃宗羲的敘述方法,基本上是以地域來作為分派的標準,這在敘述上雖然有方便之處,但從思想上、師承上來看,則頗欠清晰。如同屬浙江學者,錢德洪與王畿就大不相同;同為江西學者,鄒守益與聶雙江又有不同。而在同一個泰州學派中,又有不同地區(qū)的學者,并不限于泰州,而黃宗羲僅僅以“泰州學派”統(tǒng)攝之,則有很大的局限性。故有學者評論說:“被《明儒學案》‘遺忘’的黔中王門,不僅可單獨立門戶,還可以作為王學向文化邊緣地區(qū)傳播的成功范例;閩中被納入粵中也有點勉強,對閩中王門的挖掘工作,還遠遠不夠;皖中王門被《明儒學案》納入南中王門,更是難以自圓其說,無論從陽明皖中講學的頻率看,還是從皖中王學的聲勢看,都能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地域流派而做專門研究;蜀中王門的傳人都被納入泰州學派中,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同樣不能反映蜀中王門學者的獨特個性;楚中王門被單獨立項,但人物、學派研究都很不充分,尤其是其代表人物也歸入泰州學派,不僅使泰州學派陡增分歧,而且使楚中學術(shù)大傷元氣;至于北方王門更是籠統(tǒng)有余而細化不足,它實際應包括山東、北京、河北、陜西等地,如此概括,顯然失之粗糙。”[42]P208總之,在王門后學各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各系統(tǒng)之間相互浸透,彼此攝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實上很難將它們簡單地劃分為幾大類,因而只能以相對的分類原則為依據(jù)作出判定和劃分。
第五,王門弟子人數(shù)眾多,其中有知其名而不知其人,有知其人名而未究其學者,更有未知其名而未考者,如浙中王門的管州、夏淳、柴鳳、黃元釜、范引年、魏莊渠、黃夔等人,就是知其人名而不知其身份;又如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因祭拜祖墳而回到余姚,余姚諸生錢德洪等“凡七十四人”前往拜師[43]P1282,74人中多未知其名;又據(jù)陽明的大弟子錢德洪回憶陽明在越講學:“先生每臨席,諸生前后左右環(huán)坐而聽,常不下數(shù)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至有在侍更歲,不能遍記其姓字者?!盵44]P1576當時數(shù)百聽講者中,連像錢德洪這樣的“教授師”也不能遍記他們的姓名;再如陽明在黔中講學,從其學者數(shù)百人,而郭子章在《黔記》中亦云:“王文成與龍場諸生問答,莫著其姓名。”而今知其名者僅數(shù)十人,數(shù)十人者生平可考者竟不足10人。其他地區(qū)亦均有此情形,茍以此計,則陽明弟子總數(shù)可達數(shù)千,李贄云“陽明先生門徒遍天下”,王宗沐謂“當時及門之士,相與依據(jù)遵信,不啻三千徒”[45]卷一,誠不為過也。然僅以其中知名之300余人而論,人數(shù)之眾,實為朱子而后所罕見。
注釋:
①學案之興源于唐宋禪宗佛教之《燈錄》,儒家朱熹《伊洛淵源錄》、黃宗羲《明儒學案》等,皆仿此體而作。故其肇始于南宋初葉,完善定型于清康熙初葉。這一特殊體裁的史書,以學者論學資料的輯錄為主,合其生平傳略及學術(shù)總論為一堂,據(jù)以反映一個學者、一個學派乃至一個時代的學術(shù)風貌,從而具備了晚近學術(shù)史的意義,參見陳祖武;《陽明學與學案史》,載蔣希文、吳雁南主編:《王陽明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參見錢明:《王陽明散逸詩文續(xù)補考—兼論黔版〈陽明文錄續(xù)編〉的史料價值》,載《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論叢(二)》,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版。
③參見羅義俊《宋明理學的幾個問題與牟宗三的通釋—讀牟先生〈心體與性體〉、〈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續(xù)》,載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第40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2][13][25][28][42]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9][10][18][20][24][40]黃宗義.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見諸煥燦.《王陽明弟子考錄》未刊文[Z].
[5]龔杰.王艮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顏鈞.顏鈞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7]轉(zhuǎn)引自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11][16][17][27][29][43][44]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34]王路平等.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5][19][23][明]嘉靖.貴州通志[Z].
[21][33][35][37]莫友芝.黔詩紀略[Z].
[22][31][38][39][清]道光.貴陽府志[Z].
[26][32]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Z].
[30][44]四川通志.引《什邡縣志》[Z].
[36]田雯.黔書[Z].
[41]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5]《王敬所先生文集》卷一《陽明先生圖譜序》[Z].
ThePost-YangmingSchoolScholars:InheritanceandFeatures
WANG Luping
Wang Yangming, a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Ming Dynasty, undertook instructions for 23 years, advocating ideas on heart and spirit and attracting many followers. After his death, 8 divisions of th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were formed. As Mr. Wang once stayed in Guizhou, where he set up Schools of Instructions, he cultivated a big number of disciples the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features of th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particularly those in Guizhou.
Wang Yangming; Post-Yangming School; inheritance; Post-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in Guizhou; feature
I209
A
1003-6644(2015)06-0001-24
2015-06-11
王路平,男,漢族,湖南湘潭人,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博士后工作站導師、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主任、貴州省黔學研究院副院長、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等;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貴州省宗教學會副會長、貴州省陽明學學會副會長、貴州省民族文化學會副會長,貴州省夜郎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貴州省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等。
責任編輯:楊正萬